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22年4月4日出版第六次評估報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簡稱AR6)三部曲中的最終回。2021-22年較早推出的第一(WGI)和第二工作組報告(WGII)分別綜合了過萬份有力的科研文獻,闡述氣候變化的自然科學基礎,以及為人類和生態系統帶來的風險。兩份小組報告均警告氣候行動的窗口正迅速關閉,因此第三工作組報告(WGIII)提出的具體行動方案為各界翹首以待,看看如何逆轉劣勢。決策者摘要報告(Summary for Policymakers,簡稱SPM)的第一個圖表(SPM.1)顯示所有主要溫室氣體的全球淨排放1990至2019年間持續上升。要將全球變暖控制在 1.5°C 以下,排放必須在 2025 年之前達到峰值,到 2030 年減少四分一或以上。換句話說,減排的政策必須夠快。下文為你整合這份最新出爐氣候報告的三大「拯救地球」方案。   1990-2019全球主要溫室氣體的淨排放(圖片來源:IPCC AR6 WGIII SPM.1) 1. 儘快停止投資化石燃料 IPCC報告重申控制氣候變化必須大幅減少化石燃料排放,並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碳移除技術。儘管科學界在此報告前已多次強調削減化石燃料的關鍵作用,不少政府和金融機構還是基於眼前利益和供電穩定,繼續投資和興建相關項目。全球 150家最大的金融機構中,超過一半沒有限制石油和天然氣融資,而煤炭項目的融資速度竟比去年增長兩倍有多。一旦化石燃料基建落成,機組四五十年的壽命鎖定了將來幾十年的排放軌跡,意味升溫兩度以內的目標難以實現。IPCC報告指出金融界系統性低估了氣候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 “systematic underpricing of climate-related risks” ),必須提高投資者和從業員的意識和透明度,確保資金過渡到清潔能源項目上。 2. 碳排放移除將無法避免 報告C.11段落指出如果要實現淨零排放,部署碳移除技術以抵消難無法清零的排放是不可避免的。現存方案的技術成熟度、清除和儲碳潛力、成本、風險等存在很大差異。較便宜的方案是泥土固碳,45 美元每噸碳就有交易,而直接空氣捕獲的成本可高達300 美元每噸碳。此外,進行大規模碳移除尚有可行性和可持續性方面的限制,須加緊研發步伐。 3. 2030年性價比清單的啟示 報告其中最重要的啟示是在SPM.7圖表比較不同行業減排方案的性價比。條形的長度代表至到2030年的減碳潛力,越長越好;顏色則代表成本,藍色是比參考值便宜,紅色是最昂貴。太陽能和風能是性價比最高的方案,非常值得投資。減少改變森林用途和透過農業土壤固碳的減碳潛力也不俗。交通運輸方面幾乎所有行動都非常便宜,加起來的潛力也不容忽視,例如多用公共交通和單車、增加輕盈貨車和航運的燃料效益等。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圖中部分方案的價格可能會在未來十年急速下降。但基於快速減碳的需求,此清單對未來五年的政策制定具相當價值。   2030 年氣候緩解方的成本和潛力估算(圖片來源:IPCC AR6 WGIII SPM.7) IPCC第三工作組報告發表後,整份 AR6評估就完整了。歸根究底,IPCC報告體現全球頂尖科學家一致認定氣候危機的迫切性,同時蘊藏著他們對人類文明的寄望。IPCC主席李恢成(Hoesung Lee)對許多國家正採取的氣候行動感到鼓舞,由此證明一些法規、市場工具的效力。如果這些措施能更廣泛、更公平地應用,定必能支持深度脫碳並刺激創新。

近年的社會氣氛在疫情下顯得死氣沉沉,越來越多身心靈資訊也因而出現。最近就出現了不同的心靈療癒挑戰,短至7天,長至30天。今日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3款不同的自我療癒挑戰有甚麼任務吧! @lightkeepers, Light Keepers 自然光的「熊抱無力感7日挑戰」。該挑戰以每日早上6點45及傍晚6點正進行的的日出、日落深呼吸,學習祝福和感恩為主。當中包括了在IG live共時看日出和日落、 靜心呼吸、祝福許願和感恩問題等活動,互動性較強,如同有一班「朋友」與你同行般。而當中更解釋了活動的不同益處,如看日出、日落,是因為光線進入視網膜會分泌「血清素」,這快樂荷爾蒙可以使情緒更穩定。 @hkfygwholewellness,好治癒 Whole Wellness 發起的14天線上「抗疫・自癒之旅」挑戰。是以圖文去提供不同資訊,給予大家在家抗疫下可以在不同方面做甚麼的建議。第一天是先完成在身體、心理、社交、職業、數碼及環境健康六方面的測試,好讓大家了解自己現時需要特別關心及改善的部分。接下來的13天就有使用家居用品健身、健康飲食資訊、靜心藝術手作及保持與自然聯繫等的多方面每日「挑戰」。除了跟隨其IG posts 上的資訊去進行挑戰外,更可到其網站訂立更個人化的旅程目標。 最後是由@lightyouup_channel 製作的「30天愛自己挑戰」。一張圖簡單列出了1至30日,每日要做的一件事。如擁抱自己、稱讚5位朋友及去離島散心等。從自身到他人,更包含外出感受大自然,當中都是相對容易去做的行為。 其實不論是哪一個挑戰,時間的長短如何,當中最大的目的也是想提醒大家,在抗疫期間要不忘照顧自己和愛自己。保持正面並感受身邊的人、事、物,一些平日不在意,覺得很微小的行為,在疫情下也許能為自己「打打氣」!如果大家有興趣可到上述IG進行挑戰哦!  

以書寄情,在書頁背後寫上告白、祝福字送給別人,好不浪漫。本土二手書店「貳叄書房」收書時發現,有些是 A 君送給 B 君的聖誕禮物,不禁想到「我們為何不再送書作禮物呢?」店主阿翹和 Sherry 於是想到 #人間世計劃 ,讓大家贈書予身邊不同的人,可以是朋友、家人,也可以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有人想送畀『迷惘嘅年輕人』、『一樣相信閱讀嘅人』、『中五同齡嘅人』

過去多年,憑著一把絕對不會失敗的手術刀,大門未知子這個角色實在為米倉涼子贏盡人氣,更奠定日劇女王的地位,但《Doctor-X》至今續拍八季,觀眾可能已太熟悉這個無敵角色,驚喜欠奉之餘,故事亦愈來愈扁平,甚至逐漸淪為沉悶公式演出。不過,今年在藤井道人執導的 Netflix 新劇《新聞記者》裡,米倉涼子卻終於擺脫浮誇的時裝品牌巡禮,重拾失落多時的演員風範。從不敗手術女醫變成新聞記者,而且是一位挫折連連,面對各種打壓,屢敗屢戰的政治記者。   令人意外的是,米倉涼子及幕後團隊對劇中女主角松田杏奈的揣摩恰到好處,首先就不是《Doctor-X》那種淺白的華麗閃亮,松田不是所謂的美女記者或主播,而是言論過激,得罪了許多權貴的政治記者,因此她衣著樸實,從未像米倉在《Doctor-X》那樣全身名牌,更不賣弄美貌、不是討人喜歡的花瓶記者。她倒不是完全不在意儀容,尤其外出採訪,她會穿得簡潔得體,保持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形象。米倉涼子過去早已演過醫生、律師、談判專家等專業人士,但畢竟模特兒出身,服裝上總是過火,像《新聞記者》那麼貼地和真實卻很少見。個人特別喜歡劇中一個細節,當她從外面風塵僕僕返回報館,會先脫下平底鞋,換上拖鞋才伏案工作。比起白色醫生袍下仍是一身性感盛裝、腳踏高跟涼鞋,更明白找米倉涼子飾演一名如此「平凡」的角色,或是考慮到這巨大的反差。當然,《新聞記者》也沒有過度戲劇化將松田塑造成「飆演技」不斷號哭嘶叫的悲劇人物,她不亮麗也不過度悲觀,沉實背後是這位新聞記者抵得住政治壓力,在低潮中咬緊牙關,憔悴抑鬱,但不會輕易被擊倒。比起《Doctor-X》那種無視威權的傲慢,米倉於《新聞記者》收起明星氣場的演出無疑更有層次。手術女醫開刀時,或因為早已替病人注射麻醉藥,所以從來不讓人覺得痛,觀眾也默認了只是戲劇效果,而《新聞記者》呈現得最深刻之處,正是一名專業記者所不能言說的痛,延伸至一眾無權力者面對政治黑暗,無從宣洩的心理創傷。   當然,《新聞記者》寫實之處不只角色,因為故事並非完全虛構,不是戲劇效果 —— 這應該也是此劇最轟動之處,劇集改編自資深記者望月衣塑子的半自傳體小說,並取材自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森友學園舞弊醜聞。望月衣塑子就是當年對安倍晉三窮追猛打的新聞記者,也是故事主角松田杏奈的原型。藤井道人前幾年其實已拍過《新聞記者》的電影版,當時是由松阪桃李和沈敬恩主演,但考慮到故事與真實事件發生時間接近,日本各大電視台都都嫌題材敏感不敢宣傳此片,更不用說會否開拍電視劇,結果由 Netflix 取得版權,也成為米倉涼子進軍網絡平台,及擺脫《Doctor-X》刻板形象的新嘗試。   雖說是米倉涼子的轉型作品,不過,電視劇版大改動是加入橫濱流星飾演的大學生木下亮,而時間點亦變成疫情下大學生求職更見困難的肅條時期。一個每日凌晨兼職派報紙,但自己從來不看報紙,對網絡上的內容農場和假新聞早已厭倦的大學生,對一切都沒太多想法,只想隨波逐流找到安穩的工作過活,結果在打工時慢慢從如何讀報、報紙版面編排開始,對報紙的生產過程有興趣,而隨著親人捲入政治事件而自殺,便燃起了他成為新聞記者的衝動。新增的這一段情節,既首尾呼應著松田杏奈默默刺探政治黑幕的經過,同時也牽連到一名資深新聞記者的事跡是如何打動本身政治冷感的年輕人,讓對方決定以新聞記者為志業。在爭取公義的路上,你會不斷面對失敗,但不是一敗塗地,你的付出可能改變不了世界,因為勝利太遠,真相無力,但起碼影響了你的後輩,讓他們視你為榜樣。整個故事並不說教,也沒有借助正義光環站在某種高地,然而讓我動容,就像木下亮面試時的回答,想成為一個記者,想寫出連那些不看新聞的人都會看的文章。但這顆赤誠之心可能隨著年月被磨平、或被壓垮,然後變質,變成另一種機關算盡的偽姿態。你有成為自己當初想成為的人嗎,但原來最重要的是,你有成為值得被視作榜樣的人嗎?   近年日劇浸沉在一股「編輯熱」之中,每季都有不少編輯、記者與校對等,甚至多到泛濫,變成名不副實的「假想職業」。但真實世界沒那麼光鮮亮麗,色調灰暗的《新聞記者》不但歸於平實,還任重道遠,想要喚醒年輕一代的新聞精神,重建傳媒第四權的威信。比較遺憾的是,日劇迷經常都會討論,如果將來要拍香港版,應該找誰來主演?《新聞記者》例外。將來太遠了。  

非常時期,好多嘢都令人感到瘋狂? 但又有冇諗過,換上一個上帝視覺,其實好多嘢都係一笑置之~ 借助周子涵 IG@kerrytachau 新歌《#RBF》嘅旋律,帶大家思考一下OMG背後嘅衝動! #OMG 原名:#RBF 原唱:周子涵 改詞:狼少 唱:狼少 MV Producer:Alfred 見怪作怪責怪 吓吓猛咁嗌 第日問有獎金分 邊樹派 變化太快 變態再變態 冇嘢買 到最尾 炒咗車 失覺晒 憑藉那超敏感目光 凝視各種怯慌 Everybody Crazy And Nobody 鬆弛 平平無奇連傷風咳嗽當虐疾放肆 見亁咳都要 #OMG 乞嗤都要 #OMG OMG靠蒙嘴表情 做出畸形 唔知幾時停 出街都要 #OMG 呼吸都要 #OMG 緊張等如十分精明 健康精靈 長生的認證 (#OMG 緊張得佢) (#OMG

如果公司的內部通訊軟件,從來都洋溢着歡樂氣氛,一點涉及批評工作環境的留言都沒有,或許亞馬遜(Amazon)的例子會帶來一點啟示。 電子商貿平台Amazon正計劃推出內部通訊程式,方便員工溝通。外國網站The Intercept取得Amazon內部文件,透露通訊程式將會加入過濾功能,禁止員工使用最少42組詞語,普通如I don’t care (我不在乎)、this is concerning (這是關於)、concerned (關注),restrooms (廁所),到不同的勞工議題,如fire(解僱)、bullying (欺凌)、harrassment (騷擾)、diversity (多樣性),injustice(不公)、fairness(公平)、以致職場上的待遇,如living wage (生活工資)、union (工會)、pay rise (加人工)、compensation (補償)、prison (監獄)、slave labor (奴隸勞動)和vaccine (疫苗)等也在清單內。除了各種可能是批評Amazon工作環境的用語會被屏蔽外,有關的員工留言也會被標記。 有知情人士透露,去年11月Amazon高層開會,研究建立內部社交平台,從而認可同事的表現,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和生產力,減少人才流失。而為了確保「正面的群體」(positive community),防止負面的員工體驗,決定監控帖子,同時只允許個人一對人的參與,不是像Facebook那樣的論壇平台。在回應傳媒查詢時,Amazon 發言人否認會篩走報道指出的所有字眼,唯一可能被篩選的是具有攻擊性或騷擾性的詞,又表示團隊一直尋求新方法協助員工溝通,但通訊程式項目現時未獲批准,可能會有重大轉變或最後不會推出。 在這個消息傳出之前,Amazon在美國紐約市的倉儲員工,就投票組成了首個工會。支持的員工期望工會可以為他們爭取更好的酬勞、休息時間和放假日。路透社報道,結果代表美國勞工組織的一項勝利,也是勞權人士立下的一個里程碑。Amazon對員工的待遇,一直為人詬病,他們去年就承認,有許多司機迫於物流時效的壓力,在車上用水樽去廁所。 Photo: Craig Ruttle/AP

近年在香港一些雜貨零食店,甚至超市都見到有快熟版的廣西螺螄粉出售,起初我都有點驚訝,因為它有如榴槤般極端,愛吃的人欲罷不能,但討厭它的人可能更多,而且只要知道家中有人要煮,分分鐘要落街走避兩小時以上。 這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特產,肉眼看上去和有湯的桂林米粉相若,但當中的酸笋產生出對嗅覺至味覺的刺激感截然不同。但在這酸味背後,螺螄粉本質上最大的特色是它的湯必須由螺肉熬制。螺螄是一種比和田螺相似的螺,殼有螺旋坑紋,用它來熬湯是在當地傳統常見的做法,放入米粉成螺螄粉是後來的做法。 很多人覺得吃即食螺螄粉即使配料中的螺螄也只得一小包黑色碎屑般的東西,縱使到店中堂食新鮮炮製的螺螄粉,也不見到有螺螄,覺得店家偷工減料或不夠正宗,但其實正宗的螺螄粉就是把螺螄煮至融入湯中,做到「吃螺不見螺」。 傳統做法是要把洗乾淨的螺炒香再加入豬骨湯中熬,所以湯中是沒有「酸臭味」,而另一主角是醃製後的酸笋,先干煸,再炒香,讓發酵的香味發揮出來,同時把笋略帶的澀味去除掉,再配搭上木耳、炸腐竹、花生等成為配料。至於當中的粉是用米做的圓米粉,雖然各家店的米粉粗幼、軟硬、彈性不一,甚至和桂林的米粉、江西米粉都有點相似,但當地人會堅持柳州人吃的米粉是不一樣的。 和香港上一代對吃炒田螺的記憶一樣,在柳州吃田螺的歷史也許不淺,但流行起來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人們錢不算多,但至少能負擔到温飽以外的追求,此時吃炒螺,喝螺湯也普遍起來,經濟再發展至今,大家連螺都不太吃了,沒想到螺螄粉卻走紅全國,連柳州也在打造自己作為螺螄粉之鄉。這當地的街頭小吃,和小龍蝦、酸菜魚這些突然冒起的地方食品不同,螺螄粉乘著電子商貿和網購的流行,搶佔的是快熟包裝的市場。2015年柳州市政府公布包裝螺螄粉全國日售六萬多包,甚至組成跨部門的「柳州螺螄粉地方標準編制領導小組」,打擊質素欠佳的生產商。 可惜「吃螺不見螺」的做法,在現實中已成為根本沒有螺,而用調味粉取而代之的情況。不過,螺螄粉在生存的方式是,在內地路過某些住宅區偶爾會聞到附近有人在煮螺螄粉,然後你也會想,是時候在網上訂幾包了。

上星期,又有家長日。已經是過來英國大半年來第二次。 說起家長日,我有很多回憶。例如有一次,大概我是小三、小四。我讀小學,成績非常好,每次考試不是一百分滿分便是九十八,沒有甚麼好挑剔。班主任見家長派成績表,不知是否一定要找些所謂不足之處來揪秤,才證明自己努力工作,跟我媽說:「你個仔呀,寫字龍飛鳳舞,好肉酸呀。」連我媽也忍不住倒抽一口涼氣,但不忘客氣:「係嘅,係嘅,返到屋企,我會加倍篤促佢嘅書法。」可惜,我年少氣盛,有股怒火湧上心頭:「陳主任,寫字咁靚有乜用呀?將來做嘢,都用打字機啦,唔通仲用筆咩?你估我係王羲之呀?」之後的幾年小學生涯,我也沒有運行,慘成訓導主任眼中釘。 又例如有一次,應該讀到中學了,班主任居然跟我爸說:「阿方生,你個仔,上堂好多嘴,成日同人傾偈。」我出名啞,可以一整日不發一言,尤其我讀男校,班上一個美女也沒有,更加沒有傾談必要。話我健談?跟屈一個盲人偷看國家機密,沒有分別。我爸很明白事理,只是隨便應了一句:「哦,原來我個仔真係識講嘢㗎。」今次,是我圓滑了,立即道歉:「我以後上堂會專心一點,一定不會發出噪音。」我指鼻鼾聲。 在香港,每一年,總有一次家長日,讓老師跟家長交流交流。我以為英國教育文化不流行這一套,原來更多,一年兩次。而且,一洗英國打工仔慢活、懶散的形象,以我女兒正就讀的學校為例,家長日安排在平日放學後,家長自行預約見面時間,最夜去到七點、八點,假設老師朝早七點返工,他們可是直踩十二個鐘有多,而第二朝還要如常返工。一次家長日要花兩晚時間,不能說不辛苦。 不過,英國的老師應該崇尚報喜不報憂。我最關心女兒有沒有識到朋友,跟同學相處情況,有沒有被欺負?老師一味讚她人見人愛,個個都樂意跟她做朋友。語言能力呢?會不會追不上?她就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書寫的確稍落後,然後給了我們一張類似武林秘笈的內頁,教我們如何教子女書寫英文字母,還好像怕我們太擔心女兒成績,送多一句:「你個女好有數學天份,她的計數能力,遠超一般四歲小童水平。」香港人,數口真係比較精?又或者,是她看得太多YouTube片,潛移默化。 最重要,是以下總結:「你個女,不算太合群。如果,是她沒有興趣的題目,她會完全放棄聽書。不過,我們問她問題,她又總會有方法答到答案。證明,她是因為一早學識,覺得悶,所以認為不用留心。」嘩,在香港學校的話,死罪啦。轉個頭,老師補充:「不失一件好事吖!說到底,我們都是想將她訓練出獨立思想人格啫。她年紀輕輕,已經作出了示範。」突然之間,我覺得我個女在這裡讀書,真的比我幸運。不是甚麼沒有功課,操場較大,課程較淺白之類,而是這裡的學校沒有希望把一班四十個學生塑造到一模一樣,全部都是上堂粒聲唔出,寫字工工整整,又愛國又支持政府夢想做個好警察的模範青年。這裡的家長日,我真不介意一星期出席一次。雖然,老師一定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