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好」的藝術】 當對的時間遇上對的衣服 攝影師、冷衫藝術家聯手造出「隱形斗篷」
如果我有隱身的超能力,是否可以更隨心所欲?雖然超自然力量不可強求,但也可以憑實力實現。英國一位「冷衫藝術家」Nina Dodd 與攝影師 Joseph Ford 合作,讓模特兒穿上冷衫,「隱藏」在背景之中,在顏色、角度的完美配合之下,便融入到電梯、牆壁、運動場等場合之中,一瞬間就似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發揮了作用。
織冷衫織到讓人隱形,Dodd 認為,「這是一個充滿創意的藝術世界,我對編織有着各種古怪的想法,作為一個喜歡編織的人,我會把羊毛推向極致。」而攝影師 Ford 就一向熱衷於「以意想不到的方法說故事,並確保所有人都會在過程中感到愉快。」兩位藝術家的想法天馬行空,當 Dodd 遇上 Ford,就似她的冷衫找到合適的背景,一切都是「剛剛好」的藝術。
Photo/ @ninadoddknits @josephfordphotography
相關文章
【與紅色高跟鞋的緣份】00後「哥迷」因張國榮打開新世界 鍾情經典明星不老餅 「過咗廿年,哥哥價值並未消逝」
這些年,「後榮迷」已經成為文化現象,意思是張國榮離世後,「哥迷」數目依然不斷增加。「WindOfLeslie」版主Ellie是一個標準的「後榮迷」。2004年出生的她,可說是「人肉哥哥資料機」。日前與她一起參觀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的「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凡是與張國榮有關的,她都能滔滔不絕。而最令她情迷的正是展覽其中一項精選展品 — Leslie的那雙紅色高跟鞋。 現年18歲的Ellie,小時候聽着爸爸播80年代廣東歌,張國榮、梅艷芳、羅文,「唔同歌星都有,最深印象係哥哥嘅《風繼續吹》同《不羈的風》。」音樂讓她認識了張國榮,而真正愛上哥哥,是早年參觀一個與性別流動有關的展覽,看到了一雙哥哥曾穿着綵排的紅色高跟鞋,剎那感受到那種打破性別框框的中性魅力,「番去再搵番啲電影嚟睇,好似《霸王別姬》同《春光乍洩》,了解咗唔同舞台形象意念,咁就覺得『wow!』打開咗新世界。」 來自張國榮的文化啟蒙 今次的「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精選展品除了曾經和哥哥一起踏上《跨越97》演唱會舞台的紅色高跟鞋,還有他在《熱・情演唱會》穿過的貝殼裙褲。回想過去接觸到張國榮的這些形象時,Ellie直言:「對我來講係一個文化啟蒙,唔會喺學校學到,唔會同你講男人可以着裙。」她補充,「唔係一啲淨係喺電視機,淨係喺街上面睇到嘅嘢,而且二十年後望番都唔會好老土,呢個人好犀利!」 隨着對哥哥的不斷了解,Ellie越來越被他吸引。例如他歌影視生涯前、中期,略帶反叛的氣質,「嗰陣文化圈流行白馬王子形象,咁偏偏佢出現,有人話佢係東方占士甸,我覺得係幾有意思,好代表到嗰個年代,多元萌芽嘅階段。」當然亦有他為人津津樂道的性格,「佢係好感恩嘅人,無時無刻都好錫fans,好少聽到張國榮壞話。」 喜歡張國榮就是要dig deep into it 作為其中一位「後榮迷」,Ellie表示家人從沒反對自己喜歡張國榮,反倒是一些朋友會覺得她有點奇怪,例如,有人會覺得她鍾情80年代的明星:「嘩,好老餅!」也有人會問:「點解你會鍾意一個過咗身嘅人?」 「張國榮過咗(身)廿年之後,大家都仲去celebrate(讚頌)佢,咁佢係有存在嘅價值。」Ellie舉例:「我哋依家睇緊嘅好多哲學理論,好多好犀利嘅人,佢哋死咗好耐,我哋依家重睇緊,證明有啲嘢,佢需要存在,或者有存在嘅價值。」 而作為生於2023年香港的「後榮迷」,身邊免不了有男團粉絲。Ellie表示,喜歡一位已離世的明星,「唯一唔同係,唔似追偶像,有新歌,有廣告活動,有演唱會,可以一齊參與。」她補充,「個感覺,唔係去keep住啲嘢好新,而係要喺一堆現有嘅嘢,dig deep into it,個process係向下去挖掘,多過你要跟住artist schedule去做啲咩。」 製造了解和欣賞的契機 Ellie認為,張國榮的前衛和藝術成就,讓他的價值並未因時間而流逝。她說,年輕人對一些經典事物不感興趣,並非覺得老土,反而更多情況是欠缺一個契機,去了解該些事物的價值,「呢啲嘢唔再新,好難有新聞,好難突然上YouTube熱門,就算突然間有首新歌,我哋都唔會見到張國榮重新出來喺個台演繹首歌。」除了把一些資料數碼化,希望透過互聯網令更多人認識張國榮,也希望能為哥哥策展,「張國榮涉獵過嘅嘢太多,好似今次展覽咁,可以親身見到佢嘅衫、唱片封套,咁係最實在!」 對話尾聲,問了Ellie一個問題: 「如果有機會向哥哥講一句說話,你會講乜?」 她說: 「你做緊嘅嘢係好犀利好厲害,請你繼續去鍾意你自己,去做呢啲咁有價值嘅事」 你又會對哥哥說些甚麼呢?
【????】本地導演藝術家Mr. Tripleton紙幣塗鴉疑問世界 人生需要「為甚麼」打開未知大門
曾幾何時,我們對世界有無限的好奇心,嘴邊的問題足以湊出一本《十萬個為甚麼》,甚麼時候開始把疑問都收起,最終麻木沒有問題,對一切也沒有感覺呢?跨媒介藝術家Mr. Tripleton以美金創作,每張紙幣上也有一個曝怒的小朋友,代表着某一段時期憤世嫉俗的自己,再以塗鴉的方式寫上一些單字,刺激觀眾打開一扇又一扇未知的大門,找回那個「點解、點解、點解」的自己。 文:Hoiyan|攝:Mak 失去自己掉入負面泥沼 疫情的那段時間,剛巧是Mr. Tripleton的人生低潮期,那時候讓他想不通的問題多如繁星,困在煩惱之中的他甚至遇上嚴重車禍。「人生嘅位置,同你真正嘅能力唔一定成正比。」他說,10年前的做創作,最重要是自己滿意作品,別人不懂欣賞也不要緊,戴着面具的他沒有洩露一點感情道:「依家我已經冇咗自己。」Mr. Tripleton曾狠狽的掉進萬劫不服的泥沼之中,跌過、痛過,也曾接近死亡,最終也成功爬出負面情緒的潭,把當時對世界所有的不滿也變成一道又一道問題,用畫筆叛逆的好奇問世界,也會憤怒的質問世界。 不是征服知識 是要打開大門 那段時間,Mr. Tripleton在美國夏威夷養病。因為當地文化需要打賞小費,所以每次也會留下一張$1紙幣,他便想:「不如畫啲嘢落去。」喜歡思考的他隨即便出現數十個想法,從這樣的行動會否令紙幣更有紀念價值,直至$1到底是甚麼,Mr. Tripleton說:「喺呢一張紙,我哋有無窮嘅信任,係咩令到我哋相信佢係$1呢?」可能你會說,在錢上塗鴉不是違法嗎?他解釋:「如果係devalue個錢就係illegal,如果我add value咁就冇事。」 就這樣開始了他的創作之路,他甚至會在新年利是錢上寫上單字給小朋友,他分享一年寫了「quantum」(量子):「佢唔會明㗎喇,但可以早啲開咗度門,重點唔係要征服某一個knowledge。」重要的是多讓自己思考,對所有事物也充滿疑問,即使是自己相信的事,因為人是不能放棄思考的。 過程先重要 點解一定要有答案? Mr. Tripleton每一幅作品也有一條問題,那些問題是否屬於自己的反思呢?他回答:「我係問所有人,所有嘢都要一切進步、一齊好。」如果細心看作品,前後都有單字,筆者隨時拿起一張看看,分別是「CAN DREAMS BE REAL?」和「ONE ONLY」,便問道:「剩係得一個夢想可以實現,因為要專注一件事?」Mr. Tripleton則說只是一個組合,實際的意思如何,就要靠觀眾自己參透。 除此之外,還有Batman系列、老虎機等畫作。那麼,你有找到問題的答案嗎?「過程先重要,點解一定要有答案。」Mr. Tripleton續問,不如你解釋一下怎樣玩老虎機,正當筆者欲嘗試回答時,你說:「玩好過啦,你玩一下就知,係咪?」然而,這也是他做展覽的原因。下一次,捉緊機會,當Mr. Tripleton開展時,便去找回那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自己。
【有聽沒有懂】插畫家水水畫展《你永遠無法知道我在想甚麼》 溝通難題不只源自別人 更大原因是自己的「以為」?
「唔係咁呀!你都唔明我!」溝通是一件極其麻煩的事,好好的表達清楚想法已經是一門高深學問。然而,理解別人也不是想像中簡單,「將心比心」四個大字只能盡力而為,試問沒有真實經歷過,又如何感受別人的感受呢?本地插畫家水水以《你永遠無法知道我在想甚麼》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6件作品,包括5張畫作及1個石塑黏土裝置,每一件作品也有一個無法溝通的故事。 若果你也徘徊在溝通困難之中,感到社交疲勞,想找一個地方靜下來歇息一下,那不妨去Whatever. Coffee看一看這個畫展,從中尋找一點理解和安慰。 《你永遠無法知道我在想甚麼》是水水第一幅創作的畫,躺在小水池中的是她自己,坐在池邊的是她朋友,而池中的水則是家中出現的變故。整個人沉浸在事件中的水水非常難受,朋友嘗試努力安慰,卻無從入手,身處的位置不同讓關心的話與水水表達的內容完全無法重疊。 「其實可以嘗試躺下去,或讓身體更多部分浸進池中,拉近彼此的世界。」水水說,或許對於身在其中的她,其他人的盡力諒解比虛無縹緲的安慰更重要吧。 《I can't hear you》說的是人們總在努力表達自己,把聲音放大、長篇大論的說個不停,卻沒有想到對方把話聽進心裏,水水舉例:「有些人喜歡寫萬言訊息,但收到的人可能覺得很沉重,不想看。」就如畫中一樣,一方拿着大聲公想要把自己的話清楚告訴另一方,卻沒有留意到大聲公的嘈吵音質,也沒有留意到自己的位置站得太前,直接把大聲公堵在另一方的肚子,片言隻字也無法聽到。 偶爾我們總想一個人躲起來,好好的享受獨處的時光,在《Isolation》這幅畫中,每一間小屋也是一個人的小天地,視乎自己的狀態可能是沒有窗、關上門、偷看着外面的世界等。不過,身在資訊如此發達的年代,實在難以完全斷掉與別人的聯繫,最低限度也會傳傳訊息,這就是地上的路,正在看畫的你又是哪一種狀態呢?有趣的是,若你是親身前往看畫,會發現畫作被封在框框之中,那是因為你也是躲在自己的小屋偷看外面的世界。 《Inside》是整個系列的作品中,水水投放了最多感情創作,也是她最喜歡的一張畫。畫中的她把自己收在一副骸骨之中,她解釋:「那是男人的的肋骨。」水水爸爸的辭世並沒有留下遺書給她,讓她完全無法釋懷,也想不通父親此舉的原因,但生死相隔已成事實,她說:「即使我鑽入骨,也無法聽到他的話。」這是無法再溝通的痛。 水水在創作的《對峙》有兩個版本,分別是影片及光柵版畫,原因是她想更動感的表現人們在爭吵時的自我意識膨脹,水水解釋:「靈感來源是我和我媽,她有自己的價值觀、主張,不會聽我的話。」所以,在不同角度看畫作時,便可以看到雙方來勢洶洶的向對方衝襲,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強硬的套在對方身上。大多時候,雙方各持己見時,其實也不見得非得要得到一個共識,互相尊重也很重要。 最後一件作品《以為》是黏土雕塑,兩隻「水水」一隻藍色,另一隻黃色,看起來大致上是相同的。水水說:「藍色那隻是我的本體,拿起來是比較重的,而且它的背後有一印記,黃色是沒有的。」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一個模樣,卻總會看漏了一些自己的特質或缺點。 可能我們常以為的溝通問題常來自於別人,但其實很多人也忘記要好好與自己對話,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想法,才能真正的放鬆和治癒心靈。 插畫家水水從小已很喜歡創作,雖然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情緒問題已無法提起畫筆,不過正因為如此,也為她留下一粒種子,在日後創作「動力神社」及投射自己的角色「水水」,她指:「水水的身型會隨着自己的心情狀態有變化,傷心時它會扁瘦一點,開心的話則會胖胖的。」最初,有創作這個品牌和角色是有一個故事的:水水在外太空時,因為衣服失去動力,所以只能飄浮於宇宙,它突然看到一座神社,連接後便得到動力,最後更成功降落在一個星球,她相信:「動力可以無中生有,現在沒有動力不要緊,休息過後的某一刻可能便會找到讓你充滿動力的事物,重新出發。」 文:Hoiyan|攝:Vincent Wong 《你永遠無法知道我在想甚麼》 日期:即日至3月31日 時間:上午11時至傍晚6時(逢星期一休息) 地點:Whatever. Coffee(深水埗大南街172號B地舖)
【用鏡頭重組時空】攝影藝術家Pelle Cass首個亞洲個人相展 花逾40小時後製 用23,800張相縮時紀錄彩虹邨
彩虹邨是香港的打卡熱點,連遊客來港一遊也會慕名前往,可謂已經被「影到爛」,還能玩出新花臣?擅長靜態縮時攝影的藝術家Pelle Cass也被彩虹邨的豐富色彩深深吸引,在未能來港的情況下與香港策展團隊WAY by Way of Difference合作,以遙距的方式拍下23,800張彩虹邨的瞬間,整個畫面佈滿密密麻麻的籃球,長方形框框中把時空定格,留下了彩虹邨的日常和活力,一起走進他鏡頭下的神奇時空秩序。 Pelle Cass攝影作品的取景位置均很生活化,運動場、街頭、馬路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只要我們嘗試跳出框框,或許我們也可以拍攝出與別不同的趣味照片。看攝影大師的照片時,除了欣賞他的拍攝技巧,更應該好好學習他們的思考方式,心動不如馬上行動,一起去Pelle Cass的首個亞洲個人相展《PELLE CASS: PHOTOGRAPHS》看看他的其他作品吧! 是次相展中,一共展出了15張Pelle Cass的作品,共有三個系列作品,包括《Crowded Fields》、《Fashion》及《Selected People》,其中Williamsburg from High、Place Vendome、Boston College Spring Football和Cyclorama, Saturday Improvisation更是首次在展覽中展出的作品。 Pelle Cass展出的照片全都以「縮時攝影」(Time-lapse photography)拍攝,其影像創作的方法只存在於保留和省略,再花上至少40小時後製、經歷數萬張照片的取捨,才成就出一張作品。 《PELLE CASS: PHOTOGRAPHS》相展 日期:即日至3月26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10時 地點:尖沙咀海港城海洋中心二階207號舖
【解放口罩後】以敏銳洞察力、鬼馬鏡頭創作 街拍攝影師黃建榮Edas疫後重新適應香港 直視創作瓶頸:大部分創作最大勁敵係恐懼
除下口罩,香港人的笑容重現了嗎?在口罩令解除後的首個周末,街拍攝影師黃建榮(Edas)如常到銅鑼灣,一邊踱步,一邊四處觀察。口罩之下,Edas並無從街道上感受到大家重拾笑顏,「大家對望,眼神好似只係講,係呀,我選擇唔戴」。他最大的感受反而是,街上的人好像突然多了很多,密密麻麻,「多得令人有啲恐懼,好難注專去觀察『人與物』或『人與人』嘅關係」。 他定下心神,極力地觀察身邊事物,眼光落在路邊的一個廣告牌。廣告牌上有一個跳起的男人,旁邊是一個三角形路牌。就是這個了,按下攝影鍵,一幅男子跳過三角路牌的相片順利誕生。這種透過錯視而產生的諧趣感,正是Edas鏡頭下的一大特色。他在Instagram上post了這張相,有人留言道:「always there is surprise in ur photos」。 香港好不容易才從疫情熬過來,Edas也在第五波疫情中斷攝半年,重出江湖後好一段時間,感覺遇到了瓶頸,「覺得作品不是我想要的」。是喪失了觀察力?失去了敏銳度?還是沒有靈感了?最後,他發現問題的源頭是自己的恐懼,「你要點樣面對恐懼?就係直接面對恐懼」。 文:Heidi Wong| 圖:@edaswong、hct 訪問當天,Edas趁自己的午膳時間溜出來,本來擔心訪問會影響他吃飯,他說:「不用怕,我168,不用吃」。 他開始168斷食法,緣於打針後想身體更強壯一點,故持續運動兼斷食減肥。現在Edas下午2時至3時才會進食第一餐,晚上大約9時到10時吃過晚飯後就不再進食。「有時候貪心一點,原來20、4,甚至24、0都可以。」24小時不進食?「我自己一開始都不相信是可以的,斷食一日,再兩小時吃所有東西,然後再24(小時不進食)。這樣專注力反而更好,只是手腳會冷」。 筆者注意到,Edas在訪問期間常常提及「專注力」。在香港這個繁忙的都市,人群熙來攘往,站在彌敦道向前看,身邊全是急促行走着的身影,要精準地捕捉到精妙一刻,除了等候,便是專注。Edas擅長捕捉人與人或人與物間的「錯視」畫面。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相信是「調整領帶的西裝男」或者「孫悟空髮型的港鐵乘客」,總有一幅曾進入過你眼簾。 觀察藝術 Edas是工程師出身,現職處理無線網絡的Solution Manager,是「很理科的東西」。開始沉醉街拍,竟是因為「中年危機」,「記得嗰陣剛剛開始3G變4G,覺得好似好沉悶,想搵啲興趣
【童心萬花筒】韓國當代藝術家Artnom畫展《Childhood Heart》 用色彩與對比拯救你內心的小孩
隨着年紀的增長,你有沒有發現自己逐漸失去想像的魔法?小時候,我們喜歡淋雨踩水氹、通宵玩樂接早課也沒有在怕,但從甚麼時候開始會怕感冒、害怕沒有精神上班,可能萌生這個想法的那一刻,就是我們開始失去童心的時候。韓國當代藝術家Artnom喜歡以原色、強烈對比、活潑的風格創作,並在二次創作中探討流行藝術及文化,從其畫風中完全無法想像畫家本人已年過半百,只因畫中角色的表情動作、色彩場景都充滿童趣、搞怪和不怕搞砸事情的童心。 藝術神奇的是它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心,若想重新感受青春的莽撞找回自己的童心,不如一起走進Artnom的藝術萬花筒,從他的畫展《Childhood Heart》感受世界! 「我的創作主要是真誠表達自己喜歡的東西。」對比起說一個特定的信息,Artnom更喜歡透過畫中角色來表達不同面向的自己。同時,因為藝術家的童年深受宮崎駿的動畫影響,讓他很重視生命、重生和保有一顆純真的心的想法,而這些都能在畫家喜歡的色彩、圖案如彩虹、心心及快樂的表情中反映。然而,Artnom對社會規範的疑問與質疑則體現於其選用的強烈對比色彩之中。 Artnom《Childhood Heart》 日期:即日至3月14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8時 地點:尖沙咀海港城海運大廈L3 OT30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