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肥饕

晚上堂食被禁加上社交距離措施一再收緊,不少愛吃之人寧願留點彈藥,在家大快朵頤,廚師上門「到會」現煮遂成風潮,連港人鍾情的omakase(廚具發辦)都可以即場製作,不過有質素的上門omakase,人均消費最少二千元一位起跳,顯然只適用資金雄厚一族。若想在家過過omakase癮,又不想大灑金錢,最佳做法是買現成刺身料回家自行加工。   但切勿以為打個電話或上網過數後,就可在家䟴䟴腳等收貨。首先你需向店家確認,刺身送抵家中時,是已解凍還是冰封狀態,假如你想即晚享用,但收貨時才發現未完全解凍,那再上乘的刺身也是徒然。曾有朋友柯打了一盒青森縣產2L級數帶子刺身,竟因為趕及食用而「啤水」,極度暴殄天物,結果遭肥饕大罵一頓。   其次是騰空雪櫃空間。需知道送貨時間未必如預期,若貨物早到又沒擺放在雪櫃,細菌會快速滋長,尤其是魚類刺身,當他們遇上大溫差,細胞壁破損後便溢出血水,有礙觀瞻又不符合衞生標準。三文魚子亦對溫度非常敏感,若在室溫存放過久,即變得水汪汪,鮮度銳減之餘,亦欠缺一咬即破那股快感。   不論是魚料還是海膽等食材,要保持鮮度的最佳解凍或保存方法,是放進攝氏零至四度的雪櫃(非冰格),通常四、五小時即可開餐。不過要留意刺身包裝,再以帶子為例,通常刺身以膠袋密封,外層再有紙盒包裝,如果偷懶把整盒帶子刺身放進雪櫃,那麼解凍效果不可能理想。因紙盒內的空氣猶如保溫杯那層屏障,阻擋了冷空氣入內。要在家品嚐到跟壽司店一樣高質的帶子刺身,不能省卻步驟,應拆開包裝平放在碟,再以保鮮紙包裹送進雪櫃解凍。   好了,售賣刺身網店多如天上繁星,怎麼選擇才對?肥饕總算交過不少學費,有少少心得可分享。首先,一分錢一分貨是黃金定律,緊記便宜莫貪。而且要留意網店刺身相片,如果打上自家水印,可投以信心一票,相反圖片出處不明,分分鐘是四處偷圖,那光顧這些網店中伏率便大大提升。 至於選購刺身時要注意哪些陷阱,在家又如何加工令食材昇華,下周再跟大家分享。

Omakase   海膽   肥饕   

對很多人來說,罐頭只是充飢之物。但對日本人來說,這個小小的鐵罐,象徵大和民族對食物的堅持、代表對自家食材的驕傲。每一款日本罐頭,都嘗試於局限空間,將食物美味度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有限化作無限。 芸芸日本罐頭品牌中,肥饕最推崇歷史悠久的「K&K」,多年來推出過百款精品罐頭,甚至有人為它舉辦罐頭大賽,讓網民投下神聖一票選出罐頭之王。贏得該次比賽的,據說是罐經過櫻桃木煙燻再油漬入罐的慢烤廣島蠔。 水蛇春長的名字是「K&K」招牌。普通一罐午餐肉,你不會知悉那些豬肉來自哪裡,但「K&K」精品罐頭卻自豪地列明食材款式及產地,如果是日本國產的一律印上大大隻「國產」兩字,慌死你看不見。贏得第一位的廣島蠔,當然是我家中常備貨色,蠔身飽滿又富蠔味,但肥饕略嫌它煙燻味太霸道,用來佐酒不太適宜,伴麵又有點兒喧賓奪主。 最得我歡心的,是宮崎縣產霧島黑豚角煮,肥瘦相間五花腩以醬油醃製,一罐最少三件,件件工整賣相討好。而且可原罐加熱,不消數分鐘已令味道霎時昇華,豬腩經過高溫加持,油脂融化後與醬油混合,屆時你只需一碗熱騰騰白飯。講起撈飯,「K&K」還有伴飯專用的鹹牛肉罐頭,採用黑毛和牛製成,罐頭包裝推薦加上生雞蛋,我試過兩次,只後悔當年在日本沒大手買入。 其他肉類款式罐頭亦不容錯過,如紅酒燉(日本)國產牛肉、鹿兒島薩摩炭火燒雞、蜜餞厚切煙肉,通通都是送酒良伴,夜闌人靜時想獨酌,開罐心水自私食、配上冰凍啤酒,可短暫忘憂。 海鮮的話,我亦有私心推薦。分別是油浸北海道子持多春魚、水煮伊勢志摩産榮螺,這兩款跟上述濃味肉類罐頭風格截然不同,走的是清淡怡人路線,只簡單以水煮或油浸突顯食材本身鮮味,尤其是多春魚,並非一般瘦骨嶙峋貨色 ,每條都脹卜卜充滿大量魚春,入口帶魚油香。 由於港人思日情緒日益嚴重,可能連代理都從中看見商機,「K&K」罐頭近幾年開始出現在各大百貨公司,可惜款式來來去去都是那些大路款式,未知是代理牙力有限還是眼光欠奉,在日本熱賣的限定款式,從未見過香港有售,希望那些代理看見此文後,可引入更多款式造福港人。  

日本人   罐頭   肥饕   

如果你是一位咖啡迷,又有睇近期熱爆的Netflix韓國真人秀《單身即地獄》,相信都留意到,節目中參加者贏得比賽時,獎品之一竟是可享用一杯冰凍美式咖啡(iced americano)。事實上,凍美式咖啡出現在韓劇比率,應該是眾咖啡款式之冠。連流行語都有句「얼죽아」,意思就是「凍食也要喝冰美式」。到底這杯黑漆漆、外型毫無特色的淡味咖啡,為何會得到嗜辣愛美的韓國人歡心?   在千變萬化的咖啡世界中,美式咖啡最簡單不過,就是意式濃縮咖啡加熱水,冰美咖就是將水換成冰,不加糖、不加奶,跟跟香港茶記的「凍齋啡」類似。韓國人愛上冰美咖,原因眾說紛紜,其中一個說法是跟「部隊鍋」一樣,是駐韓美軍留下來的飲食文化,但這點連韓國人自己都半信半疑。   幸好筆者有朋自遠方,隨即向多名在韓國生活多年的港人求答案。綜合他們的解釋,可以得出「貪平」、「貪方便」、「貪靚」就是冰美咖俘虜韓國人胃口的三大主因。   首先,韓國人光顧咖啡店的次數極之頻密,朝早上班前一杯,中午飯後也愛轉場至咖啡店飲一杯,下午跟同事外出又一杯。正所謂小數怕長計,出外工作不想「獨家村」又要減輕每日咖啡開支,最佳辦法就是選擇最便宜一款,而美式咖啡無奶無糖無花臣,成本有限難叫價甚高,少少價錢就有一大杯,當然成為一眾上班族至愛。加上咖啡溝水後可降低咖啡因濃度,一日三杯也未算對身體造成太大影響。   另一個原因便是「貪快」,有韓國朋友形容他們「飲咖啡好似飲水咁」,基本上買咖啡已變成慣性動作,根本不想太費心神選擇,只希望「快買快飲快走」,情況就像香港人去澳洲牛奶公司般,一坐低就自動波講「炒蛋多士」而不假思索。結果,可以快速沖調、毋須久等的美式咖啡,自然成為韓國人首選。至於為何取凍不取熱,很簡單嘛,既然都講求效率,又怎會有耐性慢慢等熱咖啡放涼呢?   最後冰美咖可以瘋魔萬千韓國少女,或多或少跟他們愛美習性有關。咖啡向來有加快新陳代謝燒脂之效,但一日三杯咖啡,倘若又加奶加忌廉加朱古力,那驚人熱量只會「得不償失」,所以追求苗條身型的韓國美少女,識飲梗係飲冰美咖。    

咖啡   肥饕   

疫情當道,晚上堂食被禁,農曆新年一家人想團聚又不想勞煩母親大人下廚,最快靚正做法莫過於一炮過訂盆菜在家慢慢嘆,故近期坊間再興起盆菜熱潮,只可惜商人為了利潤先行,硬要加入鮑魚、花膠、海參、瑤柱等山珍海錯,就令傳統新界圍村風味所餘無幾。   盆菜起源不多說,但必須要承認,盆菜乃平民之物,正宗圍村盆菜實而不華,壓根兒不會出現花巧名貴菜色。也許你會質疑,「車仔麵化」的盆菜有何可取之處?實情是這種金字塔式擺放,充滿著圍村人的飲食智慧,絕非胡亂拼湊而成。盆菜通常分為六層,頂層食物以鮮味取勝,調味較輕,中層食物大多是耐煮食材、富濃郁醬汁,底層則以「吸物」為主,索盡整盆精華。   最「豪華」一道是頂層的大蝦、白切雞及燒鴨。但不要忽視他們,以往新界人用的,都是新鮮基圍蝦及自家養走地雞,簡單白灼已鮮味十足,食味非雪藏貨色可媲美,坊間有些變奏版盆菜出現茄汁大蝦及豉油雞,說穿了就是以調味遮掩食材不足。富裕一點的圍村人會加上炸門鱔或炸生蠔,全部就地取材,永不外求。   第二層通常擺放手打鯪魚球、門鱔乾等海鮮,第三層就到炆冬菇、蠔豉等海味。第四層是盆菜不可或缺重頭戲-芋頭燜豬肉。芋頭炸至甘香,豬肉就則南乳、八角等生燜。燜好的豬肉甘香肥味,豐盈肉汁受惠者,自然是下一層的枝竹、蓮藕。底層就是清甜蘿蔔、爽滑豬皮,此物如海綿般將上述食材的湯汁精華一一吸收。   上乘的傳統盆菜,美味程度取決於食材質素,要將這圍村風味好好保存落去,需借助官方力量,單靠民間自發難成事。食盆文化在2017年被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惜政府無而為繼,其實政府可將正宗盆菜作官方定義,日後所有店家要用上「圍村盆菜」這稱號,就要跟足材料比例做法。這類守護傳統地方美食做法,環球皆有。意大利有個拿坡里pizza協會(The True Neapolitan Pizza Association),符合官方認可才可叫拿坡里pizza。連國內養殖陽澄湖大閘蟹也有嚴格規定,偏偏作為飲食天堂的香港,卻任由變種盆菜流出市面,實非港人之福。

保育   盆菜   肥饕   

近年素食熱潮席捲香港,除了中環、尖沙咀、遠至屯門都有插旗的Green Common外,當你看到連譚仔都可選擇將米線底轉至菜底,鄭秀文教你以椰菜花代飯,你就知道這股「食菜風」開始深入民心。 見字飲水之餘,要達至全民食菜,以多肉多油見稱的快餐店也可出一分力。不要以為麥當勞要跟素食者勢不兩立,港島金鐘某老麥分店,曾是該集團全球首間自選沙律概念店,可惜這股湯律旋風無而為繼,未見其他分店跟隨。 有熟悉老麥的知情人士向筆者透露,其實麥當勞多年來都致力嘗試在餐牌加入素食選擇,例如早前推出蕃茄沙律等「清新滋選」,近年亦有藍莓乳酪,以及去年興起一時的「新餐肉早晨全餐」,可惜這類素食都經不起市場考驗,老麥計算經營成本後唯有「捨菜逐肉」,繼而推出「乜都DOUBLE系列」,偏偏這類重口味方程式,在市場甚受歡迎,才令老麥慢慢走上這條「走素」之路。 辦法總比困難多,隨科技日新月異,植物肉大行其道,似乎連個天都希望麥當勞不再「走素」,最近老麥甚至推出自家品牌McPlant打造植物肉漢堡,據說吃起來不論味道跟口感,跟普遍漢堡扒無異,這款新產品開始在英國出售,何時推而廣之到本港,仍未知道。但其實,香港麥當勞多年來都有出品素包經驗,心水清的讀者可能記得,那就是每年佛誕太平清醮時,長洲島上老麥所賣的「脆香素菇包」。 這款長洲限定的素菇包,每年佛誕期間都會賣出數千個,所以若說老麥賣素趕客,這說法並不成立。據了解,麥當勞當年眼見素菇包大賣,一度將這款甚具香港特色的「McVeggie」推出市區售賣,怎料無人問津、慘淡收場,結果這包只能在「長洲一年三日限定」,未能佔據麥當勞日常餐牌一席位。 不過,早前老麥重金禮聘Mirror推銷麥炸雞,掀起新一輪炸雞熱潮,弄得不少「前夫」吃雞數量成人生總和,可見動用明星效應力谷某款食物,並非不能奏效。假如麥當勞下次找來新女團collar聯乘「McVeggie」,可能全城會為這素包瘋狂。前夫們,這個提議好嗎?

素菇包   肥饕   麥當勞   

臨近聖誕,大家都忙於準備跟家人共渡佳節,一頓美味聖誕大餐少不免。談及聖誕大餐,最不獲港人歡心的,相信非火雞莫屬。不少人都認為,不論焗釀火雞、煙燻火雞,肉質總弄得既乾且韌。但其實外國人(特別美國)對火雞的堅持及認真,其實跟香港人對海南雞的執著無異,加上科技的普及,要焗出一隻完美嫩滑多汁火雞,絕非天荒夜譚。   要成功自家焗到出色火雞,事前準備功夫不多,時間反是關鍵。因為香港人買到的通常是雪藏火雞,於雪櫃解凍最少需時兩日,若聖誕前一兩日才臨急臨忙到超市買雪藏火雞,解凍時間不足的話,很難趕及在聖誕日焗出完美製成品。   焗火雞時要雞髀、雞胸同時熟透又不過老,五星級酒店廚師會教你製作一碗香草牛油醬,再以人手慢慢推入至雞皮與雞胸肉中間,那麼雞皮焗至脆身時,醬料可化身「屏障」,減低雞胸受熱程度,雞髀、雞胸就可平均地受熱。這做法當然奏效,但需頗高技藝,稍一不慎即弄破雞皮,不推薦予廚藝初哥。   幸好,要解決火雞不同部位平均熟透這道千古難題,科技給予答案。你只需要一隻火雞、普通不過的調味料、鍚紙,以及一個可調校溫度的焗爐即可。首先,解凍後的火雞需吹乾表皮水份,等待的同時可先製作香草牛油醬,做法非常簡單,將適量的鹽、黑椒與大量牛油拌勻,並加入搗碎後的百里香、鼠尾草等適合焗火雞的香草,製成後將香草牛油醬平均塗抹在雞皮上則可,而雞腔內部可以切半後的洋蔥、檸檬、蒜頭、香草等填滿,為烤焗時增添香味,亦讓火雞內部水份不致流失。放入焗爐前還需注意一點,焗盤底下可放適量蔬菜如甘筍、西芹、洋蔥、薯仔等配菜,主要作用是托高雞身,讓焗爐熱空氣平均對流,喜歡的話可在焗盤底添些許雞湯,令焗盤底部配菜不怕焗焦。     最後的動作簡單不過,連焗爐也毋須預熱,只需把火雞輕輕蓋上鍚紙(毋須密封),再放進焗爐長時低溫烤焗。溫度及時間是致勝關鍵,如果一隻10至12磅計的火雞,一般做法都以180度烤焗,惟「低溫」是指大約100度左右,並焗大約8至10小時。經過一晚低溫烤焗,肉質保持嫩滑多汁,惟這時火雞仍未能上桌,因表皮未經「梅納反應」,故需將火力調高至200度,把火雞表皮焗至誘人金黃色。焗畢後火雞跟其他肉類無異,必需一段時間靜置,讓肉汁均勻散佈火雞全身,一道聖誕焗火雞便大功告成。

焗火雞   秘笈   肥饕   

如果壽司是港人日菜至愛,那麼和牛的地位,排名應屬三甲之內。坊間不乏放題店以任食日本和牛作賣點,部分講明「A4級任食」,亦有標明產地,什麼熊本和牛、薩摩牛,到底箇中有何分別?   先講基本認知,在日本育成的牛,不一定是和牛,這只是「國產牛」而已。要得到「和牛」稱號,只有四種牛可以,分別是黑毛和種、褐毛和種、無角和種及日本短角種。四種又以黑毛和種最普遍。至於大家經常在餐牌上看到的「澳洲和牛」,就因90年代中期,日本開放「全血公母和牛」離開日本,澳洲有農場把握這黃金機會,成功跟安格斯牛交配混種後而成。   澳洲育牛技術其實不比日本差,但育牛講求土壤濕度、氣候高低、牧草質素,由於兩地環境迥異,故澳洲和牛的味道,很難直接跟日本和牛相比。再者,大家要留意一點,澳洲和牛跟日本和牛的評級機制完全不同,大家耳熟能詳的日本和牛是A1至A5,澳洲其實分成M1至M12。若以Marbling(雪花程度)計算,澳洲的M9大約等於日本A3和牛,M6則差不多接近A1級數。所以,下次見到百多元可以點一客M5和牛,不要以為執到便宜貨,飲食世界向來是等價交換的。   日本和牛超過200個品牌,以產地計有「三大和牛」,分別是近江牛、松阪牛、神戶牛。近年後起之秀則有飛驒牛、山形牛、宮崎牛。然而,比起產地,其實和牛的部位才是美味關鍵,事實上一頭牛不同部位,油脂、肉味、咬口都可有天淵之別。如果追求入口油花四散般甘香,那首選「三角肉」(Sankaku bara),這個近牛肋骨附近部位,呈現何謂完美霜降牛肉。另一個本人極力推薦的部位是肩里脊肉芯(Zabuton),日本人叫它作「座布團」,港人愛直譯為沙巴當。除了富油香,還多一份獨特甜味,而且肉質嫩滑,如果餐牌上看見,萬勿放過。所以,如其盲目追求和牛產地,倒不如領略不同部位優劣,更能感受到和牛的力量。   日本和牛有多種食法,主流有煎牛扒、燒肉、壽喜燒及涮涮鍋外。很多人都說,只要是上等和牛,鹽加黑椒煎兩煎就食得,烹調方面毋須技巧,那就大錯特錯。舉例,一般牛扒可以點medium rare(三成熟),但油脂爆燈的和牛若只燒到三成熟,扒的中心溫度未足以融化油份,屆時入口只會 「成口油」,跟吃室溫牛油無異。近年廚師都愛研究如何把和牛融入其他菜式。灣仔一間隱身於愛群道、門面低調的wagyumaifa,就以「全和牛宴」招徠。和牛餃子、和牛沾麵,將和牛精髓發揮得極致,縱使索價不菲,但用餐體驗令人驚為天人,遇上節日慶祝,可以一試。  

和牛   攻略   肥饕   

稍有留意飲食資訊的,相信不會對「日本過江龍」這名詞感陌生。沒錯,這個跟「隱世小店」、「打卡必去」一樣,都是近年用到爛的形容詞。不過今集並非說文解字,而是解構數以百計日本過江龍餐廳襲港後,終能倖存並成功發圍的,寥寥可數。   日本過江龍通常都主打專門店類型,例如拉麵、咖哩飯、天丼、燒肉、壽司等,近期加入戰場的則有專賣蛋包飯的洋食屋。如果翻查過去十年在港開業的過江龍,就可以發現,要站得住腳的,通常與名氣無關。   以拉麵為例,名店「蔦」當年挾日本米芝蓮一星之名進駐香港,風頭一時無兩,惟現時兩間分店都逃不過結業命運。還有被譽為日本沾麵王的麵屋一燈,曾經店外每日都有長長人龍,但當熱潮漸退,亦黯然離場。   毫無疑問,招牌夠響的過江龍,開業時總有捧場客,但久而久之,就考驗廚房水準能否把日本味道原汁原味複製。然而,每年來港開業的大和過江龍多不勝數,為何只有少部分可成功屹立不倒?似乎跟定位有莫大關係。   以壽司店作例子,或許較容易令讀者明白。連鎖迴轉壽司店壽司郎,可算是近年本地逆市奇葩,以CP值高贏得香港壽司迷歡心,人均花費百多元,不論是味道、服務都日本相差無幾,所以分店越開越多,仍見人龍不絕。然而,並非只有廉價過江龍才殺出重圍,頂級鮨店如sushi saito、sushi araki,人頭收費動輒三四千元,仍然非常渴市,可謂一位難求。相反,定位中價的過江龍壽司店,處境就比較尷尬,例如頑固、美登利等,在日本名氣不薄,但來港後風頭就不及上述所講的壽司店。   第二就是食品技術含量。要知道,過江龍有日本總公司支援,基本上食材質素不用擔心,關鍵就是如何「炒埋一疊」,所以若食品是低技術、工序不繁複的,店家可聘請經驗不多的本地員工,即可把日本味道「組裝」,最佳例子就是早年已進駐香港的吉野家、近年加入戰團的すき家,以及家庭餐廳薩莉亞。   倘若食品出餐前需要精準加工,例如炸豬扒、天丼等,便需由經驗老到的大師傅坐鎮。即使是同一塊日本黑豚肉,只要粉漿厚薄、油溫控制稍有偏差,已令出品質素有天淵之別。但殘酷現實卻是,這類餐廳礙於定位,不可能索價過高,要嚴謹控制成本下,只能聘用年資淺的本地師傅仔,結果質素遠遠比不上日本那邊,懂吃的回頭客漸少,步入惡性循環。專賣天丼的金子半之助,以及吉列牛的京都勝牛,都屬此例。另一看似低技術,但實則需精準計算的日式班戟,亦有類近問題,環顧現時本地數間過江龍,都做不到日本那種鬆軟空氣感,食客自然用腳投票。

日菜   肥饕   過江龍   

香港頂級日菜水準,可說是世界前列。中環、銅鑼灣高級壽司店林立,要找到間接近東京銀座米芝蓮星級水平的,只要有人脈訂枱、袋口夠深就可以。然而,壽司之外,香港其他日菜水準就跟日本有天淵之別,尤其是被日本人奉之為補充活力的滋補神物-鰻魚。要在香港地吃到富炭香、燒得肥美甘香的蒲燒鰻魚飯,可謂緣木求魚。   先說小小鰻魚冷知識。香港人愛秋冬進補,但日本人卻截然不同,是夏季吃鰻補身,而且專揀每年最炎熱日子(土用丑日)。為何有此做法,日本坊間有不同解釋,但主流相信跟迷信有關,相傳土用丑日的假名跟鰻魚的假名有重疊部分(う),夏天吃鰻如有神助,既有祛病除魔、消災解難、提升食慾、增強體力補元氣之意。除了鰻魚,以(う)開頭的食物如烏冬,都有相同意思。近年都有學者從科學角度出發,指出鰻魚含豐富維他命A、B,確實有助避免炎夏中暑。   說回正題,鰻只是統稱,其實分為河鰻、星鰻、海鰻三大主流。大家常吃的鰻魚飯,一般都採用河鰻。河鰻含豐富油脂,最適合白燒或蒲燒,燒起後甘腴鮮美,單吃可能過膩,佐以新潟越光米,便是夢幻組合。即使是燒法亦分關東、關西兩大派系,差別就是前者會先煮後燒(部分店家會燒、蒸、燒),逼出鰻魚多餘油脂,亦去除泥味。關西就奉行直接生烤,炭燒風味更突出,甚至燒至表皮脆口,多一份焦香。   至於為何鰻魚飯在日本餐牌上,都稱之為「鰻重」而非「鰻丼」,因鰻魚飯在日本算是豪華,慣常以長方型重箱盛載,所以叫「鰻重」。但為何放在重箱會跟豪華扯上關係?原來是明治時代,為了客人吃到熱騰騰的鰻魚飯,店家特設三層重箱,底面兩層放置熱水,中間一層就是鰻魚飯,以達到保溫之效。隨科技發達,鰻魚店不改傳統,只把三層重箱簡化為一層,並保留了「鰻重」之名。   而星鰻又稱作「穴子」,以東京灣產最馳名,比起河鰻味道相對清淡,體型小得多,肉質更細緻柔嫩。不過要品嚐頂級星鰻必須留意季節,每逢梅雨後的夏天便是星鰻當造季節,鬆軟肥美的星鰻配上味醂、醬油,經悉心熬煮後,鹹甜味道在口中交錯,可謂江戶前風壽司的名物,亦是每位壽司師傅的考牌之作。   最後一款「鱧」,又名海鰻,算是大家不太熟悉一款。海鰻骨頭較河鰻星鰻多,很考廚師的處理功夫是否到家,所以懷石料理多見此魚,而且海鰻可「一鱧多吃」,魚皮可以炭烤炙燒、魚肉多數用作放湯或鍋物之用、魚骨就拿來酥炸當佐酒小吃。   上文說了要在香港吃到出色的鰻魚,難過登天,但美食的世界如學海無涯。正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若各位「鰻迷」懂哪裡尋寶,不妨明燈引路,盡情CLS吧。

日本   肥饕   鰻迷   

不論刺身抑或壽司,最被港人低估的日本魚類,非鯛莫屬。的確,鯛的品種五花八門,味道可謂天淵之別。橡膠質地零魚味的急凍鯛魚刺身,網購平台50元有找。相反,在水流湍急的明石海峽棲息的野生真鯛,肉質緊緻富彈性,千金難求。今期就跟大家暢談何謂好「鯛」。   日本人一直視鯛魚為高級魚類。一般來說,鯛可分為三大類,即真鯛、血鯛、黃鯛。先說真鯛,如果在春季被捕獲,統稱為「櫻鯛」或「花見鯛」,魚味淡麗清雅。夏天因為是產卵期,並非吃鯛佳季。而秋季的真鯛在深海中吃了一整季蝦蟹,既累積厚厚脂肪,令魚身閃著油光,魚皮呈楓葉紅,就一律被稱為「紅葉鯛」。   不論是真鯛、血鯛抑或黃鯛。其幼魚通常被稱為「春子鯛」,其柔嫩質感非其他魚種可媲美,亦是近年壽司吧熱門人氣魚料,讓人一吃入魂。而含水量較低的血鯛,就是絕佳「春子鯛」來源,非常適合用作揑壽司。至於黃鯛就是次一等的鯛魚,篇幅所限不詳談。   由於鯛屬白身魚,普遍味淡。故師傅通常需做手腳提鮮,技藝高超的師傅會採用昆布醃漬法,「收水」後的魚身,令魚味更濃郁。另一常見做法是「湯霜法」,師傅以熱水輕汆魚身表面,以熱力誘發皮下脂肪,入口時既品嚐到清爽魚肉,又有魚脂的豐腴甘香。   近年出現的大熱蜜柑鯛,由於廉價物美,大受食客歡迎。蜜柑鯛如其名,說穿了是以蜜柑作飼料的養殖鯛,魚腥味淡,食用時散發淡淡橘香,尤其是夏季享用,甚為醒神。   懂得分門別類只是第一步,要知道何謂頂級鯛魚,可從其骨入手。據說,鯛魚要在水流極急的大海奮力前游,難免會令骨骼勞損,癒合後的骨會生長骨刺,周而復始便產生球體狀骨瘤。而德島縣的「鳴門海峽」以水流湍急見稱,所以日本人命名這種鯛魚骨刺為「鳴門骨」。如果劏開一條鯛魚後,發現「鳴門骨」,那就是美味證據。   最後,不要以為有個「鯛」字的,都是鯛魚。金目鯛、系撚鯛(即金線魚,與港式紅衫魚類近)、甘鯛(即馬頭魚)雖有鯛字,但通通屬不同科,所以作為一個深愛日本料理的饕客,切勿「見鯛當鯛」。  

日本   肥饕   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