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Author: ACOO

  /  Articles posted by ACOO
About The Author

你仍然有閱讀實體書的習慣嗎?不論網上閱讀的風氣有多盛行,實體書依然在市場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一年一度的書展又開鑼,每年總是有不少作者藉着這個機會推出首作,由小說、專題報道、圖文書,再到插畫繪本,總會有一本書能讓你愛不釋手。這次,我們精選了幾本在書展期間推出的新書,給你一點靈感,為家中的書櫃添置新成員。 文字:實習記者Janet 設計:Owen @wai.ho.98 |書叢分類:香港的百樣人 書名:《地下鐵碰著你我他》 作者:雷焯諾Charlotte @moving_drawing 你有想過自己在早上上班時搭乘地鐵,睡眼惺忪的樣子會被別人畫下來放進書裏嗎?《地下鐵碰著你我他》記錄着的,正正就是部份港鐵乘客的樣子,作者Charlotte同時亦在書中,描繪了疫情下不同關於香港人的小故事,希望能夠用書傳遞一點正能量。 書名:《沾史人類觀察學》 作者:沾史人類觀察學 @comeonjames1 朋友飲醉酒、分手、同屋企人鬧交,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但你有想過有人會將這些都記錄低,到最後結集成書嗎?在社交平台上有逾十三萬人追縱的沾史,今年將大家的經歷結集成書,用《沾史人類觀察學》看盡人生百態。 書名:《社畜的安樂心理學》 作者:鹹魚人生 @salted.fish_life 雖然我們在工作面試的時候,總會聽到不少「我最大嘅興趣就係返工」,但如果可以選擇的話,誰又會想上班?作者鹹魚同為社畜,亦是一位插畫家,而《社畜的安樂心理學》則記錄著各位社畜的心路歷程,告訴大家「就算是社畜,也可以準時下班」。 |書叢分類:發現香港故事 書名:《屋宇平民誌 ── 記大坑西邨:香港最後的「私營廉租屋」》 作者:林喜兒、霍文芔 作為香港絕無僅有的私營屋村,在今年大坑西邨亦需要清拆重建,大量的居民因而遷出,少數的人仍然留守抗爭。對於這個地方,你的認識又有幾多?《屋宇平民誌 ── 記大坑西邨:香港最後的「私營廉租屋」》以逾五萬字,承載着所有居民的故事。 書名:《睇字香港》 作者:都市字治学 @citywording 街邊的告示、大廈的名稱、手寫的招牌,通通都是用文字去知會大眾,可是你有細心留意過它們的各種形態嗎?《睇字香港》用28個故事,包裝了一趟夾雜廣東歌、電影場景的散步之旅,帶你走遍那些你從未留意的香港角落。 書名:《隱形之光 — 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 作者: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明愛社區發展服務 @labourfriendlycommunity 不足夠的防疫用品、沒有妥善的休息空間,縱然清潔工友作為防疫以及衛生的最前線,社會給予他們的關注仍然是十分不足。但其實他們都只不過是個「人」,你知道他們的故事嗎?你願意聽一下他們十二位的聲音嗎? |書叢分類:哲學與未來 書名:《哲學未來書》 作者:好青年荼毒室 @corrupttheyouth 我們總是會在年末時聽到,不同的占卜師預測來年的哪一天會是末日,可是,那些都從未成真。你有想過未來會是甚麼樣子嗎?今年,好青年荼毒室亦加入了這個行列,用新書《哲學未來書》和我們一起活在現在,預想未來。 |書叢分類:實體書存在之必要? 書名:《達利書店》 作者:Pen So @penso 當所有東西都可以在網上看到的時候,你還會購買實體書嗎?當人類漸漸都不再看實體書的時候,實體書店仍然會有生存的空間嗎?《達利書店》講述的正正就是這樣的故事,但當書店店長獲得達利的神祕力量時,情況會有甚麼不同嗎?

《玩轉腦朋友2》近日上映,繼續圍繞主角腦內的情緒腦交戰。主角韋莉踏入青春期,對即將到來的高中生活感到不安,開始渴望朋輩認同,亦產生對自己能力的質疑,自我形象受到動搖。人的成長,意味著更難得到純粹的快樂,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複雜的情緒。今集幾個新的情緒角色,代表著 #焦慮、#尷尬、#羨慕、#厭倦。這幾種情緒聽來都不怎麼正面,卻老是常出現,那我們該如何應對? |焦慮 代表焦慮的「阿焦」,對未來感到憂慮,總是警覺著周遭的一切,說話動作都像機關槍,停不下來。受焦慮困擾的人,內心常常有千萬個糾結,「萬一XXX怎麼辦⋯⋯」無數個幻想的災難性場景在腦內上演。焦慮聽來負面,但也有正面作用。焦慮其實是種生存本能,因為憂慮未來,於是會制定不同計劃作準備,以更好的應對挑戰。但如果過度焦慮,就變相被焦慮支配,無法控制情緒。焦慮無法避免,但有些焦慮是不必要的,學會接受有些事就是無法控制,大多數幻想的情景也只是幻想,即使真的發生了,後果也沒有想像中糟糕,做了應做的準備就好。 |尷尬 大大隻的「阿尷」在社交時容易緊張不自在,尷尬時會束緊連帽衣把臉掩埋起來。青春期過後,人開始在意別人的目光,害怕做些不符合常規的事,變相很多時會因為在意別人的看法,而不敢透露自己的真正想法,或做想做的事。怕尷尬,某程度上代表能夠敏銳地留意到別人的感受,可以幫助我們融入群體;但太怕尷尬,就會變成被別人目光束縛。只要適當地考慮到別人感受,可以試著放開一點,想做就做。 |羨慕 眼大大的「阿羨」,總是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感到艷羨。人人總有羨慕妒忌別人的時候。羨慕有時是推動自己進步的動力,但有時亦會讓自己忽視了自身的優點,過於貶低自己。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你羨慕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可能在羨慕你。要記住自己也有很好的地方。 |厭倦 總是頹廢地攤在沙發上的「阿厭」,好像對所有東西都不感興趣,不想花費氣力做任何事。厭倦聽來就是負面到極的情緒,感覺沒有活力和熱情。但誰又可以無間斷的一鼓熱血向前衝?厭倦很正常,容許自己有厭倦的時候,讓情緒緩衝。如果狀態不太好,那就用低電量模式應對,是讓自己保存能量,繼續走下去的重要力量。 人不會一生順遂,如果要一直迫自己保持正面樂觀,終有一刻會崩潰。發生了甚麼事,就會出現某些情緒,正常不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美好的,但人是立體的,有光明,也有陰暗。你不需要完美,接受自己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所有這些好與不好,都構成了你。擁抱各種複雜的情緒,接納自己是個立體的人,誠實面對自己。明白了這一點,很多執著困擾也許都能放下,活得更輕鬆。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有沒有發現,走入舊式屋村,在不起眼的角落,總會有一間辦館 —— 燈光昏暗、不少冷氣也沒有,只靠着一把大風扇在轉動;而貨物就擺放得亂中有序,在貨架上排,放滿感覺塵封多年的威士忌、拔蘭地、三蒸、五加皮、茅台等唐酒洋酒?你有嘗試過走進去嗎?而你又有疑惑過是甚麼讓人們願意走進去嗎? |辦館到底是甚麼? 辦館可以說是香港時代的印記。過百年前,為了應付住在香港的外國人的生活所需,洋行代理進口,再經辦館分銷給批發商和零售商,而酒類和雜貨就是辦館主要售賣的兩類商品。難怪,現在的辦館,由可樂糖、薯片等零食,到各式各樣的酒類都有!早期的辦館主要位於中、上環一帶,是因為當年的外國來港商人主要以船來往香港,「辦館」因而集中於鄰近碼頭的中上環一帶,域多利皇后街更一度被稱呼為「辦館街」。 如今,舊式屋村都不難找到辦館的身影,而為了做街坊生意,辦館也開始售賣乾濕雜貨。位於柴灣漁灣村的聯昌辦館已開業逾四十年,現時由兩位第二代的繼承人「渣fit」,承繼家業,也方便照顧年邁的母親。對於很多人都分不清士多和辦館,負責人蔡小姐形容,士多可能「得少少細路仔野」,但辦館是「多啲洋酒,以前仲有埋米、油、罐頭,乜嘢生活(用品)都有」。 蔡小姐憶述自己小時候會和媽媽用辦館中的米、油等「煮兩餐食」,這也是他們辦館以前會同時售賣雜貨的原因。辦館開在漁灣村,以前他們會將大地魚燒脆、碾碎,製成用於煮食的粉末,「加落河粉到就會變左有好似艇仔粉咁嘅味」。 |我拼命去生存 隨着時代的變化,它們售賣的商品也今時不同往日。蔡小姐指,當大眾習慣了去超級市場買米、油、罐頭等商品,她們唯有減少這類貨品,取而代之的是較多街坊需要的飲品和零食,但不少辦館仍然敵不過激烈的市場競爭而倒閉。 「以前藥房都唔會賣飲品啦,賣藥賣嗰啲就夠啦佢哋,而家都做到好似攞埋啲嘢飲啊,就其實真係好競爭,超級市場佢又賣幾多平啲」。面對多方面的競爭,再加上店舖位於漁灣村的內圍,被其他的商戶圍困,左邊又有一間便利店,蔡小姐感嘆賣得貴的話只怕會更少顧客,因此也不敢加價。 辦館內的貨品,為迎合顧客口味不停轉變,唯一十年如一的,就是賣酒。蔡小姐指,辦館售賣的多數是外國進口的酒類,除了因為記帳時間較長外,也因為利潤好,吸引不少部份辦館專營洋酒的生意。 大家又猜不猜到,甚麼人去屋村的辦館買酒比較多?原來是附近的街坊或者是建築工人。「佢哋覺得咁辛苦去做野,大汗疊細汗咁做,咁咪間唔中買支,飲完,個人就好舒服。」蔡小姐形容,飲一杯對他們來說就像是獎勵自己一樣;而酒不會因為存放太久而過期,因此一直是辦館中的坐上客。 |悄悄消失的舊香港  對以前的人來說,辦館絕對是一間「便利店」。隨着便利店大行其道,光顧辦館的人越來越少。蔡小姐感嘆,現時來幫襯的多是老一輩,年輕人總是習慣去便利店。「要慢慢訓練佢哋嘅,即係譬如佢攞住嗰啲嘢飲我又有,我咪同佢講,喂,平三蚊喎,買多包野食吖,咁樣㗎。  」她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尤其對年紀比較輕的學生,令他們慢慢明白辦館的價錢比一般便利店更便宜。 改變貨品的種類、賣得比便利店更便宜,經營者已經想盡辦法去適應現況,無奈地,生意還是越來越少。蔡小姐指,若然情況持續,「無理由蝕住做」,她也有將辦館結束的準備。到底在便利店隨處可見的年代,舊式的辦館仍然有它生存的空間嗎?不妨在下次經過時放慢腳步,嘗試在辦館中尋找回憶的味道。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實習記者Janet 設計:PO @p12_o2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discoverhongkong #explorehongkong #hongkongstreetsnap #辦館 #士多 #香港文化 

周潤發說,其中一個最喜歡的角色,是《秋天的童話》的船頭尺,因為很接近他本人的生活方式。《秋天的童話》中,做過水手遊歷各國的船頭尺,最大的願望就是在海邊開間小餐館,下班就坐在門口吹海風飲啤酒。發哥本人,也像船頭尺,歷盡高高低低,最想追求的,還是簡單的生活。 發哥是香港演藝界神枱級人物,獲得頂尖成就,但作風卻極其貼地。他自稱鄉下仔,童年在南丫島長大,不喜歡追名逐利的生活,最嚮往的,還是童年時過的簡單生活。他不時被人拍到搭巴士地鐵,踢拖去九龍城買餸,閒時喜愛影相跑步,最易偶遇他的地方是山上。即使身家豐厚,但生活仍過得極其簡樸,衣服可以穿數十年,當十年前已經人人手執iPhone時,他仍在用那部用了十多年的Nokia手機。他常常勸朋友斷捨離,覺得人不需要擁有太多,因為根本用不了那麼多。極簡生活,對他而言,就是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發嫂曾說,發哥身後將會把身家全數捐出。發哥去年回應此事時說:「我嚟呢個世界嘅時候乜都冇,死嘅時候咩都帶唔走,呢啲嘢都唔係我嘅,身外物嚟。」其實發哥早在九十年代的訪問中,說過覺得錢不是最重要,健康、家庭和快樂才是最重要。多年以來,發哥的人生排序,似乎也沒變。 數年前韓國電視台訪問發哥,問到甚麼是幸福的條件,他笑說:「簡單的生活,每天能吃三碗飯(近年發哥說已減至兩碗),睡在三尺乘六的床,就這麼多。其他的,沒甚麼意思。」盆栽要定期修剪,才能保持美觀,亦避免讓養份浪費在殘花上。當剪去無謂的枝節後,才能專注在真正重要的東西。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在追逐一些稍縱即逝的東西,但那些的快樂如曇花一現,有時反而因為追求虛幻的滿足,而犧牲了真正重要的東西。萬般帶不走,唯有當下切實地感受生活,才是片刻的永恆。能夠看透,不容易;更難的,是知行合一。發哥的人生哲理,總的來說,就是「平淡是福」。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不知何時開始,偶爾總會聽到有人用「文青」和「療癒」形容Serrini和岑寧兒的歌。是因為她們都是唱作人,作品具強烈個人風格?歌曲旋律清新,不隨波逐流?還是歌詞富時代感,容易引起一眾「文青」的共鳴?但無論如何,兩位當事人都異口同聲表示「我從來未見過一個人叫自己做文青」,創作音樂也不是以「療癒大家」為出發點。那麼

周星馳的經典電影,即使時隔二、三十年,仍然百看不厭。陪著我們成長的星爺,今天已62歲。他的電影,小時候看覺得好笑,長大後看,依然好笑,但有時會突然鼻酸,好像嘗到一些喜劇包裝下的苦澀。 《喜劇之王》中,醉心戲劇的尹天仇,日夜鑽研演技,即使只是做個沒有對白的「茄喱啡」,他也珍而重之,很多笑位來自他這種不合時宜的執著。拋開喜劇的包裝,《喜》的底層還是滲著悲劇的味道:以為可以成為電影男主角,原來只是一場泡影,亦意識到自己沒有足夠才華;結局他雖然成功出演一套有觀眾來看的舞台劇,但觀眾卻非為他而來。執著於一個天方夜譚的目標,在別人看來或許很可笑,但在角色的視角來說,其實是悲劇。 《喜》有些情節也來自周星馳的親身經歷。他基層出身,拉梁朝偉跟他一同報考TVB藝員訓練班,結果他自己落選,考了三次才考上。在成名之前,他做了六年跑龍套。《喜》中「死極死唔去」的尹天仇,也與他的真實經驗相似:他曾在戲中飾演被一掌打死的士兵,他主動跟副導演商量,「可不可以用手擋一下,第二掌再死?」亦曾經因為覺得有句台詞讀得不夠好,不惜下跪,懇求導演讓他重拍。 曾經有人問周星馳會否拍悲劇,他笑說:「我以前其實都以為自己拍緊悲劇,點知出去個效果人哋都係當係喜劇。」有人說,喜劇等於悲劇加上時間。周星馳也分享過,搞笑是需要很痛苦的經歷,最悲慘的事情可以是最搞笑的,「想要得到一點點笑聲,反而是要經歷過很多痛苦才能達到。」 反過來想,如果痛苦是無法避免,也許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以無厘頭的態度去俯瞰苦難,將悲劇變成喜劇,會否更有力量面對這個世界? 儘管喜劇的底層是悲劇,但周星馳始終相信童話。電影情節很多時是描述小人物如何成為英雄。像周星馳本人一樣,小人物最終也可以成大事。不切實際的夢想,旁人看來也許可笑,但只要自己捉緊信念,還是會有盼望,天光之後就會很美。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搖滾不死,因為有些精神,永遠不朽。6月10日是家駒壽辰,他離去至今三十一年,作品仍被傳頌,證明有些共鳴,可以跨越時代。 很多人覺得Beyond的歌很勵志,如《海闊天空》就常被用作打氣之用。有網民提議,家駒的故事可以拍成勵志電影:17歲那年撿了鄰居搬家不要的木結他,自此愛上音樂。當年玩Band被視作「飛仔」、冇出息,基層出身的家駒,即使家人因擔心而反對,他也堅持一直玩音樂。被人嫌棄結他技巧差,於是拼命苦練。到籌組了樂隊,首隻碟是他們自資出版,首個演唱會甚至問銀行借錢,自資籌辦,連宣傳海報也是自己去貼。由地下樂隊,到成功走紅,歌曲唱到街知巷聞,是個成功追夢的熱血故事。 追夢故事,怎會一帆風順?尤其當主角是個理想主義者。當年翻唱歌、情歌是主流,但Beyond堅持原創歌曲,而且不少歌曲都是社會時事為題。雖然Beyond成功走紅,但當年其實尚未達到現今這個地位,而且家駒對樂壇風氣感到失望,直言「香港只有娛樂圈,沒有樂壇」,後來更決定到日本發展。 當理想碰上現實,必然要經過一番糾纏。家駒說過,《再見理想》代表著一段孤獨落寞的時期。曾經「心中一股衝勁勇闖,拋開那現實沒有顧慮」,但現實就是要面對堅持與妥協的掙扎。Beyond最初是玩藝術性較強的搖滾樂,後來曾被批評作「搖滾叛徒」,被指曲風漸商業化,家人亦透露他們曾為迎合唱片公司要求寫歌。當時家駒表示,要在商業化的香港玩自己真正喜歡的音樂,必須要先打響樂隊的知名度,才能玩自己喜歡的音樂。他也曾說過:「生活裡總會有一點點的無奈,有時都要忍受一下的。」 家駒唱過「縱有創傷不退避」,但也唱過「幾多天真的理想,幾多找到是頹喪」。追逐理想的熱血,固然叫人心動;但更叫人共鳴的,是過程中那些真實的頹喪無奈。 說過再見理想,但理想主義者是背棄不了理想的。帶著頹喪,繼續走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家駒遺作《海闊天空》中,字字句句反映著無奈心酸,但他還是表明態度:遇過冷眼與嘲笑,但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追逐理想的人,永遠年輕。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PO @p12_o2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