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SIS|紅眼:《伊尼舍林的女妖》:無聊,是所有戰爭與仇恨的開端
就在金球獎揭曉的同一天,也就是中港台馬華人圈子爭論著以《神奇女俠玩救宇宙》贏得影后殊榮的楊紫瓊到底算不算是「香港演員」的晚上,終於看了 Martin McDonagh 的得獎新作《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遠望戰火的愛爾蘭邊陲小島,日子不外乎是牧牛養驢喝喝酒,沒錯,電影獲八項金球獎提名,唯獨就是沒入圍最佳女主角,因為那是一隻名叫 Jenny 的小驢。故事圍繞兩個老男人 —— Colin Farrell 和 Brendan Gleeson,一隻狗,一間破爛的酒館,然後就沒有了,貧瘠的外島,就連愛爾蘭「內戰」看在他們眼裡都只是「外面」發生的事情。看似平淡枯燥重重複複,太陽底下再無新事,但故事突如其來就開始了,明明教人摸不著頭腦,但 Martin McDonagh 居然在最無聊沒趣的兩個老男人身上,寫出了許多浪漫的意義。
《伊尼舍林的女妖》整體風格跟 McDonagh 前幾年的作品像《廣告牌殺人事件》和《癲狗喪七》都非常不同,戲劇張力鬆馳,節奏冗長,幾乎每個角色都以極緩慢的速度在移動,卻又陰鬱懸疑,帶著晦暗不安的緊張感覺。翻查資料,這原來是 Martin McDonagh 廿年所執筆的舞台劇劇本「阿倫群島三部曲」(The Aran Islands Trilogy)裡從未發表的最後一部。關於愛爾蘭的冷知識:阿倫群島主要是由三個小島嶼組成,它們分別伊尼什曼(Inishmaan)、伊尼什莫(Inishmore)和伊尼舍林(Inisheer)。Martin McDonagh 便將三部曲取名為《伊尼什曼的瘸子》《伊尼什莫的上尉》和《伊尼舍林的女妖》,都隔著某種距離,描述著愛爾蘭內戰的動盪年代。無端端就起爭執了,本是同根生,你我各不相讓,誓要至死方休,在伊尼舍林的老男人是這樣,在愛爾蘭主島挑起戰爭的人也是。再枯燥無聊的地方,都會因為一件沒任何意義的事情而招惹仇恨,爭個魚死網破。你看,就連楊紫瓊算不算「香港演員」都可以招惹那麼多仇恨言論,人世間許多事情就是這麼無聊,卻又是那麼漫長而折磨。
《伊尼舍林的女妖》成為今屆金球獎的大贏家,橫掃最佳男主角、最佳劇本和最佳電影三項大獎,恭喜 Martin McDonagh 和 Colin Farrell。但很有趣,這個以一則非常沒趣的海邊故事淡淡觀照了戰爭毫無意義的冷笑話,卻屬於金球獎的「音樂或喜劇類」作品(擊敗了我心目的大熱門《神奇女俠玩救宇宙》和《上流落水狗》)。期待另外「阿倫群島三部曲」的兩部作品都會同樣改編成電影。
相關文章
【哲人未遠】 畢加索逝世50週年 港大美術博物館展出19張晚年玻璃畫作
今年是二十世紀藝術大師巴勃羅 · 畢加索(Pablo Picasso)逝世50週年,他一生以畫作、雕塑、版畫等聞名於世,對藝術的熱情和探索從未停下來。在他晚年70多歲時,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羅傑・馬萊伯・納瓦爾的工作室及玻璃畫「gemmail」,並對這種精巧的藝術表達方式驚嘆不已,便決定挑選50至60幅舊作,並授權讓工作室把它們二次創作。同一幅作品,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達裏,彷如在玻璃的拼砌、堆疊之下得到了新生命,打破了原作的創作風格和色彩,或許是畢加索回望過去的一種豁然。 有別於鑲嵌藝術(馬賽克、Mosaic)是平面創作,玻璃畫會使用單層或堆疊技術,做出顏色的變化,而玻璃碎片亦不像前者般工整。礙於玻璃畫用料易碎,作品本身亦很沉重,故對於展出工作而言屬於相當困難。不過,畢加索的19幅玻璃畫作品目前正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同是法定古蹟的馮平山樓展出,機會難得之餘,環境與作品之間薰陶出更濃厚的藝術氣息。 《自畫像》 這是全埸唯一一張男性肖像畫,並繪於畢加索年輕時,其「藍色時期」(Blue Period)的原作色調為是藍色和綠色,有着沉靜或憂鬱的感覺,而玻璃畫則色彩繽紛,兩者散發着完全不同的感覺。若好奇原作,可掃描畫作介紹上的二維碼。 《撫鴿之女或梯上的農婦》 畫中的主角是畢加索的其中一個情人,她手中有一隻白鴿。因為畢加索父親是美術館館長,也是一位專攻素描鳥類的畫家。畢加索自小被父親訓練,深受其影響,所以經常在畫作中繪畫鴿子。 《坐着的女人或坐在藤椅上的女人》 《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梳頭的女人或梳頭的裸女》 畫中女生朵拉也是畫家的情人,她本身也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藝術家、攝影師,與畢加索交往和相處期間,在藝術上給予他很多靈感和刺激,後來亦出現了立體派風格。畫家的一生曾經歷了多場戰爭,包括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而在這三幅作品,可以看到朵拉的樣子、身體逐漸變得扭曲和抽象,也是畢加索把對戰鬥的恐懼、憤怒和壓抑投射於當中。 《女人半身像(亞維儂的姑娘畫像習作)》 作品為《亞維儂的姑娘》的一小部分,畢加索在繪畫這畫作時,已受到非洲藝術、部落面具影響,開始進入非洲時期(野人時期、African Period),人物眼神空洞、臉尖等比較生硬的圖形。 《鴿子靜物畫》 這張畫的背景繪以紅色、黃色等帶有西班牙感覺的色彩,而畫中的鴿子就像正掉下去,其中一隻翅膀感覺形狀十分平滑,與其說是翅膀,更像一隻金屬戰機機翼。倒轉的白鴿,感覺像是描繪一架在戰火中正墜毀的戰機。 《豬籠草與蕃茄盆栽》 作品繪於民軍解放巴黎時期,戰爭終於有望結束。畢加索透過茁莊成長的蕃茄,寄意人民生活回到正常,所有農作物也能產出,有食物供應。 《巴勃羅.畢加索:玻璃畫像》 日期:即日至8月27日 時間:星期二至六 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 星期日 下午1時至6時; 星期一、大學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馮平山樓1/F及2/F
【你的人生旅行團「豚長」】手執6萬元歐遊3個月 豚長Joey——以不正常的人生經歷 給你拒絕正常的勇氣
打開YouTube,你最喜歡看的是知性懶人包冷知識影片,還是大胃王忘我吃播?未能出國的,可能又會喜歡用眼睛跟著樣子甜美的YouTuber去旅行,看她去海灘去cafe。在云云香港YouTuber中,33歲的「#豚長Joey」可能是一個例外,她是一個200磅的「肥妹」,在香港的審美觀中,她不是美女、沒有長腿、沒有纖腰;連登的網民對她偶有狙擊,說她「(旅行)啲錢唔知邊度嚟」、「豬」、「樣子很安全」等,但貼文又總有一兩個人,回應「都幾好睇 又唔會覺得好扮野好港女」、「佢做咩都好開心咁」。 螢幕上的豚長笑臉迎人,大情大性,鏡頭後的她經歷過種種家庭問題、工作壓力。訪問中途,她感慨哽咽:「以前我唔開心嘅時候,我好想有人可以幫到我」。昔日面對困難孤身一人,她只能靠看YouTube獲取快樂。 今日,她成為了那個幫助別人的人。去年4月,她毅然裸辭,帶著6萬元儲蓄歐遊3個月。Joey在其新書《快樂豚長旅獨遊記》的自序寫到,自己用了32年時間學做一個普世價值下「正常人」,再用了一年多時間把它擊碎打破。或許,她也可以嘗試順道打破網絡生態圈——做一碗不靠外貌、不矯情的心靈雞湯,可好? 文:Heidi Wong @heidi.is.strong 圖:Andrew @andrew_bangchan //做一個正常人 vs 拒絕正常// 現今的香港,大抵已經十分接受「slasher(斜槓族)」、「freelance工作者」等。而事實上,Joey也不討厭工作,但她就總是遇到「伏」工。 大學畢業後,她曾經寄履歷到某旅遊雜誌,惟並無回音。她其後到了一間非牟利機構打工。當時上司常叫員工們在午飯時間分享小知識給大家。有次上司叫Joey分享英文書信的格式。Joey在公共圖書館借來了一本書,然後把整合資料,分享給同事們。不過,當上司其後再追問,「Dear Joey,幾時要逗號,幾時唔需要?」,Joey一下子回應不到,語塞了起來。上司隨即把Joey叫入自己房,質問她無做好功課,Joey解釋,自己去了家附近的公共圖書館借書參考,怎料上司竟説「點解你要去地區圖書館借?」,又問「住呢區嘅係咩人?」,暗諷她的背景。 去到第二、第三份工,Joey做過event、商場deco,開始過著忙得不見天日的人生。那時候的她壓力大得常在公司大呼:「我四面受敵呀!我四面受敵呀!」她不斷自己說,我很想逃離,但我做不到。 //谷底的咆哮// 與Joey的訪問定於新蒲崗進行,皆因Joey數年前亦曾在新蒲崗工作,對此地有些回憶。 過去數年,不論是否需要OT,Joey總會在下班後蹓躂至夜深才回家,「我份份工嘅人都知我唔鍾意返屋企。我以前收工會自己一個到處走,唔想返屋企,因為唔想面對屋企。我啱啱喺呢度(新蒲崗)附近行,我都諗返起,呢啲地方就係我以前喺度行嘅;我又會行去荷李活,但唔知做乜,又無嘢行;以前又會去新都會,好似啲阿伯咁,坐喺度望住月光。」 不願歸家,皆因家裏混亂得讓Joey感到困擾,她常形容家裏「多嘢到要單線行車」,走路甚至要側身行。問題具體形成的原因,Joey不願多說。但,久而久之,「回家」這件那麼簡單的事,竟為Joey帶來龐大的精神壓力,也讓她與家人時有爭執。她試過聽大家意見,決定先收拾好自己的東西,「我好記得有一次,我執咗自己間房全日,覺得好舒服,然後開開心心去ikea,買啲櫃想收納好啲」,詎料回家後驚覺被丟棄了的東西回復原位。Joey忍不住跑到樓梯咆哮、大哭。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彷彿跌到深淵之中。 種種加起來,為她種下想出走的念頭。不過,對於Joey而言,面對30大關,說要裸辭,依然需要無比勇氣。 //你係有得揀㗎!// 撇除小時候跟家人去旅行,Joey有記憶人生第一次接觸坐飛機、去旅行,是在讀副學士的時候參與遊學團,大夥兒買夜宵、在酒店談心,讓她感到無比的快樂。 那時,Joey覺得自己去到情緒的臨界點,她想做一些自己喜歡、有興趣的事。她在2020年開了YouTube Channel,又簡單租了一個studio,成為她的小天地。她堅持一星期出一條片,平日下班到studio剪片,每逢週末放假便外出拍片。在剛開始經營YouTube頻道時,Joey什麼都拍:在家抗疫日常、煮食、挑戰⋯⋯但,正職仍然讓她透不過氣。那一年生日,她去了兩次Staycation與朋友慶祝,但兩次都不斷因工作而「fade out」自己,又遲到早走。她在酒店電梯對著鏡子,落寞地用手機拍下當刻感受:「希望要好好記住今日,唔好再因為工作而失去咗同朋友家人相處嘅時間,實在太唔值得啦。」 一年後,她狠下心腸轉工,決定認真經營YouTube。2022年4月,她終於「中招」,康復後,即使疫情仍未完結,她亦毅然裸辭,決定拿著6萬元儲蓄歐遊3個月,當中一個月去了西班牙的語言學校讀書。在旅行的過程中,她發現,原來生活是可以這樣過的呀!大家常以為自己無得揀,其實,大家都有得揀呀!(先不劇透,若想了解這段獨自歐遊的經歷,記得購買Joey新書《快樂豚長旅獨遊記》!) 但是,回港後,她彷彿又失去了動力,「朋友返工嘅時候,我喺studio瞓覺,唔好以為好似好爽,我都覺得自己係一pat屎」。她開始反省:「我唔想用旅行去逃避,我知道我飛咗,就一片光明,但我真係好想喺香港,搵返我嘅生活」。別忘記,所有事情,都有得揀呀。於是,她決心說服家人,搬出去獨居,抽離一下,慢慢重整自己人生;又告訴自己,只要自己做到一些好的習慣,就要給自己一句獎勵,「例如我依家減肥,假如我忍到口,我就同自己講,Joey,你做到嘢呀!」。 //肥?// Joey另一個讓人談論的,是她的身形。不過,Joey經營YouTube這段時間,發現也要感謝自己的身形:「假如你係素人靚仔或者靚女,你行出去拍YouTube,你起初無咁吸觀眾,因為大家會覺得你應該出現喺大銀幕;而我呢啲,唔係靚女,反而出現喺YouTube反而更吸引你,因為YouTube係一個好親和、親切嘅platform。」 她曾經拍攝兩季的《減肥旅行豚》系列,目前亦開始了最新一次的減肥計畫。在這幾次「減肥行動」之前,其實她亦嘗試過兩次認真減肥,第一次是因為喜歡上一個男生,她覺得自己假如減肥了,或許就可以在一起;第二次,單純因為覺得「肥」這回事在香港就是「錯」。 「我唔想成為錯嘅一份子」,Joey說。最瘋狂的一次,她試過請來私人教練,上每堂索價1000元的健身課程,「1000蚊可以買一程機票去台灣了」,她笑說。那一次,她減了60磅。其後,Joey反反覆覆減肥,但很快又復胖,再減,再肥。一直未能成功減肥,Joey歸咎自己未夠「堅持」。 然而歐遊期間,Joey對於減肥這回事,獲得了一個新想法,只因她確切地感受到,相比起香港人,外國人壓根不在意你的身型。對於他們而言,自己只是一個「比較肥的人」,根本無需貶低自己。Joey在影片解釋,自己在外國的時候,很少突然會有想減肥的慾望,她認為這是展開減肥的最佳狀態,「因為你嘅內心要好peaceful」,一切不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著自己去努力。 所以,這次減肥,她決心是不再是追求數字的變化,而是「管理腦袋」,從心理入手,追求「輕盈」,讓自己開心、有活力地展開這個旅程:「我之前喺英國睇過一本書,入面話,所有成功嘅人,都係靠Consistency,唔知點解,呢句嘢好入心,我喺度諗,假如我可以做一個夠堅持嘅人,我嘅世界係咪都會好啲?」 //不只是嘻嘻哈哈// 這段日子,Joey覺得最讓自己驕傲的,是自己的影片,對於很多人而言,是不只「嘻嘻哈哈」的得著。 雖然都是拍攝旅遊影片,但Joey不願定義自己為「informative」類型的YouTuber,反而是形容自己是走「開心系/溫情系」YouTuber,「我每一條片都好鍾意分享我經歷呢件事嘅心情,係咁樣㗎,而唔係只係我同你講呢間酒店係點,你嚟羨慕我啦!我係想比你見到,做完呢件事,原來個心情會係咁。我係想比未必去到旅行嘅人,可以感受到我經歷緊乜嘢」。 她曾經收過觀眾的DM,說「星期一係返工最累嘅日子,但我睇完你嘅片之後,我馬上舒服晒」,「呢啲嘢,係我會覺得,以前我唔開心嘅時候⋯⋯好想有人可以幫到我,依家,我可以幫助到其他人⋯⋯(哽咽)我係咪好鬼煩?」 所以,當她今年在隔離酒店,收到出版社的電話,說邀請她出一本書的時候,她在酒店房中興奮得尖叫起來,「我到依家都鍾意手寫日記、印相,我覺得digital有幾方便,我都有少少覺得佢無咁有溫度」。 「我希望大家睇我本書同睇我嘅片感覺都係一樣」,Joey補充,自己不是要做一個當紅炸子雞,不是要做百萬YouTuber,而是,只盼分享一些讓大家心靈健康的東西,追求「淡淡的存在」,「如果當你down down哋,但唔知down啲乜,睇完(我的影片)可以好舒服,咁就好了」。 說到底,一切都是簡單如她的口頭禪——「乜都唔緊要,最緊要開心!」 《#快樂豚長旅獨遊記》 簽書會: 日期:7月22日 時間:晚上7-8:30 地點:會展 1B B16
【你聽說過嗎?】 香港網絡文學出身 血腥、暴力、變態女作家橘子綠茶成立出版社當全職作家:「當你想做某件事時,全世界的人、全宇宙也會幫你。」
所謂人性黑暗面,是潛藏在你內心深處的想法,那些無法輕易宣之於口的秘密。利益當前,生死悠關,惡魔之手已暗自伸出招攬,「來吧!不要壓抑自己了,我們本來就是一伙的。」讓你撕開人皮,展現獸性。看着文字,或許已感到心裏發寒,但這只是香港網絡小說作家橘子綠茶的故事日常,並搭配着異想天開又血淋淋的殺人方式。不斷摧殘、折磨人的意志,直至生命完全凋零,那具血肉模糊的屍體留下的,只有善或惡。 橘子綠茶,被網民暱稱為綠茶巴,真人卻是一個看起來嬌柔的女生。筆耕生涯始於興趣,網絡文學興起,她又參一手練練筆,後來被出版社賞識邀請出書,直至今年書展前決定辭去工作,成立有着平常心面對得失成敗意思的「舒捲出版」,開始全職寫作。別人說她冒險,她笑言自己從來不在舒適圈中,從零開始摸索一切,向同行探聽學習,並趕在書展前完成兩本新作,「當你想做某件事時,全世界的人、全宇宙也會幫你。」 回望自己創寫的故事,橘子綠茶說:「生和死是同一時間發生,也是同一瞬間存在。」3.2.1 —— 開始死亡遊戲吧! 文: Hoiyan (@seamouse_hoiyan) 攝:Andrew (@andrew_bangchan) 粉紅泡泡到暗黑腥紅 中學時期,橘子綠茶喜歡到租書店借看小說和漫畫,她不好意思笑道:「我是由漫畫開始培養看書的習慣,那時候看的書很少女。」從少女漫畫踏在書本的世界,她跳進過多個奇幻世界,浪漫毒藥似的台灣言情小說、香港本地的日常愛情小說、異想天開的科幻衛斯理、日本推理小說……當年的可愛少女為何會突然黑化?「我長大了,後來對愛情沒甚麼興趣,便想看一些恐怖的東西。」 從那時候開始,看過一本又一本的書,揭過一頁又一頁,屬於她自己的奇幻故事開始萌芽,手癢了。「那時候寫一些校園生活、很生活化的故事,主要是練文筆。」橘子綠茶分享,那時候的故事還是手稿,不過回看卻感到尷尬:「好像看別人日記一樣,總之很垃圾。」2015年,她在高登寫下姊妹作《一覺醒來,大家都變成異能人》和《死也不要讓我成為「他們」》後,因為反應不太理想,又擱下了筆;又隔了一段時間,她直言曾反省為何作品不受歡迎:「描述技巧比較弱,想鍛練這方面的技巧,而自己的興趣是血腥,便集中寫殺人的過程,才發現大家很喜歡這部分。」興趣多變的橘子綠茶,曾多次中斷寫作,卻總會重新回到爬格子的路上,這次以血腥、懸疑系列故事《你聽說過嗎?》重新回歸,卻意外引起迴響,並得到出版社垂青,在2019年推出了其作家生涯的首兩本實體書——《聖地牙哥鬼屋》和《奈良夢幻樂園》。 嘻……取材來自—— 「男子肚皮上一塊肉被屠夫以雙手用力拉扯起,第一名買家將U型鐵鈎的針頭插進去,鐵鈎是橫向穿過高男子的皮肉 鐵鈎穿過時,針頭帶走少量的血肉塊……」這是《你聽說過嗎?》系列最終章《莫斯科秘密地鐵》的節錄,靈感源自於「人體穿孔界」行為藝術「人體懸吊」(Body suspension),即以鐵勾穿刺全身各處部位取得支撐或平衡,目的在於不扯破皮肉的情況下,來懸吊起整個人。 她……曾經有執行過嗎?從理智分析,她當然不曾嘗試,但看故事情節的細緻描述,實在不禁讓人產生懷疑。橘子綠茶笑言,自己做研究時非常仔細,會認真查看每個步驟、過程和工具,再幻想用錯誤方法應用在人體的反應,「有時會看一些切肉的影片,看到肉是怎樣黏著刀。」又言,故事中曾有用燒得沸騰的油來炸活人,「會看食物料理片,炸雞、炸豬肉那些,仔細看由生變熟的過程,觀察油的變化、聲音怎樣,再添加想像力。」最誇張的一次,因為角色的內臟被活生生扯出,她需要找資料照片,「譬如豬腸,還是鵝腸,我也忘記了,但那天真的沒胃口吃東西,也不想吃肉。」 比故事更誇張的現實 只看節錄部分,或許已足夠讓人感到不安,但橘子綠茶卻說:「有時現實比故事情節還要誇張。」她的靈感來源,有一部分正是從新聞中找到,「即時新聞通常也是截取一段,還有很多前因後果未說,看着便會感到荒誕離奇。」像是外國男生遇車禍需截肢,手術後把切除的腳帶回家與朋友一起享用、之前香港關於湯的命案、婦人為治牙痛而吃蝌蚪,也會刺激到橘子綠茶的腦袋,當中便寫成短故《蝌蚪村》等故事,「不過,我又不會完全把現實放進故事,這好像不是自己構思,反而會用它來幻想其他東西。」其次,她從小便喜歡黑暗獵奇東西,偶爾也會作些奇怪的夢,大多也會被她「借題發揮」,變成故事中的情節。 現代人生活在非常壓抑,黑暗的小說對某些人而言,正是釋放負能量的渠道,而這可能是橘子綠茶在網絡文學中彈起的原因之一。不過,血腥、暴力、懸疑只是過程,其目的則是想把自己和讀者帶到絕境,一起討論「善惡」,有些人為了小恩小惠,便會出賣朋友;有些人到了最後關頭,仍堅守生而為人的美德。在第一本著作《聖地牙哥鬼屋》那段時期,橘子綠茶坦言對善惡概念有固定想法,認為兩者是非常鮮明的對方;幾年之後,經歷的事情也令她改變了想法,認為善惡之間有一條很模糊的界線,「在客觀的環境裏,永遠沒有一個所謂「事實」,每個人從自己角度看到的也是事實,所以事實也有很多面向。」人的成長,新的領悟,直至最新的著作,即在今年書展推出《戰慄駅》,有她對善惡、因果關係的反思,而這也是她每個故事的起點:「有了一個中心思想,再寫大綱,慢慢發展故事內容。」 吞併努力、蠶食夢想的版稅 從半職晉身為全職作家,還身兼出社版老闆的工作,出版過程由只負責寫書收版稅,到事事「孭飛」,橘子綠茶坦言極大壓力:「不過好處是所有事也能自己決定,因為所有設定也是符合最理想的樣子,所以收到實體書時,也是最有滿足感。」從前還是打工仔的日子,週末她會窩在家中的電腦前疾筆,平日只能潤稿和校對,她說:「下班腦已經爆炸,很難寫東西。」而現在,她則是不分晝夜和日子,起床便埋頭奮戰。但這樣,不是失去了生活嗎?「我的生活就是寫故,我的興趣也是寫故,所以我的娛樂就是星期六日寫故,偶爾會外出。」 因為喜歡文字、用故事反思人生哲理,作為出版社旗下作家的時期更讓她感到不公,「其實不是出版社的問題,而是一本書的確需要經過很多部分,編輯、校對、潤稿、印刷和運輸,加上書店的上架費用,作者得到的錢是很少。」她感到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我覺得一本書的靈魂主要來自作家,所以值得分成高一點。」她在5、6月時冒出想法,便心動不如馬上行動,遞交了辭職信後,成立了屬於自己的「舒捲出版」。 實體書與網絡文學 對於如此衝動,甚至在某些人眼中能稱上「莽撞」的行動,橘子綠茶從一張梗圖找到最完美的解釋:「我看到一張梗圖,大概說為何跳出comfort zone像沒有付出、也不是大冒險,因為從來也不在comfort zone中。」雖然過去文職工作讓她有穩定收入,但其實也不是特別喜歡,何況當作是轉換一種賺錢方法,「每天都在地獄,跳出來也沒所謂,大不了便重新找工作。」 和當初開始寫故事、出版第一本書時一樣,她沒有許下世俗眼光的偉大目標,笑說:「如果要我乞食的話,就應該收皮,先看看今年書展銷量如何吧!」其實,作為所有網絡平台加總收入過萬的一線網絡作家,其實也沒有必要執着於實體書,造成自己的壓力,「雖然回報很少,但我覺得實體書是一種肯定,要得到一些人願意掏出真金白銀來支持,而且拿在手上的感覺,與隔着屏幕看是有差異的。」而網絡連載則是她的寫作動力,因為寫小說的過程很漫長、自閉,她說:「動力是極低的,很難天天不斷寫,可能會越寫越灰,所以在網絡平台與讀者互動,是很大的支持。」 筆耕生涯逾十年,橘子綠茶坦言寫作真的已成生活一部分:「曾試過星期六、日放假,看看有甚麼麼做,最後還是打開電腦。」即使離開了鍵盤,她的思緒仍然在想故事的發展,或者看到任何事情,也會考慮能否變成題材,「即使它變成了工作,我也喜歡。」除此之外,私下的她是個不愛思考的人,但寫作則需要大量思考,「而且很多東西是日常生活不會想的,你不會無緣無故殺人、被抓走,走到絕境之中,才會建立起很極端的人性,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或是人性。」 《橘子綠茶簽書會》 日期:7月23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4時至5時 書展攤位:1B-A28 筆求人工作室
【第三度空間】 致敬文藝復興大師 四大象徵人類存在證明 《記憶的微光:齊亞德.達盧勒作品展》
這幾年間,人們多了機會走近自然,感受天地萬物。走在山石之上,徜徉在海洋水流之時,你有突然感嘆人、自然、宇宙的神奇與奧秘嗎?法籍敘利亞藝術家齊亞德.達盧勒(Ziad Dalloul),喜歡以畫作來探索人與自然間的微妙關係,以其常用的象徵物 — 床、椅子、桌子和窗簾,代表着連繫。 「我的繪畫是第三度空間,它是一座島嶼或橋樑,連接兩種光線、兩種色彩、兩種觀念和兩種文化。」 在Ziad Dalloul的畫作中,常以日常物品留下人類生活的痕跡,表示存在。床是生與死之處;椅子是承載人休息和工作之物,冥想、知識和神聖的孕育地;桌子是共享和歡慶的空間;窗簾則是私密與公共之間,內與外、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窗戶與通道。有些畫作,一些靜物的形態會被改變形態,與自然之物融合,便是藝術家希望以畫作來探索人與自然間的微妙關係。 《最後的晚餐之二》(The Last Supper II) 自16世紀開始,宗教畫作已出現三聯作作品,即三張畫組成一張大畫,兩側的畫可以對摺收起,而Ziad Dalloul的《最後的晚餐之二》便是採用了這種體裁而繪成。作品之中,藝術家把物品畫至與實物近乎1:1大小,希望能提供一個沉浸式體驗於觀眾,進入畫作成為座上客,感受當中的世界。 作品的名字或會讓人聯想起達文西,而Ziad Dalloul畫中同樣有13隻碗,像是耶穌與12門徒。雖然如此,但畫中只有生活的痕跡,卻未見半點人煙。細看之下,還可能感到有點奇怪。餐桌與椅子都屬於室內物件,卻置於戶外,感覺物件與場景有點紊亂,其實都是藝術家的巧思。左上方有一扇窗,而窗門正正是內部與外在世界的聯繫,Ziad Dalloul希望能打破隔膜,呈現一個兩個空間共存的第三世界。 他認為,人在宇宙之中就如微塵,而宇宙的時間是永恆的,食物與窗也只是人類曾活着的證明。 《窗前的檸檬》(Lemon in front of a Window) 與其他作品不同,這是展覽中唯二的紙本畫作。在畫作的右上方,能看到銀白色反光的顏料,是藝術家用以突出和表達光的形態。對於光影變化,Ziad Dalloul對莫內(Monet)的畫作亦甚有研究,故其作品之中也可找到一點他的影子。 此外,由於Ziad Dalloul擅長版畫創作,其畫作中也能略見一二。藝術家的不少作品中,會用顏料繪出仿如版畫印刷的效果。 《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同是三聯作的作品,Ziad Dalloul參考了北部文藝復興的中心藝術家揚·范艾克 (Van Eyck)的創作體裁,中間的畫較兩側的高、闊。此外,這張作品的前景顏色較為強烈,後景顏色則相對淺色,這種透視法的用色,亦是參考了同是文藝復興時間的畫家提香(提齊安諾·維伽略;Tiziano Vecelli)的技法。 《檯面景緻—粉紅色的檯布》(Tablescape – Pink Tablecloth) 這張作品與另一張《晨曦》,是展覽中用色較為清新的兩張畫作。藝術家使用了大量的粉紅色、紅色,並出現了Ziad Dalloul的四大象徵物 — 桌子。值得留意的是,桌布流動的感覺仿如與自然融為一體,靜態物件變成動態物件,從中能窺探藝術家對於人類與宇宙觀之間關係。 《沼澤風光》(Swampland) 在Ziad Dalloul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大量的參考文藝復藝畫家的技巧,而這張畫也不例外。不過,細心看畫的話,能看到樹林中出現了一道曙光,這是巴洛克時期的常見風格。此外,亦能看到藝術家擅長的仿版畫風格,畫布上的筆跡看起來比起畫上,更似印刷而成。 在《記憶的微光》展覽中,展出多幅Ziad Dalloul的近代作品,是次展覽亦是其首次在港個展。看畫,思考存在,從中取得一點啟發。 《記憶的微光:齊亞德.達盧勒作品展》 日期:即日至7月29日 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地點:中環荷里活道10號大館總部大樓地下01-G04-G05
【香港角落】跟着5部港產片懷舊遊
8、90年代,港產片風靡全球,以殭屍、古惑仔、當時生活文化為題材,拍成警匪片、周星馳喜劇或港式浪漫愛情等,角色、價值觀、對白、歌曲至今仍繼續影響着亞洲各國的影視。 時間來到2023年,香港的風景雖未必如同昔日,但依舊動人。如果你忘了這些畫面,不如跟着我們,找一個周末時光重遊舊地。 攝:Mak (IG @iunyi_)
【人生本苦】 看描象畫與自己對話 旅法畫家藏淵疫情三年《意識的覺醒》
疫情三年,地球雖然如常轉常,但世界各地的人類活動彷如停擺下來,停課、在家工作、封區封城以至鎖國,忙碌的人們終於被迫要停下腳步。這段時間內,病毒的無情、人類的脆弱,都一一看在旅法中國畫家藏淵的眼內,喜歡研究中西哲學和佛學思想的他不禁問:「我們怎樣活着?是意識的流動。」想法已融為顏料,落在畫布之上,並成為是次畫展的主題——《意識的覺醒》。 是次個展的作品中,藏淵的畫作如常的絢爛繽紛,只因為他相信佛教所說的「人生本苦」,生命最不欠缺的就是悲苦、痛苦,所以他把這些負面情緒都從作品中抽走,只呈現美好的狀態和色彩,滋養這個世界,此為他「儲存美」的概念。 《意識.回家》 三年來,各地封城鎖國,不少遊子也困在他鄉,無法回家。藏淵便抱着鄉愁,把濃濃的情緒化作顏料,塗抹在畫布上,聊表思念的心。畫家在顏料的使用上十分厚重,他曾這樣解釋:「一幅畫代表一個人,生命不應是平面,而顏料也是我與世界交流的媒介。」飽滿的情緒、人生的重量,由顏料堆疊而成。 仔細看這幅畫,下方有一個人形的筆觸,站在一條不太平坦、甚為曲折的路上,那可能就是疫情期間畫家本人的投射。 《意識.飛揚》 這幅作品的主旨是「自由」,故畫家的筆觸也較為不規律和無定向,四散的線條就如飛翔中的思緒,或許正是藏淵進行創作時,其腦海中意識的模樣吧! 《大涅槃鏡》 畫家平日除了喜歡研究佛學外,還會打坐入定,最長入定時間可達7小時。多年來,藏淵參透了不少人生哲理,便在疫情期間創作了這幅《大涅槃鏡》,並使用一種他從未嘗試過的畫法 —— 拋棄工具,直接把顏料擠在畫布上,使其意識到作品之間沒有過渡,顏料的流動彷如其意識的流動一般,令作品更具生命力。 《那些夢都到哪餐去了》 藏淵與約4歲的兒子一起創作,細看之下能看到很多小動物的影子,可能是貓、狗、青蛙或是恐龍?在這幅畫中,收藏了很多人已遺失在俗世中的童真。或許讀者看抽象畫時會感到茫然,覺得無法與畫家進行連結,但其實看畫的過程並非進入創作者世界,而是與自己內心溝通的過程,投放的時間越多,能找到的東西便會越多。 《意識如風》 這幅作品十分特別,藏淵用調色盤上已風乾結塊的顏料剷起,撕成條狀塊狀或各種不規則形狀,再拼砌貼於畫布上。不同的顏色、不同的顏狀、顏料塊上顏料的狀態,都代表着各種時刻、心情和想法。 《藏淵:意識的覺醒》 日期:即日至7月14日 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星期六 中午12時至傍晚6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敬請預約 地點:天趣當代藝術館(荃灣美環街1號時貿中心21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