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不了的過去】 新加坡走難到港攝下50年代香港 踏進李福志時光隧道回顧歷史與風貌
你印象中最年老、最懷舊的香港是怎樣的?半世紀前,就有一位攝影師李福志,由新加坡移居來港,拍下不少 1950 年代香港的面貌。他的多幀黑白照片,帶你我踏上時光隧道,細看舊時香港 —— 天星小輪渡過維港、馬己仙峽道俯瞰沒有 IFC、天際 100 等高樓的景色;灣仔地標三角形建築中華循道公會禮拜堂依然是初落成的佛塔式鐘樓的模樣;1957 年填海後的中環皇后像廣場前泊滿汽車;尖沙嘴九廣鐵路總站背靠巴士總站,巴士仍是鐵皮「熱狗」;西環海旁有工人從貨艇搬運、卸米,後方遍布騎樓式建築;人力車夫拉着竹籮,運載農作物到街市…… 如此風貌,你看過嗎?
1947 年,20 歲的李福志時闖蕩到港,逃避二戰後一片混亂的新加坡,機緣巧合下,借開照相館的表兄的相機,展開無師自通的攝影生涯,開頭幫遊客拍攝每幀 3 元的人像照,1949 年為難民拍身分證證件相,再兜售香港熱門景點的風景照為生,又試過因彩色相片興起、攝影業競爭大而轉行經營士多和雪糕車。但在香港回歸後,他意識到香港舊照的價值,2003 年「回歸」太平山兜售舊照,還在 2010 年遇上「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創辦人艾思滔並得其賞識,出版攝影集《流光迅影香港情》。
李福志於 2012 年逝世,享年 85 歲,黑白照下的香港也事過境遷,現實長街風景已變。不過,你還有機會重回 50 年代,艾思滔最近策劃的攝影作品展《瑪喬麗.多格特鏡頭下的新加坡 李福志鏡頭下的香港》將展出李福志多幅作品,同場還有瑪喬麗.多格特(Marjorie Doggett)同在 50 年代拍下的新加坡,對照出兩個地方的歷史和舊日風情。
相關文章
【垮掉的一代】 公路旅行尋找自我 認清心中糾結 攝影展《ON THE ROAD》做一天嬉皮士
經歷二戰之後,美國年輕人對社會規範感到迷失,亦對體制感到厭惡,這一代的人拒絕相信標準價值觀。不少人只要有一輛車,便催下油門,頭也不回的踏上公路旅行,希望在無拘無束的路途上,一邊解放自我的同時找到自己。他們,就是垮掉的一代。時間飛梭70多年,今天的我們又是怎樣活在體制之下? 攝影展《ON THE ROAD》策展人劉東佩喜歡以文學作品作為展覽發想,這次他挑選了嬉皮士年代Jack Kerouac的同名小說,由幾個年輕人公路浪蕩之旅尋找自我為理念,揀選了一系列來自香港、日本及法國攝影師的作品,也許我們也可以從這趟照片旅行中,重新思考心中糾結,沉澱出答案。 文:Hoiyan|攝:Jack Chu 路標的訊息 甫走進畫廊,地上一個不規則的菱形馬上映入眼簾,那是來自多媒體藝術家Risa Tsunegi的創作,策展人劉東佩說:「日本路上斑馬線、轉彎都有這個路標,提醒司機慢駛。」藝術家藉此寄喻,人們的生活也應放慢腳步,正如逛藝廊並不是一個任務,透過感受作品與攝影師交流才是重點。 聽說過,卻不曾親眼見過的老香港 從漁村時代開始,香港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城市,常吸引攝影師的青睞,成為他們鏡頭下的主角。在本地攝影師何藩、邱良、鍾文略以及法國攝影師Raymond Cauchetier的菲林底片下,剛填海後的觀塘、還有紐約戲院的銅鑼灣波斯富街、樹影婆娑的彌敦道等,都是很多人不曾親眼看過、感受過的香港,劉東佩笑言,一些年紀稍長的觀眾來看展覽,和他分享起舊日時光:「不是我策展就知得更多,他們真的經歷過那個時代,對我而言,這也是一個重新認識香港的途徑。」 銀鹽與鉑鈀金 展覽中,大部分照片為銀鹽沖印照片,亦有少量照片為鉑鈀金沖印,劉東佩分享:「銀鹽是一種感光材料,把它抹在照片上,所以能顯示影像。」不過,這樣沖印出來的照片的保存很考功夫,因表面的銀鹽有機會甩落,而鉑鈀金印相是一種特別的沖曬方法,劉東佩解釋:「不論鉑金還是鈀金都是惰性金屬,不會受一般光線和環境的影響,所以正常情況下都能保存得不錯。」 《ON THE ROAD》中有數張日本攝影師Takeshi Shikama作品,他原是一位書籍設計師,一次在森林中散步時突然想拍照,卻沒有相機。第二天,他再次回到森林,卻無法找回同一場照,便由此刻起彷如受到森林的召喚,開始走遍日本以至世界各地的森林。Takeshi Shikama展出的作品,都是採用鉑鈀金印相方法,把照片印在日本雁皮紙上,讓效果看起來比真實年份復古。 「在路上」的重點在旅程中 「On the road不一定是道路和車,而是一些旅程。」劉東佩說,整個展覽以「旅程」為主題,以法國攝影師Isabelle Boccon-Gibod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太陽城「與陽光玩遊戲」的作品為例,太陽城一式一樣的城市設計讓攝影師感到焦慮,而她手上即有一部即影即有,因為即影即有拍攝高溫對象時容易燒燶,她便追逐太陽拍攝了一系列的照片,故即影即有中的太陽都有一個小黑點,劉東佩解釋:「這稍為舒緩了她對這座城市的不安,我覺得也是一個頗有趣的旅程。」 而曾替不同雜誌、唱片拍照的攝影師Rensis Ho也有展出一張作品,攝於尼泊爾的木斯塘,相中只有一輛小小的汽車,車頭方向通向深山,就像是一個通往心靈深處的旅程。對於劉東佩而言,按照不同主題去閱讀照片會有不同感覺,不如就花半天時間,成為一位嬉皮士,出走一趟尋找自己的旅程吧! 攝影師: JAMES CHUNG|WILLY RONIS|YAU LEUNG|RAYMOND CAUCHETIER STEPHEN KING|BOGDAN KONOPKA|HO FAN|ROGER BALLEN SABINE WEISS|STEPHANIE CHENG|JACQUES HENRI LARTIGUE ISABELLE BOCCON-GIBOD|TAKESHI SHIKAMA|RISA TSUNEGI|RENSIS HO 《ON THE ROAD》攝影展 日期:即日至4月29日 時間:星期三至星期六 下午2時至7時 地點:THE LOFT (黃竹坑道56-60號怡華工業大廈8/F )
【美麗舊年華】 9位攝影師《香港街頭》聯展 記錄五零年代至現在的人事物 思念香港美好年代
你記得嗎,香港是一個以樸實小漁村起家的國際城市,獅子山精神繼承了一代又一代,美好年代的遺物日漸消失,霓虹燈、招牌、充滿集體回憶的地標建築,大部分也遺留在歷史回憶,等待被時間洪流沖走飄遠。在看IG的我們大多都不是生於逾半世紀前的五零年代,不如一起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咔嚓一聲就出發! 文:Hoiyan|攝:Jack Chu 小漁村時代 從前香港是一個小漁村,就如教科書上寫的三面環海、水深海闊,事實上從前元朗還有種植稻米,在小欖路段還有一個建於1975年的海水化淡廠,雖然現在已被廢棄,但當年曾經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海水化淡廠。正正是人們不計勞苦的打拼精力,加上豐富的天然資源,才能讓我們一步一步的走向國際,成就日後的成就。 從攝影師Robin Moyer的作品中,便可以看到七零年代中後期至八零年的香港,感覺就像是聽着嫲嫲或爺爺說着他們年輕的故事,當年的他們還是充滿生機和活力,也曾青春的奮鬥活着。 五光十色的霓虹街道 在這片地土,其中一個美談風景便是五光大色的夜景,九零年代的油麻地、彌敦道、夜總會,只要一抬頭便能看見各個充滿特色的招牌,整條街道猶如遊樂園的燈光匯演,好不吸引。自去年起,至今政府安排拆卸或維修的招牌超過1,700個,深水埗的「南昌押」外的「蝠鼠吊金錢」、「梁添刀廠鋼刀招牌」,城市逐漸褪去舊日的影子,她的靈魂是否仍依舊不變? 攝影師Keith Macgregor在八零年代中拍下過去繁華的香港,若想重溫舊夢,只能賭物思人。而攝影師Michael Kistler再20餘年後再次記錄下現在的香港,其中一張「祥勝押」霓虹招牌倒影在的士車頂,獨特的攝影技巧彷如寓意招牌的倒下。 疫情的距離 籠罩在疫情之下的生活足足三年,口罩、消毒洗手淚、檢測棒、PCR、RAT等等,都是我們的日常,相信每一個單字都能勾起你的一段小故事。攝影師Jason Au攝於2020年的《Social Distancing》巧妙捕捉到光影下的人,精準的說出這段時期人們之間的距離。 過去與現在 時光飛逝,就像多啦A夢的時光機,穿梭千年不過一眼,看這些照片已讓我們穿越橫跨了70多年,舊香港的一切會讓你感到陌生還是熟悉?攝影師何藩的兩幅作品《Old Street Kaleidoscope》和《Dreamscape》以重曝技巧,把1955年和1962年與2011年及2010年的香港拼砌,這片土地的吸引之處想必正是每個人用汗水築成的故事。 正如Romain Jacquet-Lagrèze的《Hong Kong Bound》,作品用多個不同材質、不同地方、不同字體的「香」與「港」拼砌,像是這個地方正是有不同的香港人的努力,才讓我們的家變得這麼可愛。 攝影師: Fan Ho | Greg Girard | Keith Macgregor | Robin Moyer | Walter Koditek KC Kwan | Romain Jacquet-Lagrèze | Michael Kistler | Jason Au 《香港街頭》聯展 日期:即日至4月16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早上11時至傍晚6時;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Blue Lotus Gallery(香港上環磅巷28號地下)
【用鏡頭重組時空】攝影藝術家Pelle Cass首個亞洲個人相展 花逾40小時後製 用23,800張相縮時紀錄彩虹邨
彩虹邨是香港的打卡熱點,連遊客來港一遊也會慕名前往,可謂已經被「影到爛」,還能玩出新花臣?擅長靜態縮時攝影的藝術家Pelle Cass也被彩虹邨的豐富色彩深深吸引,在未能來港的情況下與香港策展團隊WAY by Way of Difference合作,以遙距的方式拍下23,800張彩虹邨的瞬間,整個畫面佈滿密密麻麻的籃球,長方形框框中把時空定格,留下了彩虹邨的日常和活力,一起走進他鏡頭下的神奇時空秩序。 Pelle Cass攝影作品的取景位置均很生活化,運動場、街頭、馬路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只要我們嘗試跳出框框,或許我們也可以拍攝出與別不同的趣味照片。看攝影大師的照片時,除了欣賞他的拍攝技巧,更應該好好學習他們的思考方式,心動不如馬上行動,一起去Pelle Cass的首個亞洲個人相展《PELLE CASS: PHOTOGRAPHS》看看他的其他作品吧! 是次相展中,一共展出了15張Pelle Cass的作品,共有三個系列作品,包括《Crowded Fields》、《Fashion》及《Selected People》,其中Williamsburg from High、Place Vendome、Boston College Spring Football和Cyclorama, Saturday Improvisation更是首次在展覽中展出的作品。 Pelle Cass展出的照片全都以「縮時攝影」(Time-lapse photography)拍攝,其影像創作的方法只存在於保留和省略,再花上至少40小時後製、經歷數萬張照片的取捨,才成就出一張作品。 《PELLE CASS: PHOTOGRAPHS》相展 日期:即日至3月26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10時 地點:尖沙咀海港城海洋中心二階207號舖
【解放口罩後】以敏銳洞察力、鬼馬鏡頭創作 街拍攝影師黃建榮Edas疫後重新適應香港 直視創作瓶頸:大部分創作最大勁敵係恐懼
除下口罩,香港人的笑容重現了嗎?在口罩令解除後的首個周末,街拍攝影師黃建榮(Edas)如常到銅鑼灣,一邊踱步,一邊四處觀察。口罩之下,Edas並無從街道上感受到大家重拾笑顏,「大家對望,眼神好似只係講,係呀,我選擇唔戴」。他最大的感受反而是,街上的人好像突然多了很多,密密麻麻,「多得令人有啲恐懼,好難注專去觀察『人與物』或『人與人』嘅關係」。 他定下心神,極力地觀察身邊事物,眼光落在路邊的一個廣告牌。廣告牌上有一個跳起的男人,旁邊是一個三角形路牌。就是這個了,按下攝影鍵,一幅男子跳過三角路牌的相片順利誕生。這種透過錯視而產生的諧趣感,正是Edas鏡頭下的一大特色。他在Instagram上post了這張相,有人留言道:「always there is surprise in ur photos」。 香港好不容易才從疫情熬過來,Edas也在第五波疫情中斷攝半年,重出江湖後好一段時間,感覺遇到了瓶頸,「覺得作品不是我想要的」。是喪失了觀察力?失去了敏銳度?還是沒有靈感了?最後,他發現問題的源頭是自己的恐懼,「你要點樣面對恐懼?就係直接面對恐懼」。 文:Heidi Wong| 圖:@edaswong、hct 訪問當天,Edas趁自己的午膳時間溜出來,本來擔心訪問會影響他吃飯,他說:「不用怕,我168,不用吃」。 他開始168斷食法,緣於打針後想身體更強壯一點,故持續運動兼斷食減肥。現在Edas下午2時至3時才會進食第一餐,晚上大約9時到10時吃過晚飯後就不再進食。「有時候貪心一點,原來20、4,甚至24、0都可以。」24小時不進食?「我自己一開始都不相信是可以的,斷食一日,再兩小時吃所有東西,然後再24(小時不進食)。這樣專注力反而更好,只是手腳會冷」。 筆者注意到,Edas在訪問期間常常提及「專注力」。在香港這個繁忙的都市,人群熙來攘往,站在彌敦道向前看,身邊全是急促行走着的身影,要精準地捕捉到精妙一刻,除了等候,便是專注。Edas擅長捕捉人與人或人與物間的「錯視」畫面。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相信是「調整領帶的西裝男」或者「孫悟空髮型的港鐵乘客」,總有一幅曾進入過你眼簾。 觀察藝術 Edas是工程師出身,現職處理無線網絡的Solution Manager,是「很理科的東西」。開始沉醉街拍,竟是因為「中年危機」,「記得嗰陣剛剛開始3G變4G,覺得好似好沉悶,想搵啲興趣
【城市出走】香港街道與建築 一次寫生與攝影之旅
香港雖然是一座小小的城市,不同角落也有獨特的風味,太子、深水埗可以看到香港的土根生活、港島一帶則看到英國殖民的影子,你有花時間好好細看嗎?今個週末,建築署舉辦了「城市寫生」工作坊,大家可以用不一樣的遊歷方式出走香港,利用手下的畫筆繪下自己心中獨一無二的香港。此外,這個工作坊還有專人指導,不論是大人小朋友也適合參加。 另外,喜歡攝影的朋友也不要錯過「疊影香港」城市留影活動,參加者可以領取一套9款印有不同年代的香港地標明信片,然後親身再到相片的地方一遊,再舉起明信片與實景合照,上載至社交媒體再標籤#公共建築25載、#PublicArchitecture25A,便可以讓更多人看到香港的不同面貌。 「城市寫生」工作坊(一) 日期:2月18日 時間:下午2時至4時45分 集合地點:港鐵中環站K出口 繪畫景點:展城館 「城市寫生」工作坊(二) 日期:2月19日 時間:下午2時至4時45分 集合地點:港鐵中環站K出口 繪畫景點:香港大會堂 明信片領取點:香港大會堂、展城館、元創方、綠在灣仔
【K11 MUSEA變身城市畫廊】打開隨意門回到1970年紐約地鐵站見證街頭藝術發展 「City As Studio」展半世紀大師塗鴉、攝影作品
誰說藝術一定要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對比起放在博物館和畫廊中的優雅作品,街頭藝術有着與別不同的感覺,從塗鴉的字句和圖案,便能源源不絕的感受到創作者的叛逆、青春和生命力。正因為街頭藝術冒起,社交媒體也因而出現不少專頁紀錄塗鴉、攝影等作品,如果有留意或正是本地創作者,那麼K11 MUSEA的街頭藝術運動史「City As Studio」展覽絕對能捉住你的眼球,一起跟隨知名現代及當代藝術策展人Jeffrey Deitch的視角,欣賞超過30多位藝術家的塗鴉或攝影作品,如Lady Pink、Fab 5 Freddy、Mister Cartoon、KAWS及AIKO等,透過100多件跨越年代、風格和地域來感受街頭藝術的出現和演變。 人不輕狂枉少年,用藝術的魔力重新感受年輕的衝擊吧! 你知道第一個「塗鴉」是甚麼時候出現嗎?其實,街頭藝術這種藝術形式在1970年美國紐約地鐵站和停車場出現,經過多年的文化傳播和影響,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現象,創作者會在大街小巷以噴漆繪出作品或字句,內容和題材均不設限,即使如此,往往能以小見大的看見新世代對社會的不滿、訴求,或是最新流行的想法和語言,所以塗鴉絕對是街頭藝術中的靈魂元素之一。 在展覽中,展出的館藏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藝術家Fab 5 Freddy、FUTURA和Jean-Michel Basquiat作品,從中觀眾仿如穿越回到那年的地鐵站,感受當代年輕藝術家的追求與聲音。 有趣的是,在展覽中除了能欣賞不同年代、國家的街頭藝術外,還可以看到跨越年代的藝術家對話,亦可以看到早期的藝術家如何為年輕藝術家帶來靈感衝擊,像是KAWS的個人收藏《El Diablo》(FUTURA;1985年),或許大家能以發掘的心態看展,嘗試從現代中尋找當代的端倪。 除此之外,街頭攝影也是街頭藝術的重要一環,是次展覽展出了Gusmano Cesaretti、Henry Chalfant及Martha Cooper等攝影師的作品,70年代至80年代的街頭藝術,連同附近的氛圍、人物全都靜止在他們的鏡頭內,讓觀眾更易進入作品的空間,更易於理解創作者的背景和目的。 「City As Studio」展覽 日期:3月20日至5月14日 時間:12pm至8pm 地點:K11 MUSEA 6樓Kunsthalle 票價:普通門票$100;特惠門票$50 詳情:https://www.k11artfoundation.org/tc/article/city-as-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