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保育

疫情當道,晚上堂食被禁,農曆新年一家人想團聚又不想勞煩母親大人下廚,最快靚正做法莫過於一炮過訂盆菜在家慢慢嘆,故近期坊間再興起盆菜熱潮,只可惜商人為了利潤先行,硬要加入鮑魚、花膠、海參、瑤柱等山珍海錯,就令傳統新界圍村風味所餘無幾。   盆菜起源不多說,但必須要承認,盆菜乃平民之物,正宗圍村盆菜實而不華,壓根兒不會出現花巧名貴菜色。也許你會質疑,「車仔麵化」的盆菜有何可取之處?實情是這種金字塔式擺放,充滿著圍村人的飲食智慧,絕非胡亂拼湊而成。盆菜通常分為六層,頂層食物以鮮味取勝,調味較輕,中層食物大多是耐煮食材、富濃郁醬汁,底層則以「吸物」為主,索盡整盆精華。   最「豪華」一道是頂層的大蝦、白切雞及燒鴨。但不要忽視他們,以往新界人用的,都是新鮮基圍蝦及自家養走地雞,簡單白灼已鮮味十足,食味非雪藏貨色可媲美,坊間有些變奏版盆菜出現茄汁大蝦及豉油雞,說穿了就是以調味遮掩食材不足。富裕一點的圍村人會加上炸門鱔或炸生蠔,全部就地取材,永不外求。   第二層通常擺放手打鯪魚球、門鱔乾等海鮮,第三層就到炆冬菇、蠔豉等海味。第四層是盆菜不可或缺重頭戲-芋頭燜豬肉。芋頭炸至甘香,豬肉就則南乳、八角等生燜。燜好的豬肉甘香肥味,豐盈肉汁受惠者,自然是下一層的枝竹、蓮藕。底層就是清甜蘿蔔、爽滑豬皮,此物如海綿般將上述食材的湯汁精華一一吸收。   上乘的傳統盆菜,美味程度取決於食材質素,要將這圍村風味好好保存落去,需借助官方力量,單靠民間自發難成事。食盆文化在2017年被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惜政府無而為繼,其實政府可將正宗盆菜作官方定義,日後所有店家要用上「圍村盆菜」這稱號,就要跟足材料比例做法。這類守護傳統地方美食做法,環球皆有。意大利有個拿坡里pizza協會(The True Neapolitan Pizza Association),符合官方認可才可叫拿坡里pizza。連國內養殖陽澄湖大閘蟹也有嚴格規定,偏偏作為飲食天堂的香港,卻任由變種盆菜流出市面,實非港人之福。

保育   盆菜   肥饕   

城市古蹟印證了地方的歷史和文化,要如何保育才能既保留歷史價值,又能善用空間?不妨參考來自英國倫敦的例子。建於 1930 年代的巴特西發電站(Battersea Power Station)位於泰晤士河南岸,自 1953 年起為全倫敦供電,曾經是英國第 3 大發電站。其建築以紅磚天主教堂為藍本,在英國已經碩果僅存,因此,即使它在 1983 年停止運作,但仍然是當地著名地標,且被列為二級重點保護建築,連電影《皇上無話兒》、《蝙蝠俠 — 黑夜之神》也曾在此取景。 歷史建築並非「齋睇無用」,國際著名建築師事務所 WilkinsonEyre 近年就將巴特西發電站全面翻新,活化成大型複合設施,集購物、餐飲體驗、活動場地、辦公大樓、住宅公寓於一身,令泰晤士河南岸重新煥發活力。 由新世界 CEO 鄭志剛創立的非牟利機構 Culture for Tomorrow 將舉辦《活化古蹟 保育皇都》網上研討會系列,首場於本周四(7日)進行,以「電照風行:倫敦巴特西發電站活化計劃」為主題,邀請到 WilkinsonEyre 建築事務所建築師及總監 Sebastien Ricard 分享活化巴特西發電站的設計概念和心得,同場亦有 WilkinsonEyre…

保育   建築   活化   

陪伴幾代人成長的北角皇都戲院,近日發現《喜劇之王》尹天仇、《家有囍事》程大嫂、林亞珍等多個港產片經典角色的身影 —— 原來是本土 90 後藝術家NoPaperStudio 創辦人林嘉恒專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展覽手繪的「全院滿座」大型海報,29 個經典港產片角色排排坐,而中間第 30 個座位則留給觀眾,讓你與他們同場看齣好戲。 而旁邊的《死亡遊戲》和《半斤八兩》海報,就是由曾獲頒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精神獎的阮大勇早年繪畫,兩代「海報師」的作品聚首皇都,新舊碰撞,讓大家踏上時光機,感受戲院昔日情懷和回憶。外牆之外,林嘉恒又以皇都歷史作主題,創作出「娛樂家」、「傳奇建築師」、「大導演」、「華麗歌后」、「快樂觀眾」5 幅海報,特意向戲院創辦人歐德禮、聞名的屋企「飛拱」建築致敬。 林嘉恒早前接受ACOO《盡做》訪問時提過,畫懷舊海報是「純粹鍾意畫畫、想令大家開心」,喜歡新、舊事物互相突破和衝擊,讓歷史得以傳承之餘,又可以不同的方式,讓不同年代的人也投入其中,貫徹今次「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活動的精神。   北角皇都戲院 活化在即,負責其保育、修復工程的新世界現正舉辦「尋找你我他的皇都」代入式歷史回顧活動,除了展示部分原址小店、逾100件戲院舊物;希望令參與的人第一身感受皇都的輝煌傳奇,新世界更相信,復修後的皇都將會更精彩,好戲尚未完場。  

山頂盧吉道 27 號百年大宅,經歷過2016年的「酒店風雲」後,政府多個部門原來已經在一月,批准業主的擴建申請,可以於 27 號地皮內、原有大宅旁,再興建一座住宅建築物。當年成功反對改建精品酒店的保育組織美港聯盟 @abhkorg 表示,擴建新建築物有機會影響排污、斜坡安全、加重盧吉道交通負荷,更會對旁邊的歷史建築構成風險,而工程也可能涉及砍伐樹木,影響景觀及生態,因此「強烈反對此項申請」。有網民就慨嘆,改建做精品酒店,市民都叫有機會親身一探大宅古典的建築風貌,如今保育不成,還「謝絕探訪」,實在可惜。   大宅興建於 1916 年,是盧吉道第一座建築物,2013 年被列入二級歷史建築,再於 2016 年發展商計劃改建酒店遭反對後升格至一級歷史建築。盧吉道上還有不少歷史建築,比如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山頂纜車辦公室、三級歷史建築的爐峰峽電力分站、 34 號 Westcrag 及 28 號大宅等。但如今或即將擴建的 27 號可謂當中最古老,先後經歷過 5 次易手,由第一手屋主 —— 設計出彩虹邨的著名建築行巴馬丹拿(P&T)合夥人,後來變為太古洋行職員宿舍,都一直默默保留著其獨特的新古典主義及殖民地建築風格。   Photo/ hkcorners 

一級歷史建築   保育   山頂   ...

2359 – 米姬導航,1分鐘睇盡屬於香港人的故事 0:00​ 懷舊零食.舌尖上的童年 1:00​ 皇都戲院.保育下的街坊情 2:00​ 裕民坊.新舊下的眾聲喧嘩 3:00​ 瑞記繡莊.轉型求存不敵貴租 4:00​ 海上天后廟.獨一無二信仰之地

ACOO Features   保育   天后廟   ...

建築物殘破老舊就要拆?紐約由舊碼頭改建的的最新公共空間「Little Island」就正好做了一個保育活化的正面教材。這個鬧市中的「漂浮小島」,是由受烈風後停用的舊碼頭 Pier 54 改建而成,在曼克頓西區岸邊延伸至海上,讓各忙碌的 New Yorker 可以盡情散步、曬太陽、休憩、野餐、觀賞自然風景,也運用斜波地設計戶外圓型劇場、小型舞台、讓公眾享受公園特備的藝術、娛樂表現活動時有更好的視野,在這個「綠洲」上放鬆心情。   Little Island 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小島,上面除了種有 114 棵樹、60 種灌木、常綠植物、花束等多種原生植物,就連混凝土地樁的設計靈感也是取自鬱金香的外型,配合舊碼頭以前用作繁殖魚群的的木樁,建成 132 朵不同高度、大小、從大海種植出來的「鬱金香」,支撐著 Little Island 成為一個可以保護生態平衡,還有藝術氣息的「讓人開心的」公共休憩空間。Little Island 是由傳媒大亨 Barry Diller 與哈德遜河公園信託基金會(Hudson River Park Trust)聯手,找來英國知名設計師 Thomas Heatherwick…

保育   建築   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