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 懶… 都… 到… 咗… 了…】 日本插畫家keigo經典角色到著! 鱷魚、長頸鹿、樹懶走出IG現身西營盤cafe
日本插畫家 keigo 筆下的動物家族有長頸鹿、鱷魚、樹懶、兔仔等等,在 IG 上,牠們無奈又搞笑的日常生活就見得多,但其真身你又見過嗎?最近,牠們走出日本,突破 IG 框框,來到西營盤 ARTBREW,舉辦 Keigo Open House 展覽。
Keigo 自 2012 年起於 IG 分享對不同動物天馬行空的想像,幽默的日常吸引到很多人,現在已經有 110 萬 followers。展覽期間,各位趣怪角色化為現實,長頸鹿不再為空間不足而苦惱、法包先生可以獨佔一整行座位,連樹懶也準時到場等待大家。同場還有超過 60 幅 Keigo 的最新作品和手稿、角色主題咖啡輕食、現場獨家紀念品等等,fans 們一定不能錯過!
Keigo Open House 喜感生活館×お食事処×専門販売店
日期:2021 年 9 月 8 日至 11 月 30 日
時間:10am – 07pm(最後入場時間為 6pm )
地點:香港西營盤皇后大道西118號 Artzbrew
購票:bit.ly/KeigoOH
Photo/ @artzbrew @k5fuwa
相關文章
【有聽沒有懂】插畫家水水畫展《你永遠無法知道我在想甚麼》 溝通難題不只源自別人 更大原因是自己的「以為」?
「唔係咁呀!你都唔明我!」溝通是一件極其麻煩的事,好好的表達清楚想法已經是一門高深學問。然而,理解別人也不是想像中簡單,「將心比心」四個大字只能盡力而為,試問沒有真實經歷過,又如何感受別人的感受呢?本地插畫家水水以《你永遠無法知道我在想甚麼》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6件作品,包括5張畫作及1個石塑黏土裝置,每一件作品也有一個無法溝通的故事。 若果你也徘徊在溝通困難之中,感到社交疲勞,想找一個地方靜下來歇息一下,那不妨去Whatever. Coffee看一看這個畫展,從中尋找一點理解和安慰。 《你永遠無法知道我在想甚麼》是水水第一幅創作的畫,躺在小水池中的是她自己,坐在池邊的是她朋友,而池中的水則是家中出現的變故。整個人沉浸在事件中的水水非常難受,朋友嘗試努力安慰,卻無從入手,身處的位置不同讓關心的話與水水表達的內容完全無法重疊。 「其實可以嘗試躺下去,或讓身體更多部分浸進池中,拉近彼此的世界。」水水說,或許對於身在其中的她,其他人的盡力諒解比虛無縹緲的安慰更重要吧。 《I can't hear you》說的是人們總在努力表達自己,把聲音放大、長篇大論的說個不停,卻沒有想到對方把話聽進心裏,水水舉例:「有些人喜歡寫萬言訊息,但收到的人可能覺得很沉重,不想看。」就如畫中一樣,一方拿着大聲公想要把自己的話清楚告訴另一方,卻沒有留意到大聲公的嘈吵音質,也沒有留意到自己的位置站得太前,直接把大聲公堵在另一方的肚子,片言隻字也無法聽到。 偶爾我們總想一個人躲起來,好好的享受獨處的時光,在《Isolation》這幅畫中,每一間小屋也是一個人的小天地,視乎自己的狀態可能是沒有窗、關上門、偷看着外面的世界等。不過,身在資訊如此發達的年代,實在難以完全斷掉與別人的聯繫,最低限度也會傳傳訊息,這就是地上的路,正在看畫的你又是哪一種狀態呢?有趣的是,若你是親身前往看畫,會發現畫作被封在框框之中,那是因為你也是躲在自己的小屋偷看外面的世界。 《Inside》是整個系列的作品中,水水投放了最多感情創作,也是她最喜歡的一張畫。畫中的她把自己收在一副骸骨之中,她解釋:「那是男人的的肋骨。」水水爸爸的辭世並沒有留下遺書給她,讓她完全無法釋懷,也想不通父親此舉的原因,但生死相隔已成事實,她說:「即使我鑽入骨,也無法聽到他的話。」這是無法再溝通的痛。 水水在創作的《對峙》有兩個版本,分別是影片及光柵版畫,原因是她想更動感的表現人們在爭吵時的自我意識膨脹,水水解釋:「靈感來源是我和我媽,她有自己的價值觀、主張,不會聽我的話。」所以,在不同角度看畫作時,便可以看到雙方來勢洶洶的向對方衝襲,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強硬的套在對方身上。大多時候,雙方各持己見時,其實也不見得非得要得到一個共識,互相尊重也很重要。 最後一件作品《以為》是黏土雕塑,兩隻「水水」一隻藍色,另一隻黃色,看起來大致上是相同的。水水說:「藍色那隻是我的本體,拿起來是比較重的,而且它的背後有一印記,黃色是沒有的。」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一個模樣,卻總會看漏了一些自己的特質或缺點。 可能我們常以為的溝通問題常來自於別人,但其實很多人也忘記要好好與自己對話,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想法,才能真正的放鬆和治癒心靈。 插畫家水水從小已很喜歡創作,雖然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情緒問題已無法提起畫筆,不過正因為如此,也為她留下一粒種子,在日後創作「動力神社」及投射自己的角色「水水」,她指:「水水的身型會隨着自己的心情狀態有變化,傷心時它會扁瘦一點,開心的話則會胖胖的。」最初,有創作這個品牌和角色是有一個故事的:水水在外太空時,因為衣服失去動力,所以只能飄浮於宇宙,它突然看到一座神社,連接後便得到動力,最後更成功降落在一個星球,她相信:「動力可以無中生有,現在沒有動力不要緊,休息過後的某一刻可能便會找到讓你充滿動力的事物,重新出發。」 文:Hoiyan|攝:Vincent Wong 《你永遠無法知道我在想甚麼》 日期:即日至3月31日 時間:上午11時至傍晚6時(逢星期一休息) 地點:Whatever. Coffee(深水埗大南街172號B地舖)
【用鏡頭重組時空】攝影藝術家Pelle Cass首個亞洲個人相展 花逾40小時後製 用23,800張相縮時紀錄彩虹邨
彩虹邨是香港的打卡熱點,連遊客來港一遊也會慕名前往,可謂已經被「影到爛」,還能玩出新花臣?擅長靜態縮時攝影的藝術家Pelle Cass也被彩虹邨的豐富色彩深深吸引,在未能來港的情況下與香港策展團隊WAY by Way of Difference合作,以遙距的方式拍下23,800張彩虹邨的瞬間,整個畫面佈滿密密麻麻的籃球,長方形框框中把時空定格,留下了彩虹邨的日常和活力,一起走進他鏡頭下的神奇時空秩序。 Pelle Cass攝影作品的取景位置均很生活化,運動場、街頭、馬路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只要我們嘗試跳出框框,或許我們也可以拍攝出與別不同的趣味照片。看攝影大師的照片時,除了欣賞他的拍攝技巧,更應該好好學習他們的思考方式,心動不如馬上行動,一起去Pelle Cass的首個亞洲個人相展《PELLE CASS: PHOTOGRAPHS》看看他的其他作品吧! 是次相展中,一共展出了15張Pelle Cass的作品,共有三個系列作品,包括《Crowded Fields》、《Fashion》及《Selected People》,其中Williamsburg from High、Place Vendome、Boston College Spring Football和Cyclorama, Saturday Improvisation更是首次在展覽中展出的作品。 Pelle Cass展出的照片全都以「縮時攝影」(Time-lapse photography)拍攝,其影像創作的方法只存在於保留和省略,再花上至少40小時後製、經歷數萬張照片的取捨,才成就出一張作品。 《PELLE CASS: PHOTOGRAPHS》相展 日期:即日至3月26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10時 地點:尖沙咀海港城海洋中心二階207號舖
【日本次文化】從繩縛的束縛感覺內心 尋找反叛、抒壓和信任 港女生辭白領工作做全職繩師5年:「能選擇被拘束也感覺自由。」
不能思考,立即說出三個對日式繩縛(Shibari)的關聯字,你會想到甚麼? 如果你聯想到性行為、成人影片(AV)、性虐戀(SM)等,沒有錯!這些想法雖然沒有誤解,但這只是繩縛歷史長河的其中一個節錄,它源於江戶時代用來捕縛敵人的捕繩術,在明治維新時期被警察用於拘捕犯人,又因手銬的普及在昭和時期漸漸失傳;在藝術方面,繩縛也深受浮世繪、能劇的影響,融和了各種文化後,慢慢的便形成了一種充滿視覺魅力的次文化——繩縛,亦流傳至世界各地。在日本繩縛有不同流派,亦有專業的繩師職人,而香港全職繩縛師則屈指可數,其中一位是7年前接觸繩縛的辦公室女文員Rika,當初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一位居日法國繩師,抱着猶疑的態度走進地下表演場地,她記憶猶新:「少少獵奇,以為會脫衣服、好鹹濕。」誰知道,在場的人都非常認真的聽老師講解繩結,整個氛圍彷彿為Rika開啟了新世界一般,走得越深越叫她着迷,最後她決定解除世俗的束縛,走進另一個即使被拘束也能感到自由的世界,「有絕對的選擇權,連拘束的感覺也是自己選擇。」 初試.繩縛世界 「當時有少少情緒困擾,想透過體驗不同活動來找到情緒出口。」Rika說,在接觸繩縛之後,滿滿的新鮮感、具挑戰性的技術和文化背景讓她目不暇及,不同的地下活動和聚會也能看到Rika的身影。在繩縛的世界,她感到生活出現變化:「多了新刺激,腦中專注得只剩下這件事,困擾也少了。」 投入的心機越多,日常工作對於她而言越發苦悶,有一天如常工作坐在電腦前看簡報,Rika心想:「為甚麼我在『撳』PPT,而不是練習增進技術呢?」於是,她便決心辭職並給予自己半年時間實踐全職學習和開班教導繩縛,坦言:「當係Gap year,因為我很想把它成為自己的志業。」即使失敗,起碼曾經嘗試過,她去了日本深入認識當地繩縛的文化、圈子和不同流派,並定期找一位約30年經驗的「風見流」大阪老師風見蘭喜上課,以不斷進修自己的技術。 繩縛的職人技術 「第一個結學單柱縛(又名:初心結),覺得很難掌握這個繩結的方向,用了2至3星期時間去理解。」Rika在訪問時一邊示範,一邊回想初學繩縛的經過,後手縛、吊縛每個縛法動輒也花上數個星期至數個月去練習,看着她俐落手起刀落的打結、把繩在繩模身上繞過來縛過去的,每個想法都直接從腦袋連接至指尖,看着繩模身上的繩結,她滿意的道:「每一個縛法放在不同人身上也有微調,吊點的位置、負重等,怎樣才可以縛到好看的結構,都需要經驗的累積。」Rika又說,後手縛、吊縛等像舞種名稱,當中也有不同的縛法,於她而言在學了2年多後能融匯貫通出個人見解,最讓她感到滿足:「開始建立自己的繩路方法,可能有一個新的Chest Harness(乳縛)是自己想。」在千百種方法中,終於有些想法是自己做出來的。 繩縛的過程中,沒有規定的時間長短,只是看被縛者的身體狀況。「我曾經在被縛時神經受傷,繩師和我也是新手。」Rika回憶初走進繩縛世界的故事,她視之為好的教訓,以自身的經歷作為安全的一課,之後無論是繩的挑選、保養,也由自己一手一腳包辦。此外,每次進行繩縛前,她也會和被縛者進行足夠溝通,要了解他們的身體傷患來讓活動變得相對安全,她說:「我縛過130公斤的男人,也縛過背脊鑲螺絲的人,知道情況後便可以作出縛法的調整。」繩縛的自由在於,不論束縛的時間,抑或縛法,都可以因應個人狀況和心情來選擇繼續、停止和改變。 不同的被縛者,當下不同的氛圍、心情,便會出現不一樣的繩縛。Rika分享,欣賞繩縛演出時可留意繩模的手、腳及肢體動作,從更仔細的的觀察肢體形態進入作品的氣氛之中。此外,除了單純以美學或藝術角度來作整體觀賞外,Rika指觀眾可以留意細節:「整個繩縛的結構、比例。」在示範的吊縛中,Rika說這是變種的Swan Tie,她只縛了繩膜的一邊腳:「有一點Symmetrical(對稱),又不完全是,令到看起來的衝突感和對立感增加。」 拘縛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走到今天,不知不覺已是Rika成為全職繩縛師的第5個年頭,她有作為表演者的繩模經驗,也一直是專業的繩師,兩個角色帶給她的感受是完全截然不同的。「被縛者是幸福的,能隔絕這個世界一切的雜音,把自己交給繩師。」Rika思考後道,然而轉換成繩師的身分後,她笑言繩師像是一個畫家,而繩模則是畫筆,整個繩縛過程是向世界表達一個故事。然而,很多人認為繩師與被縛者的關係是支配與被支配,但事實並不然,Rika每次進行繩縛前也會與對方有詳細溝通,為此她解釋:「如何令被縛者得到想要的感覺,我希望讓對方在繩縛裏找到自己的快樂。」以跳舞為喻,領舞並不代表完全掌控話語權,最重要是找到大家的節奏。 正因為這樣,前來尋找Rika上課的學生都對繩縛抱有不同的期望,Rika分享曾有一個嬸嬸來上課:「她有一個女兒,所以想了解反叛的心態。」事實上,嬸嬸的女兒沒有學習繩縛的想法,這個決定純粹是她以自己的思路揣測的其中一個可能性,Rika也被她的想法逗樂了。課堂之後,嬸嬸發現其實繩縛不如想像中反叛,甚至有被治癒的感覺,亦找到關於繩縛的更多面向。 此外,讓Rika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個總會在完成繩縛後哭泣的女生:「第一次被她嚇到,為甚麼突然哭?原來是覺得解縛後能抒發壓力。」也有學生因工作需要對人們提出質疑,而繩師與被縛者之間講求互信,於是她重新在Rika身上找到這種久違的感覺。 繩結與愛情 個人追求以外,繩縛還可以成為關係中的緊密連繫,既能讓雙方更了解彼此的內心世界,也可以見微知著,Rika說:「如果是以建立穩定關係為前題,了解一下這部分是比較好的。」一起體驗新事物,而且是共同參與的活動,可以藉此知道遇上難題時對方的態度。 曾經有一對相戀15年的情侶來上課,希望在周年紀念的日子重新認識彼此,Rika說:「他們好似找到一個新的伴侶,看到一些從前沒有留意的對方。」除了性以外,繩縛的鬆緊有致、拉扯像極了關係中的相處,想不通的事情,或許可以嘗試勇敢踏前一步體驗,從中領悟愛情之間的牽引。 背着歷史走得更遠的繩縛 「水可以變成咖啡等不同飲料,為甚麼繩縛不能是美學?」Rika有點激動的回應人們對繩縛的誤解,其實新派繩縛並不如傳統派別,雖然也有追求痛楚美但不止限於此,可以是沒有壓抑、空靈、沒有表情,更着重於藝術的表達,甚至有繩師會用繩縛來創作裝置藝術;而新世紀運動(New Age)更是利用繩縛走得更前,進行繩縛後再開始冥想或聲音治療(Sound Healing),尋找身體的內在聲音。 因為是次文化,所以大眾對它的認識通常僅限於刻板印象,Rika以繩縛為志業,她認為在賺錢以外應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她希望在能力之下推廣,以解開更多人的誤解,並訂下目標:「我希望繩縛能登上大雅之堂,大家可以找到自己鍾意它的Angle。」她直言,繩縛的繩有特別的護理方法,而且打每一個繩結也有技巧,絕對不是輕易便能做到不同的縛法,所以對認為繩縛是變態的人喊話:「那麼我們絕對是有技術的變態。」 如果你想了解一下繩縛,或許可以在2月28日前到Whatever. Coffee欣賞Rika的繩縛展覽,現場除了展出不同繩結及介紹,還有Rika的數本繩縛著作,觀眾可以一邊嘆啡,一邊討論繩縛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Hoiyan|攝:Mak 《繩人の美 THE ART OF LOVE》繩縛展覽 日期:即日至2月28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地點:Whatever. Coffee(深水埗大南街172號B地舖)
【重新想像域多利監獄】沉浸式域多利監獄體驗展《數碼熒房》 5大AR擴增實境遊歷大館
很久以前,香港的監獄是男女同囚,而且沒有把重犯與一般犯人分囚,直至1841年英國政府參考了美國費城東州教養所的監獄設計,興建了亞洲首座以「放射式」設計的監獄–域多利監獄,即以中心點分別左右延伸南北兩座監倉,並開始按性別、國籍及犯罪嚴重程度來進行囚禁。後來,日本亦有派建築師來港勘察,可見這座監獄對亞洲後代監獄興建的深遠影響。今天,雖然這座放射式監獄已成歷史,只留下部分建築,為了讓大家以建築、設計和歷史角度去欣賞它對香港發展的影響,大館邀請了新媒體藝術家曲淵澈和吳子昆共同創作全長30分鐘的沉浸式影像體驗《數碼熒房》,觀眾可以不一樣的方式感受並打破對監獄的既定印象。 觀眾首先走進F倉展室,觀看全長30分鐘的沉浸式錄像作品 — 監獄被分拆成放射線條,帶領觀眾的視覺穿梭監獄每個角落,然後再進入囚房、廚房、操場等,再配合不同生活的聲音配樂,加強大家對監獄生活的想像。。而觀眾也可以一邊觀看,一邊與不同場景互動,趣味倍增。在嚴肅的監獄,藝術家為大家製造了小驚喜,螢幕上不時出現小貓咪,考考觀眾眼力。 《數碼熒房》第二部分就包括五個擴增實境(AR),分別在監獄操場、囚室、監獄邊界和派藥房。以前的囚犯需要排隊向獄卒領取精神科藥物,參觀者可以透過AR,感受囚犯們當時的生活。 大館希望藉著數碼科技,重新想像及演繹香港的歷史建築,把它們的演化過程呈現觀眾眼前,揭示這些建築背後的理念,從而令觀眾更深入認識大館的文化古蹟背後的價值。 大館「數碼熒房」展覽 日期:2月17日至3月16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7時,每30分鐘一場,最後一場為6時30分 地點:大館F倉展室
【K11 MUSEA變身城市畫廊】打開隨意門回到1970年紐約地鐵站見證街頭藝術發展 「City As Studio」展半世紀大師塗鴉、攝影作品
誰說藝術一定要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對比起放在博物館和畫廊中的優雅作品,街頭藝術有着與別不同的感覺,從塗鴉的字句和圖案,便能源源不絕的感受到創作者的叛逆、青春和生命力。正因為街頭藝術冒起,社交媒體也因而出現不少專頁紀錄塗鴉、攝影等作品,如果有留意或正是本地創作者,那麼K11 MUSEA的街頭藝術運動史「City As Studio」展覽絕對能捉住你的眼球,一起跟隨知名現代及當代藝術策展人Jeffrey Deitch的視角,欣賞超過30多位藝術家的塗鴉或攝影作品,如Lady Pink、Fab 5 Freddy、Mister Cartoon、KAWS及AIKO等,透過100多件跨越年代、風格和地域來感受街頭藝術的出現和演變。 人不輕狂枉少年,用藝術的魔力重新感受年輕的衝擊吧! 你知道第一個「塗鴉」是甚麼時候出現嗎?其實,街頭藝術這種藝術形式在1970年美國紐約地鐵站和停車場出現,經過多年的文化傳播和影響,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現象,創作者會在大街小巷以噴漆繪出作品或字句,內容和題材均不設限,即使如此,往往能以小見大的看見新世代對社會的不滿、訴求,或是最新流行的想法和語言,所以塗鴉絕對是街頭藝術中的靈魂元素之一。 在展覽中,展出的館藏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藝術家Fab 5 Freddy、FUTURA和Jean-Michel Basquiat作品,從中觀眾仿如穿越回到那年的地鐵站,感受當代年輕藝術家的追求與聲音。 有趣的是,在展覽中除了能欣賞不同年代、國家的街頭藝術外,還可以看到跨越年代的藝術家對話,亦可以看到早期的藝術家如何為年輕藝術家帶來靈感衝擊,像是KAWS的個人收藏《El Diablo》(FUTURA;1985年),或許大家能以發掘的心態看展,嘗試從現代中尋找當代的端倪。 除此之外,街頭攝影也是街頭藝術的重要一環,是次展覽展出了Gusmano Cesaretti、Henry Chalfant及Martha Cooper等攝影師的作品,70年代至80年代的街頭藝術,連同附近的氛圍、人物全都靜止在他們的鏡頭內,讓觀眾更易進入作品的空間,更易於理解創作者的背景和目的。 「City As Studio」展覽 日期:3月20日至5月14日 時間:12pm至8pm 地點:K11 MUSEA 6樓Kunsthalle 票價:普通門票$100;特惠門票$50 詳情:https://www.k11artfoundation.org/tc/article/city-as-studio
【貓奴取經之地】100年純種貓資料庫 起底貓咪話咁易? 「喵招兔來」冠軍貓展揭秘CFA
一連三個週末由GIA在新蒲崗Artisan Hub舉辦的「喵招兔來」CFA冠軍貓展已經完滿結束,期間每一個週末進行了4個CFA比賽圈,包括幼貓組、成貓組、絕育貓組及公開組,有超過20種貓咪到場參賽,包括布偶貓(Ragdoll)、波斯貓(Persian)、俄羅斯藍貓(Russian Blue)、英國短毛貓(British Shorthair)、美國短毛貓(American Shorthair)、異國短毛貓(Exotic)、緬因貓(Maine Coon)、阿比西尼亞貓(Abyssinian)及挪威森林貓(Norwegian Forest)等,吸引不少愛貓之人到場向參展者及CFA評判取經。 除了愛貓之人,是次貓展因為有和MC張天賦拍攝演唱會海報的俄羅斯藍貓虎虎拍照攤位,所以吸引了不少樂迷到場與MC虎虎留影。 比賽期間,CFA評判之一Suki Lee分享評貓準則:「每個品種的貓也有獨有的品種標準,而這個標準則是由『品種評審委員』定下。」CFA至今已有逾100年歷史,並成立了一個資料齊全的資料庫,紀錄了不同品種貓咪的族譜,Suki形容資料庫十分強大:「可以憑貓的註冊編號找到牠的父母、爺爺、曾太太太爺,可以知道牠生過多少隻貓或贏過甚麼比賽。」有了這些資料,也可以讓繁殖者在繁殖前了解清楚貓咪的血統,避免出現基因病,確保每隻貓咪的健康。 此外,Suki亦分享了如何成為CFA評判:「我當時考牌做評判需要7年繁殖經驗,同時CFA會要求你的貓要贏得大型比賽,儲到足夠分才可以得到考試資格。」不要看在場的評判們摸一摸、逗一逗貓咪便評分,其實他們均經過嚴格的訓練過程,每一位也對各個貓品種有深入認識。 現場設有的寵物友善咖啡廳Gwee Coffee & More及Starting Over Espresso也相當受歡迎,不少貓主人在等待「Show貓」期間或與其他貓友交流時,也邊品嚐咖啡、美食,實在是個聊「貓經」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