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電影

//創作就像一場需要閉氣的深海冒險。挖得越深,氧氣越少,也越接近自己的內在。透過一步一步去蕪存菁,讓每一下反應都沿於直覺或本能,像溺水般或痛苦或窒息。然而,最瘋狂的點子卻往往在此時誕生。// — 第27屆ifva比賽公開組入圍導演盧煒麟  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已經來到第28屆,比賽一直被業界視為培育影像藝術創作新力軍的重要土壤。不少新晉導演,例如李駿碩、黃進等,正正是透過ifva比賽嶄露頭角。你,想成為下一個他們嗎? 導演李駿碩 |第24屆ifva比賽公開組銀獎|《吊吊揈》  「多謝香港,香港加油!」是李駿碩去年憑執導電影《濁水漂流》,奪得第58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時的得獎感言。而在今屆金像獎,除了最佳編劇,《濁水漂流》也獲得新晉導演和最佳電影等11項提名。 李駿碩首部執導的劇情長片,是2018年講述誇性別的電影《翠絲》,他當時只有27歲。電影在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9項提名,包括最佳編劇及新晉導演。而為他奪得第24屆ifva比賽公開組銀獎的作品《吊吊揈》,就在第55屆金馬獎獲得最佳劇情短片提名。 導演黃進|第18屆ifva比賽公開組金獎|《三月六日》  黃進曾參與警匪片《掃毒》的編劇工作,他導演及剪接作品《一念無明》在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8項提名,包括最佳導演及最佳導演,黃進最後奪得新晉導演。另外,《一念無明》更代表香港角逐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演員岑珈其|第14屆ifva比賽青少年組金獎|《活在當下》  岑珈其2009年在導演麥曦茵的鼓勵下,借來一部攝錄機與十盒DV帶,把自己的生活拍下,為他帶來的不僅是人生第一個獎項 — ifva比賽青少年組金獎,他接受「無名事」訪問時更透露,這個奬令終日無所事事,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的17歲邊青,重回正軌。無論是岑珈其近期擔正男主角的《緣路山旮旯》及電視劇《IT狗》,還是較早期的電影《點五步》、《金都》和《逆流大叔》等電影和電視劇,都見證着他多年來的進步和堅持。 導演歐文傑|第13屆ifva比賽公開組金獎|《聖誕禮物》 改遍3名香港頭號「賊王」事蹟的電影《樹大招風》是歐文傑的導演作品。電影榮獲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剪接。另外,他有份執導的電影《十年》也奪得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 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設5個組別:公開組、青少年組、動畫組、媒體藝術組和亞洲新力量組。此外,本年度為虛擬實境(VR)作品設「VR特別獎」,鼓勵本地導演嘗試藉著VR 技術探索想像的空間,為影像及藝術創作帶來更多可能性。 有興趣參加嘅準導演們,記得10月6日下午6前,報名參加啦! 截止報名及交件日期: 2022年10月6日(星期四)香港時間下午六時正 報名及詳情:www.ifva.com/awards 查詢:ifva@hkac.org.hk / 2824 5329

ifva   創作   文化   ...

第33屆「香港同志影展」今日(9月17日)正式揭幕,今屆的焦點導演是雲翔。筆者早前與他和李蕙敏(Amanda)在逸東酒店見面,第一個問題,當然要先問問成為焦點導演的感覺。他笑了笑,回答得直白而自信:「有啲出奇,但諗諗吓,同志電影我頭尾拍咗8部,又覺得冇可能唔係我。」 今屆影展中,雲翔有4部作品上映,其中《永久居留》和《安非他命》是舊作,而《十三門徒》和《屍房菜》則是在香港首度公映。前者述說一名自稱學者與12位精壯青年探索生死,後者是關於鬼上身的故事。兩者皆與另一舊作「三十儿立」有關聯。曾經參演「三十儿立」,再次在《十三門徒》登場的Amanda直言,「拍雲翔導演嘅戲好刺激,好少見到咁多人唔着衫,但係又要處之泰然!」 //赤裸說故事// 雲翔的電影,一直以前衛見稱,毫不避諱的裸露甚至性愛鏡頭,無疑都是特色。但當目光從「吊吊揈」的男性胴體移開,看到的會是甚麼?參與了試映會的筆者,看到了對死亡的想像和對愛情的反思。另外,《屍房菜》其中一幕性愛場面,也委實令人印象深刻(按:為免劇透,不贅,反正香港觀眾定有共鳴)。 雲翔直言:「生死議題貫穿我嘅電影,呢樣冇得講,當然有講愛,仲有講抑鬱症。」他解釋,小時候已經喜歡思考生死,「但係我覺得,人類對死亡嘅解說,冇一種係足夠滿足到我。」正因如此,他對死亡的不同想法,便滲透了他的作品。 驟耳一聽,似乎沒那麼特別?Amanda給予了一個客觀評價:「呢啲議題,中外電影都會講,只係唔同人會有唔同想法、價值觀、角度,經歷影響睇法。」但當這些議題添加了同志元素,「咁樣件事又複雜咗,但又豐富咗。」 雲翔補充,《三十儿立》之後的作品,都是探討「dying young」,「因為我覺得呢樣嘢畀人嘅惋惜感,或者逼人去思考人生嘅意義,強度係好大。」而在故事中加入同志元素,他認為不會令年青人抗拒,反而會覺得「幾型喎」。 //向觀眾告別// 關於雲翔,除了影展,近來亦有另一消息令人關注 — 在完成第十部作品《裸族之香港部落》後,他將停止導演工作,並離開香港。「我咁放得低話以後唔拍電影,其中一個好主要嘅原因就係《十三門徒》,再加埋《屍房菜》,就講晒我對死亡嘅所有意念,同埋一啲奇想。」他笑着說:「我同阿Ray(楊曜愷,影展行政總監)講,真係好,有咁多場,係我同香港觀眾告別好好嘅時機!」 雲翔生於貴州,在廣州成長,70年代尾來到香港,一度移民澳洲,之後回流當導演。他憶述,初到香港感到眼界大開,「見到差異咁大,會令我更加敢去搏,覺得應該要開放自己。」這感受,在他已經決定離開香港的今天,顯得有點諷刺。「我依家覺得,人生屬於地球,唔應該停留喺一個地方。」他說。 涉足電影界的16年,他看到很多的停滯不前,以同志議題為例,「新加坡最近話同志性行為去罪化,香港31年前已經做咗」,又如同志影展,「33屆啦已經,以前好犀利,係領先亞洲,近年其他地方係咁向前行,我哋又冇乜變化。」他坦言,「進唔進步要講緣份,希望至少唔好退番去,仍然有空間畀年青人發揮。」 他表示,創作意念也在變化。剛開始的電影,都取材自真實故事,來源大多是朋友講述,或者公開案件,但由第六部電影起(2016年的《同流合烏》),故事開始變得虛無,「因為對現實態度唔同咗,以前會覺得人生可取、都幾多嘢可以拍成電影,跟住越來越失望,咁就開始追求烏托邦,想像一件事出嚟。」 //在香港以外// 回顧導演生涯,雲翔相信自己的作品的確開闊了一些框框,產生了一些影響。例如《三十儿立》在泰國30多間戲院上映,除了引起一時哄動,「主要係泰國導演,佢哋發現『原來我哋國家可以上呢啲電影』。」又例如台灣,「令佢哋知道用同志題材係work,一樣咁美好,甚至多咗一啲色彩。」 對此,他直言「我幾滿意」。不過他立即笑着說:「我比較影響唔到香港。」 所以,香港在他心中,是否仍在「更多元」的路上?雲翔再次笑了笑,說要以最有希望的說法來回應。他表示,「好多人離開香港,有啲人會好傷感,我就睇到一個好大嘅機會。」他直言,「一個地方,啲人唔走出去,係唔會點樣變化。」他相信,離開的終會回來,「咁多人走向世界,到時會帶一啲完全唔同嘅嘢番嚟,到嗰陣,可能就會見到一個脫胎換骨嘅香港。」 李蕙敏髮型: Eddi So @ Headquarters 場地提供: Kino @ Eaton HK 《第33屆香港同志影展…

同志影展   文化   李蕙敏   ...

這個禮拜,本應介紹即將上映的一部冷門佳作《命懸 2000 呎》(Fall)。顧名思義,若有看過近年許多同樣以極限運動為題材的作品,對故事的基本佈局都不會陌生,兩個青春健美的女主角,一個因為攀石途中目擊丈夫墮崖身亡,從此意志消沉,變得自責自閉。另一個則恨做網紅,典型靠粉絲吃飯的 Like Whore,最喜歡挑戰高難度任務,再拍片上載博流量。兩人久別重逢,一個為自我振作,一個為自己的 Like 數,於是結伴跑到山旮旯「裸裝」爬一座 2000 呎燈塔,即是兩座艾菲爾鐵塔,殊不知上山容易落山難,退路已毀,斷水斷糧,而且高空又無訊號,求救無門,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等死之餘還發現數隻嗜血禿鷹早已盤旋在側。 嚴格來說,就是一部高凶玩命版的「鯊魚片」(Shark Movies)。不是開玩笑,與《命懸 2000 呎》同期上映,確實就有一部悶過「阿媽係女人」的《鯊餌》(Shark Bait)。但相對一些已經玩到爛的驚慄題材,譬如鯊魚、空難、超級病毒、變態殺人犯等等,將極限運動和嚇人陷阱混搭在一起的《命懸 2000 呎》,勝在頗有創意,而且製作成本極低,除了開場十多分鐘為了介紹兩個女主角而有些過場,餘下時間幾乎就在那座 2000 呎長梯和燈塔進行,演員的實際活動範圍並不超過一張乒乓球檯。儘管那些密集式的嚇人陷阱鋪陳,只屬一般恐怖片的常見伎倆,而極限運動這個題材也不新穎了,說到深層次價值和心理描寫,更難以超越以攀岩達人 Alex Honnold 為主角的紀錄片《赤手登峰》(Free Solo)。但電影純屬虛構得來又成功令人看到手心冒汗,除了演員稱職,於絕境中設法逃生的各種手段都很有趣,兩個衝動少女情急智生,有些明顯太蠢,有些則別出心裁,是有點小聰明,兩者拿捏得宜,不會突然智商下線,又突然功夫巨星上身施展高難度動作,出於日常,用於非常,不劇透太多,只能說,人逢絕境身邊有個網紅朋友確實是好的,隨時救你一命。特別是對方有航拍機和豐胸墊的話,會穿避震性能良好的氣墊鞋就更理想。 不過,我一邊看一邊覺得電影被狠狠的打了臉。入場看這部高凶驚慄片的前一晚,就是 Apple 的年度發佈會,並公開了最新的 iPhone 14 設計。外觀機能皆與上代分別不大,唯獨有一個對香港人沒意義的新功能,就是衛星 SOS 發訊系統(事實上只適用於美加地區,香港根本用不到)。散場後,忍不住跟電影公司的朋友說,此作剛好踩界,明年才拍好的話,她們可以隨時…

iphone14   文化   電影   

【🏃🏿最盡撐港產片❗1日5套🔥】 姜濤演出有驚喜?!你最近睇咗邊套港產片? 超過12個鐘嘅港產片馬拉松🤩由 Happy 帶路,由屯門巴倫紐,去到堅尼地城高先電影院,走均5間戲院😱,9am – 12am💀,挑戰1日睇足5套港產片😤!冇諗過睇戲都會體力透支😵‍💫!想知我哋睇咗邊5套、排場次有咩攻略📝,即刻睇啦👀✨~ \\ 盡做 · HAPPY星期二 · 約定你 // 生活需要盡一點,一齊以最盡方式發掘香港另一面,挑戰極限、直視恐懼,重拾青春熱血❤️‍🔥! 🔆精彩重溫🔆 ❗最盡方式紋身❗https://bit.ly/3pUiVi0

挑戰   港產片   電影   

過去多年,已經看過幾遍《天邊一朵雲》,蔡明亮的電影我並非全部都看過,但反覆看得最多就是《天邊一朵雲》。戲中幾場介乎藝術與色情之間的經典場面,難免令人印象深刻,譬如在 AV 女優下體前面放一個西瓜,像個巨大而血淋淋的性器官;李康生在柏油路上挖出鑰匙,結果破洞失禁漏水;楊貴媚和一眾女舞蹈員在男廁圍著李康生這個「陽具人」載歌載舞。性暗示鮮明、意識大膽的蔡明亮電影奇觀,往往牽扯到大量城市、身體及創傷經驗的隱喻。最近《天邊一朵雲》被「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選入片單,再度在香港上映,並且成為國際單元的台灣代表。原因相信是電影裡確實有幾場歌舞片段。蔡明亮的電影總是對白少、動作慢,但從《洞》到《天邊一朵雲》的歌舞部份,總是突兀地營造一種喧嘩熱鬧的夢幻感。當然,官方說法總是把蔡明亮的這幾部作品標籤成「歌舞片」,但肯定不是我們一般所定義的歌舞片。 確實可以把這種將意識流的影像歌舞設計,解讀成戲中角色的澎湃幻想,於言說以外內心另一面的投射。現實與夢幻,壓抑間離與放浪形骸的一體兩面。在台灣讀研究所時,儘管論文題目是關於西方精神分析理論,但我有一個相當熟悉台灣電影的指導教授。因此,艱澀的理論部分雖沒掌握得很好,對看電影的修為倒是獲益良多。領導台灣當代電影發展的三位重要導演:侯孝賢、楊德昌和蔡明亮,他總是喜歡把三者的作品分別視為「想像——符號——真實」三層結構的引例,而蔡明亮就代表真實。按此排位,不難想像蔡明亮電影的位置比起侯孝賢和楊德昌還要獨特一些。(前幾年,終於結集成書,書名就叫《你想了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但又沒敢問拉岡的》,還附錄了蔡明亮的專訪。) 對於未接觸過相關理論的讀者/觀眾,這可能是原創成分偏高的電影解讀,尤其剛才所說的「真實」並非坊間一般影評文章經常會說的寫實、逼真,或者反映現實。(更不是形容蔡明亮電影各種毫不遮掩的「打真軍」裸露場面。)反過來說,關於電影寫不寫實、是否很真實的評價,多數都虛偽客套,因為當我們隨意盛讚一部電影拍得寫實、場面逼真,已等同說了反話,指出它很擅於造假,並不真實。蔡明亮自己在訪談中的說法,亦精闢印證了這一點。如果我們真是要以寫實、反映現實、或「大膽」呈現真實作為審美標準,那藝術成就最高、最真實的「電影」則莫過於 A 片(成人動作片)—— 全都擺明造假,除了演員的肉體接觸卻是真實的。在 A 片以外的電影世界裡,最真實的高潮是永遠看不見、消隱了的。這才是不能被符號/電影語言接收,被掩蓋起來的真正的「真實」。蔡明亮笑言自己是一直憧憬拍 A 片,但偏偏最終拍成了《天邊一朵雲》,一部關於拍 A 片的電影。 把這套說法放回《天邊一朵雲》裡,各種充滿性暗示的歌舞、模仿 A 片演員的拍攝過程,其實都是影像符號,或是對於影像符號的操弄。反而電影最後一幕,李康生和陳湘琪的口交場面和露毛演出,便非常非常接近真正真實的 A 片,幾乎不造假了,但它沒有。據聞這幾十秒的鏡頭在台灣曾經惹來不少渲染色情和禁止放映的爭議,然而始終只是迫真的呈現 —— 像柏油路上那個滲水的破洞,觀眾只聽到陳湘琪吞嚥的聲音,看到李康生屁股流出的汗水。 作為影像奇觀,蔡明亮的作品確實鮮艷奪目,但同時有種不可言說、莫名其妙(因為對話真的很少)的無理性。相信不是太多人接受蔡明亮這種刺探真實的電影意圖,有些影評人甚至批評他的離地藝術身段,作狀堆砌。但如果我們是從破洞的另一端去窺看,或許這些特質剛好便很符合「真實」的定義。 有時,我覺得蔡明亮的電影本身同樣有這種從破洞裡滲出來的「真實」特質。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原訂放映藏族導演久美成列的《一個和四個》,並由父親萬瑪才旦擔任監製。最終電影因為某些原因取消放映,破洞就由蔡明亮的《月亮樹/良夜不能留》作為替代影片補上。《良夜不能留》是蔡明亮2019年在銅鑼灣拍攝的紀錄片,跟《天邊一朵雲》一樣,片名都來自經典台灣老歌,但導演把另外一些「真實」的碎片放進裡面。

天邊一朵雲   紅眼   電影   

《貓王》確實讓人看得賞心悅目,像一場夢幻的時光旅程。當然,單是掛著「貓王」這個名字去拍一部電影,去飾演 Elvis Presley 這個樂壇傳奇,都知道一定是歌舞連場,閃耀絕倫。坊間普遍認為男主角 Austin Butler 無論歌藝舞技都維肖維妙,舉手投足都演得神似,只可惜我錯過了貓王本人風華正茂的年代,沒有親眼見證過他的放蕩不羈。 但星光總會熄滅,而 Elvis 本身亦是一位著名的悲劇明星,成名過後變成寵中囚鳥,於影視圈中沉淪迷失,最終濫藥成癮,鬱鬱而終。過去早已透過一些傳世的演唱會片段,看到貓王晚年在賭場開騷,那種過氣歌手登台賣藝、老態龍鍾的落魄模樣。不過,電影版疼惜貓王,也相信不想掃了貓王老粉絲們的興,便將一代貓王落得光環粉碎的黯淡收場,呈現得頗為憂傷。銀幕上的故事總是比現實動聽一點,多一些修飾,當然也不至於天真到完全相信電影詮釋就是巨星殞落的真相。  若說《貓王》好看,是純粹指男主角演得神似,卻未免貶低了這部傳記電影,也實在低估了貓王的傳奇一生。電影中,圍繞年輕貓王的一些情節,讓我鼻頭酸了幾下,往事如煙更覺慨嘆。Elvis Presley 這位成名於五十年代的白人農村小子,由於俊朗清秀,嗓音迷人,甫出道就被捧為樂壇新人王,但同時惹來許多是非,譬如他跟黑人音樂家私交甚密,經常流連黑人社區,便成為媒體的狙擊目標。與此同時,白人傳統社會認定歌手形象應該典雅莊重,貓王那種手舞足蹈、扭腰擺臀的壞孩子表演方式,被批評受黑人音樂影響,為歌迷樹立歪風。當時美國政府及一群白人政客有意管制藝人形象,血氣方剛的 Elvis 被安排出席一場「維穩秀」,身邊的朋友、經理人與家人都勸他不要唱那幾首題材敏感、歌詞挑釁的飲歌,於種族歧視的風頭火勢下最好躺平妥協,扮一扮乖。能忍一時,他的前途無可限量。 但最後,貓王明知故犯,決定繼續在台上扭來扭去,唱了一首〈Trouble〉。 If you’re looking for trouble, you came to the right place. If you’re looking…

明星   貓王   電影   

香港人常撇不掉寒酸的優越感,譬如近年三不五時便爭相報道香港的全球某某排名大幅下跌,而且跌到跟什麼城市/國家同一水平,這種講法既代表了香港今非昔比,同時又像自我安慰,以前香港總是高人一等,而那什麼城市/國家則一直處於落後位置。但是,無論新聞自由、生產總值排名都遠遠跑輸香港的伊朗,卻在諸多社會打壓與拍攝技術限制之下,可能擁有全世界最熱愛電影、最出色的電影人。 剛在香港上映的《伊朗式審判》(Ballad of a White Cow),便借一宗法庭冤案,揭露了許多藏在伊朗根深蒂固的社會狀況。故事講述女主角 Mina 於丈夫被判死刑後成為寡婦,與女兒受盡鄰舍冷眼後才知悉,原來法官被假證供誤導,連累丈夫含冤枉死。政府自然不肯認錯,只願意賠錢補償,但就算 Mina 同意,索償過程起碼都要好幾年,同時又要面對另一單官司:丈夫的家人認定單親媽媽無力謀生,決定對簿公堂,想要討回女兒的撫養權。 就在這個時候,當日犯下大錯簽了死刑文件的法官 Reza,由於內疚及希望贖罪,便突然冒認是其丈夫的舊友來找 Mina,無微不至盡力照顧這對母女。一方面,陌生男子與寡婦共處一室,於兩性關係保守的伊朗難免惹來閒話,而 Reza 的兒子又因為服兵役時陣亡,Reza 認為是上帝的懲罰,開始質疑社會有否資格以死刑懲治犯人。不知底細的 Mina 則認為與 Reza 同是天涯淪落人,也對他漸生情愫,最終反被丈夫的親人怒斥不貞,對殺夫仇人投懷送抱。無論是為了贖罪,還是為了討回公道,置身於人吃人的宗教傳統和極權社會中,結果都找不到真正解脫的出路,只能選擇沉默與逃逸。 這是一個關於公義與復仇的故事,但公義與復仇,在伊朗這個宗教國家裡,其實是一整套社會制度都與信仰捆綁在一起,譬如法院拒絕承認自己判錯案件,是因為奉神之名,「很多人一齊犯錯,代表了這是神的意思」。外人聽來,這是一種荒謬卸責的說法,但其實是有典故。電影取名 Ballad of a White Cow(白牛歌謠)及引用《可蘭經》著名的「黃牛篇」作開場白:摩西跟他的子民說,真主命令你宰殺那一頭牛。他們說,你是開玩笑吧?這段描述,正是法院殺錯良民之後自圓其說的最大理據。沒人願意把完好無缺的牛殺死,但最終把牛殺死,是因為那是真主的命令,大家是出於信奉真主而殺牛,而真主就是他們的公義。同樣地,所謂的仇恨亦不是出於個人憤怒,而是《可蘭經》與伊斯蘭教法自古所傳達的「以眼還眼」信條,換句話說,殺了無辜的人還是殺人復仇,殺對與錯,都不是你的選擇,而是上帝的。在這樣一個「委過於神」的司法制度裡,公義是否真正存在?又是否必須復仇填命、血債血償?但在 Mina 心裡,無論是遲來的公義,還是過時的信仰,其實都無法補償已失去的一切。 香港將片名譯作《伊朗式審判》頗為對題,但無疑讓人誤會了這是繼《伊朗式分居》、《伊朗式遷居》和《伊朗式英雄》後伊朗名導 Asghar…

伊朗式審判   紅眼   電影   

近嚟戲院持續都係⼤排⻑⿓,除咗有永恆男神湯告魯斯載譽續拍嘅《壯志凌雲:獨⾏俠》,近⽇⼜有Marvel重磅製作《雷神奇俠4:愛與雷霆》上映,作為「漫威宇宙」 新階段嘅另⼀巨作,並且屬於⾸部突破「個⼈三部曲」模式嘅英雄電影,喺經過《奇異博⼠2:失控多元宇宙》雷聲超⼤、⾬勢飄忽嘅半滑鐵盧後,到底製作團隊今次交出啲咩成績?能唔能夠先為電影公司扳回⼀城,繼⽽再為「漫威宇宙」開闢更多疆⼟呢?雷神份屬元祖級英雄,早早已經同美國隊⻑、鐵甲奇俠等⼈維護住地球,以⾄係宇宙嘅和平,身為神嘅佢擁有呼喚雷電嘅神⼒,亦配有個⼈專屬嘅雷神之鎚;喺過去嘅 「個⼈三部曲」,以⾄其他群雄並起嘅⼤戰電影,雷神經歷過⾄親離世、兄弟鬩牆、情場得/失意,既拯救過半個地球嘅⼈⼝,⼜喪失過⾃⼰出⽣及成⻑嘅神域,喺起起伏伏中,佢試過迷失、消沉,然後⼀如其他英雄重新振作、抖擻,嚟到今集,仲有啲咩可以發展同突破呢? 答案係:相當乏善⾜陳。今集劇情(放⼼都係無咩劇透成份)⼤致係講神原來都唔係絕對無敵嘅,宇宙間係有⼀把「殺神劍」,有⼀位曾經受到衰(嘅)神虧待嘅⼈執起咗把劍,受到劍中遠古邪惡⼒量嘅加持(同⽀配),晉身成為屠神者展開咗宇宙殺神之旅,⼀嚟對⽅殺到埋身,踩⼊⾃⼰族裔嘅根據地,⼆嚟為咗全體神嘅福祉,以防神嘅全⾯覆滅,雷神決定挺身⽽出;聽故唔好駁故,先唔好講隨隨便便有把傳說中嘅魔劍,就可以輕⽽易舉創造⼜⼀個神級奸⻆,就算係神和神和神之間嘅廝殺衝突,本身就唔係啲咩新嘢,《雷神奇俠3》正正就係雷神同佢個⾛⽕⼊魔家姐嘅⽣死對決,打到原居神域都天崩地裂。不論係情節鋪陳⽅⾯,抑或係場⾯營造⽅⾯,今次嘅神級⼤戰都無⽐上次突破太多,並無為觀眾帶嚟太多印象深刻嘅地⽅;作為Marvel作品,呢個可以話係硬傷,畢竟連 《尚氣》同《奇異博⼠2:失控多元宇宙》兩部⼝碑稍遜嘅作品,前者有如《⽣死時速》般嘅單層巴⼠⾁搏追逐戰,後者有⼥魔頭硬闖法師神壇攻防戰。打嚟打去嘅⼤戰固然係Marvel電影不能或缺嘅基礎,同時個⼈掙扎及成⻑都係作品必不可少嘅元素,奇異博⼠也好、⿊寡婦也好,任何英雄英雌都好,基本上呢個都係作品公式嘅主要部分,好似之前所講,雷神⼀路⾛來都已經經歷唔少,今次最⼤嘅命題就係重遇當年嘅地球⼥友,千帆過盡,到底⼆⼈點樣⾯對⾃⼰同對⽅呢?⼀⽅⾯呢條線伏咗咁多集,係會令粉絲有所期待,另⼀⽅⾯佢嘅實際處理只可話係情理之中、無咩意外,加加埋埋,《雷神4》就僅僅成為⼀部「可以睇下」嘅電影,事實上不久前先登場嘅奇異博⼠都有類似問題,令⼈擔⼼嘅係,如果⻑此下去都係繼續維持呢種拍法、呢個⽔平,Marvel電影或會不幸淪為「變型⾦剛」系列,公司繼續要拍,影迷唔想再睇。

Marvel   戲院   電影   

已停業兩年、一直停靠在深灣的珍寶海鮮舫無人接手營運或活化,最終落得要離鄉別井的結局。臨別前,廚房船更入水傾倒,有人說是珍寶海鮮舫不忍離開,欲「生於斯,死於斯」。海鮮舫一直是香港其中一個獨特地標,但終局既定,我們無法再親臨氣勢磅礡的海上皇宮一睹風采,或許只能靠收錄了海鮮舫不同面貌的電影,懷緬它舊日的美好光景。 最經典的不得不提周星馳電影《食神》的「終局之戰」,由周星馳飾演的史提芬周於最後一刻,從接駁船一躍而上海鮮舫參加食神大賽,煮出「黯然銷魂飯」感動玉皇大帝,更領悟到「只要用心,人人皆能做食神」的真諦,最終勝出比賽。往日在海鮮舫上,只需五十元就可換上古裝,坐上當時由家燕媽媽飾演的味公主所坐的龍椅留倩影。  卧底港產片始祖《無間道II》亦能找到海鮮舫蹤跡,吳鎮宇飾演政協候選人的倪永孝到海鮮舫出席勞工體育會的回歸晚宴,因為配合情節,珍寶海鮮舫上掛上「慶祝回歸」以及洋紫荊的燈牌,當倪永孝心想終可一躍上流,卻在盛大的宴會上,在眾人面前被捕,這一幕正正是在海鮮舫上發生。 珍寶海鮮舫亦是不少動作片的常客!李小龍遺作、荷里活電影《龍爭虎鬥》中,一向金碧輝煌的海鮮舫,於電影中成為反派的宮殿!反派在宮殿中盡享奢華、並與李小龍於玻璃密室內打鬥的一幕,便發生在珍寶海鮮舫。該場精彩絕倫的打鬥戲,成為全片高潮,更是李小龍的經典電影場面之一! 其實採用珍寶海鮮舫作場景又豈止港產片?你可能不知道在蜘蛛俠系列電影中,有唯一一套電影是以香港作背景,那便是1981年上映的《蜘蛛俠:龍之挑戰》。《蜘蛛俠:龍之挑戰》講述蜘蛛俠在香港對戰「古惑仔」,電影中不單止出現了珍寶海鮮舫,更出現了各種香港名勝地標,如電車、渡輪、黃大仙廟、康樂大廈、啟德機場,將香港的旅遊景點一一收錄於一套英雄電影中。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哥斯拉系列電影中的《哥斯拉完結篇之世紀必殺陣哥斯拉vs戴斯特洛伊亞》 的開場中,片頭講述下落不明哥斯拉突然在香港出現,到處大肆破壞後離去。當中就出現了哥斯拉口吐紅色火光,破壞珍寶海鮮舫的鏡頭,相信只是在電影中才能看到這些特效。 看來不論是在香港人或外國人的眼中,在五十至八十年代,珍寶海鮮舫有著標誌性的地位。或許你未必上過去食海鮮(筆者自己也沒有試過呢!),但相信大家對以上電影片段不會陌生。未能趕及其結業前一嚐實在可惜,唯有多看幾遍電影,拼湊出我心中的珍寶海鮮舫。

歷史   珍寶海鮮舫   電影   

演而優則編的林家棟,創作備受肯定!他夥拍何靜怡的作品《殺出個⿈昏》,連奪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2021年度推薦劇本獎」及「2021年度最佳電影角色獎」兩項殊榮。首度以編劇身份得獎的家棟表示,「今次《殺出個黃昏》可以得到編劇會的青睞,所有台前幕後都功不可沒。」 今年兩項大獎均競爭激烈,投選「年度最佳電影角色獎」入圍名單時,已因同票關係,共有8大角色入圍競逐,最終《殺出個黃昏》連奪兩獎。林家棟直言:「特別是四哥(謝賢)同寶寶姐(馮寶寶)成功演活了立秋同蔡鳳,這個殊榮應該屬於大家,我們會繼續嘗試更多不同的創作,我代表《殺出個黃昏》的團隊,再次衷心感激。」何靜怡亦指,「希望以後有更多不同題材的港產創作面世!」 《殺》片外,《濁水漂流》同樣獲得「年度推薦劇本獎」,編劇李駿碩感謝同業對劇本的鍾愛,亦感謝一眾演員把角色演活,「最後感謝mm2上下,特別是監製文佩卿和執行監製鄧幗茵,一直守護這個劇本。」 除上述兩片,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副會長陳心遙表示,岑君茜編劇的《智齒》以及陳健朗、凌偉駿編劇的《手捲煙》票數緊隨其後,「感激編劇同業在疫情期間仍然緊守崗位,繼續做好香港電影創意源頭的工作。本會待疫情進一步緩和,稍後將舉行頒獎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