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方俊傑】:看了《蝙蝠俠》,也不敢或不想跟人說

我不算社交網絡擁躉。在香港的時候,面書戶口,一年不知會否更新一次;IG,空白一片;專頁,開了五、六年,支持者僅過萬,簡直失敗。是來到英國,懷念某種老朋友的時候,多了分享生活照。至少,希望相識的,看一看我初生的女兒。

一開始的時候,即是去年年中至年尾,還自然;來到近期,即農曆新年附近打後,開始有份不安感。所謂生活照,對我來說,不外乎去戲院看看電影,去餐廳吃個飯,去跑跑步,很尋常,不是甚麼多姿多采的璀璨人生。對活在香港的朋友來說,已經是奢侈品,是難能可貴,是值得妒忌。

我在這裡看《奪命狂呼》(Scream)的時候,正值香港戲院被下令關門,賀歲片告吹。我在面書登了一張《奪命狂呼》的海報,幾位行家朋友不約而同發出羨慕眼神:「你就好啦,可以入戲院睇戲。」我不是不滿,我完全明白,換了我在香港,也肯定產生類似反應。如果,我還是活在中學時代,可能會沾沾自喜,有點似自己擁有一張楊采妮唱片而其他同學沒有。人老了,很難再為類似小事感到虛榮感,只覺得如果還繼續公佈自己又看了甚麼電影,是在別人的傷口灑鹽。香港戲院,一停,至少停到四月中,甚麼奧斯卡提名猛片,甚麼《蝙蝠俠》(The Batman),全部上畫無期,還怎好意思向香港人分享觀影感受?

同樣,去餐廳吃飯,去公園賞花,對於日日面對超市無菜、藥房無藥、網購無人、巴士無車、子女無法上學、醫院淪陷,生活亂到九彩的朋友來說,也是毫不尋常的平行時空。最容易出現的反應,是「你就好啦,可以唔使戴口罩周圍去。」有些,工作情況被停頓,收入被清零,要開始擔心生計問題,日夜埋怨,心理狀況更加不理想。據說,社交網絡已經是一個傾向報喜不報憂的平台,可以想像真實情況只是更加嚴重。

老實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來到英國後,也不可能樣樣事也一帆風順。未來,更加充滿變數,說不定,輪到我會羨慕留低的朋友們。我只希望,朋友們不會覺得我在說風涼話,或曬命。雖然,我也同意,如果我說自己感同身受,未免有點造作。不過,看著熟悉的地方,看著熟悉的親人,正在受苦受難,說沒有情緒,只會慶幸自己走得快,也是騙人的。

我向來孤僻,有些道理,以前似懂非懂,是直到現在,才了解透徹。例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希望香港市面盡快回復正常,大家能夠如期同步欣賞《奇異博士》的同時,還能夠補回《蝙蝠俠》。原來,得我一個看了,你們未看,根本沒有意思。我買不到飛入場看《時代革命》,可能也是好事,或者,總有一日,所有香港人也能齊齊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