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可以參考嗎?】 倫敦1930年代發電站保育變公共空間 Culture for Tomorrow網上研討會邀建築師、總監談心得
城市古蹟印證了地方的歷史和文化,要如何保育才能既保留歷史價值,又能善用空間?不妨參考來自英國倫敦的例子。建於 1930 年代的巴特西發電站(Battersea Power Station)位於泰晤士河南岸,自 1953 年起為全倫敦供電,曾經是英國第 3 大發電站。其建築以紅磚天主教堂為藍本,在英國已經碩果僅存,因此,即使它在 1983 年停止運作,但仍然是當地著名地標,且被列為二級重點保護建築,連電影《皇上無話兒》、《蝙蝠俠 — 黑夜之神》也曾在此取景。
歷史建築並非「齋睇無用」,國際著名建築師事務所 WilkinsonEyre 近年就將巴特西發電站全面翻新,活化成大型複合設施,集購物、餐飲體驗、活動場地、辦公大樓、住宅公寓於一身,令泰晤士河南岸重新煥發活力。
由新世界 CEO 鄭志剛創立的非牟利機構 Culture for Tomorrow 將舉辦《活化古蹟 保育皇都》網上研討會系列,首場於本周四(7日)進行,以「電照風行:倫敦巴特西發電站活化計劃」為主題,邀請到 WilkinsonEyre 建築事務所建築師及總監 Sebastien Ricard 分享活化巴特西發電站的設計概念和心得,同場亦有 WilkinsonEyre 建築事務所總監及香港分部負責人 Matthew Potter、UNESCO 亞洲文物建築保護與管理講座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建築系系主任何培斌教授,交流本地活化項目的見解。
《活化古蹟 保育皇都》—「電照風行:倫敦巴特西發電站活化計劃」
日期︰ 2021年10月7(星期四)
時間︰下午7時至8時
主講嘉賓︰
Sebastien Ricard
Matthew Potter
主持︰
何培斌教授
語言︰英語
費用︰全免
相關文章
【建築師.建築課】「建築遊人」許允恆開箱香港之最 嚴選五大最高、最貴、最長摩天大廈
在香港這個城市穿梭時,把一幢幢的摩天大廈看在眼裏,它們是讓你喘不過氣的石屎森林,抑或是能引以為傲的東方之珠呢?建築好壞,並不是以造價來判斷。「建築設計應以人為本,由用家第一身出發去感受是否適合。」港、英註冊建築師和建築專欄作家許允恆解釋。說:他嚴選五幢香港之最摩天大廈,教我們如何欣賞屬於這座城市建築的美。 1. 滙豐總行大廈 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1號的滙豐總行大廈,1986年落成,由霍朗明(Norman Foster)建築師設計,造價52億,是當時全球「含金量」最高的單幢大廈。這幢47層大廈高180公尺、室內樓面面積達10萬平方尺。 大廈建築採用「衣架型結構」的新嘗試,內部採用無柱式樓板結構,所有支撐結構也建於大廈外部,例如外牆標誌性的三角形結構,就發揮了承載結構負荷的作用,這個設計大大增加室內建築空間。此外,大樓樓頂有一個40公尺高的中庭,頂端放著一組巨大的鏡子,通過一個明亮的凹坑將陽光反射下來,穿過中庭直達公共廣場。這種設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採光,有助於節約能源。 2. 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位於金鐘花園道1號,1989年啟用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樓高70層,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中銀大廈由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操刀,大廈建築特點,是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稜形,此設計讓大廈減少使用30%的鋼根和20萬的燒焊費用,最終在沒有超出11億元預算下完成。 3. 花園道三號 花園道三號(前稱花旗銀行大廈),1992年建成,由建築師嚴迅奇設計。大廈與中銀大廈一同坐落於花園道,由於建成年份較晚,位置亦於中銀大廈之後,故大部分海景被遮擋,所以嚴迅奇把大廈設計為縱橫東西兩翼,東翼設計成弧型,西翼則為梯型,主要望向香港公園,同時保留部分海景。 4. 北京道1號 北京道1號由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設計,外型猶如一艘航行中的帆船,獲得2003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建築大獎。另外,大廈設計加入環保元素,頂部安裝太陽能發電板,為全港第一幢安裝太陽能發電板的商廈。雖然外型吸晴,但大廈在圖積上又長又窄的內部設計並無優勢,幸好建築師成功把其缺點轉化成優點,把部分樓層租用為餐廳用途,絕大部分座位都能欣賞到維港的絕美景色。 5. 環球貿易廣場 位於尖沙咀柯士甸道西1號的環球貿易廣場由KPF建築事務所任設計建築師,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任項目建築師,大廈樓高118層,是全港唯一超過100層的建築物,全球高度排名13。為了天然採光達至環境保護,天際100觀景台為全球首座採用雙層玻璃幕牆建造;而大廈到達最頂層的升降機並不需轉搭,是直接由地面直接爬升約475米至118層,為全港最長移動行程的升降機。 香港很多建築物也出於名師之手,只不過建築美學和巧思並不容易參透,此時我們需要的是一盞明燈--建築師許允恆曾參與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圓方、APM、I-Square等)、北京、倫敦、南非、聖彼得堡等地的建設項目,先後出版8本有關建築的著作,而他將會在11月17日起一連5個星期四以「港築‧賞析」為主題開課,分別會以香港作背景講解「摩天大廈」、「商業建築」、「大型公共交通建築」、「歷史活化建築」及「體育建築和學校建築」。最後一課12月18日為導賞課,結集多5堂的知識與建築師許允恆一起走出課室,實地考察香港的建築。 【開方講堂】港築‧賞析 課堂 日期:11月17日、11月24日、12月1日、12月8日、12月15日 時間:7.30pm至9.39pm 地點:英皇道75-83號聯合出版大廈25樓 備註:如有需要可以安排Zoom上課 詳情:http://bitly.ws/wChQ 【開方講堂】港築‧賞析 導賞課 日期:12月18日 時間:2pm至4pm 集合地點:中環皇后像廣場女王銅像 參觀地點:香港中環、金鐘的建築考察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我覺得呢幢轉角洋樓相當有可疑】地下日軍食堂 天台情報基地 集抗日歷史與建築價值 彌敦道190號面臨清拆
香港經歷「三年零八個月」期間,這幢座落於彌敦道與柯士甸道交界的轉角洋樓,地下的餐室被日軍佔用作民政官員用膳的地方,但同一時間在天台,屋主兩名兒子卻冒著生命危險,觀察日軍船隻活動,向英軍服務團提供情報,更以居所作為基地,協助製造無線電發報器,犧牲性命保衛香港,換來最終勝利。記載着這段抗日事跡的彌敦道190號,是三級歷史建築,去年年中,拆卸圖則獲批的消息公開,令這座一直並未太受公眾關注的建築,瞬間成為保育議題。有保育人士組成研究團隊,翻查大量歷史文獻,並訪問了首任屋主劉松娣女士的後人陳燕萍女士及其女兒Amy,進行口述歷史,種種新的資料印證190號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促請古蹟辦將其評級改為一級歷史建築,予以保留。 彌敦道190 號除了充滿歷史價值,建築也充滿特色。它在1932 年至1937 年間建成,屬戰前洋樓,也是尖沙咀唯一擁有騎樓柱的戰前洋樓,以及全港僅存三座有多層長廊露台的直角轉角戰前樓宇之一,實屬罕有。它的外觀混合兩種建築風格,具香港建築特色,而內部空間使用上近似華南地區的店屋; 面向彌敦道的正立面,採用20 至30 年代歐美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設計。建築正立面頂的三角形山牆,以及兩端柱身堆疊的直紋飾,為裝飾藝術風格最為標誌性的特徵,是戰前香港民間建築緊貼國際建築潮流的憑證;至於面向柯士甸道的側立面,則以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元素修飾,包括長廊露台欄杆的通花圓紋、露台的頂與底及開往露台的門與窗框的花線裝飾。 研究團隊由活現香港與考城學社創辦人何尚衡、保育建築師龍文菁、二戰歷史學者蔡耀倫組成,他們發表的《彌敦道190號文物價值評估報告》就指出,彌敦道190 號見證了日佔時期日本軍政府於香港的戰略部署,其地理位置與日軍在九龍的勢力分佈和生活密不可分。而建築也是香港與九龍僅存二十多幢位處街角的戰前唐樓與洋樓之一,歷二次世界大戰戰禍和急速城市發展而保存狀況良好,彌足珍貴。業主大生地產回應傳媒查詢時就表示,正與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及古物古蹟辦事處,就彌敦道190號的寓保育於發展方案進行商討。 圖片來源 // @活現香港
【日本便當藝術】 日本建築設計師轉行整便當盒?! 住吉的長屋、金澤21世紀美術館成靈感來源
神乎其技的便當並非一眾媽媽專利,設計師也可以做出精彩的藝術便當盒。日本有四位熱愛建築的設計師,以知名地標為主題,設計三款建築便當。 令一眾建築迷眼前一亮的便當,是模仿當地三大建築地標:住吉的長屋、金澤21世紀美術館及由建築家藤本壯介設計的Tokyo Apartment。 設計師把便當盒分成不同格子,代表不同房間,每個便當的形狀及高度也不一樣,但卻一樣可以容納多個菜式。 以Tokyo Apartment便當為例,設計師是按建築物的比例製成飯盒,而每一格則放滿了不同國家的特色菜,展現日本的多元生活。而金澤21世紀美術館便當則相當吸睛,其圓盤設計可以放到多樣菜式,更有旋轉功能,有點像酒樓的圓盤。現實中,這個現代美術館曾獲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金獅獎,由日本建築師SANAA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設計,圓形的配置是其特色。 看到這些設計得十分用心、精緻的便當,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細心及創意。不過,他們會把這些便當吃掉嗎?!
【肥饕】:向變種盆菜說不 保育效法pizza
疫情當道,晚上堂食被禁,農曆新年一家人想團聚又不想勞煩母親大人下廚,最快靚正做法莫過於一炮過訂盆菜在家慢慢嘆,故近期坊間再興起盆菜熱潮,只可惜商人為了利潤先行,硬要加入鮑魚、花膠、海參、瑤柱等山珍海錯,就令傳統新界圍村風味所餘無幾。 盆菜起源不多說,但必須要承認,盆菜乃平民之物,正宗圍村盆菜實而不華,壓根兒不會出現花巧名貴菜色。也許你會質疑,「車仔麵化」的盆菜有何可取之處?實情是這種金字塔式擺放,充滿著圍村人的飲食智慧,絕非胡亂拼湊而成。盆菜通常分為六層,頂層食物以鮮味取勝,調味較輕,中層食物大多是耐煮食材、富濃郁醬汁,底層則以「吸物」為主,索盡整盆精華。 最「豪華」一道是頂層的大蝦、白切雞及燒鴨。但不要忽視他們,以往新界人用的,都是新鮮基圍蝦及自家養走地雞,簡單白灼已鮮味十足,食味非雪藏貨色可媲美,坊間有些變奏版盆菜出現茄汁大蝦及豉油雞,說穿了就是以調味遮掩食材不足。富裕一點的圍村人會加上炸門鱔或炸生蠔,全部就地取材,永不外求。 第二層通常擺放手打鯪魚球、門鱔乾等海鮮,第三層就到炆冬菇、蠔豉等海味。第四層是盆菜不可或缺重頭戲-芋頭燜豬肉。芋頭炸至甘香,豬肉就則南乳、八角等生燜。燜好的豬肉甘香肥味,豐盈肉汁受惠者,自然是下一層的枝竹、蓮藕。底層就是清甜蘿蔔、爽滑豬皮,此物如海綿般將上述食材的湯汁精華一一吸收。 上乘的傳統盆菜,美味程度取決於食材質素,要將這圍村風味好好保存落去,需借助官方力量,單靠民間自發難成事。食盆文化在2017年被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惜政府無而為繼,其實政府可將正宗盆菜作官方定義,日後所有店家要用上「圍村盆菜」這稱號,就要跟足材料比例做法。這類守護傳統地方美食做法,環球皆有。意大利有個拿坡里pizza協會(The True Neapolitan Pizza Association),符合官方認可才可叫拿坡里pizza。連國內養殖陽澄湖大閘蟹也有嚴格規定,偏偏作為飲食天堂的香港,卻任由變種盆菜流出市面,實非港人之福。
【真 · 最佳公廁】 日本的廁所美學 名師操刀 澀谷、惠比壽、神宮前等17公廁大變身
香港有「最佳公廁」名單,日本也有「東京廁所計劃」,由私人集團 The Nippon Foundation 邀請 16 位建築大師,包括設計東奧主場館的隈研吾、A Bathing Ape、Human Made 品牌創辦人 NIGO 及坂茂、安藤忠雄等等,在澀谷區建造 17 間全新的洗手間,打破公廁「燈光昏暗、骯髒、臭味難聞」的刻板印象。 目前已有 12 間洗手間正式啟用,最新的位於靜岡縣誓言之丘公園。由於公園可以遠眺富士山景,隈研吾團隊就以富士山為藍本,設計了白色、傘形外觀,以天然木材作結構的洗手間,讓建築融合於自然景觀之中,也與遠處的富士山相映成趣。 其餘 11 間,包括只有使用中才會變不透明玻璃的「透明廁所」、參考傳統建築的「川屋廁所」、簡潔而明亮的「全白廁所」、每到晚上就會發光的「燈籠廁所」、座落公園的「木林廁所」等等都遍布惠比壽、神宮前、代代木公園等鬧區。餘下的 5 間洗手間也預計在明年落成,希望到時可以親眼一睹這些大師級洗手間吧。 Photo/ The Tokyo Toilet;https://tokyotoilet.jp/en/
【拆不掉的回憶】 港台教育電視中心將招標清拆 50年歷史 伴ETV經典一同離去
「陳校長教食橙皮止渴」、「一理通百理明 明白了計算可變簡單」、「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這些教育電視經典,曾在你的童年出現過嗎?然而,這些橋段都要成為歷史。隨着教育電視節目於去年停止製作,位於九龍塘廣播道 79 號的香港電台教育電視中心也被教育局收回,即將被清拆,而地皮亦會在本周五(24日)開始招標,10 月 22 日截標,預計會興建住宅。 教育電視中心於 1971 年落成,由設計北角邨、邵氏清水灣片廠、油麻地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真理堂、澳門萄京酒店等地的著名建築師 Eric Cumine(甘洺)操刀。根據研究城市規劃的「考城學社」所指,香港政府在 1968 年得到 London’s Centre for Educational Television Overseas 的協助,原本計劃興建一幢 3 層高、有 3 個製片室的中心,但後來因經費所限,便縮減至只有兩個製片室的兩層大樓,面積共 24,000 平方呎。 當年,教育電視中心落成,ETV 也於同年啟播,50 年間為無數學生帶來無窮樂趣和小休時間(笑),如今,ETV 不再,其大樓也將隨之而去。在你的心裏,留它不留? Photo/ 香港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