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攝影師

你記得嗎,香港是一個以樸實小漁村起家的國際城市,獅子山精神繼承了一代又一代,美好年代的遺物日漸消失,霓虹燈、招牌、充滿集體回憶的地標建築,大部分也遺留在歷史回憶,等待被時間洪流沖走飄遠。在看IG的我們大多都不是生於逾半世紀前的五零年代,不如一起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咔嚓一聲就出發!  文:Hoiyan|攝:Jack Chu 小漁村時代 從前香港是一個小漁村,就如教科書上寫的三面環海、水深海闊,事實上從前元朗還有種植稻米,在小欖路段還有一個建於1975年的海水化淡廠,雖然現在已被廢棄,但當年曾經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海水化淡廠。正正是人們不計勞苦的打拼精力,加上豐富的天然資源,才能讓我們一步一步的走向國際,成就日後的成就。 從攝影師Robin Moyer的作品中,便可以看到七零年代中後期至八零年的香港,感覺就像是聽着嫲嫲或爺爺說着他們年輕的故事,當年的他們還是充滿生機和活力,也曾青春的奮鬥活着。 五光十色的霓虹街道 在這片地土,其中一個美談風景便是五光大色的夜景,九零年代的油麻地、彌敦道、夜總會,只要一抬頭便能看見各個充滿特色的招牌,整條街道猶如遊樂園的燈光匯演,好不吸引。自去年起,至今政府安排拆卸或維修的招牌超過1,700個,深水埗的「南昌押」外的「蝠鼠吊金錢」、「梁添刀廠鋼刀招牌」,城市逐漸褪去舊日的影子,她的靈魂是否仍依舊不變? 攝影師Keith Macgregor在八零年代中拍下過去繁華的香港,若想重溫舊夢,只能賭物思人。而攝影師Michael Kistler再20餘年後再次記錄下現在的香港,其中一張「祥勝押」霓虹招牌倒影在的士車頂,獨特的攝影技巧彷如寓意招牌的倒下。 疫情的距離 籠罩在疫情之下的生活足足三年,口罩、消毒洗手淚、檢測棒、PCR、RAT等等,都是我們的日常,相信每一個單字都能勾起你的一段小故事。攝影師Jason Au攝於2020年的《Social Distancing》巧妙捕捉到光影下的人,精準的說出這段時期人們之間的距離。 過去與現在 時光飛逝,就像多啦A夢的時光機,穿梭千年不過一眼,看這些照片已讓我們穿越橫跨了70多年,舊香港的一切會讓你感到陌生還是熟悉?攝影師何藩的兩幅作品《Old Street Kaleidoscope》和《Dreamscape》以重曝技巧,把1955年和1962年與2011年及2010年的香港拼砌,這片土地的吸引之處想必正是每個人用汗水築成的故事。 正如Romain Jacquet-Lagrèze的《Hong Kong Bound》,作品用多個不同材質、不同地方、不同字體的「香」與「港」拼砌,像是這個地方正是有不同的香港人的努力,才讓我們的家變得這麼可愛。 攝影師: Fan Ho | Greg Girard…

展覽   招牌   攝影   ...

生活在香港這個五光十色的都市,你我的眼睛都看慣千變萬化的事物。彈指之間,透過AI、midjourney,甚麼畫面都能「造」出來。但,倘若我們回歸基本,影像在快門按下的一瞬間即被凝住,不作改動,你又會否不適應?居港19年,意大利出生的藝術攝影師Roberto Davolio堅持只用實體濾鏡,拍攝後不用Photoshop,攝下一幀幀疑幻似真的相片,「Boundary between what is real and not real is so close, we cannot tell the difference anymore(真假的界線很近很模糊,我們根本不能再分辨真偽)」。真真假假,你又懂得分辨真實與虛幻嗎? 文:Heidi Wong @heidi.is.strong | 圖: @roberto_davolio、Heidi Wong Roberto已經從事建築行業超過20年,他的創作靈感亦與他的建築學背景有關,希望利用攝影探索「心靈」與「空間」的共生關係,並挑戰大家對周遭建築物的觀察視野互動。在Roberto眼中,攝影是一種藝術,而藝術於他而言,是了解真相的途徑,「the closer you are, physically…

photoshop   建築   攝影師   ...

或許是文青的熱潮興起,近年越來越多人開始接觸菲林攝影,學會享受慢活和感受生活。波蘭攝影師Bogdan Konopka一生熱愛菲林攝影,尤其喜愛在黑白照片中帶着神秘的平靜感,在《Darkness & Light》攝影展中可以欣賞到他不同系列、共26張黑白作品,當中部分照片更是他親自在黑白中以「接觸印相」(Contact Prints)製成的銀鹽照片。除此之外,攝影師還會在底片上進行刮劃、塗畫等創作,若對菲林攝影或沖曬照片有興趣,不妨到攝影展欣賞大師之作,同時捕捉靈感! Bogdan Konopka的攝影作品大部分以8×10吋或4×5吋的菲林大片幅相機拍攝,再以接觸印相沖曬成銀鹽照片,即菲林與相紙進行接觸印製,相紙上的影像完全是菲林底片的1:1,小小的影像讓觀眾不得不近距離欣賞,讓大家更易專注於相片中,尋找當中的細節。 對於戲劇性的畫面,Bogdan Konopka喜歡捕捉生活日常的瞬間、建築物的空間結構,加上其生平喜歡周遊列國,所以其拍攝題材及場景也非常豐富,觀眾也能透過其鏡頭看到不同城市的風景面貌。 《Darkness & Light》攝影展 日期:即日起至3月4日 時間:逢星期三至六2pm至7pm 地點:⿈⽵坑道56-60號怡華⼯業⼤廈8樓 The Loft

底片   攝影展   攝影師   ...

西班牙一對情侶攝影師上演另類「帽子戲法」,以帽子作為道具,化身成太陽蛋蛋黃、牛油果、相機鏡頭,甚至是黑膠唱片!   情侶檔攝影師Anna Devis和Daniel Rueda不只熱愛攝影,更對建築相當熟悉。他們自2016年起,經常到不同地方打卡,把自己「融入」建築品之中。方法看似簡單,但卻十分考心思:先穿上與背景顏色相近的衣服,再加上無限創意及有限的「道具」,令本來平平無奇的牆壁化身成為童話一般夢幻的佈景!   二人對建築物的細節具敏銳觀察力,能放大其獨特細節,變成趣怪攝影,以不一樣的視角為觀眾帶來驚喜。難怪二人的IG合共有約100萬人追蹤!今個周末何不為另一半拍攝獨特的照片,留個紀念呢?

情侶   攝影師   西班牙   

是大角咀,還是奧運站?這個新舊交融的小社區,近日因為奧運賽事而備受關注。你對大角咀/奧運又認識多少呢?   大角咀有不少舊樓、重建項目、車房…… 只有一街之隔,則有不少新商場、新商廈,具新舊交融的氛圍。早於一年前已進駐當區的WEAVE STUDIOS – OLYMPIC,近日聯同三名本地攝影師舉辦名為《Puzzle Out: What Makes Your Neighbourhood______?》的攝影展,帶你以全新角度,重新欣賞香港獨特的建築、城市景觀和寫實的民生肖像,感受奧運及大角咀社區的風貌和氛圍。   Vivien Liu、Jeremy Cheung及Ronson Chan各具不同攝影風格,一個展覽、三個靈魂,展出他們合共18幅原創作品。想欣賞香港的獨特建築及社區人情味,不要錯過這個相展了!   《Puzzle Out: What Makes Your Neighbourhood______?》攝影展 日期:即日至9月14日 地址:大角咀晏架街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