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近期有連鎖文具店結束多間分店,店家更曾指「如果冇Chiikawa,我哋每間舖都應該靜過太空。」讓人不禁反思,在網購盛行的年代,文具店還有存在之必要嗎? 隨着 #彩虹邨 重建方案正式啟動,邨內的 #彩虹禮品文具玩具 亦宣布將在6月底結束營業,來到與公眾告別的一刻。彩虹禮品文具玩具是現時市面上難得一見的平民文具店。從門口一看,彷彿被這條時光隧道帶你重回孩提時代——入口掛起了琳琅滿目的皮球、水泡、玩具⋯⋯店外又放置了數部遊戲機,只需一兩元的價錢,便可享受由夾公仔機、彈乒乓球機帶給你的刺激感。雖然獎品雖然都只是一些不值錢的無聊小玩意,但已足夠讓小學生樂上一個下午。 店內整齊地擺設了各式文具、體育用品、玩具等,還有從前我們會寫上「My Pen is Blue, My Friend is You」的卡通紀念冊、背後印上「九因歌」的練習簿、學習毛筆字的習字簿,甚至二手GameBoy遊戲機帶、NDS等,這裏一應俱全。員工透露,店內三分一貨賣文具、三分一賣玩具、三分一賣家品。而他們老闆堅持入日本文具,「例如這個,成本12元一盒;淘寶不是這個牌子的,兩三元一盒。學生不知道分別的,父母可能(上網)一買就可以用半年,便少了來買文具。不過日本筆好順,你腦想着某樣東西,它便會帶着你去,這就是日本筆的好處。」 現在的大家,還需要文具店嗎?翻查社交媒體,早在2021年,老闆黃生黃太已經在社交平台上發文邀請有心人頂讓文具店。員工向我們分享,其實店舖生意尚可,只是老闆年紀大,想趁機會退休享清福。「小朋友來到這裏,仍然會因為玩具而感到興奮,但我們有部分顧客特意來,他們也是經歷過小朋友的階段,20歲30歲40歲,他們都會買很多舊玩具,例如合金車等。」當日所見,仍是不少學生下課後到文具店溜達,也有老人家前來影印。員工解釋:「公屋住戶每年要交好多文件,我們除了影印,也會幫忙處理文件。」 不過,一切始終敵不過時代的洪流。任職教師的街坊羅小姐對彩虹文具的結業感到可惜:「其實文具店,背後都是小孩的潮流文化支持。但現在的小孩,已經沒有了一些東西凝聚他們。最後可能是夾公仔吧,但一切都確實是變了。」羅小姐又說,現在以她觀察,學生們已經不再互相交換紀念冊寫了。 或許小孩已不需要超合金和GameBoy,也可以直接用交換手提或IG保持聯絡。不過,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總能在這個地方圓滿自己某部分的童年。 採訪:Heidi @heidi.is.strong、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穿梭在香港大街小巷,每個社區都隱藏獨特的故事。在中環,日與夜交織出國際金融中心的璀璨;在大坑,火龍舞動的香灰化作永恆印記;在黃大仙,獅子山的精神守護著幾代香港人的夢想;在九龍城,飛機、霓虹與唐樓譜寫著「亂中有序」的城市交響;在筲箕灣,一碗街坊熟悉的魚蛋粉,喚醒了共同的味覺回憶

ACOOHKCorner   匯豐   壁畫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旅遊清單,可能是看極光自然之美、到亞馬遜雨林來一場生態探險,或是去龐貝古城穿越時空認識過去,每一片土地也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和魅力,靜待人們去了解。然而,對於國際攝影師程詩詠(Brian Ching)來說,他的鏡頭早已收藏了不少世界各地的美景,但巴西狂歡節一直是他心中的夢想:「因為小時候追看《足球小將》,深深被來自巴西的盧比杜叔叔吸引!那時已經覺得巴西勁有型,再加上經常在不同攝影作品見到巴西嘉年華的畫面——不知為何,一直覺得這個地方遙不可及。」這次,他終於夢想成真,還用快門把整個嘉年華帶回來香港,與大家一起狂歡! |一起森巴舞 巴西狂歡節(Carnaval do Brasil)自16世紀起便打破階級與種族界限,成為全民共慶的盛事。1934年被提升為國家級盛事後,狂歡節已成為巴西文化靈魂的體現——五光十色的服裝、熱情洋溢的舞蹈、不絕於耳的森巴節拍,在里約熱內盧到薩爾瓦多的街頭巷尾處處可見。 Brian回想起站在狂歡節第一排,以近距離捕捉巴西最「High」的一面,那種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真的『大癲』!人生可以有幾多奇幻的事?」 |熱鬧背後的貧民窟 熱鬧快樂背後,Brian還深入了當地的貧民窟,探訪了森巴社區的精神核心。在他眼中,森巴舞學校的意義從不局限於此,而是屬於這個社區的心臟:「令整條街、整個山頭的居民連繫在一起的地方。」除此之外,Brian更形容學校是年輕人的避風港,讓他們找到不一樣的道路,學到如何以正面態度面對人生、重新生活:「森巴不止是一種表演,而是一種文化、一種信念、一種可以改變命運的力量。」 |香港巴西狂歡節 – 攝影鏡頭下的巴西之路 一生一場巴西狂歡節,如果你也想感受森巴的精神,就不能錯過Brian的「香港巴西狂歡節——攝影鏡頭下的巴西之路」展覽。此外,一樣喜歡攝影的你,可以參加由Extravaganza於6月20日至30日在社交媒體舉辦的攝影比賽,便有機會贏取雙人來回機票、住宿及2026年里約狂歡節入場券! 一起在「巴西之路」上搖擺,感受那份熱情又澎湃的森巴夢想。 攝影:程詩詠(Brian Ching) -------------------- #ACOO角落:衝出香港,鏡頭攝下世界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Corner.

ACOO角落   巴西   巴西狂歡節   ...

從黃大仙地鐵站踏出,昔日那個被盤根錯節老樹包圍的竹園聯合村,如今已變成一片塵土飛揚的工地。黃色挖掘機在殘垣斷壁間穿梭,將一段歷史一鏟一鏟地剷平。 在2023年,我們曾經到訪竹園聯合村,紀錄這個彷彿停頓了時光的桃源。村內「廣隆安」染布廠的花崗岩牆、通花鐵閘、播放粵曲的收音機、販售元寶蠟燭的勞伯伯,以及飄著牛雜香味的「廣興車仔麵小食檔」,構成了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底色。如今,它們都隨著推土機的轟鳴聲,化為記憶中的碎片。 站在拆遷現場,與高聳的公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地上堆積如山的建築廢料。在4月2日清拆行動開始,部分村民及商戶不滿政府未有提前通知,批評無法提前取回個人物品,更一度發生衝突。最後一名留守村民在當天下午約5時離開。 時至上月,我們再到竹園聯合村的舊址,拆卸工程如火如荼進行中。不少附近居民站在橋上駐足觀看。有一位姨姨問婆婆—— 姨姨:記唔記得下面係賣粉果啊? 婆婆:記得! 姨姨:好叻啊! 同一片天空下,樹木依舊蒼翠。在高樓大廈、清拆機器的環抱中,竹園聯合村的故事,就此畫上句點。 攝影:森林、Heidi @heidi.is.strong、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寮屋   社區記憶   ...

有一部港產片《新難兄難弟》,講述梁朝偉意外穿越回到五十年代的香港,與父親以另一種方式重遇,重新認識和相處。有一天你也不小心回到10多年前的尖沙咀,你會認得這個地方嗎?又會想以怎樣的方式,在這片繁榮的鬧市中暢遊? 那時候的尖沙咀還有崇光百貨(SOGO),現在則變成了K11 MUSEA的另一入口;多年過去,長在栢麗大道的榕樹好像還是一樣的巨大,但對街的風景已是既熟悉又陌生,金巴利道的老招牌已拆去,而且那時候連The ONE也還未建成! 換一個方向,沿海旁走的話,那是小時候每年聖誕節最期待跟着爸媽一起逛的燈飾之路!雖然影片是大白天,但還是能讓人回想起當年遠眺港島的繽紛燈飾,還有看過對面馬路在尖東高樓上的聖誕老人。那年,還有寒冷、能輕易吹出白煙的冬天,以及對節日氣氛足以突破對人山人海的厭倦。 貶眼,回到2025年。你喜歡現在的香港,還是過去的? 攝影、設計:Kayan @yipy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AI   尖沙咀   ...

數天前,屯門公路爆水管,霎時間令到屯門大部分地區沒有食水供應。頓時,人們就像回到供水系統尚未普及的年代,沒有水煮飯、洗澡或清潔。那麼,你知道在食水是如此珍貴的年代,人們為何開始洗澡?又在哪裏洗澡? 一切,就必須從香港的19世紀末發生的重大危機——「鼠疫」開始說起了。 |如夢魘般的「吱吱」聲 1894年,廣州與香港兩地往來頻繁。那時,廣州先爆發鼠疫,不久之後便傳入香港。 當年香港華人聚居地的衛生非常惡劣,人們大多都住在密集的木屋、板間房或徙置區,屋與屋之間的道路狹窄擠迫,想當然排水和通風情況也是極之嚴峻。而這樣的環境,簡直是為老鼠打造的理想之家。就這樣,鼠疫便極速蔓延,死亡率達95%,讓人聞風喪膽。 自此,鼠疫在往後30年的時間多次肆虛香港。 |公共浴室出現 因為鼠疫的爆發,港英政府開始重視公共衛生,便開始興建公共浴室,讓基層市民每天都能洗澡,同時開始拆遷衛生情況惡劣的房屋,務求能控制疫情。首先,政府在1903年把第二街及第三街劃為「試驗街區」,並把第二街的一幢木唐樓改建成臨時浴室。後來,它在1925年重建成永久浴室,一直運作至今,成為現存唯一戰前公共浴室——「第二街公共浴室」,並於2020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除此之外,香港還有6座公共浴室,位置西營盤、灣仔及油麻地等。根據1907年政府文件顯示,當時公共浴室每年平均有約8至11萬的使用人次,可見洗澡已在基層市民間普及。不過,隨着社會發展,供水網絡大幅擴展,人們的居住條件也慢慢改善,便對公共浴室的需求慢慢下降,大部分的公共浴室在1990年代中期便先後停止運作及拆卸。 |香港最後一座戰前公共浴室 走上西邊街,是中上環常見的大斜路,步至第二街便能看見一座兩層高,底部是大石磚,上方外牆漆成粉紅色的建築,那就是從19世紀走到今天,陪伴港人走過低谷高峰的第二街公共浴室。 地下浴室入口旁,有顯眼的白底黑字配上老字體寫上的「男浴室」,內設31個淋浴間;而一樓則是同款式寫的「女浴室」,設有38個淋浴間。甫到達,發現原來浴室一天裏設有兩段開放時間,分別是早上7時至9時,以及下午4時半至晚上8時半。推門走進浴室,才發現內部設計與想像大不同——先是想像如公共泳池的淋浴間一樣,現實則是「半開放式」的設計,每塊隔板高度約米半,且每個淋浴間也非常密集,隱私度近乎零。可能無需特意轉頭,眼睛不自覺的一撇,便能看到其他人的身體。 再細看資料,發現了對今天的大家而言應是「新大陸」的東西,公共浴室的屋頂還保留了磚砌煙囪。因為當年想洗一個舒適的熱水澡,便需要煮燒熱水,煙囪用於排氣。即使在今天,熱水仍然是期間限定,只在11月至4月供應,其他月份只能洗個冷水澡。 |再見,第二街公共浴室 時光飛逝,想當年高峰時間的使用人次過千過萬,但根據食環署資料顯示,2024年第二街公共浴室的男浴室每小時使用人數是6人,而女浴室則是5人。敵不過時代巨輪,今天(2025年5月31日)是它最後的工作日,明天便功成身退。 謝謝你曾經洗淨這座城市的塵垢與混亂。 **進行拍攝前,已確保第二街公共浴室內沒有使用者。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如果梵高漫步在2025年的香港街頭,他會被甚麼觸動靈感?那充滿生命力的畫筆,會描繪大自然的風光、密密麻麻的摩天大廈,還是充滿特色的交通工具?   我們用AI技術,以梵高獨特的旋轉筆觸和強烈色彩,重新詮釋這座城市的風情。在粗獷又溫柔的線條間,探索最地道的香港故事。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discoverhongkong #explorehongkong #hongkongstreetsnap #AIart #vangoghstyle #香港街景 #城市風景

初夏走在太子道西,抬頭便可看到一片淡黃色的花海在馬路兩旁綻放,與午後的陽光相映成趣。 每年4月份,你總會在某個街頭的一隅看到這麼一片鵝蛋黃色花海。「魚木」這個名字,源於台灣漁民用它的木材刻成小魚,帶去海上捕魚的習慣;魚木的英文名字「Spider Tree」,則來自那些形似蜘蛛的奇特花朵。魚木的每朵花都有四片花瓣,伸展出12至50根纖細的花絲,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魚木還有個親切的名字,叫「樹頭菜」,因為它嫩嫩的葉子可以醃製成開胃小菜。 魚木的花語是「神聖與祈願」。在這個步伐匆忙的城市,它似乎提醒我們:慢下來,抬起頭,欣賞這絢爛的好風光。 從旺角到大角咀,從天水圍到粉嶺,處處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下次在街頭匆匆走過時,不妨停下腳步,抬頭尋找這片春日的黃白色花海。或許你也能在繁忙的都市中,發現這細膩的生活驚喜。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Eddie @eddielok814 設計:Kayan @yipy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discoverhongkong #explorehongkong #hongkongstreetsnap #魚木 #樹頭菜 #香港植物 #植物圖鑑 #urbannature #citytrees

你對於大嶼山的印象,是否仍停留在「天壇大佛」、「昂坪360纜車」等熱門景點?近年,水口村以「天空之鏡」與「摸蜆」活動吸引不少旅客。不過,這條擁有超過四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其背後的文化故事,你又了解多少? 水口村位於大嶼山南部、在塘福與石壁之間,背靠大嶼山的山群。從東涌出發,乘搭新大嶼山巴士11A或11號,沿路都會看見大大小小不同的村落,大約半小時便能抵達水口村。這條村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村內主要有陳、池及馮三姓,據說當年的原居民本住在石壁,但因不想兒子被徵召入伍,故搬遷到水口定居。歷史文獻沒有記載其命名源由,按字面理解是「河水的出口處」,意思是其位置是河流入海口之處。 |信仰與生活交織 從水口村路牌拐彎進入村內,首先會看見由兩塊大石頭組成的「閘門」,村民稱之為「上麓」及「下麓」(即山上及山下之意)。這裏是通往村內的必經之路,由最早的定居者建立。石頭上貼上了對聯及揮春等祝福語,又有上香位置,希望村民出入平安。 在香港,不同村落中,「大王爺」常作為山神或土地的代名詞,相傳有不同的身分。祭祀儀式是水口的重要傳統習俗。每逢節慶和婚禮,村民都會祭祀「大王爺」,祈求風調雨順。年尾之時,水口村民也會酬神感謝大王爺的庇佑,獻上祭品,祈求風調雨順。5、60年代,村民會以活豬祭祀,現在則會以金豬酬神。 而社壇則是水口村的土地神。在社壇供奉了兩塊石頭。相傳從前村民出海捕魚的時候,撈到了兩顆石頭,村民把石頭放回海內,但竟然再次撈到相同的石頭上水。村民便相信石頭是有意義的,所以便帶回村好好供奉。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80年代之前,水口仍未有自來水供應,所以50年代時,村民們在村口龍眼樹蔭設置了公共洗衣場。不過村民及後發現污水流向大王爺的背脊,所以很快便停用了。由此可見信仰與村民生活密不可分。 |建築中的故事 漫步村中,有兩棟建築物被活化保育,分別是「水口村49號屋」及「禾寮」。 過往水口村民多以務農及種植水稻維生,所以較多農地的村民會建造屬於自己的禾寮,用於儲存穀物及農具。現在的禾寮,保存了當年村民用於耕作農具、掘峴的用具等,也修復了爐灶。現在,他們更會烹調傳統美食「瀨鑊邊」——予客人品嚐。用新鮮捕獲的海鮮,加上本地種植米粒磨粉,加水變成漿,把粉漿倒在鑊邊變成類似板條感覺的麵食。 而1920年代建造的49號屋,則糅合了清代建築特色,前平後坡的屋頂設計有利於防止雨水積聚,而綠色葫蘆樽圍欄則是昔日富裕人家的生活象徵。值得一提的是,49號屋前部分使用麻石磚,後部分則用青磚。這是因為從前的屋主兩兄弟結婚後分家,他們用石牆把屋分開一半,變成現在的模樣。 |與自然共生 水口村被群山包圍,水口溪流是這條村的命脈。除此以外,水口還有泥灘、濕地、紅樹林等多種景觀,生態多樣性高。過往村民多在這片土地耕作,不過時至70年代,不少村民前往城市就業,放棄耕作,棄耕後的農地變成濕地。今時今日,有團哋進行復耕,種植稻米、蓮藕等農作物,活化這片土地。 |活化中的傳承 這條已有400多年歷史,養活了13代人的小村落,隨著年月過去,故事一度失落。近年在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及村民的帶領下,這個擁有泥灘、濕地、紅樹林的村落正在經歷一場「重塑」。修復後的建築成為展覽與工作坊場地,讓更多人能親身體驗水口的文化魅力。 若然你覺得自己未夠了解香港,何不跟上我們的步伐一齊走? 相關導賞活動報名可按此。 攝影: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Kayan @yipy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大嶼山   大王爺   ...

近年香港不少新式遊樂場落成,打破一般大眾對於公園的印象,不論大人細路都能夠從中獲得快樂。近日,又有人在社交平台分享交通安全城,說這個地方猶如「小人國」——等比縮小的紅綠燈、迷你版巴士站、僅容許玩具自行車通過的迴旋處、成人伸手可觸摸到天花板的隧道,彷彿把香港的馬路縮小,自成一角,十分有趣,喚起了不少90後的童年回憶。 翻查資料,交通安全城早於1960年代末期被劃入前市政事務處的計劃下,首個交通安全城於1970年落成啟用。每個交通安全城都提供模擬道路環境,教育兒童道路安全知識,從而推廣至其家人,令道路安全意識得以廣泛宣傳。 現在,香港有3個交通安全城,分別位於北角百福道、觀塘秀明道和沙田崗背街。現在的交通安全城依然保持着它的教育功能,但多了幾分休閒的氣息。走在園內,總能看見小朋友踩著滑板車、騎著單車,偶爾逆線行車、忽然掉頭,在這片綠色天地中自在暢玩。 小時候的我們,在交通安全城中不守規矩、橫衝直撞都沒大問題,因為那陣時的我們即使犯錯,身旁總有保護我們的人,溫柔地指引我們正確的道理。長大後,當我們從小小的交通安全城走出了如虎口的馬路,你又會否想起那時天真無邪的自己?  攝影、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從前香港的夜晚,是以霓虹燈和招牌交織而成的——食肆、商場、夜生活,要招徠生意,靠的全都是一片片在暗夜裏閃爍的亮光.所以亦有一種講法是,霓虹燈遍佈街道,也代表着經濟繁榮。 那麼現在香港的色彩,又是由甚麼構成的? 我們用 AI 技術,為數張舊香港佈滿招牌街道照片重新注入生命,再重回這些相片所攝之處,嘗試為大家尋一個答案。   攝影、設計:Kayan @yipy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霓虹燈   香港   ...

這次「香港角落」加入了科技MSG,借Google Map回到當年的官塘,再使用AI把它變成影片,讓我們一起重現記憶中的那個社區。 記憶中的舊官塘,還是寫作「官塘」的時候。那時候,裕民坊近地鐵站的那邊,有一間郵局,旁邊還有幾棵木棉樹,每到初春就開始長出木棉花,在等待前往油塘的小巴時,便會看到空氣中飄散着輕盈的木棉。 然後,對於不少觀塘人來說,裕民坊的老地方絕對是那間樓上麥當勞。兩邊街道的舊唐樓,最低職的樓梯底有着各式各樣的店舖,像是賣電話的、電訊舖。而巷弄間,就有如小深水埗一樣,夾雜着電話卡店、家品、背包手袋、老一輩的傳統零食小舖,偶爾還有一個穿得一身全白廚師服的叔叔現場切香蕉糕。當年,現在的凱匯又是另一番光景,原來的巴士總站、食肆排檔,還有一間租書店,你又記得嗎? 社會的發展,伴隨着不少舊區重建,有人說這是進步,有人說這是可惜。但或許真正值得珍惜的,除了那些消失的建築物,更是那些埋藏在每個香港人心中的集體回憶。 圖像來源:Google Map截圖 設計、攝影:Kayan @yipy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AI   官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