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與現實】 藍雪櫃物資常被人拖車仔清走 機構變陣直接派物資給基層
中巴混血兒簡仲文(Ahmed Khan)自去年 11 月起,在 #佐敦 吳松街及文苑街街頭擺放社區共享藍雪櫃,方便有心人任何時候都可放下物資的同時,也讓基層市民一有需要就前來領取,一舉兩得。可惜計劃實施幾個月來,經常有人把雪櫃所有物資全數取走,甚至變賣,令真正有需要的人空手而回。
簡仲文指,近兩個月以來,但凡同事填滿雪櫃後,「隔了數分鐘就有數名(人士)拖車仔清雪櫃」。有見及此,決定變陣,改為把物資直接送到有需要人士手上。現在簡仲文不會放太多食物在雪櫃,務求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人。一班籠屋居民、露宿者、低收入家庭及獨居長者等才可以得到更多日用品,減輕生活壓力。
雖然有市民不自律,但簡仲文亦感謝大眾一直以來的支持,指會繼續努力。簡仲文更曾經目睹藍雪櫃內的物資被放在深水埗地攤擺賣,包括有藍雪櫃字樣的口罩。不過發起人卻認為一班長者「只是貪不是偷」。
計劃最初目的是「取你所想,送你所需」,希望基層可以有尊嚴地獲取所需要的食物或其他物資。改變模式後,小市民只能被動地接受幫助,與其他慈善機構性質相若,也許會失去藍雪櫃的初衷。把物資直接送給有需要人士可能更方便,卻難以體現有尊嚴地拿取或放下物資。可惜的是,假如大家都不自律,藍雪櫃終會有被消失的一天。
相關文章
【解病人之急】 冷雨夜 醫院外病人無助 新世界酒店抽調100部暖爐送暖
確診數字急升,多間醫院門外擠滿了等候入院的患者,遇著近日天氣嚴寒,不少病人只能捱著冷雨,捲着薄毯或鋁紙保暖。新世界集團昨晚從屬下酒店,抽調了多部暖爐到深水埗明愛醫院,並放置在醫院停車場的臨時隔離區使用,以解病人之急,預計約100部暖爐將會陸續送到多間有需要醫院,首批10多部暖爐,已送至明愛及瑪麗醫院。
【本土變形金剛】 香港土炮「重機」機械人 畫家葉偉青:回看最動人的時光 + 最天馬行空的想像!
講起機械人,不外乎想起日本高達、歐美變形金剛等等,你又知道香港也有「機械人」嗎?「香港重機」作者葉偉青 Felix 就針對最能代表本土文化的事物,加上自己的童年回憶,創造了交通工具、建築物、食物等一系列機械人角色,以土炮漫畫角度帶讀者「回看最動人的時光、最天馬行空的想像!」 在 Felix 的重機世界中,馬路上的燈箱變了「燈箱君」穿梭城市不同角落。巴士、天星小輪、電車、郵筒、炒栗子檔、涼茶舖等平時常見的事物也變了機械人出動。在五花八門的鐵甲之下,是對香港情懷滿滿的愛,從此,保衛這個地方的重任就交給他們了! Photo/ 香港重機
【藏字師】 街頭尋「香港靚字」 招牌、餐牌、霓虹燈、鐵閘藏本土美學
時間一點一滴過,字就一橫一撇寫。走過每日的路,你有留意過那些字體造成的風景嗎?IG hkfont 就專門記錄「香港靚字」,日常可見的招牌、路牌、餐牌上,或許不知不覺造就了舖頭的特色;買少見少的霓虹燈、花牌、鐵閘,傳統美學背後又印證着香港歷史與文化;無名師傅的手寫字,平凡得來其實又何嘗不是本土特色? 放眼街頭,文字其實遍布四周,我們彷如生活在「字海」之中。但這些習以為常的風景,再過幾年仍然會存在嗎?還是會像海安咖啡室,再經過時已經光榮結業?不如學習 hkfont ,把你喜歡的「香港靚字」拍下來吧。 Photo/ IG @ hkfont
【貓貓外交】 貓貓才是舖頭的真正主人?! 荷蘭攝影師走遍香港結集《Shop Cats》
不管是甚麼舖頭,只要有舖貓的就是好舖頭!香港有不少老店會養貓捉老鼠、看舖,甚至成為舖頭「生招牌」,和街坊打成一片。荷蘭攝影師 Marcel Heijnen 2015 起在香港生活,偶然發現了不同舖貓的身影,便被牠們「征服」,開始帶着相機,記錄海味舖、士多、藥房、街市等地方的舖貓,先後出版《香港舖頭貓》、《香港街市貓》及《躲貓貓》等攝影集。 不過,舖貓足跡神秘,不會坐定定等人拍攝,緣份來了,自然能用相機「收服」。自己未遇到舖貓前,到 Heijnen 的 Instagram @chinesewhiskers 看看,感受一下本土小店的人貓情懷吧。 Photo/ @chinesewhiskers
【佬訊】:盡做
編輯傳來照片,是張寫著「盡做香港」四隻書法字的海報,問有沒有看過。佬編當然有看過,這四個字用了香港北魏真書,北魏體在舊時招牌字中很常見,在街頭上是最醒目的。「咁有無興趣幫我哋寫下呀?」,佬編的回應,當然也是盡做。 盡做,很多時都有「做晒佢」的意思,但對於某些人來說,盡做代表的,不是盡做很多件事,而是把一件事做到盡、做到底的意思。簡單點來說,就是所謂的匠人精神。 一直覺得匠人精神這個term,在香港是尷尬的。匠人我們當然有,但我們的匠人,並沒有得到匠人應有的待遇。香港的匠人在我們眼中,很多時只是些沒有辦法適應時代的固執小生意人,畀到盡,叫聲師傅已經算是尊重。 但香港人也不是不懂得尊重技藝的。佬編見過餐廳特地從日本請來刺身師傅,拿著一大塊藍鰭吞拿庖丁解牛,每一刀下去都是鎂光燈。佬編也見過,商場費心從外國請來各種的工藝匠人,把遠在他方的美好事物帶來香港,而大家也願意為這種匠人的手藝,付上更多的premium。但佬編卻很少見到,有人會去讚美雲吞麵檔的師傅、或者為搭棚師傅拍照打卡。 或許匠人如美一樣,都要講究距離感的。講外語的,才有資格叫匠人,講廣東話的,叫老人。香港的匠人已經盡做了,但我們為這些有份傳承香港文化的匠人所做的,還不夠盡。
【走與留之間的故事】 本土小店故事影集記錄上水、大圍故事 莫竣名參與拍攝 陳雅明寫下社區小事
面對身邊人的走和留,自己在夢想與現實中掙扎,香港人每日面對的事,也是一個個小故事。本土小店「上水貨店」推出《流酒》故事攝影集,由陳雅明執筆,MCM 莫竣名擔任男主角,用相片、文字為載體,抒發着一個人的 emo、生活一成不變帶來的煩躁、與陌生人擦身而過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