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Author: 余拜仁

  /  Articles posted by 余拜仁
About The Author

由文化藝術到金融財務,涉足不同江湖| 志奮領學人(由英國外交、聯邦及發展事務部頒授及認證)| 倫敦國王學院數碼文化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 嫻熟的文化藝術文字人/專業的金融財務策劃師

防疫措施(接近)紛紛放寬,出入境安排(接近)全面打通,由個別市民到整個城市,一下子都活潑起嚟,講起活力,其中有兩個界別係絕對不能不提,電影同戲劇:一系列老中青導演接力推出叫好叫座作品,包括《正義迴廊》、《窄路微塵》同《十九歲的我》等等,令到戲院除咗荷里活大片同救世英雄電影之後,仲有更多多元選擇;劇場方面亦都一樣,一連串話劇都錄得滿堂紅嘅佳績,例如《最後禮物》、《我們最快樂》同《短暫的婚姻》,值得留意嘅係就連一啲平日唔太活躍於劇場嘅朋友,佢哋都會出力撲飛,非常熱鬧。 細心嘅觀眾或者都留意到,上述三套作品都係出自同一位劇作家莊梅岩嘅手筆,難怪最近有業界朋友笑言:「好似靠佢一個人撐起半個劇界咁」,三個作品各具特色,其中上個禮拜先啱啱圓滿落幕嘅《短暫的婚姻》,描繪嘅就係一段又一段由信任、脆弱同罪惡感交纏而成嘅親密關係,當中唔少人物性格嘅刻劃、故事情節嘅建立,以至係對白台詞嘅書寫,同台下觀眾嘅當下生活,都有或多或少嘅共鳴感通,難怪作品自一開始嘅劇本出版,後來發展成電視短劇,到2019年首次登上大舞台,每一個模樣都獲得外界相當不錯嘅回響,直至三年幾之後今次嘅重演,一連xx場都係一票難求,十分誇張。 不過,更加誇張嘅搶飛血戰可能都仲未發生,事關「撐起半邊天」嘅莊梅岩即將會有全新作品面世,更加更加誇張嘅係今次節目網羅咗兩大神級人馬擔綱演出,二人先後同莊梅岩合作結緣,分別係早前喺《最後禮物》飾演吊兒郎當大佬嘅「子華神」黃子華同啱啱喺《短暫的婚姻》扮演不忠渣男律師嘅「林狗」林海峰,當「子華神」遇上「林狗」,就算劇情大綱未有,甚至連劇名都未見,早前單係一張只有兩個男人背影嘅宣傳照片見街,已經觸動咗萬千劇迷嘅神經,紛紛開始求票,或者提早放負:「呢個陣容咪駛旨意會買到飛。」 個人口味嚟講,我都未必完全享受兩位男神嘅每一次「演出」,畢竟二人個人特色超級強勁,要喺本色演繹之下再搵其他看點,有時都唔係咁易。於是乎,不論係血腥三級片《正義迴廊》嘅重犯辯護大律師,抑或係愛情悲劇《短暫的婚姻》嘅名利雙收事務律師,林狗本人嘅聰慧靈巧總係處處可見;同樣地,《飯戲攻心》同《最後禮物》中嘅兩個大佬,一個顧家有愛、一個帶恨離家,角色設定截然不同,落到子華神手上,好一些過去喺其他演出存在過嘅質感,又好似總係隱隱地滲咗喺骨髓入面,當然,鍾意嘅就會好鍾意。 然而,不論口味係點,呢兩個人喺舞台上嘅魅力相信都係無庸置疑,難怪就算到目前為止所有宣傳仍然無講過套劇係講乜做乜,觀眾們都已經愁緊點樣撲飛;由此看來,今次嘅劇名應該都改得相當準確,觀眾有時都係非常盲目:《愛我別走》。

等了又等之下,香港終於終於真·復常,除咗市民積極籌備環遊世界,待興已久嘅各行各業亦都磨拳擦掌,積極再同世界接軌:旅遊業、零售業、飲食業、航空業紛紛準備好再次迎接全球旅客;保險、銀行,以及資產管理等金融服務機關努力鑽研大灣區,以及亞洲區嘅人才錢財互聯互通;話劇、舞蹈、音樂等等相當重視跨文化跨時空交流嘅表演藝術行業,亦都即時重新連繫世界各地伙伴,策劃包括演出同創作等不同合作。除咗走出去同人交流,表演藝術行業目前亦都正喺度醞釀緊一個超級項目,希望邀請到包括大灣區、兩岸各地、亞洲區內,以至歐美等地創作人、藝術家同製作人一齊嚟到香港,更深入地認識本地藝術,進一步商談不同合作,呢件大事就係「香港演藝博覽會」(博覽會)。 話說喺2022年年頭,特區政府宣布咗撥款四千二百萬元舉辦首屆專為表演藝術界別而設嘅博覽會,透過包括展覽推介、座談、專題討論、表演同交易等一連串嘅活動,展示本地、內地,以至外地頂尖表演藝術家同團體嘅作品,根據官方提供嘅資料,博覽會嘅目的就係「幫助內地和香港傑出的表演藝術走向國際,同時也促進他們與外地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和團體交流。」據了解,有關當局喺過去一段時間正全力推動事件發生,最近終於敲定博覽會最快會喺2024年嘅第4季舉行,局方代表亦已先後走訪世界各地,向大大小小嘅表演藝術博覽會主辦單位取經,並且研究兩地合作嘅可能,例如攜手呈獻跨國巡迴演出等等。 對於業界嚟講,博覽會提供咗一個一站式嘅平台,讓行家們有一個密切接觸嘅機會,去做包括藝術創作上嘅交流,或者係節目層面上嘅買賣,形式上有啲似工展會同美食展,分別係主體唔會係「一蚊鮑魚」同「糧油套裝」,而係香港別具特色嘅演藝作品同創作單位;部分業界人士坦言,博覽會暫時都係只聞樓梯響,仲未聽到太多具體細節,都好期望主辦單位早啲同多啲去同業界交流,聽多啲佢哋嘅意見,令博覽會嘅花費用得其所,最後真係惠及到行業上下。 咁博覽會同普羅觀眾又有無關嘅呢?有!根據當局初步構思,博覽會亦都唔係純粹嘅業界活動,當中至少演出部分係會向公眾開放,換言之,到時就會有一系列高質素嘅本地同海外節目密集上演,好似一年一度嘅藝術節一樣;事實上,今年本地嘅演藝市道都係非常唔錯,包括早前圓滿落幕嘅《最後禮物》同現正火熱上演嘅《短暫的婚姻》,全部都係叫好叫座,一票難求,2024年嘅博覽會延唔延續到呢一股撲飛入場嘅熱潮呢,到時就要拭目以待。

香港嘅出入境政策終於終於都復常,加上節日氣氛又正急速醞釀中,而且唔少港人都屈住太耐太耐,於是近日Facebook、IG所見,唔少人都前後腳「返咗鄉下」—去咗日本旅行,甚至短短幾個星期已經去完再去;話說11月初都快閃遊咗一轉日本橫濱,為嘅係參加當地一年一度嘅表演藝術會議Yokohama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Meeting 2022 (YPAM2022),跟番貼亞洲區內演藝業界嘅脈搏,同嚟自區內區外行家交流對話,但喺重溫呢件國際盛事嘅所見所聞之前,有一單意外驚喜係要搶閘拎出嚟分享先。 話說橫濱唔算係好主流嘅旅遊熱點,就算旅客會去都未必會留太長時間,甚至Day trip往返東京或者其他城市就算,然而橫濱當然都有佢自身嘅特色同魅力,其中近期一個令人不得不留意嘅就係「橫濱(移動)高達基地」,基本上當大家喺Google搜尋「橫濱」,頭一二三個熱門結果已經係呢個項目;本身其實並唔係高達迷,都無任何特殊情意結,本住嘅係「橫濱好似無咩景點,有咪睇下」嘅到此一遊心態,橫濱市中心唔算好大,基地位於海旁,由於高達身高本身就高達六層樓,只要抬頭一望,自然就會搵到。 一入場撞正「移動高達」嘅光影匯演,拿拿聲舉機影相拍片,可能平日Marvel向嘅電影實在睇得太多,由世界各地打到不同宇宙,人魔神等三界、五行、六道通通都打成一片,「震撼感」同我都開始漸行漸遠,眼見呢座昂藏18公尺嘅高達接連做出大小不同動作,都僅僅係有種「都唔錯」嘅反應;正當懷疑緊呢個高達橫濱基地旅程「咁就完咗㗎喇?」之際,曙光就出現咗—一入場就受到光影匯演所牽引,忽略咗入口旁邊原來有個故事館,深入淺出講番成個「移動高達」項目嘅心路歷程。 第一幅展板已經開宗明義講到:就算以日本依家擁有嘅科技水平,要令呢個Size嘅機械人郁得到,都絕對唔係容易嘅事,零件裝嵌、機電工程、程式編寫等等,牽涉幾多軟件硬件專家、耗費幾多心血時間精神,係要傾盡全國之力先有今時今日成果,至此我先赫然發現剛才果種「都唔錯」係好錯,係幾咁有眼不識泰山;除咗技術層面解構,故事館仲承載住一代又一代日本人對高達嘅深厚感情,包括從孩提時代開始睇住高達成長,至入學時決意修讀相關學科嘅工程人員,或者由細到大一屋都係高達模型,到今日有份一手一腳砌成呢座1:1實物原大(仲要識郁)機動戰士嘅台前幕後,聽住佢哋不無激動嘅分享,充份感受到追尋夢想賦予咗人類嘅重大力量。 當聽到「移動高達」呢個項目概念,當然有人興奮莫名、期待至極,同時有人不明所以、疑問連連:點解要令高達識郁?「世上仍然有好多事被視為『無可能』,係咪?我哋唔係要將『可能』嘅事做完又做,而係要做前所未有嘅嘗試,咁樣至係『挑戰』。」喺後疫情嘅時代,整個世界都變咗好多,做人處世出現咗有好多新嘅挑戰, 「移動高達」團隊呢種「不可能而能之」嘅信念,絕對值得借用嚟互勉一番,支持住大家繼續一齊行。

世界盃嘅戰火短暫熄滅,球迷們都可以抖抖氣同休息一下,以至花啲時間做下睇波以外嘅事,例如入下劇場接觸下藝術創作;話說呢排本地劇壇可以話係盛事連連,其中文化中心更加成為大小劇迷,以及劇界中人非到不可之地,事關兩大經典戲寶分別喺劇場同大劇院同期上演:《十二怒漢》結集咗本港12位藝術同行政總監聯手演出,《天下第一樓》更加誠邀到劇帝謝君豪重返舞台,兩大節目頓成一時佳話。 近期非常火熱嘅電影《正義迴廊》以香港多年前嘅弒親真人真事為創作主軸,其中陪審團嘅角色、功能同運作就係焦點之一;《十二怒漢》同樣係法庭戲,而且更加徹底由頭到尾都係12位陪審員退庭商議嘅過程,不論係對白嘅刻畫、角色嘅互動、情節嘅推演,都引起好多有關法治精神同社會公義嘅反思。一台戲12位演員,人人都有戲演、個個都係主角,而主辦單位香港戲劇協會更加破天荒邀請到12名本地藝團嘅現任同前任總監同台演出,呢一種台慶式「晒冷」嘅手法,喺市場營銷上極具效用,於是《十二怒漢》票房一開已經賣個滿堂紅,加場再加企座,都仍然係一票難求。 《天下第一樓》則係香港話劇團前駐團編劇何冀平嘅成名作,曾經獲得包括文化部「文華獎」同中國戲劇文學「曹禺獎」等多項殊榮,劇作1988年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後喺香港、日本、南韓、新加坡、台灣,以至歐美等全球各地演出,更曾改編成電視劇,今次再度重回香港舞台,成功邀請到話劇團前首席演員謝君豪領銜主演,呢一位金馬獎影帝近年活躍於電影世界,今次再踏台板,同樣令到一眾劇迷期待不已;《天下第一樓》嘅故事環繞住名噪京城嘅烤鴨老字號「福聚德」,老掌櫃因病退居幕後,但係兩名少東終日不務正業,好彩得到外援拔刀相助,先至喺幾年內將老字號扭虧為盈,可惜兩位富二代不憤對方功高蓋主,誓要一爭長短,天下再無寧日。 劇壇盛事一浪接一浪,《十二怒漢》啱啱先圓滿結束,《天下第一樓》就正進入演期最後一周,《飯戲攻心》踏台版嘅優先訂飛都已經喺一片叫好叫座嘅呼聲中結束咗,挾住香港最賣座喜劇嘅美名,唔少觀眾都好奇將呢個劇本搬上舞台,到底會係點樣?雖然電影版嘅經典6人組合只留一人,但係包括周國賢同梁仲恆等新成員近年喺舞台同電影等唔同領域都大放異彩,同樣讓人非常期待。

近日全球嘅目光當然都係聚焦喺世界盃,由足球場上嘅競技、主辦國對軟件硬件嘅投資,以至係文化風俗上嘅宜忌等等,都引起咗世界嘅關注;喺香港,今屆嘅熱潮好似嚟得有啲慢,不過隨住愈嚟愈多賽事開打,商場、酒吧同食肆都開始見到愈嚟愈多睇波人潮,同時喺運動世界以外,其他宇宙都無停擺,仍然多姿多彩地運作中,其中文化藝術方面,新視野藝術節一口氣搬演咗AI+人類合演歌劇等等大小製作,部份更有海外藝術家參與其中,實屬封關以嚟少有嘅文化盛事,另外本地藝團都好活躍,當中Unlock Dancing Plaza(Unlock)就為創作研究計劃Unlock Body Lab: dance-to-be (dance-to-be)舉行公開提案徵集,喺云云活動入面寧寧舍舍留意到佢,完完全全係因為個項目名,「Body Lab」應該就係指向緊同身體有關嘅實驗,咁點解「dance」係「to be」呢? 嚟緊嘅dance-to-be已經係第四屆,根據新任藝術總監李偉能(Joseph)嘅闡釋,平台嘅成立目的係想掙脫行業內「以製作為目標」嘅普遍枷鎖,容許創作人同團隊有大啲同多啲嘅空間去諗去傾去做心目中真正想試嘅創作模式,以至反思一下「創作」嘅更多其他可能;過程中,Unlock除咗會提供排練場地嘅支援、創作人嘅薪酬,以及製作所需嘅若干經費,特色之一就係設有創作顧問,佢哋本身有豐富嘅創作經驗,過程中會同團隊一齊行一齊探索,用同儕嘅角度去經歷同分享,而唔係以在上位者嘅角色去帶領或者指導團隊,平台亦唔會硬性規定參與創作人必須完成舞台製作,故此最終產出既可以係「dance」,亦可以係「dance-to-be」,為未來嘅創作打下更紥實嘅基礎。 好似過去咗嘅第三屆dance-to-be,本身係DJ同街舞舞者嘅孫楠將Unlock嘅Studio變成一個大型Party,有嘢飲、有舞跳、有騷睇,仲有DJ現場打碟,新舊朋友可以聯誼聚頭,當演者同觀者同處一個空間一齊Chill,甚至一齊跳,兩者傳統上嘅界線一下子就模糊咗,團隊想探索嘅正正就係「參與者喺表演場域中嘅主體經驗,以各種感官元素去帶領觀眾遊走於觀看同參與舞蹈嘅邊界。」 不論係Unlock本身,以至係dance-to-be呢個平台,「開放」同「多元」一直都係關鍵字,Unlock一方面盡力為創作人度身訂造適合佢哋嘅模式,另一方面都會累積過去同參與團體合作嘅經驗,適時地推動dance-to-be嘅進化,Joseph舉例指今年係首次進行公開提案徵集,更加清晰咁確立平台嘅美學定位,同時又同舞團另一核心項目公開研習周(Open Research Week)連繫起嚟,「有時就咁就叫藝術家去開展創作,可能都有唔少局限同挑戰,喺研習周入面,我哋會免費提供一連兩星期嘅密集研習機會,等佢哋認識多啲唔同嘅藝術家、美學、創作方法同方向,好似返學咁嘅養份累積,期望喺藝術探索方面會有多啲支撐。」創作人同佢嘅作品要上得台見得人,之前係要經過好多階段,dance-to-be正正就係一個沉澱同打磨平台,實在期待見到愈嚟愈多有趣嘅人同事會喺當中發生。

除咗「說好香港故事」之外,「重返國際舞台」最近都榮登特區政府「大外宣」策略嘅關鍵旋律首位,同時有啲有識之士就一嘢道破「沒有離開,哪有重返?」想講嘅係就算喺近乎嚴於全球嘅鎖國式防疫政策之下,香港喺部分領域仍然活於國際舞台,從未間斷,就以文化藝術界為例,西九文化區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花咗超過3年時間籌備嘅「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就係呢位藝術大師喺出生地日本以外亞洲地區規模最大嘅回顧展,展出超過200件涵蓋繪畫、素描、雕塑、裝置,以及檔案資料嘅展品,除咗草間唔同人生階段嘅作品,佢本尊仲特別為今次香港展覽帶嚟三組全新創作,令到城內城外唔少人都雀躍期待。 現年93歲嘅草間係當代藝術史上影響甚為深遠嘅亞洲創作人,就算唔係文化藝術愛好者,佢有兩項簽名式嘅創作元素,大家都好可能喺唔同地方見過—南瓜同波點;喺全球普及嘅搶眼視覺背後,草間嘅人生同創作歷程都極為豐富:早喺1960年代,當時佢以亞洲女性創作人身分走到去被譽為前衛藝術殿堂嘅紐約,落得惡名然後重返日本,但都同樣不獲重視,同時仲要一直同自身嘅精神疾患搏鬥,一步一腳印咁發展出別樹一幟嘅藝術語言,最終成為藝壇巨人。 草間係一位非常多產嘅創作人,基於佢嘅地位同知名度,世界各地好多藝術機構都先後做過佢嘅展覽,例如喺2019年,上海都「搶先」一步做咗,因此單以展品嚟講,觀眾可能已經見過其中唔少,但係值得一提嘅係,觀眾去睇展覽,「有咩睇」係一回事,策展人點樣呈現啲作品,「點樣睇」又係另一回事。 M+今次嘅「草間彌生:一九四五至今」回顧展,相比起其他純粹以線性敘事為主嘅展覽,策展團隊喺草間人生長河之上再抽取咗幾個圍繞住佢一生人嘅重大命題定為展區,包括「死亡」同「生命的力量」等等,提供多咗一種時間順序以外嘅切入方法;同時,唔同主題之間嘅關係亦唔係單一地一路「進化」,引用M+總策展人鄭道鍊嘅話語,草間喺創作路途經歷住種種嘅轉變,階段前後會有唔同程度嘅沉澱、再檢視,然後更新,係喺來來回回中繼續前行。 展覽聽日正式開幕,不論係純粹想著晒成身波點入場打卡、抑或係好好奇呢位藝壇巨人嘅傳奇一生,以至係銳意了解更多策展人點樣用作品去「說好藝術家故事」,觀眾都請早啲買飛入場,預番足夠時間品嘗細味。

股市最近幾日跌到死去(但無)活來,聞者傷心,聽者流淚,最慘嘅係探底工程永無盡期;如果想搵啲開心嘢分散下注意力,睇戲可能都係唔錯嘅選擇,事關近日有套香港電影史上最賣座嘅喜劇上映緊,票房已經突破咗7千萬元,而且愈上愈有,作品無刻意扮高深,亦無大玩屎尿屁,簡簡單單回歸到人倫關係嘅基礎單位—家,當中主要嘅場口同橋段都係一家人喺屋企行出行入,同埋食飯,然而簡單並唔等同容易,將一幕幕尋常不過嘅日常生活寫成、演成同拍成直搗觀眾心靈嘅電影作品,絕對唔係等閒之輩可以做到。   相信未講到個戲名,廣大讀者都已經知道呢套就係《飯戲攻心》,由陳詠燊同時擔任編劇同導演,六人主演陣容包括黃子華、鄧麗欣、張繼聰、王菀之、林明禎同陳湛文,一次過寫晒七個人嘅名出嚟,並唔係為咗要充撐字數,而係呢個組合基本上每一位都各擅勝場,近乎缺一不可,觀眾值得好好記住佢哋;電影嘅名字係一種好港式嘅「食字Gag」:飯氣攻心本身係生物反應,食飽飯好易就會想瞓覺,然而呢套作品幾乎係全無冷場,相反好幾場飯戲都係精彩絕倫,無論係家人同心、其利斷金,抑或係各懷心事、表裡不一,果種描繪塑造都係相當深刻生動,令人睇得好入心、好上心。   《飯戲攻心》嘅好係全方位嘅,首先劇本應記一功:由一味死撐要頂住頭家嘅大佬,到飄洋過海追星嘅宅男女神等等,每個人物嘅個性都好立體有力,分開睇係各有各嘅故事,擺番埋就另有火花趣味;人物之間嘅相聚別離,富有戲劇性嘅同時又唔會太堆砌突兀,觀眾既覺得呢一家係打開隔離屋果度門就見到嘅平常人,又唔會嫌棄家庭事平淡如水無戲好睇,普通中見不普通,實在唔係普通水平嘅創作可以輕易做到。技藝再高,作品都唔一定能夠叫好叫座,好多時仲要天時地利人和嘅配合,為香港人而拍嘅《飯戲攻心》係絕對值得爆紅嘅。   電影嘅「港味」唔係純粹嚟自戲名嘅「食字Gag」,或者編導演組合中八成六嘅港產成員代表,作為作品命題,《飯戲攻心》講緊嘅「家」,首先當然係三兄弟,加上佢哋三位女伴嘅微觀人際關係,六個人一間屋,一齊住好似就係一家人,賣咗間屋彷彿就係家不成家;同時更加宏觀地睇,過去,大家一直紥根喺同一個地方,現在,隨住經歷同際遇嘅唔同,彼此有啲唔同諗法,有人想撤離開展新生活、有人想留守繼續行落去,未來,「家」,到底仲喺唔喺度?優秀嘅作品往往都係去拋出重要嘅、切身嘅問題,刺激觀眾自己思考,而唔係要你去硬接創作團隊嘅價值觀,於是直至劇終字幕(仲有NG片段)徐徐升起,編導演都無意圖去提供一個標準答案;最後,眾人揀咗一條「打開門,行出去,去遠啲」嘅路,親情到底因此係濃咗定淡咗?屋企究竟係喺門內定門外?真係睇你點睇。未睇?咁就應該快啲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