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科技

近年科技的發展帶給藝術創作不少新衝擊,像是結合動畫、音樂來復刻大師級作品的沉浸式展覽、數位修復版本經典電影或是人工智能AI創作等,讓創作方式、工具和題材也出現層出不窮的變化,令藝術也出現新生態。在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 Gallery舉行的「萬物有靈:藝術與科技共生展」中,兩位香港藝術家鮑藹倫和林欣傑,以及四個國際藝術單位包括日本音樂傳奇大師坂本龍一、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意大利藝術團隊fuse*及生活建築團隊/菲力浦‧畢斯雷,他們的作品融合了科技和藝術概念來回應當下和未來、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虛擬與現實的關係,如果喜歡從藝術作品中引發思考,或許你很適合走一趟與藝術家的作品進行意識討論。此外,若無法到場,亦可以選擇在網上看虛擬展出,體驗另一種方式來欣賞展覽。 香港藝術家鮑藹倫的作品《靈基因》以香港發現第一株洋紫荊作為故事主題,整個作品裝置把洋紫荊的基因轉化成聲音,讓觀眾進入沉浸式體驗之中,嘗試從DNA的聲音感受生物更深層次的訊息,聽聽它的說話? 另一位香港藝術家林欣傑的作品《天屏地園》,藝術家把常見於室內的垂直農法技術LED光譜植物種植法應用於作品之中。人類作為群體和社會性動物,天性便喜歡「八卦」身邊和社會的大小事;而植物則生來就需要光線來進行光合作用,來維持生命,藝術家以科技、人及自然的共生關係作出發點,用電腦學習和分析24小時新聞直播的動態和顏色的光譜,把數據傳送至《天屏地園》上的「天空」電視螢幕,讓它同時成為人們和自然的養分。 日本音樂傳奇大師坂本龍一和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共同創作了《感應流 2022.不可視.不可聽》,這是一個數據視效化裝置,把生活中不可見的各種電磁波數據化為聲音與頻率圖。在裝置中,除了可以觀察環境中的電磁波外,觀眾亦可以用控制器來改變波長頻率,以感受電磁波的變化,並與作品進行互動,感受虛擬與現實。 來自意大利藝術團隊fuse*的《人工植物學》是一個持續進行的作品,在攝影出現之前,人們只能單靠植物學插圖來記錄不同種類的植物,而在作品《人工植物學》,它從公共領域收集了不同流派中重量級藝術家繪畫的植物插圖,再通過機器學習系統GAN(生成對抗網路),創造出跟原本插畫極相像的新人工圖像。藝術團隊希望透過作品重新定義顏色、形狀、細節和紋理之間的關係,並期望能創立新物種、類別和形態的可能性。 最後介紹的作品《樹叢》由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教授菲力浦‧畢斯雷、生活建築系統團隊(Living Architecture Systems Group)及多個合作伙伴共同創作,作品曾於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出。在《樹叢》中,創作者們建構了一個改革世界的願景,希望在未來的建築路上尋找動植物及惰性物質的共生理念,整個裝置以影像、音效及整個環境連動,嘗試引領觀眾感受世界的變化,一起探索生活的可能性。 萬物有靈:藝術與科技共生展 日期:即日起至4月2日(逢星期二休館) 時間:10am至8pm 地點:將軍澳景嶺路3號– HKDI Gallery 詳情:http://bitly.ws/yCmI

fuse*   坂本龍一   林欣傑   ...

在電腦桌上的一片汪洋,並非只是桌面上的大海背景,還有機會是你的滑鼠。Microsoft 最近推出全新藍牙滑鼠,外殻以 20% 海洋回收塑膠製成,相等於約半個 473 毫升的水樽,設計也啟發自大海,以白色、湖水綠為主色。除此之外,滑鼠的包裝盒同樣以 100% 可回收的天然纖維所造,每隻售約港幣 $195(24.99美元)。 Microsoft 早前許下在 2030 年達至「零廢棄」的承諾,這次研發環保滑鼠算是計劃中的一小步。公司環境總監 Corinne Holmes 表示,「我們從海洋打撈出來骯髒塑膠,它們沉在海底不僅是兩、三個星期而已,而是長達半年。」加上大部分海洋塑膠廢物屬 PET 樹脂,不是製造電子產品的常見材料,所以團隊又花了不少時間研發出解決方案,造出這款滑鼠。 不過 Microsoft 強調,「環保滑鼠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而是一段旅程的開始。」而這個項目「不只關乎公司商業運作,還是關於成為一名優秀的世界公民。」 Photo/ Microsoft

回收   環保   科技   

多啦A夢都未有的法寶(除非他有),竟然被日本明治大學校授發明了!宮下芳明教授花近一年發明名為「 Taste-the-TV」的「有味電視機」,配備 10 款風味噴劑和覆蓋螢幕的膠片,會根據不同食物味道及用家指示,透過高壓噴嘴自動噴到膠片上,而觀眾只要舔一舔膠片,便可以品嚐電視機裏的味道。 率先「舔電視」的明治大學學生就點了朱古力作示範,她指出,「味道有點像牛奶朱古力,像朱古力醬一樣甜。」宮下教授認為,在疫情之下,這種技術可以增加人們與外界的聯繫,「目標是讓人呆在家中也可以體驗到在世界另一邊的餐廳吃飯的感覺。」技術也有潛力協助遙距培訓廚師或調酒師。宮下教授希望,最終能創建一個收集來自世界各地味道的平台,讓用家「下載及享受不同味道」。他預計,每部「有味電視」的商業製作成本為美元 $875(約港幣 $6,821)。如果這部電視正式發售,你又最想用來看哪個節目呢?  

日本   科技   

在一部平板電腦,一支筆就能走天涯自由創作的年代,要畫水墨畫,除了帶備毛筆、墨汁、宣紙外,還有甚麼可能呢?藝術家黃琮瑜研發出水墨繪畫軟件「離心一墨」,將水墨藝術數碼化,將之推廣普及。而他的作品正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展覽廳展出,展期至下月6日。 「離心一墨」(Pure ink)是一套水墨繪畫軟件,它不僅配備足夠「工具」,在運筆和調色這兩方面都務求充分呈現出水墨在濃稠與稀淡、濕潤與乾澀之間的變化和張力。軟件提供三種運筆方法,只需滑鼠已可完全操控毛筆,按一按左右鍵就能交替轉換中鋒、側鋒與大側鋒、調教畫筆大小;顏料水量、畫筆乾濕度、顏料顏色,也能隨著繪畫而逐漸消耗,線條由潤轉躁,模仿繪畫水墨畫的效果。 創出這套軟件的黃琮瑜從事水墨畫創作20年,他最新的數碼水墨繪畫及動畫作品,正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展出。作品突顯數碼科技與水墨畫的無縫融合。所有水墨畫作品都透過此軟件繪畫,並利用軟件提供的高解像度輸出功能,以藝術微噴的技術列印於宣紙而成。而動畫作品則以軟件的滲染系統製成,呈現水墨揮灑的過程。 今個周末,就去探索一下傳統水墨畫與數碼科技crossover的無限可能吧。 「離心藝力──黃琮瑜數碼水墨繪畫及動畫」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12月6日 時間:星期一、三至日:上午10時至晚上9時(逢星期二休息) 地點:香港中區堅尼地道7A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展覽廳 Photo & Edit/ 張志偉 Cheung Chi-wai & 鄭珞璋 Maximillian Cheng

展覽   科技   藝術   

早一至兩周的一個平常傍晚,在中環荷李活道看過畫展、吃過晚飯,路經皇后大道中泛海大廈的十字路口,偶爾發現了長長的人龍,而這種人山人海的感覺,自從位於該處的英國時裝品牌Topshop旗艦店結業之後,久久都未再見,好奇心驅使下四處探頭張望,終於發現一個名為藝術科技體驗展(Digital Art Fair Asia, DAFA)原來正在此處舉行,由於現場門票已經售罄,當時未能即場Walk in,只好退而求其次立即登上官網選購其他場次門票;購票期間瀏覽更多相關資訊,原來該展號稱為「亞洲首個藝術科技(Art Tech)體驗展」,場內會有包括擴充實境(AR)及虛擬實境(VR)等等應用,甚至就連最近非常火熱的「NFT(非同質化代幣)加密藝術」都有,既感到萬分期待,又覺得眼花撩亂。   自從疫情肆虐,數碼化在社會各個層面都高速演變進化,其中在文化藝術方面,文藝場地大幅關閉,大小創作及製作團隊都積極研究如何透過科技應用突破相關限制,甚至就連特區政府施政報告2020都有相關段落:「科技應用擴闊了藝術的創作空間,為藝術和創意產業帶來新機遇。憑藉香港藝術家勇於嘗試、大膽創新的精神,我相信只要政府積極推動和支持,藝術科技(Art Tech)在香港大有可為。」未知是否受到長官意志的帶動,相對於其他種種文化政策,Art Tech相關措施的落實及執行似乎的確比較迅速見效,其中預計於2023年啟用的東九文化中心將會配置最先進的創新科技設備,部份特定設施更會用作試驗場地,並已定位為培育香港本地Art Tech發展的重要基地。   專門主理文化政策的政策局尚未成立之前,民政事務局仍然是本地文化藝術發展的主要官方推手,現任局長徐英偉儘管並不具備任何文化藝術資歷,看來亦不會是創新科技範疇的專家人才,但是他對Art Tech的定性倒是有一點值得肯定:「並非單純把藝術表演上傳到互聯網直播,而是通過科技將藝術表演提升到另一個層次」,當中重點明顯就是提升層次,但又可以如何做到?隨便數數也要極多方面配合,首先是科技水平能夠支撐相關藝術發展,其次是藝術家及創作人也要想用、識用,以至會用相關科技,同時我們必須要問:到底運用了科技是否又一定能夠提升到藝術的層次呢?   回到DAFA現場,場內作品大都搶眼奪目,倒如配合AR應用,駿馬圖不但會有躍然紙上的感覺,甚至真的從此跳出本身畫框,自然吸引了大批參觀者駐足拍照並且即時上載,然而除了瘋狂打卡並於社交媒體CLS(Comment, Like, Share),多少人又會如同昔日前往傳統美術展、博物館般細心欣賞馬兒本身,看看創作人用了什麼技法、用料作畫呢?科技除了令人眩目,又有否拓闊了我們的眼界呢?個個都話應用科技,又是否個個都適合/需要應用科技呢?一系列的問題仍然有待解答,否則Art Tech都只會淪為另一個用完就棄的口號,甚至笑話。  

余拜仁   科技   藝術   

俄羅斯科技巨頭Yandex今年開始會在莫斯科測試無人駕駛汽車,有網民已經興奮表示,說不定將來在俄羅斯,的士都是全自動,沒有司機。其實Yandex過去三年都在俄羅斯﹑以色列和美國測試這類自動駕駛技術,未來希望做到越來越多人能在街車乘搭無人駕駛計程車。俄羅斯目前有法例禁止自動駕駛汽車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行駛,但也有些經濟特區是例外的,例如韃靼斯坦地區的因諾波利斯市,有消息指俄羅斯之後也會放寬這方面的限制。   Yandex擁有大約170輛自動駕駛汽車,已經行駛了超過1400萬公里,他們涉獵的範疇相當廣泛。因為本來Yandex就相當於俄羅斯的Google,從搜索工具﹑的士服務到外賣服務都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得意之作還包括用作送外賣的無人駕駛小車,在路上的它就像一個會行走的「盒子」。這些送餐小車會在美國校園出現,因為Yandex的自動送餐機器加入了美國的Grubhub,Grubhub是美國的校園外賣平台,他們與美國二百多個大學合作,之後將會由送餐機器運送訂單,聽起來也相當有趣。因為,送餐小車可以直達校園區域,解決了汽車無法進入校園的困局。另外,送餐機器還可以在各種天氣環境中送餐,晚間﹑中度降雪及下雨都難不到它們。   「無人駕駛」這個概念近幾年都相當流行,新加坡政府將於明年開始,於三個鎮試行無人駕駛巴士服務。早於2019年,新加坡也已經引進法國的全自動無人駕駛小巴在大學內免費載客。雖然看起來很高科技,但也有不少人擔心無人車會否引起意外。過去也出現過無人駕駛汽車的意外,2018年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撞死一名路人。   早前有套德國紀錄片,深入探討了自動駕駛的風潮,裡面提及到很多問題,包括在危機來到的一刻,生命或許受到威脅,你會信任汽車程式還是自己?一直以來,都有很多聲音指出,由人類去控制駕駛,並不是最安全的,正因為過去的世紀汽車事故太多,人們便想發明自動駕駛,或許能減少因為人為失誤﹑疲勞駕駛等導致的車禍。   2017年,美國拉斯維加斯的無人駕駛接駁巴士,首日通車就發生了意外,與一架小型貨車相撞。意外中沒人受傷,警方調查後亦指出,是貨車司機出錯,其實無人車在感應到貨車到來時,已經停車,但貨車司機反應不及,未能阻止意外。不過,事件就引發討論,如果車上有司機,是否就能夠憑人的判斷及「執生」能力去阻止事件發生? 因此,也有人認為,要將自動駕駛應用良好,要不就全面用自動駕駛,如果又無人駕駛,又有人駕駛,就極可能會發生2017年美國的意外,即使無人車已經判斷有危機並作出反應,但有人駕駛的車並沒有相應的動作,那麼無人車在沒有人能做即使反應的情況下,意外還是會發生的。習慣由車長控制車輛的我們,是否有日可以實現全自動的「無人」公共交通服務?    

無人駕駛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