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你有沒有「訊息提示恐懼症」?一見到手機的紅色點點,聽到那清脆的「叮」一聲、電話螢幕亮起,心中便會一寒,甚至感到煩躁? 當你好不容易捱了一整天,終於等到下班,難得可以喘一口氣;或是在悠閑的假日,正打算慵懶耍廢,將工作拋諸腦後,卻冷不防收到上司或客戶的一個訊息,突然腦袋又要切換成工作模式,就算你在看電影都只能把螢幕光線調暗,連忙分神回覆。難得鬆弛的心情一下子又繃緊起來,根本難以好好放鬆。 很簡單啊,那不回覆不就可以了?不,最難搞的是,那個紅色點點已經直插你的眼球,你無法視而不見,無法狠下心腸放下手機不顧。就算你不回覆,你整個腦袋都已經被這個未被解決的問題充斥着。更何況,而若你不在短時間內回覆訊息,就會擔心對方會不會認為你就是個沒有責任感的人,留下「無交帶」的印象。如此種種思慮叫人無法靜下心神,最後好端端的一個周末,又被破壞掉了。 這種扭曲的文化,或許就是「訊息提示恐懼症」的來源。結果即使發來的並不是工作訊息,但只要聽到訊息提示音響起,就會聯想起工作的恐懼,立即焦慮起來;但同時也不敢將電話離身,生怕漏掉了甚麼重要的訊息。 其實訊息提示亦與工作表現息息相關。根據美國托雷多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如果工作時經常被訊息通知打斷,大腦需要花額外的力氣來切換任務,會令我們工作時更容易分心,並擾亂情緒調節,最終令我們工作表現變差。專家建議,可以將通知排定在每天某幾個特定時間點傳送,避免經常受訊息通知影響。 我們也可嘗試為工作與私人空間劃出界線,允許自己有短暫的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放下手機數小時,到某個時間點才拿出手機檢查訊息,不用強迫自己要「秒回」。另外,我們也可以把公事和私事使用的手機通訊應用程式分開,便能清楚分割兩者,不用公私不分。要知道不秒回也不代表沒責任感,只是要在工作與心情之間拿個平衡。在這世代,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面對著訊息恐懼,相信大家都會理解這種心情。 我們現時的生活已無法和電話切割,但我們可以嘗試不要被電話支配,不如一起嘗試掀起這場放下手機的革命? 文字:林三 @lam.three

如果一覺醒來,整個世界剩下一片寂靜,你會感覺不安、害怕嗎? LiLi從出生便聽不到,必須配戴助聽器,才能勉強聽到微弱的聲音,與這雙耳朵一起走過28年人生的他說:「其實幾舒服,又很平靜。」小時候,LiLi從沒察覺自己的與別不同,直至踏進青春期的中學階段,「聽力不知為甚麼差了,同學說我常常左耳入右耳出。」因為聽力,溝通能力也受連帶影響,他無法找到能分享情緒起伏的朋友,孤獨、壓力之下,他確診妥瑞症。 或許是受夠了命運的限制,也可能是不想再給自己藉口,LiLi中學畢業後獨自留學日本,修讀日本畫。距離香港2700多公里,那片土地讓他找到人生的新風景,他開始拍攝,在快門開關之際捕捉幸福與快樂——「你沒有聽過人會追求自己沒有的東西嗎?」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攝影:Mak @iunyi_ 設計:Owen @wai.ho.98 |發聲練習和讀唇 「因為溝通很正常,所以很多人都以為我聽力正常,但其實是小時候媽媽不停跟我做『發聲練習』,她花了很多時間教我去咬正發音。」和LiLi對話,若不是細心留意,幾乎無法找到異常。LiLi屬於嚴重失聰,左耳即使戴上助聽器也沒用,而學習語言需要透過聽、模仿來發音,所以對他來說學習語言是非常困難,他坦言自己已失去這段回憶,但其母親的印象則很深刻:「怕我錯過學習說話的黃金時間,她陪我不斷練習,才慢慢咬正每個字的發音。」 對話是以言語作思想交流,除了能表達自己,也要能接收別人的話,因此LiLi也學了讀唇。後來,成長讓他的聽力下降,醫生把LiLi的助聽器換成人工耳蝸,讓他的溝通更順利,「兩樣(人工耳蝸和讀唇)都不能少,聽到聲音但看不到口型,我也不知道你說甚麼。」 |朋友與妥瑞症 中學,10多歲的年紀,有誰不希望與朋友一起揮灑青春?但對於LiLi而言,朋友是遙不可及的,「聽力真的太差,所以沒甚麼朋友。」不擅表達的他把寂寞放在心裏,曾以換環境為由提出轉校,但情況只是變得更糟,「轉了還是識不到朋友,壓力太大有了妥瑞症。」妥瑞症是一種抽動綜合症,患者會無法自控地抽搐或發出聲音,常見症狀如抖肩膀、甩頭、眨眼等。 LiLi在中四時出現徵狀,會發出「嗯」的聲音和眨眼,他說:「10秒也沒有便會出現一次,很嚴重。」初時,家人還以為是其調皮,還責罵他改掉壞習慣,後來發現不對勁才去求醫。本來已沒自信,這下子讓他更自卑,他總會幻想別人的眼光:「不認識便會覺得我是怪人,那段時間真的很不快樂。」 自言現在已比較外向,那麼有認識到能與他交心的人嗎?LiLi思考頃刻語帶保留說:「我覺得對方是好朋友,但不知道對方是否視我為好朋友……我們沒有正式談過,所以我也不知道。」一字一句,都訴說着不安,他續言:「最好的朋友……可能真的沒有。」 |願意接受自己的人 之後,LiLi聞說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風自由,便再次轉校,更認識了讓他整個高中時期快樂起來的女孩。思緒飄到過去,LiLi淡淡的分享,在朋友生日派對中知道了彼此,「有一天她在路上很大動作和我打招呼,我們開始在Facebook聊天,又一起吃飯。」不知不覺,兩顆心更貼近,LiLi便鼓起勇氣問:「可以做我女朋友嗎?」就這樣,他們在一起了。 LiLi曾問女孩為何選擇自己,他回想答案:「她說我就是我,沒甚麼原因,只是剛好我聽不到。」而且,女孩也不介意他的妥瑞症,幸福來得很突然:「很感動,因為我一直以來也很想聽到這句話。」雖然生活步伐、個性不一,最後導致分開,但留下的溫暖卻一直都在。 |聽不到不是藉口 與女孩的交往,不多不少也讓LiLi對生活更有盼望。中學畢業,他決定到日本留學。告知家人後,母親非常憂慮LiLi的聽障問題,哥哥便對她說:「不要用這個做藉口,不要因為聽不到就不讓他去做。」這句話,開啟了LiLi的新旅程。到日本後,LiLi先到語言學校學日文,並考獲N2合格,他扯開一抹笑:「有運氣的,因為N2其中一部分是聆聽,全部MC題也是靠感覺,誰知道剛剛好撞到合格的分數。」考到最低入學語言要求後,他便報讀日本畫課程。 LiLi本來已對攝影素有研究。有一天在IG看到喜歡的攝影師的照片帖文,便突然來勁:「想着……都來日本了,還不夠膽,還要等到甚麼時候才夠膽呢?」便嘗試傳送拍攝邀約給帖文中的日本女孩,誰知道她竟然答應了,LiLi說:「慢慢約不同的人去拍照,當時踏出的那步,改變了我日後的模式。」 |捕捉幸福的快門 因為失聰,LiLi無法在日本找到工作,而他拍着拍着也有了心得,便決心回港當全職攝影師,「我拍照應該不算太差,也許能發展到。」就這樣,他便開始了拍攝「紀念寫真」的路,一個人的獨照、情侶合照到家庭照,每一次的拍攝也為他帶來無法言語的滿足感。 「我最喜歡是這一輯相,他們結婚55周年。」LiLi受夫婦的女兒委託拍攝,因為其父母已執手走到白頭,想趁二人身體還強健時留影作紀念,LiLi坦言公公婆婆單靠在一起,已令他印象很深刻,「由年輕到老也一起,幸福可能就是這樣,我也很想要這樣的一段關係。」他說,風景照純粹是漂亮與否,但紀念寫真承載的是有溫度的內容,「而且,我可以透過攝影去追求一些……我沒有的笑容。」 朋友與愛情,走過荷爾蒙沸騰的青春期,一切也成雲煙,他選擇佛系面對;而繪畫和攝影,則在不同階段帶LiLi找到一片天,只希望能繼續做喜歡的事。

香港地少人多,市民早早便很懂得活用各種空間,例如聞名中外的「公共空間掛衫」便是一例。只要有心,每個地方都可以用來曬被晾衫。 攝影師Jimmi捕捉我城的晾衫畫面,意外拼湊出一個個有特色而富有趣味的景象。在你眼中看來,這些或許只是師奶霸佔公共空間,但換個角度,或許也顯示出一個個民間智慧,甚至也是一處獨特的風景? 你居住之處又有否類似的曬被曬衫畫面?留言與我們分享吧!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想念一個地方的時候,你會做甚麼? 這間位於台北松山區的港式麵包店,吸引了不少居台港人光顧。雅緻的店面,放了一個玻璃麵包櫃,一個個港式菠蘿包、叉燒餐包、曲奇皮蛋撻,是來自那距離一小時機程之地的美味,也是老闆本人的堅持與鄉愁。孤身一人到台灣發展的老闆細哥說,曾有年輕香港女生咬了一口他的雞尾包後,哭得不能自已。細哥看着也語塞了,才發現自己也難以形容這個感覺。 食物刺激味蕾,勾起腦海中名為思念的魔咒。閒來無事,想起香港的時候,細哥也會呷一口自己沖的港式奶茶,或是出去喝其他香港人店家的奶茶,「諗香港,當然係掛住嘢食啦。從細食到大,但依家無得食。唔喺香港,所有嘢都無得代替」,然後閉起雙眼,讓靈魂隨着回憶的味道飄回家鄉。 文、攝: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owen.ho.98 |移民之路 「我係一個普普通通嘅香港人,一個麵包佬。」47歲的細哥談起自己的本業,「麵包係我唯一嘅工作,我只係識做麵包。」 細哥年輕的時候,讀書不多,曾做過冷氣、印刷,但總覺得悶,一直想找一份有趣而又可以「做到60歲」的工作。於是,他在23歲的時候正式踏入飲食業。他第一間工作的麵包店,是在跑馬地的「君皇」,由學徒做起的細哥,從清潔、打餡、搓麵粉開始學起。其後,他又做過藍田「金雅」、女人街街口的翠華、尖沙嘴金巴利道的佳記,「做麵包飲食,今日呢度開工,聽日已經可能去過第二間」。然而諷刺的是,除了金雅之外,大部分他曾工作的地方都倒閉了。 飲食業是辛苦工、工時長,假期少,所以市場一直缺人,加上眼見香港營商環境越來越差,細哥不禁想:「移民係咪真係可以搵食?不如畀幾年時間自己,嘗試低啲嘅門檻,睇吓可唔可以生存?」最終,在2021年4月,COVID疫情還未完結的時候,細哥毅然決定自己一個先到台灣闖一闖。 |死做爛做 每日清晨4、5時,天還未亮,細哥便已起床,返回店鋪,開始「無嗰樣整嗰樣」——搓包、焗包、沖奶茶、「打餡」一腳踢,「香港人精神?死做爛做囉」。 剛去到台灣,一切從頭開始。尤其當時正值疫情時期,不少店鋪都關門。細哥單單是尋找舖位、處理裝修業務,便已處處碰釘。最後選擇落戶松山區,原因只有一個——「舒服」,「每個地方,要留低,就係要第一個感覺舒服」。細哥其後曾聘請一個台灣麵包師傅,跟了他一年多,最後還是離職了;現在則有個兼職妹妹負責收銀,「佢讀藝術嘅,仲會幫我畫吓黑板。」 「喺香港,你要買工具,或者螺絲,你都好容易搵到,例如出旺角已經會知道位置。但係台灣可以距離好遠」。細哥認為台灣的製包道具不太「順手」,簡單如蛋撻殼、掃雞蛋液的那個小掃子、爐布等,都總覺得有點分別。原來離開了香港,有些事便不再是那回事。 |追尋靈魂 香港是心之牽掛,香港食物或許便是那個救贖,「嚟到台灣,頭一年半年,有時候真係覺得,明明menu上3個字都識,但叫完食落肚,會覺得咩嚟㗎?點解落差咁大?」 港式麵包與台式的,差異在哪?細哥解釋,台灣烘培店多用牛油、鮮奶,口感「企身」,牛油味重,而香港麵包則追求「小麥嘅香味、豬油嘅軟熟」,也沒有「回溫」的文化,大多即買即食。而細哥則對於港式麵包,有着自己的一份堅持:「其實外面成班師傅嘅做法都差唔多,不過出到嚟嘅味道都係唔同,因為手勢唔同。」 「基本上好多嘢(港式食物)台灣都有,不過就算蛋撻都好,皮都總係差啲。我盡量想做到近似,唔可以叫100%,我都唔敢話自己正宗。」做一個菠蘿包,原材料主要其實就是糖、鹽、油、麵粉和「臭粉」。只要有一樣材料有些許分別,整個麵包出來的味道變會大大不同。例如台灣烘培店使用的豬油多是西班牙的,而香港多用荷蘭的,比較硬身,出來口感已經有別。細哥單單是適應用料的改變,重新調配食譜,便已經花了大量時間與心神,「個皮、麵團,合埋,先可以做到,食到嗰個所謂嘅靈魂」。 吃一口菠蘿油,總要搭配上一杯奶茶才對味吧。原來細哥在香港茶餐廳麵包部工作時候,並未沖過奶茶。計劃要到台灣發展後,他便找來一個在觀塘推車仔賣早餐的伯伯,每日早上5時多就過去邊看邊學。來到台灣後,他再自行摸索。現在細記的奶茶,茶香奶滑,與香港的已有八九分相似。偶爾大時大節,細哥更會提供「Special Menu」,賣叉燒、沙嗲牛麵、西多,農曆新年又營業至除夕,說是「怕留守台北嘅朋友空虛寂寞又捱餓」。不過熟客則反問:「確定不是老細本人空虛寂寞?」 |生活與生存 早些日子香港颱風連連,細哥看着Facebook的「關注組」,默默留意自己以前居住的屋邨最新情況。 談起家人,細哥才說,太太是反對自己移民的,「佢當然唔想,有邊個想離開屋企?而且親戚朋友全部喺香港,都係牽掛。」他形容,自己現在只是「生存」,「太太、個女就叫『生活』啦。不過,我覺得,可以嘅話,都想比佢哋一個好啲嘅環境。」 細記麵包的公司名稱是「芷君有限公司」,一問才知道這是細哥女兒的名字。細哥心裏希望有朝一日能把妻女都接來台灣,再把公司交給女兒。筆者問道:「女女鍾意整麵包?」「可能之後芷君公司有其他業務呢」,細哥腦海中此時,大概閃過了一陣期許、一份愛與盼望。 後記: 細哥的店面放了些許港星MIRROR及ERROR的應援物。細哥說,那是一些在台港人放的,他不太認得出現在流行的明星歌手,但覺得放在店面亦無大礙,所以一直保留。 在筆者完成訪問回港後幾日,翻開IG,突然發現MIRROR的Stanley 到台灣拍攝劇集時,也吃了細記的菠蘿包,並分享在IG story上。筆者不禁WhatsApp問細哥:「你有見到他嗎?」細哥緊張地傳來一張12子的合照,問道:「是哪一個?」 最後,細哥還是發現自己錯過了。細哥說:「唔同年代啦,如果係秋生,我一定認得。」 雖然機會渺茫,但都在此幫細哥tag一下秋生哥,假如有機會,邀請你到細記麵包一嚐!  

林家謙周六晚在英國倫敦開騷,是他的首場海外演唱會。在異國看香港歌手的演唱會,那份重量不只是單純欣賞一場表演那麼簡單。在場館中,與身旁來自同個城市的人,感受來自家鄉的歌者分享撫慰人心的音樂,對異鄉漂泊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安慰。 林家謙上月推出《流離者的海》,以流離的人為主題,探討在流離的旅途中,該如何安頓好不安的心。「流離失所」一詞感覺悲慘負面。人的天性或多或少傾向追求安穩,當離開熟悉的家、穩定的生活,在充滿未知的海浪中漂流,總會令人不安,很想找個角落安頓自己。­ 異國生活不易。離開熟悉的家鄉,到陌生的國度闖蕩,走每步都是未知數,固然不安迷惘。身邊無親朋作伴,要自己一人面對生活的挑戰,更感孤寂。流離之感卻不一定只出現在異鄉人身上。你或許也有試過突然失去生活的重心的感覺,不論是工作上頓失方向,還是突然離開一段關係。脫離了固有的靠岸,霎時被流放到大海中,無安住之所,必然感到迷惘徬徨。 然面,流離是否必然等如悲慘?凡事都是一體兩面。漂泊可以是悲慘不安,但也可以是探索世界的機會。林家謙在歌中提出了另一個視覺去看「漂泊」這回事:人或許無須執著於找個安定之處,或者執著於捉緊讓自己心安的某種寄託。流離失所,才有機會在大海中漂泊,感受在湖泊睡覺是何感覺,才會發現,原來月色那麼美,蟬鳴如此悅耳,自由的空氣如此沁人心肺。 安定感固然使人心安,但換個角度看亦是個無形的框框。離開舒適圈,浪莽地闖蕩,也許會看得更多。旅途中會不安是必然的,因世上有太多無法控制的事,就如在廣闊的深海可能會遇到危險。然面,深海亦可以有壯闊景色,而你會遇到甚麼,你也控制不了。倒不如享受當下,讓大海帶你去不同地方,無軌跡的漂泊。他日回望時,就會見到自己的足印已走了很遠。 文:林三 @lam.three

杜拜王子Hamdan的家尤如萬尺之上,他曾在IG分享自己靠在家中露台欄杆、嘆着咖啡欣賞雲海的照片,叫人驚嘆:「原來這就是王子的生活!」在香港,想看到雲海也非易事,不論是攀上某座高山,抑或砸重金訂高級酒店,最後還是要看老天爺是否願意配合才行。 不過,攝影師Wilson Lee的這一輯「霧中香港」要滿足各位伸手黨了,讓大家一機在手,便能變身成為杜拜王子(*´∀`)~♥ 攝:Wilson Lee @leemaishun

出身「低下」,必定難成「大事」?一己命運已經顛沛流離,面對危在旦夕的天下,個人尚可如何?身為古代女性,除了相夫教子,還能為國爭光?明末清初名妓柳如是,身處歷史夾縫卻仍忠於自我:情路顛簸,她繼續愛情至上;國難當前,她堅持精忠報國,向世界說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並非男子漢的專利,小女子也可無愧讀書識字。 明末是個政治腐敗的時期,皇帝更替頻繁,宦官干政,黨爭激烈,同時江南受惠於經濟發展扎實根基,卻仍非常繁華富庶,其商業水平超越前朝任何時期,青樓妓院則是時代下的副產品,經濟愈好,數量愈多。「秦淮八艷」之一的柳如是正是其中一位才藝佳絕名妓,這位大時代下的小女子引起了香港劇作家潘惠森的注視,更啟發後者作出極具野心之舉:將四百年前的柳如是生平事跡搬上舞台,製作成三小時長劇《親愛的.柳如是》(《柳如是》)。 《柳如是》就如一面棱鏡,既可反射光線、又可分裂光源:正面,觀眾看到柳如是對個人追求的執著,包括男女戀慕與家庭幸福,在情路上跌跌宕宕又尋尋覓覓;側面,觀眾見到柳如是與身邊名士指點江山、青樓論政,以至親身介入一場一場政爭戰爭,為崇高理想獻身。國破家亡之際,有人殉國、有人屈節,生死懸於一線,忠奸繫於一念,要是身歷其境,你會如何選擇?自身、家庭、國族等主線支線縱橫交織,《柳如是》就是如此目不暇給。 生存問題,古今皆有:柳如是身處明清交迭之時,命途自是動魄驚心;置身廿一身紀當代社會,人們的抉擇又會否較為從容?如果以「生存」為題創造一本手冊,你期望有什麼內容?菲律賓裔編舞兼舞者Albert Garcia在澳門出生成長,近年旅居台灣鑽研當代表演藝術,並到包括香港等全球各地交流、創作及發表;邊界中進進出出、穿梭於不同國族,多重身分讓他對「生存」有了更豐厚的體會,並以此為起點製作《生存手冊:在狗、狼與水熊蟲之間》(《生存手冊》)。 台灣國防部2022年正式發布「全民國防手冊」範本,列明台灣一旦遭遇空襲,以至出現民眾受傷、停水停電,以及物資短缺等極端情形的應對方法,刺激了Albert對「生存」的好奇和鑽研,包括訪問各地移民、創作人及社會運動份子,了解其生存之道;《生存手冊》由Albert自身經歷出發,講述澳門回歸前後的政策轉變如何剝奪留澳菲裔人士的居留和醫療等權利,及後轉入手持菲律賓護照的他,這些年來在本地和海外創作旅途上遭遇的種種障礙及相應求生智慧。 Albert在《生存手冊》中帶來三段特色各異的舞蹈,感受其身體之美和力量情緒,同時有了前述鋪陳,觀者一邊欣賞到擁有多元身分的個體在舞台呈現「傳統舞」、當代舞及中國舞,一邊思索著「傳統」、「當代」、「中國」,以至更多有關身分的分類和標籤,人在不同國界與國族之間的流動遊走到底如何發生?誰比誰的空間更大更廣,當中原因又是為何?《生存手冊》是以小見大的作品,從Albert個人的心路歷程,觀眾有空間連結到自己的狀況處境,層層遞進,情理並重。 《生存手冊》於國慶前後在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中環藝穗會上演,完場後有觀眾慶幸自己沒有錯過:「此時此地看見這個作品,真是別具意義!」的確,香港一向都是福地,過去不曾有過太多極端情況,「生存問題」當然存在,更多人更多時候掛慮的(幸運地?)卻主要與「生活困難」有著更大關係;然而,放眼世界,「生存」議題愈來愈複雜,就算今天保了壽命,都無法肯定明日繼續有力氣、仍舊有憧憬,凡此種種都值得我們多一些思考、多一點關注。

「觀塘」對於你而言,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可能你滿腦子都只有塞滿人潮的鴻圖道?甚至只想起上班下班塞滿車的「觀塘老母」?你又有否留意,在觀塘的一幢幢工廠大廈中,潛藏着是一個個澄明的腦袋、一顆顆熱血的心、一塊塊「文創」瑰寶? 由社企SVhk主辦的「心浪潮2.0 觀塘有樂 」載譽歸來!今年落戶觀塘,主題為「The FeliCITY 幸福實現室」。計劃透過給予機會青年到觀塘不同的文創單位實習,發掘及創作關於這個社區的故事,盼能建構他們對社區幸福感的想像及論述,並啟發青年創作者對社會創效 (creating social impact) 的興趣。計劃將會挑選16至18位有志青年,參與合共6個月的工作體驗 x 社區探索 x 創意社區策展,在觀塘實踐所學,醞釀社區營造的文化! 假如你對這個地方抱有想像,希望透過文創,為社區創造幸福浪潮,記得別錯過了報名日期——因為在我們身處的社區,潛藏着千千萬萬種可能性。 記住想像,一切就都有可能發生。 文創實習機構(睇圖有更多資訊!): Kadey Jadey @kadeyjadey Trilateral Lab @trilaterallab WURE AREA @wurearea 一坪半 @onebookhalf_genderspace 夕拾x閒社 @mellowoutzzzz 昇陽娛樂 @risingsun_official 奇蹟世代(MGen) 浪潮音樂 Wave Music Studio @wavemusicstudiohk 慢活房子 @slowlivingten29   🙆🏻招募對象:18至35歲、有志投身文創行業、願意為社區創造幸福浪潮的青年 ✍🏻報名方式:於10月23日23:59前填妥線上報名表格,選擇三間感興趣的文創機構。報名者會於10月25日或之前收到面試邀請 🗒報名表格:https://forms.gle/oeWDv8ag157xkiHJ7 🧑🏻‍💻面試詳情:10月27日及/或10月30日 19:00-21:00,於觀塘與文創機構創辦人/代表進行實體面試。有機會需要出席兩晚面試。 @creativebeings_hk

四年一度的亞運上周落幕,港足破紀錄打入四強,惜最後無緣獎牌。拼盡全力的戰將場上難掩失落,門將謝家榮受訪時落淚向球迷致歉的片段更令人心酸。比賽如人生,有勝有負。有時即使拼盡全力,結果亦未必盡如人意。 「對唔住,差一步就攞到個牌返嚟,但最後都係攞唔到⋯⋯」門將謝家榮在銅牌戰不敵烏茲別克後受訪,被問到有何想對香港球迷說時,忍不住落淚。眼見剛剛才拼了命在場上奮戰的人跟你道歉,其實最難過的人應該是他自己啊。只想跟所有戰將說:你們已經做得很好,謝謝你們把香港帶到四強。  與獎牌擦身而過,難受之處在於那種只差一步的飲恨。在過關斬將,甚至爆冷擊敗勁旅伊朗後,當刻港隊已打破歷屈紀錄,離獎牌亦只有一步之遙,肩上負載的期望更重,大家都好像在盼望港足能否更上一層樓,再創奇蹟。然而在終點面前才止步,相信對他們來說,更加飲恨。 不過,獎牌不等如一切。只要對得住自己,就已足夠。正如即使沒有獎牌加許,也無人可否認港足於亞運打了漂亮一仗。事實上,港隊在亞運已是表現超班。即使謝於訪問中說,能夠踢入四強,其實摻雜運氣和奇蹟成份,但觀眾都可看到,儘管面對強隊,球隊仍然保持鬥志,熱血奮戰。在有限資源內,能走得這麼遠,已是很了不起。 輸了比賽,難免失落。眼淚過後,拭乾臉龐重新出發。謝家榮說,不喜歡「雖敗猶榮」這詞。那麼試試這樣說:雖然落敗,但未來還有很多場戰鬥。一場比賽落幕之際,正是另一場賽事的開始。世界盃外圍賽揭幕,香港日前於亞洲區外圍賽首圈首回合賽事中以4:0大勝不丹,為另一個夢展開序幕──亞運獎牌夢碎,但仍有世盃夢可發。繼續前進吧!可以走多遠仍是未知之數,但讓我們一起為港隊打氣。 文:林三 @lam.three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 in #ACOOMinute.

昨晚,承着杭州亞運四強的勢頭,昨晚有10259位球迷到香港大球場,支持香港足球代表隊於「#2026世界盃暨2027亞洲盃聯合外圍賽第一圈」的首場賽事。港隊最終亦不負眾望,以4:0大勝不丹,讓球迷不斷高唱「We are the Hong Kong Boys」及呼叫「We are Hong Kong」等口號,球員在賽事結束後立即走近球迷打氣區,一同比着打氣手勢回應球迷,見證着這裏所有人也是港隊一員,缺一不可。 入場支持港足,球迷有各自的原因。你又因為甚麼原因入場?香港足球對你而言,又有甚麼意義? |你和港足的關係 「今次係世界盃嘅qualifying match,好重要,一定要帶個仔入嚟睇!」球迷Julian說,他的兒子Jaden今次已是第3次入場看港隊比賽,Julian續言:「我哋係香港人,梗係要嚟撐港隊!」 「香港人入場支持香港隊係應有之義,希望有生之年見到香港隊打世界盃決賽週。」入場支持港隊對於球迷香先生是責任,也是義務,更有着心靈上的安慰。 「今次係第一次帶仔仔入場睇波,想一齊支持香港隊!」球迷Jerry也是帶着年幼的兒子入場,實行從小開始荼毒兒子。 「做得香港人梗係要撐返香港隊,呢個係我哋嘅使命!」球迷Matthew與朋友一起舉着寫上「香港」的旗幟。 「想將看台文化宣揚出去,畀更多人睇到我哋係支持港隊嘅聲音。」球迷組織「波台黐線佬」萌芽於2015年11月17日的港足大戰,在2017年正式成立組織。每場港隊比賽,他們總是不厭其煩的把大聲公、鼓帶進球場,為的只是讓氣氛更好,也更容易凝聚球迷一起打氣。走過8個年頭,他們的目標依然不變:「港隊代表住我哋地區,一定係義不容辭去支持,我哋用好多心血去希望更多人認識香港隊,入場支持香港隊。」 其中一位「波台黐線佬」成員Chester表示,港足、港隊代表着他對香港的歸屬感,「可能係港中大戰、56年第一次入咗亞洲盃決賽週,仲有最近新鮮滾熱辣亞運會入咗4強,全部都令到我哋引以為傲。」 |新手球迷區 對於新手球迷,「波台黐線佬」成員Chester說:「撐香港隊第一件事就係着件紅色衫,買唔到或者冇港隊波衫,都可以搵件紅色plain tee。」除此之外,也不用羞於對足球的認識,他直言:「打氣區好多女仔可能咩係『越位』都唔知,其實enjoy就okay。」最簡單的入門看法,打氣、球進了得分、打氣,最重要是能直接為港隊打氣。 「一隊波成功與否嘅指標,其實係取決於入場人數。」Chester解釋入場與留守電視機看直播的分別,如印尼、越南及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其水平與香港不相伯仲,唯入場率非常高,他說:「呢樣嘢可以畀到球員好大信心,令佢哋更投入,表現都會更加好。」 只要有心,甚麼時候加入港隊也不會太遲,來成為球隊的第12人吧!下一場比賽,Hong Kong Boys & Girls,球場見! 文、攝: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