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而家無但係將來會有】從茄喱啡到影帝 靠不斷突破 張家輝:前面有路,我就很想去跑
「你而家無,但係將來會有。」這是張家輝的一句廣告台詞,來自妻子關詠荷對他的真實打氣說話。在張家輝還默默無名時,關詠荷鼓勵他:「你而家唔得啫,有邊個擔保你將來唔得?」事實證明,關詠荷是對的。 「化骨龍」形象深入民心的張家輝,今日迎來59歲生日。由「茄喱啡」做起,浮浮沉沉多年,終奪影帝殊榮,靠的就是他不斷突破自己,像沒有終點似的一直跑。 張家輝90年代出道,卻沒有一早就大紅大紫。亞視出身的他,早年入行由幕後做起,後來轉為幕前,做打戲替身、配角,也做主角,惜當時亞視收視率低迷,連他的家人也沒看。之後他過檔無綫,累積知名度後,開始走進電影圈,出演大量王晶的喜劇。然而,當他被定型為喜劇演員時,他卻尋求突破,轉型做正劇,成功演出多個性格複雜的角色,用實力證明,他做正劇也可以。 由小角色做起,默默努力廿餘載,直到40多歲時,張家輝終憑《證人》首奪金像獎,苦盡甘來。2014年,他憑《激戰》再奪影帝殊榮,成為公認的好戲之人。 「我就是愛跑,我要跑到哪裡我不知道,我要得到甚麼樣的結果我不知道。前面有路,我就很想去跑,一直跑,跑到有一天我覺得要停下來了,我就停下來。」張家輝這樣形容自己。 一直跑,一直堅持,還有一直搏盡。他出名唔錫身,拍動作戲時為求逼真常親身上陣。為了演好《激戰》中的拳手角色,他用大半年時間地獄式操肌,每日訓練6、7小時,每餐只吃白烚雞肉和雞蛋,只求視覺上完全貼近角色。 搏盡,是張家輝的信念。「我對自身有一種要求,就好像賭博一樣,每一次我都盡情去賭,很投入去賭,我不後悔。」《激戰》中,張家輝飾演的角色即使知道有可能喪命,還是決定上擂台,一句經典對白震撼人心:「我唔想到熄燈嗰陣,我連一件值得記得嘅事都無啊!」搏盡精神,與他本人如出一轍。 為了認為值得做的事,付出所有,不斷前進,就是張家輝從無到有的心法。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當語言失效時】 90後港男開頻道分享肢體語言 多一個方式感受情緒增互相理解 「香港人普遍不快樂。」
熙來攘往的街道、如常的辦公室、看似熱鬧和充滿期待的餐廳……偶爾,即使在人群之中,你卻感覺抽離,語言開始變成亂碼,直至把觀察模式轉換至靜音的上帝視角,才重新找到平靜。失去聲音,從肢體語言認識世界,始發現人們不自覺收藏在保護色下的情緒,那是只透過語言溝通無法了解的,你曾用心感受過生活空間的氣氛流動嗎? 「香港人普遍比較不快樂。」90後的David是業餘YouTuber,以佛系心態經營頻道「David的肢體語言觀察」。訪問時走在人來人往的旺角中心、人行天橋及馬路,他嘗試以觀察分析路人狀態:「大多數人也目無表情,有些看起來是不開心的,因為嘴唇偏向下。」密集的摩天大廈,急促的步伐,社會的氛圍,天上的霧霾彷彿也蓋在人們的心上。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Owen @wai.ho.98 |原始溝通法 David在兩年前開始接觸肢體語言。當時,因為攝影助理的工作時間比較彈性,所以他養成了在上班路上逛書店的習慣,「一次看到《FBI教你讀心術》,好像很有趣。」不過,那時候他還不是很相信肢體語言,直至疫情關係失業,決定到澳洲工作假期,才開始認真研究。 「那時候英文不算太好,透過觀察別人的肢體語言,大概知道他們的心理狀態。」獨自一人在外地生活,因人生路不熟和語言問題而激發了他的「求生意志」,他說:「看書、線上課程,或看一些YouTuber講解,外國有很多這類型題材的影片。」肢體語言,即透過人們的表情、姿勢、眼神等,進行非語言溝通;David說,多練習後能看得更深入,便可以發掘更多細節,像是一個人穿的衣服、說話狀態,也能從中看到端倪。 |用心眼改變人生 「不過,理論和實際也可能有出入。」根據David的學習和實踐,他認為書本只供參考,入門者的應用還是需要透過長時間的相處和觀察,以幫助了解被觀察者的狀態,他舉例:「書本說搖頭代表不認同或負面,但其實搖頭也有強調的意思。」 雖然有點複雜,但看懂肢體語言,不就等於在遊戲中用了金手指?David笑言,透過觀察看到別人真實情緒和反應,可以適時提出關心和改變的建議,的確令他感到自己的人緣變好。他回想,在澳洲與朋友一起出遊用餐的經過:「原本決定吃中餐,有個朋友口頭上說好,但我看他皺着眉、翹着手,感覺不太想走進餐廳,便提議改吃別的東西,之後他就變得開心了。」 除了人際關係,工作上也獲益不少。回來香港後,David在工作面試時,原本與主管相談甚歡,直至對方提出一道比較困難的問題,他自覺答得不太好:「看到主管略略後退的動作,我便心知需要繼續send CV了。」直至現在從事零售行業,David從客人的動作和表情,便能略知他們對產品是否感興趣,他直言:「節省彼此的時間,大家雙贏。」女士購物時,總是花多眼亂,選擇困難症老是常出現,David解答:「腳朝哪個方向,就是對那件東西更感興趣,或會對喜歡的物品有更多觸碰。」 |異地奇遇:Sharing is Caring 因為肢體語言,David自覺人生變得更順利;也因在澳洲的經歷,讓他決定開一個頻道,和大家分享他從書本理論和生活經驗集合而成的知識。 「又要說澳洲的事情,不停提澳洲。」David不好意思的笑笑道,相信這趟工作假期的過程,對於他而言的確意義深重。他回憶在墨爾本的一個週末,和朋友一起在月台上等車,因為車一直不來,他們便和來自中東的月台職員聊起來,David說:「職員分享學習英文的經歷,因為他不是本地人,剛到澳洲的英文很差,最後職員說『sharing is caring』。」這句話就如子彈一般打進David的心中,讓他一直思考有甚麼能分享,才想到:「YouTube好像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而且學習肢體語言也是一種成長,對人生、待人處事也有幫助。」 |拆「情緒炸彈」 「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本質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於David來說,肢體語言等於多一個方法去感受別人的情緒,「這樣大家的互相理解會多一點。」 在日常,每個人也如一顆情緒炸彈,稍不留神便會點燃某根藥引,一起入門肢體語言拆彈吧!David說,一個人若在對話中交叉雙手,把二郎腿翹得高高的,即已不太想溝通;若對方身體微微傾前,代表他正投入對話中,如雙方在對話時出現相同動作,則代表二人的溝通頻率同步了。 若對方氣得快爆炸呢?「生氣的人都會大聲說話,若想令他變得冷靜,應小聲一點回話;而且,他擴張身體,正面對着你說話,這時候另一人應側一點身體,減低威脅感。」說畢,他開玩笑說,若想跟他對幹一場,也能正面對着生氣的人。 |不一樣的天空和藍天 「香港這個環境,比較……壓抑,好像有點負面,總有東西逼着你去加快節奏。」David從澳洲回到香港,重新感受這座城市的氛圍,仰頭望向天空:「香港比較多高樓大廈,澳洲那邊基本上是沒有,可以看到藍天的感覺很不同。」 對於一些人而言,香港是一座牢籠,日復一日的只想賺更多金錢,好能早日逃離。不過,無論你選擇怎樣的方式生存,也不能忽視自己的情緒,「觀察別人的反應,也能應用於自己,回想自己是否也能有那個狀態。」這一點觀察,是給自己的喘息空間,也是給別人關心的機會,用心生活便能感受更多,這時再抬頭看天空,同一片天空也許有不一樣的感受。
【國際孤獨等級】孤獨遺害等同每日抽15支煙? 學會擁抱獨處是人生必修課
近日世衛將「孤獨」列為迫切的全球健康威脅,指其對健康的影響就如同每日抽15根香煙。研究說,孤獨會增加腦退化症、心臟病、中風風險⋯⋯人人都說孤獨傷身,卻偏有人喜歡孤獨。 影帝梁朝偉除了演技出眾,最廣為人知的還有他社恐的個性:獨自去戲院看電影,卻一次過買六個座位的戲飛;試過一個人即日來回飛倫敦,就是為了餵鴿;幾十年來經常旅居日本,卻一句日語都不懂,全因他不想跟人對話。旁人看來孤僻古怪,卻是他最舒服自在的生活方式。 梁朝偉的孤獨程度,應該可達「國際孤獨等級表」榜首。網絡上流傳著「孤獨等級表」,包括一個人去遊樂園、打邊爐、看演唱會等,好像等級愈高愈淒慘。但其實孤獨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個人的時候,想做甚麼就做甚麼,不用顧忌同行人的想法。你可以排隊玩十次飛越太空山、可以在湯底放超多芫茜,也不會有人有意見,一切以自己意願為先。 除了自由,獨處其實還有不少好處。獨處有時是治癒自己的途徑:遠離世界紛擾,無須顧忌旁人,才可騰出空間來與自己對話,聆聽內心聲音,專注在自己身上,給自己關懷與陪伴,同時亦可整理雜亂的思緒,放下焦慮。 不少人都害怕孤獨。也許是生來的某種特性,人總是恐懼被遺下;或是懼怕外界的眼光,覺得一個人的話就是很可憐。也有些人無法獨處的原因,是不想面對自己,只好用過多的交際填滿自己。 但事實是,無論你是否喜歡,人終究是無法避免孤獨。總有些時刻,父母親朋都無法與你同行。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因此,學習擁抱孤獨是必修的課題。練習獨處,誠實面對自己,以包容的心跟自己相處,才可找回內心平靜。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拾起懷舊】沉迷「香港製造」 花6位數字儲舊物 夜冷店店主阿鋒:「Made in Hong Kong 代表嘅唔只係一段歷史,更係一種信念。」
有好一陣子,香港人喜歡談「集體回憶」,就是懷緬一些舊陣時經歷過的、見過感受過的事物。然而這個1999年出生的小伙子,沉醉儲一些比自己更老的事物。 24歲的阿鋒沒讀過歷史,偏偏被舊物背後的故事吸引,變成一個舊物收藏家,開一間「夜冷店」,尤愛「香港製造」的物件。他自認是一個老土的人,不過他亦嘗試讓「舊物」變得不那麼曲高和寡,「我呢啲嘢客人全部都可以掂,希望大家唔好將舊物呢樣嘢變得太神聖」。 舊事物可以是情懷、可以是潮流、更可以是一個個可觸碰的活見證。這間小店名為「拾舊」,代表「拾回舊時的美好事物」,同時也象徵一段尋找香港歷史的旅程。 文:Heidi @heidi.is.strong 攝: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Owen @wai.ho.98 |一件舊物 一個故事 踏進觀塘這幢工廈,入面有一間名為「拾舊」的小店。在一個不足200尺的空間,溫暖的黃光襯托下,裏面塞滿了老香港的珍寶,從玩具到餐具、從家品到商店招牌,琳瑯滿目。 鋒的父親也是一個喜歡收藏舊物的人,愛好儲書、紙類物件,「所以細細個去旅行,我哋屋企好奇怪,一定會去搵呢啲嘢。」在鋒在17、18歲時,為了清理家裏堆積如山的舊玩具,他參加了一個玩具市集,放售家中不要的寶貝。 在市集內,他認識了不少玩具收藏家,「每買一件就覺得好有趣,因為賣玩具俾你嘅人,都會同你講好多故事。」在這段過程,鋒漸漸發現,每個舊玩具原來都有歷史,只不過這些故事,不會在歷史教科書出現,「但呢啲故事,先係最貼地、最日常,係當年佢哋生活嘅經歷」。 鋒越聽越上癮,在不斷「入貨」的過程,這些玩具及歷史,逐漸像拼圖一樣組成一起,「你問我,點解我咁後生,無經歷過呢一切,都會咁著迷?因為越聽越會整合到當年好多大家都唔知道嘅事,我覺得好有意義,我想將呢啲無人知道嘅事情,用自己方法留落嚟」。 「接觸舊物,令我搵到屬於自己地方。」 |Empire Made?Made in HK? 鋒拿起身旁的一件香港製造的舊塑膠玩具,「你睇上去好似平平無奇,其實紙盒寫住嘅唔係Made in Hong Kong,而係Empire Made」。原來,1930年代時香港製造的玩具都不能寫上「香港製造」,「佢哋(英國人)覺得寫你個名,唔好睇」,所以只能寫「Empire Made」。 他憶述,有位收藏家老前輩曾分享自己訪問當年的玩具廠老闆的故事,「佢話,當年英國人點樣買香港製造嘅玩具?唔係一件一件計,係逐斤逐斤計算,唔係用數量,係用重量。但膠玩具好輕。老闆曾經試過喺英國人面前黑面,英國人一巴車埋去,一定要佢賣」。 「去到60年代,靠香港嗰一代人努力爭取,做好自己地方嘅商標、質素,先爭取到可以喺產品寫上自己地方嘅名字。慢慢越來越多產品可以寫『Made in Hong Kong』。」對於鋒而言,這個正是香港製造的魅力所在。因為這代表的不只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信念。 |出錢又出力 講到底,做收藏這回事,就是燒錢的玩意。鋒説自己前前後後已經在收藏舊物這件事投放超過六位數,「一開始用少啲錢,幾萬,係自己儲返嚟。後來透過買賣賺錢,繼續支持自己」。 香港地方少,「好流行扔嘢」,反而在外國地方更大,更有機會找到香港製造的舊物。鋒這幾年走遍亞洲,特別是同樣曾為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或者是台灣及日本等地,逛逛跳蚤市場,尋覓驚喜。毫無懸念地,只經營舊物買賣當然不足以「維皮」,為了讓自己時間較彈性,他選擇返飲食業part time支撐自己的「愛好 /正職」,又用盡辦法省錢,「例如唔出街食返,多啲喺屋企食。上年仲有學生八達通,就搭多啲地鐵,慳得就慳」。 有時候要覓得心頭好,更要靠「厚面皮」。在「拾舊」內,有一個大型的鐘錶店招牌,來頭不小。「上兩年,我讀大學嘅時候,每日都會經過九龍城返學。當時經過已經覺得個招牌好靚,好想要。點知後來佢真係要收樓,無得做」。鋒在鐘錶店營業最後一日,硬著頭皮走入去問:「我覺得呢個好靚,你會扔嗎?可唔可以俾我?」他誠意打動了鐘錶店老闆,最後用了一個比較相宜的價錢接收這個人手製造的招牌,「後來知道,原來好多老前輩都問過呢間店。佢都無俾。可能我夠誠懇?唔知呀。又或者見我後生,覺得好少後生嘅咁有心?」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鋒形容自己是一個「老土」的人,「我其他興趣都好阿伯,例如,我鍾意釣魚,釣魚嘅好似全部都係阿伯。朋友會覺得我好悶,唔鍾意掂新嘢」。 不過,在鋒眼裏看來,「老土」的只是他的性格,而「舊物」這件事並不老土,「好似呢排興Y2K,或者CCD相機,十幾年前鴨寮街賣都無人用,幾十蚊送俾你都無人要。我覺得舊物係一個時代嘅循環,潮流就係不斷repeat。舊嘢喺呢一刻可能係老土,但幾十年後可能又會潮返。」 不過,講到底,舊物對他而言價值絕非僅止於此。他前前後後已參與過幾十次市集,在市集與大家分享舊物的故事,「我想表達嘅喺,希望大家感覺到呢個喺一個捉得到嘅歷史,而唔係同你有好大嘅距離感。我希望大家都可以摸呢啲嘢上手,你就會發現歷史同人可以好近」。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少數族裔的人和事】 ifva《影像無國界電影節2023》 離散各有因 還得生存下去
烽火四起,在烏俄戰爭、以巴衝突的戰事鋪天蓋地映入眼簾時,世界各地的小角落也有不同大小的零星戰亂。生存在那些土地的人們,努力的掙扎求存,還望能守護家園、家人朋友的生命和信念。可是,炸彈總在夜空中墜落,子彈無情的飛來,你能想像這些畫面嗎? ifva第三屆「影像無國界電影節 2023」穿越種族、語言和性別藩籬,連結各地因歷史、戰爭或移居而經歷離散的故事,呈現人類身處差異下的生存狀態。來看看今年的放映節目吧! |《倖存少女奇蹟之旅》 開幕電影《倖存少女奇蹟之旅》以真人訪問、默片片段及動畫製作,把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少女在亞美尼亞大屠殺中的倖存經歷,殘酷慘痛的過去重現於銀幕,提醒人們毋忘歷史。 |「流轉家園」短片節目 離開家國的人們,在異鄉又是如何自處? 在精選五部紀錄片及動畫製作的電影會找到答案。紀錄片有以烏克蘭孩童視角映照德國歷史的《寧靜潛行》、美墨邊境尋親之旅《嫲嫲》、華人家庭紛爭《團團圓》;而動畫電影有聚焦在法國移民的《安心之所》,及由眾人回憶編織出葡萄牙裔垃圾收集員艱苦人生的《夜冷佬》。 |「絲打同盟」短片節目 精選五部由本地及海外女性導演的作品,以不同故事來描繪一群少數族裔女性如何在創傷中成長,走出自己的人生路,短片包括講述湯加與澳洲混血女孩尋找身分認同的《Hafekasi》、刻劃美華裔移民家庭的《姊姊》、在挪威港人的同性戀故事《祝君安好》、巴勒斯坦裔舞者面對以巴衝突的《臨行前跳舞》,和兩位黎巴嫩藝術家講解法國性別與勞動的殖民史的《絲蜜絮語》。 |長片節目《國界蒸發》 導演以異鄉人的角度拍攝,講述一座地中海小島塞浦路斯的移民故事,感受一個外來者如何尋找歸屬與認同。 |閉幕電影《幸運餅乾製作中》 導演為伊朗裔導演 Babak Jalali,故事以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阿富汗社區為背景,講述原為美軍基地翻譯員的阿富汗少女的移美生活。 今年電影節繼續關注本地少數族裔,除了放映由少數族裔青年創作的短片,更首辦展覽及真人圖書館,與觀眾分享他們在地的生活經驗,一同探索及反思自身的獨特價值。 |同場加映:本地少數族裔青年作品 《Boju》講述居港尼泊爾嫲嫲Boju獨自照顧年幼孫子的故事,一次意外後改變了嫲孫二人的的生活,展示世代之間無法分割的聯繫;而另一部影像作品為《Blurry to me》,故事是一個在新環境中迷失的女孩,嘗試尋找自己的真正歸屬和身份。 「影像無國界電影節2023」 日期:即日至12月10日 詳情:ifva@hkac.org.hk
【美麗羞恥症】不敢著新衫化靚妝出門 原因在於過度在意他人評價
穿上亮麗的新衣,化好精緻的妝容,看著鏡子中的自己,稍感興奮,看起來好像還不錯!但思前想後,還是在出門前幾分鐘匆匆換上平日的衣裳,抹掉新嘗試的妝容,打扮得跟平常一樣的出門。你是否也有這個經驗?網絡上有個形容這個情況的詞,叫「美麗羞恥症」,形容女生會對精緻打扮出門感到羞恥的狀況。 精心打扮,為何會感到羞恥?但仔細想想,我們都可能有過這種時刻:買回來的新衣,總想著找天要美美的穿出門,但到了出門那刻,又擔心太惹人注目,內心糾結:「只是上班,穿成這樣會否太隆重?」、「這樣穿會否太奇怪太浮誇?」或者是,覺得自己不夠美,配不上漂亮的衣服,最後又換回平日低調的打扮。結果買回來的新衣,就一直藏在衣櫃裡那個「總有一天會穿出門」的角落封塵。 即使終於有一天鼓起勇氣穿了新衣出門,也覺得周遭的人都投來異樣目光,對自己評頭品足,渾身不自在。如果跟朋友見面,也會擔心與平日不同的打扮會惹來關注,亦有機會被人評價。結果雖然內心有追求美麗的渴望,但又害怕旁人目光,陷入矛盾拉扯之中。 其實很多時我們都受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影響,總覺得旁人都留意著自已,尤其在自覺尷尬的時候。但現在考考你,你記得今早電梯碰見那個人的模樣嗎?記得巴士坐你旁邊那人的容貌嗎?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記得。關注自己的目光,其實沒你想像中那麼多。 所謂「美麗羞恥症」,說到底,其實就是太在意旁人的目光和評價,不夠自信。為何要因為害怕旁人無足輕重的評價,而放棄打扮這自娛自賞的樂趣?為了旁人的目光,而放棄追求自己喜歡的模樣,太不值得了。取悅自己,遠比旁人的評價要緊。 當然,要不在意旁人的目光,是個很需要練習的課題,關鍵是要接受自己。每人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無須強求符合大眾審美,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權利。自在的展現自己喜歡的模樣,會活得比較舒服。 下次出門,鼓起勇氣穿起那件不敢穿的衣裳吧。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香港角落】日落時分 在霧裏看家
近日香港秋意漸濃,日照時間縮短,不到下午6時,天已將近全黑。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香港曾被稱為不夜城,除了因為醉人的夜生活,更是因為不少打工仔都「有開工無收工」,使得兩岸商廈無論多夜都閃出璀璨光芒。 維港兩岸點點燈光,或許是病態的美。在迷霧裏,你又何曾看清我們這個家,目前是怎麼的模樣? 攝:Wilson Lee @leemaishu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一年一度維港暢泳 和煦陽光下的笑臉與歡樂
上周立冬剛至,天氣轉涼,但今日一早維港兩岸氣氛熾熱。 在1906年首辦「維港渡海泳」,是香港每年入秋的一項盛事,直至1978年的最後一屆賽事,每年都吸引大量市民在兩岸圍觀打氣。2011年,「新世界維港泳」復辦,延續了這項具歷史份量的活動。 游着這條全場1.8公里的路線,映入眼簾的是香港維港引人入勝的天際線。天公造美,今日天氣不錯,有首次參加維港泳的泳手說,入水前氣氛很好,兩旁的叔叔阿姨主動向她擊掌,又拍手歡呼大叫加油,讓她充滿力量。渡過維港,一般市民會選擇搭天星小輪,每年卻只有這麼的一次機會,讓泳手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游過對岸。完成賽事,代表的是一顆不放棄的信念。 今年除了維港泳,主辦方更破天荒新增了一個「海上遊樂場」。在兩艘大躉船上,承載着無限的快樂——有小朋友結識新朋友,玩得忘形的笑、有慈父被女兒可愛的臉蛋逗樂了的笑、又有工作人員樂在其中的笑⋯⋯ 這一張張笑臉,是大家久違了的嗎? 攝影: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彩虹邨要拆了?! 重溫屋邨一幕幕屋邨曬衫掛被畫面
究竟香港有多少事物,正在一點一滴地消逝? 近日各大傳媒都引述消息指,政府將會清拆樓齡60年的彩虹邨。她的籃球場及七彩繽紛的外牆,讓彩虹邨成為了不少本地居民及外地遊客的打卡勝地。 在這個旅遊熱點,入面的居民依舊掛衫、依舊曬被、依舊平凡地生活着。不過,這些屋邨影像,或許隨着各大翻新計劃,又或者市民的生活習慣逐漸改變,而變得買少見少。 趁這些畫面仍在,不如讓我們跟着攝影師Jimmi的鏡頭,逐格重溫。 攝影師:@Groundhooo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 #風景 #曬被 #晾衫 #香港風景 #香港好去處 #本地遊 #discoverhongkong #explorehongkong #streetsnap #streetart
【做個最潮的阿婆】車足70年衫 小蘭婆婆拒絕到老人院 反成文青市集常客 自家縫紉衣衫拼湊出「婆婆系」美學
走過旺角街頭,我們便大概可以感受衣着潮流的脈搏。你有否想過,假如由一位老婆婆為你造衫,你又願意嗎? 80歲的張春蘭(小蘭婆婆),是一個愛研究製衣穿搭的可愛老人。年輕時候,她學縫紉、又到製衣工廠工作。退休後一場擺檔的契機,竟然重啟了她為人量身訂造衣裳之路。她的作品款式,有唐裝長衫又有和風外套;有絲質料也有牛仔布。老人style不等於老土,她深信自己腦中的一套穿衣美學理論——貼身就好看、「着得論盡」才是老土。 小蘭婆婆不喜歡到老人中心,認為是「浪費時間」,反而樂於與女兒擺市集,和年輕人暢談。也對,反正時光有限,有趣的人生從何時開始也不算晚,要是總拿來做一式一樣的無聊事,豈非白白浪費了? 文:Heidi @heidi.is.strong 攝: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Owen @wai.ho.98 |從鄉下到城市 如何定義「愛」一件事?愛足接近70年,夠愛了嗎?「做衫就係我嘅興趣,因為我會諗出面嘅人,咩嘢人要點樣配搭先會靚,我嘅心就咁諗,我就設計啲衫出嚟啦!」 小蘭婆婆成長的年代,鄉下並沒有「成衣」的概念,更沒有商場,家家戶戶都只會由家庭主婦們自己造衣服。小蘭婆婆十多歲就開始模仿母親縫製衣服,媽媽見她有興趣,便開始讓她幫自己忙。經過一番自學,20多歲時小蘭的哥哥為家裏添置了一台縫紉機,「但我阿哥其實唔識做」,她便再學車衫,「學吓學吓,我就開始幫人度身訂造,出面嘅人知道我車衫賣,就送啲書俾我,我喺書抄一下點樣剪樣,點樣做衫」。 後來,小蘭在1980年到了香港,基於對於製衣的興趣,她選擇了到製衣廠工作,開拓了眼界,「工廠無度身訂造,係A就A,係B就B,簡單啲唔需要身呢個人身材係點,係肥定瘦」。初來報道,一日人工只得20元,她帶着女兒到工廠上班,邊做邊跟工廠師傅學習,下班後又會拿一些工夫回家繼續做,一件收10元。她憶述當時廠方欺負她,給她最難處理的西裝外套袖口處理,「我話呢個唔只要車,仲要燙,唔係唔好睇,所以我就自己幫佢燙埋,佢哋覺得我啱,所以之後其他嘢都俾我做,咁我咪賺到錢囉!」,小蘭想起這些往事,儘管已過數十年,她仍開朗地笑了起來。 |退休之齡,走一條全新的路 1997年後,大部分工廠都搬到內地,小蘭婆婆只好結束自己17年的工廠女工生涯,轉做清潔,但清潔工又實在太辛苦,她遂決定做小販。小蘭女兒Vangi解釋:「佢主要賣衫褲,成衣,喺深水埗攞貨,之後喺屋企附近擺賣」,「所以我好識買賣衫褲!」小蘭搶着說。 從事自由身藝術策展人的Vangi,在09/10年間在西九搞市集,邀請了小蘭婆婆一起擺檔,一開始是請她把家中不要的物件賣出去,「但我媽媽唔知點解好鍾意家禽,佢車咗一隻雞仔,最後竟然有人買;後來有人俾一塊好靚嘅麻質布佢,叫佢車一個袋,佢覺得好浪費,最後車咗一件衫,又有人買,仲讚佢車得好」。 對於一個老人家而言,活到這個年紀,仍有人對自己的手藝讚不絕口,無疑是莫大的鼓勵。現在要見小蘭婆婆一面,並不困難,皆因她常常到不同的市集擺檔,顧客群從20幾歲到40幾歲都有。曾經有一個80多歲的婆婆到市集,特意向小蘭婆婆買了一件衫,打算送給自己20多歲的孫女。小蘭說:「有人知道我啲嘢靚,有人透過網站(Instagram)認識我,我嗰女鍾意捉我去玩,影相講笑。」 |婆婆的時尚美學 小蘭婆婆越做越起勁,開始研究起款式來:她特意用牛仔布mix長衫、燈芯絨mix和風外套,她閒時會去深水埗基隆街買布,「棉、麻最好着,膠質我就唔會要。香港人鍾意牛仔布,太厚、太薄我都唔會要」。 婆婆製衣講求舒適度,例如剪裁時會在手臂肩膀位置多留一點布位,雙手移動的時候就會比較舒適。她又有一套「合身哲學」——「瘦嘅人就做闊啲,睇上去無咁瘦;肥嘅人做窄啲,貼身啲睇上去slim啲」。她又設計鴨仔型的側背包,在市集大受歡迎。 Vangi認為,母親的衣服雖然款式不算新潮,但仍吸引男女老幼購買,有數個原因:「佢嘅衫款式都容易襯,回頭客會覺得好着。另外,特別肥、特別尺寸嘅人會難買衫,所以啲人就覺得依家外面市場無呢啲選擇,但呢度有。而且,佢會自己做布嘅配搭、顏色配襯。」婆婆認為,老土與否不在乎款式,而是配搭是否得宜。Vangi總結:「佢係做傳統款式之餘,但都唔係咁傳統」。 |80歲,也要繼續尋人生方向 性格開朗的小蘭婆婆不喜歡到老人院、老人中心,「佢覺得嗰啲係老土,入去只係睇電視,花時間但無嘢做到。反而鍾意去市集同後生傾計,佢會搭得上嘴。」 不過,小蘭今年年初,因為冠心病而需入院「通波仔」,她本擔心自己「入得去出唔返嚟」,拒絕接受手術。Vangi幾經勸說,小蘭才乖乖做手術。然而,小蘭手術後身體變得虛弱,好一陣子不能擺檔,而且「想要食嘢無得食,又無得食煙」。「我覺得自己人生無晒方向呀。」——早幾個月,小蘭婆婆突然神色凝重,對Vangi如是說。 身體健康才可以成為世界冠軍,現在小蘭不敢吸煙了,改為以熱紅茶提神。雖然她已沒再接量身定做的單,但仍堅持定期擺市集。生活或許隨年歲增長,不免有所變改,但只要願意擁抱新事物,心境或許便可保持不老。 後記: 小蘭訪問時候憶起了一段往事—— 有日,有個患乳癌的女生,特意到市集找她,說:「婆婆,我好唔開心呀,所以我嚟搵你買衫,開心一下」。小蘭婆婆心有戚戚然:「佢要買我嘅衫,換開心,好難受呀。」 小蘭婆婆想了一想,對那個女士說:「做人記得要開心,咁就無事㗎啦!」 祝願大家都能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香港角落】去新光戲院,瘋狂地尋一個未知答案
位於北角英皇道的新光戲院,從來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平日未必勾起大家的記憶或興趣,但有兩個日子,她便會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一是傳來新光要收樓/重建/清拆;二是李居明的獵奇劇目公演。 粵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老土」的東西。2019年首度公演的《粵劇特朗普》,彷如平地一聲雷。架空兼「穿越」的歷史情節,讓不少年輕人都抱着食明將的心態撲飛。睇大戲頓時變成熱話。 上星期,另一套李居明的話題作《小平你好》公演。未開場前,不少老人家已在大型海報前打卡留念。然而神奇地,入場後放看觀眾席,竟也有約一成都是年輕一輩。30多歲,從事廣告業的Ryan是首次看粵劇,說是被新穎的呈現手法吸引而購票入場:「屋企人有玩粵劇,佢哋都會話有飛呀,叫我去睇,但我都無乜理,因為覺得未必啱睇。但覺得呢套好似打破傳統,就算覺得悶,當舞台劇睇應該都OK。」 戰戰兢兢入場,本以為整件事非常胡鬧,怎料過程比想像中容易入口。除了因為李居明在劇本加了不少(中老年人口味的)幽默台詞、雖然衝突但不突兀的西洋音樂crossover外,也因情節內亦包含讓武師顯功架的「打鬥」場面,看得大家精神為之一振,尤其長者們更是掌聲連連。場刊又寫道,劇目根據真實加野史以「戲劇性方式」呈現,「時空略有扭轉,戲劇必有誇張」。李居明希望觀眾能藉由此劇對中國近代史加深認識,的確,不少人都在中場休息翻看場刊,包括筆者都十分好奇,忍不住Google翻查史實。 李居明宣布,業主告知他不會近期內拆卸新光戲院,他亦隨即要求續租,又希望繼續創作出一些「新啲」的粵劇讓大家欣賞,姑勿論李居明在藝術層面上,《小平你好》是否一齣好劇目,大家又是否只以「恥笑」心態入場,反正不變的事實是,這三晚的年輕觀眾,都因為這些創新的劇目,首度踏足新光,看完了一齣粵劇表演。 英皇道上的一個紅色的「新光戲院」霓虹燈牌,照亮了不少粵劇迷的心。粵劇究竟還能走多遠?想要傳承下去,單靠這些創新劇目真的就可以了?一位不願具名的婆婆對筆者說:「希望傳承俾後生仔啦,粵劇紅伶要有接班人,觀眾都要有接班人㗎嘛」。這些夜晚,不論台前幕後,還是觀眾,都經歷了一場場瘋狂的實驗。答案是甚麼?無人知曉,但只要大家保有一顆願意尋覓答案的心,便已經足矣。 今日,讓ACOO帶你遊走一趟新光戲院,感受這裏的故事。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攝影: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光纖之父生忌】高錕與黃美芸最浪漫的愛情故事 「即使忘了畢生成就 仍記得你」
11月4日是「光纖之父」高錕的生忌,這位為後世帶來深遠影響的科學家已離世五年。改變人類生活的光纖,令高錕奪得諾貝爾獎,無疑是他畢生偉大成就。但對高錕來說,最讓他得意的成就,也許是他和太太至死不渝的愛情。 高錕在其自傳中,首章就已寫他和太太相遇的故事。他與太太黃美芸在英國工程公司邂逅,投緣的他們很快就由朋友變情人。初次牽手的滋味,高錕記了大半生。他在自傳中寫道:「兩手相牽的剎那,彷彿有一股電流由我們的雙手流遍全身。直到現在,四十多年以後,我們仍記得這一晚,回味那一剎那時光。」 二人相愛經歷過不少波折。黃美芸家中重男輕女,母親反對她比哥哥早結婚,但黃美芸不顧母親反對,與高錕私奔成婚。為了高錕,黃美芸放棄她在英國的事業,隨高錕離開英國,並擔任高錕的助手,輔助他的研究。高錕尚未成功研究出光纖時,被人嘲諷他癡人說夢,是太太在他身邊鼓勵他,做他最強的後盾。這種義無反顧的支持和信任,在高錕追求科研的道路上,擔當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高錕晚年患上腦退化症。當另一半不能再用言語交流,頓時變了小孩般,起居飲食要人照顧,身旁那伴可謂相當吃力。但黃美芸依然在高錕身邊二十四小時照顧,不離不棄。她曾說過:「最重要的是,記得那個人以前是如何對你,你很錫他,不要忘記他以前也很錫你。」 有次高錕接受採訪時,被問到是否「光纖之父」,他一臉茫然;但當記者問他是否很愛太太時,高錕則靦覥地說了兩次:「是,她很好的。」忘了自己的畢生成就,但仍牢牢緊記身旁那人,也許因為太太在他心中,由始至終都是第一位。 「我們偶爾互相對望,為能兩相廝守而感到穩靠,又恍惚如夢。」高錕在自傳中這樣形容他們的愛情。相守逾半世紀,攜手走過風浪。在所有記憶褪去之後,仍然記得最珍貴的東西。這大抵是世間最浪漫的愛情了。 文:林三 @lam.th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