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紅眼】:《一秒拳王》—— 不再依賴天賦的搏擊年代

回歸之後,香港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部以擂台搏擊為主題的勵志電影,譬如 2000 年代的《阿虎》、《柔道龍虎榜》,到 2010 年之後則有《激戰》、《打擂台》和《空手道》等,燃燒鬥志、追尋自我價值,或是失敗者的重新奮鬥,這些訊息同樣都可以在《一秒拳王》找到。但《一秒拳王》比起過去的香港搏擊片還要再多一些東西。就是那關鍵的一秒。


《一秒拳王》其實是個不太「正經」的拳擊故事,貫徹了導演趙善恆的個人風格,擂台搏擊以外更夾雜日本少年漫畫與歐美超級英雄的元素。故事主人公周天仁,天生擁有一對「預知眼」,但這個超能力實際上就有點雞肋,如果能夠預知一日,甚至一個鐘,那可以炒股票賺大錢,偏偏只有一秒,小時候曾經被視為神童,人人都想看他表演,但長大之後,卻發現這一秒愈來愈多餘,最多只能在酒吧猜枚時贏兩鋪。直至遇到開拳館的葉志信,終於開竅:多人一秒、快一秒,上到擂台已經如有神助,打遍天下無敵手。

 

男主角憑著這一秒的預知能力,轉眼間成為拳擊界新人王。看到這裡,如果從小就接觸港產片的話,可能已在猜測,接下來將要挑戰的泰國少年拳王會是男主角的剋星,他背後可能有一台超級電腦,為他進行高科技特訓,出拳快到就算有「預知眼」都避不到,又或者對方都有「預知眼」,甚至比男主角再多兩三秒⋯⋯然而,當下的擂台搏擊故事,完全不是這個方向。而是男主角被自己所打敗的對手狠狠唾罵,認為他只是依賴超能力取勝,根本不是真材實料,不但侮辱了拳擊,亦再沒資格走上擂台。

 

故事後半段變得有點意思,像報應一樣喪失超能力之後,男主角反而痛定思痛,改變了過去的「吊鐘手」打法,由全力閃避變成穩守突擊。要彌補自己失去的那一秒,是需要以漫長的鍛鍊時間作為代價。重新上路,為的是證明自己並非真的只有一秒,即使不靠天賦,不靠得天獨厚的優勢,都可以跟對手平起平坐,公平較量。

 

《一秒拳王》倒沒有讓我想起那些經典的拳王電影,卻反而一直想起另一經典: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其實周星馳都有打過拳擊,在《破壞之王》更因為要跟斷水流大師兄決一死戰,進行了地獄式特訓。但觀眾都應該記得,周星馳根本就沒練過,連一滴汗都無流過,純粹是心理戰術,讓對手陣腳大亂。而真正落力操練,光明正大走上擂台的那個人,其實是可憐的斷水流大師兄。

 

不學無術,倚賴旁門左道與小聰明,裝神弄鬼唬弄對手,是周星馳無厘頭喜劇一脈相承的基本元素。所以,正牌「賭神」是靠從小苦練的實力,周星馳的山寨版「賭聖」,完全是靠超能力。但周星馳之所以深入民心,偷雞摸狗而不惹人反感,是因為他的心態曾經代表著某種香港主流價值,要贏就要掌握優勢,找到必勝竅門,要做聰明人,不做老實人,完全對應了八、九十年代紙醉金迷,急功近利的投機社會。

 

當時又怎會想到,三十年之後,居然有一部香港電影是拋棄天賦,重新探問公平、平等的價值:要贏得光明磊落,要輸得問心無愧,靠作弊而贏到比賽,掌聲背後,輸的是自己的人格。這些想法,無論看多少遍九十年代膾炙人口的周星馳電影,都根本未出現過。而到底這三十年來香港發生過什麼改變,導致社會價值有了如此巨大的轉向?答案亦可能是今日香港電影與九十年代璀璨盛世的最大分別。

 

上一輩的電影人都沒說錯,黃金時代一去不返,天時地利人和都是可一不可再,但同樣亦有些價值在從前那個舊香港找不到,是今日才有。比起追懷繁榮,它更值得今日的香港人珍惜。電影散場之後,朋友打趣說,如果《一秒拳王》是在九十年代開拍,故事後半段一定是講周國賢如何破解「預知眼」的消失之謎,然後在最後關頭運用超能力扭轉劣勢。

 

三十年後的版本無疑踏實得多,這一秒本身得來容易,到失去之後才會明白,原來這一秒是很難追回來的。但與其花時間找回失去的天賦,不如認清現實,失去就失去,由零開始重新修練。避唔到,就一齊捱,擂台上仍有許多個一秒,值得繼續捱下去。

關於作者 / 紅眼

紅眼 —— 專欄作家,影評人。藝文青總編輯。寫電影、電視劇、流行文化。寫小說。散見明報、立場新聞、商台903、端傳媒、虛詞、週刊編集、天下獨評、Madame Figaro 等。曾獲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