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藝術

香港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城市與山野的距離很近。每每受盡生活的摧殘,只要去到山上和郊野,總會有種治癒的感覺,靜靜過一天,就能慢慢平復心情。正如本地藝術家李家儀 Koey 所指,上山和創作可以讓人找回自己的內在,「登山就如人生,每跨過一個低窪,每越過一次山峰,就是學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Koey 一直喜愛大自然,又會以繪畫和刺繡等手工藝把探索大自然時的心情記錄下來。無形的快樂,以立體的方式呈現,一筆一線下的山峰,「如果我的創作可以為自己以外的人都帶來安心和喜悅,那就對我而言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了。」 邀請你「上山去」,用眼睛體驗「在大自然裏,一切皆平等,萬物順應四季經歷每個循環。」 《 Surmounting 上山去 》 日期:2021年11月20日至12月5日(週一休)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7時 地點:上環新街市街23號地下  

展覽   藝術   行山   

平時去展覽欣賞藝術品時,展品旁邊都有大大隻字寫著「不可觸碰」。大館最近舉辦的「詩意遺產」展覽則反其道而行,讓市民把藝術品帶回家。   帶得走的,是其中一件展出作品 — 《此心安處是吾家?》,來自陶瓷藝術家尹麗娟之手。巨型空心陶瓷台階藝術裝置,是由60-70年代非常流行、富有香港本土特色的馬賽克圖案瓷磚排列而成,看似堅固但其實十分易碎。製作材料亦別出心裁,以陶泥混合了中式寺廟的香爐灰製成。尹麗娟幾乎每天都會經過這間寺廟,但在看到那麼多人到這間寺廟參拜後,吸引她創作這件作品。   尹麗娟以香爐灰象徵人的心靈和精神需要,也即內心的平靜、生活穩定,但未能如願,遂以看似堅固但事實是脆弱不堪的台階,捕捉人對社會的擔憂及焦慮。這件作品的特點,是物件和記憶之間的關係,探索文化遺產在我們不斷變化的社會之中,作為一個船錨的作用,「面對極端的變化,文化記憶是我們的尊嚴、信仰和人性的錨」。   這個「船錨」不僅可以欣賞,還可以帶走。展覽在本周日結束時,觀眾可以帶走部分馬賽克圖案瓷磚,是創作概念的一部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記下時間,當天到接待處領取籌號,並於2時至7時把作品帶回家。幸運兒記得用心呵護這十分脆弱的瓷磚!   「詩意遺產」展覽 Poetic Heritage 日期:即日起至11月21日 地點:賽馬會藝方 備註:免費入場

大館   展覽   藝術   

近日我城的文化藝術指數突然飆升不少,街頭巷尾都彌漫著一股「文化朝聖心」,要到最近開幕的全新博物館M+走走看看;由開幕首日到緊接的周末周日,以至一般平日,館內的展廳及通道,以至館外的公園及海傍,總是人山人海、熙來攘往,遊人多得甚至讓部份訪客抱怨「真係要睇嘢嘅話,其實唔應該一開幕就嚟!」老實說,有時人太多,遊覽博物館、美術館的體驗的確會大打折扣,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巴黎羅浮宮與其鎮館之寶《蒙娜麗莎的微笑》,根據館方早年的估算,每日至少會有3萬人經過掛有該幅達文西名作的展廳,想要獨個兒靜靜地細心觀賞,幾乎完全不可能,取而代之的就是到此一遊式的打卡及報到,當然,對於博物館方也好,甚至整個城市都好,人滿之患也許要比門堪羅雀來得更好,畢竟終歸也是一個Happy problem。   由法國回到香港,細看近年此地的社會發展,一個文化藝術地標能夠引起如此多普羅大眾的關注,的確並不常見,更甚者M+的定位是「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首先但凡涉及「當代」的藝術類型及門派,往往都非如電影及電視等流行文化般平易近人,再者「視覺文化」也算不上大眾經常念茲在茲的範疇(更遑論「視覺文化」與社會一直比較熟悉並常用的概念「視覺藝術」,在M+團隊的理念中也有關鍵分別),因此近日刮起的「文化朝聖熱」也不是不教人意外,同時讓人不得不感到欣慰。M+座落於西九文化區之中,單是這個區的發展歷程已經是波折重重,由單一招標爭議開始,發展計劃推倒再推倒,高層人員換完又再換,超支事件猶如家常便飯,就連M+大樓本身的工程部份都曾發生承建商財困,以致需要暫時停工並且更換承建商的意外,「一波三折」似乎都不足以形容過程中的困難及挑戰,故此當在媒體報道上讀到有員工在開幕日上喜極而泣,實在也不應令人太過意外。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驟眼看來,M+的開局著實不錯,一方面成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及好奇,另一方面開館之初也沒有太多混亂及投訴,不過以此斷言M+已經走上成功之路,則未免太傻太天真;一直以來,港人熱度之短也是人所共知的,三分鐘過後,M+的寵兒地位是否依然能夠保持,實在繫於極多天時地利人和因素:一所聲稱立足香港、面向世界的文化機構,到底和此時此地的人和事有多大的關係呢?香港人能否從M+中發現自己,進而看見世界呢?M+的出現,除了在維港旁邊增加了一幢由世界知名建築師操刀設計並興建的大樓,還為香港及香港人帶來了什麼呢?例如前述的「當代視覺文化」,香港有些什麼,同時又強於什麼呢?這些全都亟待我們每一位(而非僅僅是M+團隊,以至文藝界別)去思考、去投入、去貢獻。

M+   余拜仁   藝術   

時間一點一滴過,字就一橫一撇寫。走過每日的路,你有留意過那些字體造成的風景嗎?IG hkfont 就專門記錄「香港靚字」,日常可見的招牌、路牌、餐牌上,或許不知不覺造就了舖頭的特色;買少見少的霓虹燈、花牌、鐵閘,傳統美學背後又印證着香港歷史與文化;無名師傅的手寫字,平凡得來其實又何嘗不是本土特色? 放眼街頭,文字其實遍布四周,我們彷如生活在「字海」之中。但這些習以為常的風景,再過幾年仍然會存在嗎?還是會像海安咖啡室,再經過時已經光榮結業?不如學習 hkfont ,把你喜歡的「香港靚字」拍下來吧。 Photo/ IG @ hkfont   

字體   本土   藝術   

藝術的舞台無制限,正如以色列藝術家 Shira Barzilay 所指,「這個世界是我的畫布」,天空、山坡、大海、建築物、水窪…… 任何角落都可以作畫。Barzilay 以簡約線條在照片上畫出人臉、身體,創作出不同作品,並以這種風格定義為自己的特色,塑造自家品牌。 Barzilay 大學修讀時裝設計,畢業後曾當時裝插畫師,之後便開創插畫品牌 Koketit。「Koketit」在希伯來語中等同「風騷」,指品牌是一個「時尚又誘惑」的存在。常言簡約主義在於 Less is more,Barzilay 就認為,簡約的重點是「精準」。一筆一劃,不多不少,才能使創作平台無所不在。 Photo/ Koketit  

畫畫   藝術   設計   

一雙手,一把剪刀,就可以將平凡的紙張變成剪紙藝術,當傳統藝術加入時尚元素,又會是怎樣的呢? 六名本地和一名內地剪紙藝術家舉行作品展,展示約90件傳統及現代剪紙藝術作品。策展人李宇涵表示,他們把現代時尚感,融入到傳統剪紙技術,把剪紙藝術昇華,變得更豐富多元化,「希望可以讓世人看見剪紙的多樣之美。」其中的作品以台灣蕨類作靈感,藉著紙張顏色和紋路,還有從平面的紙蕨,一刀刀刻劃出凹凸骨幹,幾可亂真;劉銘鏗的作品結合半立體和燈光效果,創造出二維、三維空間的立體紙雕藝術,手法創新、手工細膩;而李庚錞就借用西方設計,例如將童話故事放入作品中,搭配不同顏色紙張和多層圖案,突顯人物特徵和故事內容。 剪紙是中國民間的鏤空藝術,在視覺上會給人透空的感覺,題材通常與生活相關,在過去,幾乎每一位婦女必須掌握此手工藝,亦是作為評價新娘的標準。時至今日,每逢過節或喜慶日子,在窗、牆壁、門和燈籠貼上鮮豔的剪紙,也會令節日氣氛變得更熱烈。在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將剪紙藝術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大家有空,去了解一下傳統民間藝術的美吧!   Photo/ @artspacek_org

傳統   剪紙   藝術   

在每一個地方的文化發展歷程上,總有一些熱門命題是常常被提及的,當中包括「我們的文化是什麼?」同時這個問題還可以演變成更多不同的面貌:藝術家及創作人可能會問「我在做的事跟這個地方的人和事有關嗎?」政策當局可能會(被)問「我們應該推動何種藝術類型?」等等;最近城內有個口碑極佳,一票難求的劇場演出正正名為《100%香港》,令人好奇的是,當「香港」本身都已經極難被定義,甚至每分每秒都被重新定性時,到底背後團隊何以會有如此大的膽量這樣取名?這個創作及製作又有什麼內涵可以構成「100%香港」呢?   《100%香港》由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團隊呈獻,合作夥伴為本地劇團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至於原創概念、設計及導演則是來自德國的RP紀錄劇團;在節目官方網頁上,更有一段非常引人入勝的Tag line:「100位香港人擔大旗,在劇場玩社會實驗」,今時今日,「香港人」要在香港「擔大旗」已經殊不容易,還要去玩有關社會的實驗又是什麼回事?細心了解今次創作的發展方式後,發現它與過去一些傳統戲劇製作大大不同,《100%香港》並沒有一個具體的劇本去跟從、去呈現,也不是由經專業戲劇訓練的表演者擔崗演出,相反,團隊是在香港找尋100位足以反映社會人口特徵的市民,參考數據包括性別、居住房屋種類、居住地區、年齡,以及種族等等,由他們在舞台上述說一個個屬於「香港人」的故事,並最終拼湊出一幅名為「香港」的圖畫。   在「100%城市」系列的其他作品中,第一位參加者通常都是當地的統計局官員,或者是一名了解人口統計過程的人士,至於香港版本的第一人,一方面他非常熟知香港人口面貌,另一方面緊貼社會動向的市民也不會對他陌生,他就是香港民意研究所主席鍾庭耀博士。創作階段開始之時,團隊首先訪問了鍾庭耀,然後請他介紹多一位合適的受訪者,如此類推,利用統計學上這個稱為「滾雪球」(Snowball sampling)的取樣方法成功找出100個人為止,繼而圍繞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及相關感受進行訪問,例如他們對自己及香港的思考與期望,逐步歸納出大家關注的人和事,整個創作並不執著於建構特定故事或角色,重點反而在於怎樣透過一系列的問題設計,一步步建立節奏及張力,最終形塑出「香港」及「香港人」的形象。   100位香港人並不是來到台上飾演別人,而是代表自己,以至在數據上反映著台下其他748萬香港人;作品引人入勝之處,正正是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集合於一個共同的時空,即興地就著未知的課題發聲表態,可能和而不同,或者同而不和,這種直接的、坦率的交流,在本地的藝術場域固然少見,放諸整個宏觀社會平台,特別是近年來經歷過大小的糾纏與角力,更加是彌足珍貴,甚而可一未必可再,難怪獲得各方大力的肯定及讚揚。  

余拜仁   戲劇   藝術   

要為沉悶的建築物重拾朝氣,不一定要清拆重建的,意大利一名藝術家@peeta_ead,在不少歐洲國家的建築物外塗鴉,結合幾何元素和3D視覺效果,用色彩為建築物賦予了生命。 他的作品以繪畫及雕塑形式,與周圍的環境融合一起,希望透過「變形」改變建築物原本的結構,為熟悉空間帶來不同的感覺。他認為藝術在公共空間佔重要的角色,不但為社區創造一個舒適和愉快的環境,亦可以刺激人們的視覺和想像空間。 Peeta 十三歲已經成為塗鴉藝術家,甚麼原因令年紀輕輕的他,踏上創作旅途?因為一次的西班牙旅行,看到一副大型壁畫,從那一刻便對藝術產生巨大興趣。然後在大學期間,修讀藝術和產品設計,亦參加不同街頭藝術家團隊,因此成就他的創作道路。 其實Peeta曾經在香港留下足跡,他在 2016年參加香港的HKWALLS Festival,在深水埗的黃金電腦商場的外牆創作,大家有興趣可以找找當年的照片吧!   Photo/ @peeta_ead 

意大利   藝術   街頭藝術   

逢親有港女話去「食 High Tea」,好難忍住唔反白眼。   唔該,三層塔小點心嗰種叫做 Afternoon Tea,亦稱為 Low Tea ,皆因通常坐喺茶几邊食嘅,即係Downton Abbey 嗰隻。High Tea 其實係在飯桌食個正餐,只係以茶代酒,D H Lawrence 小說就成日提住,講嘅都係礦工呢啲勞工階層,晚飯從來唔會話食Dinner 而係 Tea。你一個詞就露晒底乜High都唔識。   品味嘅嘢,唔係話要講究拎茶杯尾指係咪伸指,亦唔一定要要先焚香沐浴至識欣賞,日常生活細節灑幾滴,都可以唔扮嘢咁提升吓修養。   行商場諗住買少少嘢,未入門就見到個亭,綠底彩點水磨石,細個行公園嘅感覺返晒嚟。行近啲睇吓,原來係本地室內設計師 Joyce Wang 嘅手筆,仲要唔係齋懷緬一番咁簡單,邪惡嘅曲奇雪糕三文治口味特別,忍唔住隊咗件,望住維港諗吓我城變遷,都咪話唔疏肝。   以細節體會香港變遷,呢個裝置主題「夾夾糖店」,喺香港曾經梗有一間喺左近,嗰種千種百樣多少隨意嘅自由,到而家都可謂消聲匿跡,身處色彩斑斕嘅開心環境,重溫拎住個夾選擇困難,都咪話唔唏噓。   帶住雪糕和橡皮糖嘅sugar…

K11 MUSEA   展覽   藝術   

位於尖沙嘴海旁嘅 K11 MUSEA 一向帶來嶄新的藝術文化體驗,今次佢仲為我地帶黎有如去外國睇藝術展覽嘅體驗。唔洗飛都能夠係同一個地方睇曬6名著名藝術家同設計師a’strict、Jon Burgerman、Nelson Chow、Tony Oursler、Hajime Sorayama 同Joyce Wang 嘅藝術創作!今集2359快啲跟住米姬去K11 MUSEA黎嗰藝術體驗之旅喇!

K11 MUSEA   藝術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