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上周淺淡打邊爐淥肥牛的小小心得,不少人都問我,其實是否新鮮牛肉一定最好。這條問題看似簡單,但認真回答的話可算是論文級數。IG篇幅有限,今日將集中解釋急凍肉和新鮮肉在品質上有何差異,藉此掃除世人對急凍肉的誤解。   急凍肉一般定義,是泛指新鮮肉品經過零下25度快速冷藏,再儲存於零下18度的環境當中。至於冰鮮肉,則儲存在0度至4度。那麼冰鮮肉的肉質是否一定好過急凍肉?其實不可一概而論。   上篇「淥肥牛的決定性瞬間」已輕輕提及,其實肉的好與壞,除了自身的品質、油花外,另一關鍵是烹調過程中會否流失肉汁,而急凍的牛肉比起新鮮、冰鮮牛肉,的確較大機會流失肉汁,原因在於肉在急凍期間,肉中的水份會結成冰晶。如果冰晶體積越大,會刺穿四周的細胞壁,從而破壞肉品的肌纖維結構,結果解凍肉品時,被撐破的細胞壁就連同肉汁釋出(亦即所謂血水),肉品風味自然大減。此外,倘若連肉的表面也出現冰晶,亦會一併吸收冷藏櫃中的所有異味,亦即大家經常提及的「雪味」。   換言之,急凍肉的質素,取決於冰晶大小,若冰晶體積越小,可令肉越接近急凍前樣貌。然而,零下1度至零下5度這個溫度區間,依然最容易生成一定冰晶,但物理上又不可能跳過這個溫度區間。故日本人早年已研發出細胞存活系統(Cells Alive System),在冷藏過程中添加電磁場,抑制水分子在攝氏零度以下不凍結,就令到冰晶幾近完「清零」。   即使不用上「CAS」,當今世代冷凍技術十分成熟,大部分急凍過程都在半小時內完成,抑制冰晶生長體積,故肉類的品質基本上得以保存,反而是之後的運送、儲存過程,會否因溫差大令冰晶再度出現。只要在急凍、運輸、儲存三方面都做得妥當,一塊上等牛肉,不會因為「急凍」兩字而令質素大打折扣。當然,解凍方面亦很重要,主要是避免溫差太大,放在室溫解凍的話,再高級的急凍肉也變成細菌滋生溫床。   由於急凍技術日漸成熟,其實近年不少高級餐廳也開始引入急凍牛扒,什麼極黑和牛、安格斯肉眼、M5和牛西冷,其實都大有可能是急凍牛,筆者聽聞城中部分專賣韓燒、火鍋的精肉店,在世界各地搜羅頂級冰鮮牛肉後,也再自家進行急凍,方便存放。所以,不要聽見「急凍」兩字就耍手擰頭,當你嗤之以鼻時,可能正在錯失品嚐靚牛機會。 Photo/ snakeriverfarms 

你有試過被抄襲設計概念嗎?近年世界各地皆開始重視「原創性」概念,尊重創作人的版權及意念。大集團通常會用商標登記保障公司利益,但小店又如何呢?   台灣品牌CATISS在社交網站發文,指責曼秀雷敦抄襲其品牌的產品設計-「貓掌護唇膏」。創辦人小曼指,自己在2016年因為「強吻」貓咪時被抵住嘴唇,於是在2016年設計出貓掌護唇膏並註冊了設計專利。專利適用於台灣與內地,卻不包括香港與新加坡。   無獨有偶,曼秀雷敦推出差不多設計的貓掌護唇膏,而且在香港、新加坡限定發行。而且價格亦比 CATISS 低三分一,被小店批評「用著我們的創意大舉進軍香港、新加坡的便利商店與藥妝店,並用極低的價格夾殺我們」,店主更指自己難過得說不出話。CATISS 更以單據證明曼秀雷敦曾於三月在網上收到一筆來自曼秀雷敦的訂單,之後就推出極為相似的唇膏產品。你們又覺得誰是誰非?

講起俄羅斯的女孩子,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她們很美麗,多數也有美好身段,所以說俄羅斯很多美女也絕不過份。在這前提下,如果被人讚你長得像「俄羅斯人」,絕對是讚美。   一位烏拉圭女明星娜塔莉亞.奧雷羅(Natalia Oreiro),以前出席俄羅斯Talk Show時開玩笑地表示自己想得到俄羅斯護照,主持人當時還說奧雷羅是「長得最像俄羅斯人的外國人」,不知道大家是否也認同?但她這番「玩笑」竟然成真,奧雷羅早前接受訪問時指,自己於2020年6月申請了俄羅斯公民身份,最近則得到總統頒令。塔斯社報導,俄國政府公告顯示,總統普京簽署了行政命令,授予奧雷羅和她的兒子俄羅斯公民身份。   奧雷羅是一位來自烏拉圭的歌手及演員,平時活躍於慈善活動。過去也有外國演員得到俄國公民身份的例子,例如美國演員史蒂芬·席格 (Steven Seagal)2016年也得到普京簽署總統令,獲得俄羅斯公民身份。席格本身是普京的朋友,曾經形容普京是「世上偉大的領導人之一」。甚至在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時,他認為俄方行為「非常合理」,之後更在當地舉行了一場音樂,被視為十分親俄的人,有報導指2013年他獲普京提議任命為俄羅斯駐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名譽領事。普京透過發言人說,席格對俄羅斯的熱情全世界都知道,加上他是著名演員,所以樂意讓他成為公民。   事實上,席格和俄羅斯甚有淵源,他祖母來自俄羅斯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祖父母從聖彼得堡移民到俄羅斯。除了席格,還有好些公眾人物都獲得過俄羅斯公民身份,例如法國演員杰拉爾·德帕迪約(Gérard Depardieu),他是一位著名的法國演員,因為不滿法國的稅率高,2012年尾放棄法國籍,第二年得到俄羅斯國籍。   其實還有很多知名的演員,他們都來自俄羅斯,或者有俄羅斯血統。例如被稱為擁有盛世美貌的里安納度狄卡比奧(Leonardo DiCaprio)出生於美國,但他說自己是「半個俄羅斯人」,因為他的外祖母是俄羅斯人。海倫美雲(Helen Mirren),是受人喜愛的英國演員,但報導指她的父親是俄羅斯人,因此她有一半俄羅斯人血統,也是俄羅斯貴族﹑倫敦外交官的孫女,當時因為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所以這位外交官選擇留在英國,海倫美雲則在2009年曾經到訪祖父居住過的地方。有趣的是,海倫美雲曾於HBO的迷你劇「凱瑟琳大帝」中飾演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好像也呼應了她的俄羅斯血統。

上回提到西安的羊肉泡饃,也許到訪過西安的人必定嚐過,但較少人知道的是,另一種非清真的泡饃,叫做葫蘆頭泡饃。   取代羊肉的「葫蘆頭」是豬大腸和小腸之間的位置,湯是雞和豬熬製的,饃是發酵過的白饃而不是飥飥饃,我第一次吃葫蘆頭泡饃時,自以為有豐富泡饃經驗,把饃掰(摵成小塊)得又細又均勻,結果把佳作交給侍應拿去加工時,換來一個冷笑:「第一次吃葫蘆頭泡饃呀?這太細了,現在都掰好了沒辦法了。」因為白饃發酵的程度較高,掰得至少要比飥飥饃大兩倍。   跟羊肉泡饃相比,肉換成了內臟,味道整體卻清新多了,主要是湯的香料味不重,沒有羊湯般濃烈,對腸的處理側重清潔除味同時保留口感,並沒有太多調味,的確沒有任何腸的味道,這是好是壞視乎個人口味。   葫蘆頭泡饃,也是可追溯至唐代的地方小吃,至於為何叫葫蘆頭,其中一個說法是這大腸和小腸之間的位置烹煮後似葫蘆;甚至有人說原本葫蘆頭泡饃是用直腸的活躍肌,形象更似葫蘆;亦有人說發明者是一個小攤販,檔口掛著一個葫蘆而得名。   個人感覺葫蘆頭泡饃沒有羊肉泡饃般令人一試難忘,但部分賣葫蘆頭泡饃的店,有賣另一樣不能錯過的東西,就是梆梆肉。   我一開始很好奇,吃葫蘆頭泡饃時,看到老闆的收銀處放著一個不銹鋼小浴缸般的盆,蓋子緊緊蓋上,旁邊有個磅和砧板,老闆偶爾走開招呼客人回來,不是看抽屜錢有沒有少,而是打開盆蓋快速檢視一下,再安心地䟴著腿安在收銀處。   好奇的我走去問,這是甚麼,老闆帶點自豪地介紹牆上貼著紅底白字的梆梆肉價錢,肚子90、腸子120、耳朵90、五花肉…我說想嚐嚐,他高興地邊打開蓋子邊說:「可以呀﹗你要哪樣?」   我緊盯那個盆,要看看蘆山真面目,蓋子未完全打開,煙燻香味就撲鼻而來,入面全都是深紅色、油亮的各種梆梆肉,有條不紊地布置在盆內,我點了大腸、五花肉和雞蛋,老闆的鉗不慌不忙地在盆和秤之間游走,我卻邊看邊口水直流,「加熱一下更好吃﹗」老闆彷彿看到我口水嚥個不停,刻意讓我多等一會,慢慢來把綁綁肉拿到廚房。   「來了﹗」待應打綁綁肉端來,煙熏味隨熱騰騰的煙飄散,五花肉的煙韌帶點黏黏的骨膠原口感,看它紅紅的顏色一開始以為是製作時加了冰糖上色,結果沒有,味道完全是咸口的,老闆說這熏的工序是獨門技術,樹種和時間都很研究。縱使這小碟綁綁肉很討我歡心,但畢竟我剛吃完一大碗泡饃,吃了幾塊就顯得有點吃力,決定打包。老闆的自豪地介紹:「我告訴你,明天熱一下,配個白米飯更好吃。」在西安這麵食當道的地方,老闆這樣的推介,令我更加期待。   我付錢後,他輕輕一句「慢走」後,又看了那大盆一眼,那是他引以為傲的看家本領、是用來俘虜客人的愛將、也是他寵愛有加的寶貝。

藝術可以有不同形式及載體:漫畫、油畫、藝術裝置、多媒體設計,甚至是NFT…… 不過插畫的地位則有點不同-既非「主」角,又非新與藝術,難以獲人青睞。到底插畫也可以化身為主角嗎? 「香港插畫及文創展」把經常被視作是書本「配角」的插畫帶到觀眾眼前,展出近300名香港及國際藝術家的創作,當中包括不同類型及風格的插畫:電繪、城市速繪、手工藝、動漫畫、平面及產品設計等……超過100個本地品牌攤位及藝術品等待由大家發掘!同場加映「韓國文化區」,展出韓國插畫家和工藝匠人的藝術品,讓你身在香港也可以親自目睹韓國工藝。不想錯過這些工藝品,記得mark低以下資料了! 【香港插畫及文創展 2021】 日期:11月27至28日(六及日) 時間:12:00 - 20:00 地點: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 Rotunda 3 費用:成人 $50 / 學生 $20

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好好凝望這個城市?本地攝影師黃建榮 Edas 就花了很多心思,以一個非常特別的角度捕捉香港的日與夜。   Edas擅長以超現實的香港為攝影題材,拍出「巧合」,將感覺相近的香港街道、商場,看到厭的繁華鬧市找到新奇有趣的角落。看似專業的西裝友與鐵欄交疊,頓時變成了想逃走的人;倚在扶手用電話的途人碰巧站在廣告板前,交織出路人被偷取財物的假象……  除了路人「中伏」,33及 Edan 也逃不過 Edas法眼!快門一按就捕捉了193張開口,把閉路電視「吃」掉的畫面;而Edan則穿起一身白色禮服與小女孩搶氣球,場面十分有趣。這種超現實的場景,或許可遇不可求,不過攝影師更想帶出一個意念:街道裏有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場景,只要放下電子產品,用心觀察,便可以拍出有趣的時刻!  

早一至兩周的一個平常傍晚,在中環荷李活道看過畫展、吃過晚飯,路經皇后大道中泛海大廈的十字路口,偶爾發現了長長的人龍,而這種人山人海的感覺,自從位於該處的英國時裝品牌Topshop旗艦店結業之後,久久都未再見,好奇心驅使下四處探頭張望,終於發現一個名為藝術科技體驗展(Digital Art Fair Asia, DAFA)原來正在此處舉行,由於現場門票已經售罄,當時未能即場Walk in,只好退而求其次立即登上官網選購其他場次門票;購票期間瀏覽更多相關資訊,原來該展號稱為「亞洲首個藝術科技(Art Tech)體驗展」,場內會有包括擴充實境(AR)及虛擬實境(VR)等等應用,甚至就連最近非常火熱的「NFT(非同質化代幣)加密藝術」都有,既感到萬分期待,又覺得眼花撩亂。   自從疫情肆虐,數碼化在社會各個層面都高速演變進化,其中在文化藝術方面,文藝場地大幅關閉,大小創作及製作團隊都積極研究如何透過科技應用突破相關限制,甚至就連特區政府施政報告2020都有相關段落:「科技應用擴闊了藝術的創作空間,為藝術和創意產業帶來新機遇。憑藉香港藝術家勇於嘗試、大膽創新的精神,我相信只要政府積極推動和支持,藝術科技(Art Tech)在香港大有可為。」未知是否受到長官意志的帶動,相對於其他種種文化政策,Art Tech相關措施的落實及執行似乎的確比較迅速見效,其中預計於2023年啟用的東九文化中心將會配置最先進的創新科技設備,部份特定設施更會用作試驗場地,並已定位為培育香港本地Art Tech發展的重要基地。   專門主理文化政策的政策局尚未成立之前,民政事務局仍然是本地文化藝術發展的主要官方推手,現任局長徐英偉儘管並不具備任何文化藝術資歷,看來亦不會是創新科技範疇的專家人才,但是他對Art Tech的定性倒是有一點值得肯定:「並非單純把藝術表演上傳到互聯網直播,而是通過科技將藝術表演提升到另一個層次」,當中重點明顯就是提升層次,但又可以如何做到?隨便數數也要極多方面配合,首先是科技水平能夠支撐相關藝術發展,其次是藝術家及創作人也要想用、識用,以至會用相關科技,同時我們必須要問:到底運用了科技是否又一定能夠提升到藝術的層次呢?   回到DAFA現場,場內作品大都搶眼奪目,倒如配合AR應用,駿馬圖不但會有躍然紙上的感覺,甚至真的從此跳出本身畫框,自然吸引了大批參觀者駐足拍照並且即時上載,然而除了瘋狂打卡並於社交媒體CLS(Comment, Like, Share),多少人又會如同昔日前往傳統美術展、博物館般細心欣賞馬兒本身,看看創作人用了什麼技法、用料作畫呢?科技除了令人眩目,又有否拓闊了我們的眼界呢?個個都話應用科技,又是否個個都適合/需要應用科技呢?一系列的問題仍然有待解答,否則Art Tech都只會淪為另一個用完就棄的口號,甚至笑話。  

張家朗喺東京奧運的花劍項目勇奪金牌後,燃起了很多人的激情和夢想!嚟緊有四百幾個基層小朋友,將會接受系統化嘅劍擊訓練。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呢日仲做埋主持同張家朗有講有笑,今集2359同大家睇下呢個咁有意義嘅「小劍神計劃」! Credit: Tokyo 2020 on DAZN/FIE Fencing Channel @YouTube

雖然「香港做設計慘過食屎」,不過他們的訴求就是想設計(或者賺錢換肝),還要做到舉辦展覽!「香港做設計慘過食屎協會」最近和雜崩冷博物館合作,舉辦市集 / 展覽。據會長於 Facebook 所指,雖然過程「Deadline fighter、無budget、Set 場啲嘢送得遲、啲嘢印多咗又印錯咗」 ,「活生生體現平時做嘢錯到亂七八糟嘅狀況」,但可以盡情完成一件無厘頭的事,也是「攰得好開心」。 展覽只餘本周末兩日(30、31日),仍然是 TBC_final。場內會有兩款設計師專屬味道的 Cold Brew 咖啡,據說「我的熱情」有濃濃嘅酒香,飲落似阿華田南乳雞仔餅味,而「我的薪金」就好似人工一樣多年來毫無起伏。現場還有「小氣簿」讓你盡訴心中情,以及不少巨型 Photoshop window 等日常設計素材讓人打卡。如果你也是設計師,可以去圍爐取暖,如果是行外人,也可感受一下了設計師們的辛酸,日後要善待他們。 TBC_final @ 雜崩冷博物館 日期 : 2021年10月30、31日 時間 : 12:00 - 22:00 地點 : 尖沙咀彌敦道219號莊士倫敦廣場LG1全層   Photo/ 香港做設計慘過食屎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