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散之筵席】:承載回憶的味道—鹽焗雞
近期上映電影Wes Anderson執導的“The French Dispatch” 《法蘭西諸事週報》,講述的小報故事中,有一部分是由Jeffrey Wright 飾演的飲食專欄作家,描述一篇《The Private Dining Room of the Police Commissioner》作品。
雖然電影這穚段講的是飲食專欄,但沒有太直接對美食的描述,不過,我卻認為這一段最能感動我。其中故事一段提到那位移民到法國多年的廚師,因發現未食過的味道而感動落淚,亦掀出一縷輕煙般表述出來的鄉愁。
相對新的味道,記憶的味道似乎更能得到共鳴,但記憶中的味道是怎樣來的呢?
這電影令我想起一段經歷,小時候到吃自家製用鑊炒盬焗出來的鹽焗雞,長大後一直很困惑為何街外餐廳的鹽焗雞沒有「鹽焗」的味。在家居隔離的一段日子無所事事,請教長輩用鑊整一次,把雞放入高温的鹽堆中後不到三分鐘,滿室都是那雞皮和鹽加上高温後產生的焦香味,我閉上眼睛,馬上回到了兒時片段中,不禁莫名地落下淚來。
那次的成功令我重獲自由後,再焗了一隻,直送到因疫情無敢外出的姑媽姑丈家。二人本身身體不算好,沒有雀局,不敢見孫仔孫女的日子令他們的生活失去色彩。本想他們也許也怕我入屋,我放下雞就離開,結果二人不但讓我進屋,還一起吃掉那隻雞,小時候我經常寄居在姑媽姑丈家,他們眼中我永遠是吃不飽的小孩,扯下左髀讓我吃,二人吃雞腳雞頸,見我吃完再扯下右髀塞在我手中,笑瞇瞇的看著我一口一口的吃,像在看甚麼精彩表演似的。
這一幕令我完全感受到食物、人和回憶之間的關係,並非名廚大師能給予的,我不敢說我們家的鹽焗雞是超級秘方,但承載著那無法言諭的情感,令一隻雞無限昇華。正如這電影的好看,並非這因為這週報有多華麗高雅、故事有多贊人熱淚,而是每一個角色的真實情感。
記得小時候我們吃提子味吹波糖,明明從未吃過那味道的提子,卻十分接受,直至吃到人生中的第一粒巨峰提子,才頓悟那味道的來源,明明不喜歡那糖果味,但偶爾嚐到,也會回想小時候的簡單可愛,如大家想到更多這類例子可留言分享,在即將迎接的節日中,嘗試用回憶中的食物温度來取暖渡過。
相關文章
OASIS|方俊傑:在英國突發飛蚊症
村上春樹寫過: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以前,我信一半,今日,我信十足。 話說,某日,正在超市無聊購物,毫無預兆地,右眼突然出現一片黑影,像有條頭髮絲弄不走。跟相識多年的舊同學訴苦,被嘲笑:「吓,飛蚊症,我一早有啦,有甚麼出奇?你今年幾歲呀?」 上網查一查資料,好像很尋常,年紀大,避無可避。不過,嚴重上來,也可以變成視網膜脫落。家族有人患上遺傳的視網膜色素變性症狀,不到我不擔心。明知在英國找醫生頗麻煩,還是去了預約時間。 原則上,應該先致電診所。按照之前的經驗,診所的電話,你沒有打上大半天,也不要妄想有人接聽。之前基於疫情關係,別無他法,現時一切復常,直接踩去診所好過。跟接待人員講解過情況之後,得到的建議是一般診所幫不到甚麼忙,倒不如快快去看眼科。 以為要去眼科醫院。不是,是去普通眼鏡鋪。診所附近有間眼鏡鋪,有個眼科醫生長駐。以為又要預約一大輪排排隊才等到空檔?居然話情況可大可小,要即時處理。比香港還香港。要滴眼藥水令瞳孔放大視力模糊不能駕駛,我架車就泊在門口,我建議不如再約個時間?還力勸我不如找個家人朋友過來代駕。這一份效率,久違了。 檢查過後,沒大礙,也沒有甚麼可以醫治,只能適應。講解得超級清楚,分文不取,跟去診所看症實在沒有分別。知道我十幾年前做過激光矯視手術,還要求我驗驗眼:「頂了十多年,差不多到期的了。你有駕駛的吧?驗清楚好一點。」簡單驗一驗,果然又有近視。我還以為是老花或散光之類。「你的近視再深少少,便不可以駕駛了。」之後,立即跟我預約時間,作一次深入的驗眼。 如果,我是學童,驗眼,不收費,配一副眼鏡,也是。在香港的話,去眼鏡鋪驗眼,基本上一定免費,無關年齡,在這裡,收了我四十幾鎊。所謂的深入驗眼,據稱需時四十五分鐘。四十五分鐘?在香港的話,夠驗四、五個客人了吧。實際情況,沒有花費四十五分鐘,大概廿五分鐘左右,是比較詳細一點,但流程也沒有太大分別。不是投訴不是抱怨,香港的慣例不代表全球通用,這一點,我很明白。 不過,英國的眼鏡鋪的眼鏡款式,少之又少,應該是事實。在倫敦市中心可能是另一回事,在曼城市中心可能也是另一回事,我拿曼城住宅區的眼鏡鋪,跟香港屋邨的眼鏡鋪相比,則是有所不如。好像主要做小朋友生意,成人款式,不是Tom Ford檔次,便是一跳跳到極老土的兒戲膠框。曾經有YouTuber建議在香港配好眼鏡才移民,這是肺腑之言。可能比叫你在香港先吃足半年沙爹牛麵早餐B才離開,更有建設性。
OASIS|余拜仁:你起咗筷未?
當通關安排都大致完全打通,香港社會都可以話係真正復常,於是乎近日走到街上,大家都可能開始覺得人頭湧湧,有啲返到以前旺區經常出現人車爭路嘅盛況,同時戲院又好、劇場又好,紅館更加係唔駛講,基本上唔同嘅演出都係場場爆滿,演出長做長有,其中近日最爆紅,買飛買到最多怨氣嘅可能就係「神神聯手」嘅《愛我別走》,雖然票務系統今次係相對暢順,唔駛由朝到晚「321」倒數,或者全日手動F5,但係當你見到自己個籌係排到十幾萬、廿幾萬,甚至六十幾萬,其實都係同樣萬念俱灰,繼續嘆句「睇場騷姐」。 《愛我別走》之爆,絕對不難理解,就算咩都唔計,單係一個「子華神」已經夠晒號召力,適逢佢本尊呢排都係紅運當頭,繼《飯戲攻心》後,另一擔大旗之作《毒舌大狀》繼續大破紀錄,就算明明係沉重而認真嘅正片片種,放喺農曆新年合家歡檔期一樣遇神殺神、再闖高峰;就算坊間偶有評論指電影「只係爽片一套」,以至部分法庭情節「離地」,結局放諸香港現今社會實況,更加似係睇緊「科幻片」,一樣無礙票房屢創新高嘅凌厲走勢,於是,部分觀眾睇完林涼水都仲未夠喉,想走入劇場睇埋黃子華去做一個同Time Traveler有關嘅舞台劇,都係情理之中、自然不過。 同時,香港劇場其實都好多元同繽紛,除咗《愛我別走》之外,仲有好多其他有趣表演節目可以選擇,《各位起筷》就係其中之一;不過,有言在先,嚟緊你睇到嘅並唔係一篇推銷Sell飛廣告文,事關截至開筆呢刻,一連16場演出嘅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就算依家你想立即「補飛」購票入場基本都係無咩可能,不過睇完篇文至少你有機會認識多啲本地創作人同佢哋嘅作品,下次可能無咁後知後覺。 言歸正傳,《各位起筷》係由四位香港演藝學院紅褲子出身嘅演員聯手製作:麥沛東(麥東)、巢嘉倫(阿巢)、陳嘉威(Donald)同梁嘉進(Eric);喺普羅觀眾眼中,麥東應該係最為人熟悉嘅,早少少時間上演嘅《媽媽的神奇小子》,佢係入面其中一位神奇隊友;呢一排叫好叫座嘅《正義迴廊》之中,佢係叫人「屈我啦,屈我啦!」嘅唐文奇,其他三位同麥東份屬同屆同學,功底紮實不在話下,同時四人早喺學校已經非常投緣,畢業多年之後始終堅持一齊搞一台戲,台上台下嘅默契都應該唔駛擔心。 功底扎實同有晒默契係一回事,作品好唔好睇又係另一回事,仲要睇番好多因素:「受惠於」疫情,佢哋有長達兩年時間去認真籌備今次製作,單係劇本都寫咗兩個截然不同嘅版本,呼應番時代嘅變遷,其中執筆嘅鄭國偉係非常資深嘅編劇,作品早已獲得不同殊榮,其中《最後晚餐》就以黑色幽默手法寫出低下階層喺生活中嘅掙扎,精準有力;至於執行導演一職就由新銳盧宜敬擔任,雖然佢前年先啱啱喺香港演藝學院畢業,但係已經憑住畢業作品《金龍》獲得校內傑出導演獎,並且同時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喜劇/鬧劇)同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導演嘅提名,令人眼前一亮,值得持續留意。 單喺牌面上睇,已經完全理解就算沒有鋪天蓋地宣傳,《各位起筷》仍然可以收穫一票難求嘅佳績,所以睇緊篇文嘅你,今次走寶都唔緊要,下次帶眼識貨就好。
OASIS|紅眼:《隱閉中年》:把一台原廠紳寶改裝成雪佛蘭
雖然都是法庭劇,但《毒舌大狀》和《正義迴廊》故事主題相距甚遠,除了票房數字成績,確實沒有很大的可比性,正如周冠威的賀歲喜劇《 1 人婚禮》跟上一部紀錄片《時代革命》也無從並論。不過,同檔期上映的老牌影帝湯漢斯(Tom Hanks)新作《隱閉中年》(A Man Called Otto),便有一個不能忽略的比較對象。因為湯漢斯飾演的奧圖(Otto)還有個年長幾歲的哥哥,他是 2015 年的《想死冇咁易》(A Man Called Ove),由瑞典演員 Rolf Lassgård 飾演的奧維(Ove)。 改編自瑞典作家 Fredrik Backman 同名原著小說的《想死冇咁易》,當年便一鳴驚人,獲選入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堪稱北歐電影揚威國際的代表,會被荷里活片商洽購翻拍並不意外,而《隱閉中年》從劇本細節的修改,以至湯漢斯的重新演繹,也毫不遜色於舊版。個人認為,兩部作品是近年最具體的文本對讀,建基同一劇本之上,卻充份展現了近代備受影迷追捧的北歐電影風格與典型荷里活商業製作的鮮明落差 —— 奧圖與奧維兩兄弟之間的電影語言鴻溝。 瑞典原廠,運到美國/荷里活改裝轉售的《隱閉中年》,除了結局處理不同,還有一些顯而易見的「美國化」細節,譬如主角名字從奧維變成奧圖,好鄰居從伊朗少婦變成墨西哥大肚婆,座駕從瑞典車紳寶變成美製雪佛蘭,這些入鄉隨俗的小改動,剛好反映了兩作之間的同曲異工。舊版《想死冇咁易》裡,我特別記得奧維和鄰居因為買車而鬥氣幾十年的故事,兩人本身同聲同氣,彼此都認為難得在小鎮上遇到跟自己性情相近的知己,但他們唯一的分歧就在買車喜好上:一個喜歡紳寶,另一個喜歡富豪,即是瑞典國產車打吡。兩人表面不和,其實又臭味相投,多年來如何換車都是買死同一間車廠,別無二心。終於,主角好不容易放下成見,想與鄰居和解,對方卻興奮表示剛剛買了一台全新的寶馬。「這是對我終極的背叛。」奧維嫌對方做人沒原則,終究不是自己同路人,從此斷交不相往來。 荷里活版《隱閉中年》同樣保留了這一場戲,但重要性相對不高,而且有少許改變,變成兩大美國車廠福特和雪佛蘭,鄰居最後則換了一輛豐田。這個很「美國化」的調整,看似合理,但正正有著微妙的差別。北歐版本裡,兩個鄰居情迷瑞典車,除了出於支持國產品牌,也象徵著他們堅持小眾格調,不被市場主流牽著走,買車如做人,也對照了他們最初的生活態度。但在荷里活版,要知道雪佛蘭和福特都是美國以至全球最暢銷,而且以流水線大批生產聞名的現代工業象徵,他們的選擇和美學堅持,說穿了就是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最主流、最受歡迎的商品。 當然,並不是要討論從紳寶變成雪佛蘭的買車哲學,但某程度上見微觀著,它無疑是兩部電影最大的差異。比起數年前的《想死冇咁易》,湯漢斯的版本便明顯少了幾分厭世孤僻,卻多了幾分對人情世故的刻劃。奧圖被改造成不像兄長奧維那麼惹人/觀眾討厭的老頭子,而故事重點亦從他自殺不遂、對社會諸多抱怨,做人要講原則等等,轉移到鄰里關愛,守望相助,描述角色如何改變處世態度,重新與人溝通共處。愛人如己,相信是全球經歷疫情洗劫後的普世覺悟,《隱閉中年》明顯抓緊了這一點。 情節經過重新編排的《隱閉中年》,無論是搞笑的部份,催淚的部份,角色的心理轉變,以及最終所帶出的公共訊息,都比舊版《想死冇咁易》更為完整、圓滑,同時亦很符合一部荷里活商業電影的基本格局,就是迎合主流觀眾不能有悶場、不能簡陋的消費者心理,於是它節奏準確,內容豐富,起承轉合齊全,從劇本到場景佈置都務必填得很滿。荷里活製片工場與美國車廠的流水線生產,其運作模式一脈相承,《隱閉中年》便示範了如何將一台瑞典原廠紳寶,一名孤獨怪人的晚年小傳,轉運到美國重新組裝成一部溫馨感人的佳作。 但動人的故事從來都多,也其實幾經計算,廉價實惠,即使湯漢斯演繹精彩,此作扭轉了他最近逢片必爛的情況,個人而言,還是比較喜歡瑞典小鎮的奧維多於開雪佛蘭的奧圖,以及那種平淡而枯燥得來有點獨特的悶騷。相信村上春樹和濱口龍介都會認同,《Drive my car》裡男主角情有獨鍾從一而終的愛車,也是一台紳寶。
OASIS|方俊傑:集氣何韻詩過英國開騷
有些事,你以為是不用多費唇舌解釋的常識,對別有用心的人來說,就是可以作出與別不同的詮釋。 話說,有一個星期日,倫敦有幾場《給十九歲的我》特別放映,我想先睹為快,於是由曼城南下,來回車程,約十小時。 有位網民,故意在我的專頁留言,大意是:在英國生活真係不夠香港方便又美好呀,連睇套戲,也要千辛萬苦。英國人,應該只愛看球賽,不愛看電影的。說得英國好像文化大沙漠一樣。 客觀上,要在英國地方看一套港產片,當然不會容易得過在香港地方看一套港產片。情況,就似有好多在英國上畫的英語片,無緣登陸香港戲院一樣。這是簡單市場供求關係,實在不知為何還要說明。何況,我在英國看到《時代革命》看到《少年》看到《憂鬱之島》所謂的香港禁片,已經不知還可以怎樣比較。有些人,用理性跟他爭辯,只會徒勞無功。於是,我只好參考智者的意見,輕輕說一句:你係啱嘅。 移民人口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多,英國主流院線似乎也越來越歡迎香港電影。不少港產片,其實也有在英國發行,例如《飯戲攻心》,例如《正義迴廊》,只不過比香港遲上畫一段時間。來到今個農曆年檔期,《毒舌大狀》與《超神經械劫案下》甚至港英同步。如果你喜歡中國電影,在香港不知有沒有映期的《流浪地球2》,在英國反而看得到。 身在異地,或者特別需要娛樂。不是個個香港人也對Damien Rice開演唱會有興趣,但張敬軒的三場Royal Albert Hall,門票火速被搶購一空,還傳出高達八萬的炒價。有計劃過來英國開演唱會的香港單位,還有RubberBand與黃耀明,預料也會得到大量香港移民的支持。或者,你會說,跟在香港開騷比較,遠渡重洋過英國開一兩場演唱會,畢竟不符合經濟效益,有時間的話,倒不如留在香港開紅館開九展開亞博,開它一個十幾二十場?似農夫,上個廣州巡迴,動不動又十幾二十場,飛機也不用乘搭。 不是個個香港歌手也有資格在香港順順利利開到演唱會的。不是說不夠受歡迎,是說沒有合適場地願意給租用。例如,何韻詩?試過演唱會因場地問題而被臨時取消,被逼改為網上直播。轉戰不會受到政治因素阻撓的地方,再次近距離接觸現場觀眾,可能是條不錯的出路。不用太過擔心觀眾量,以我所理解,很多在香港甚少入場看香港電影或撲飛看演唱會的,來到新環境,也會爆發一股對香港娛樂事業的飢餓感,何韻詩又不是女版MC,無理由會被排擠。一位擁有好歌喉的香港歌手,不應該被白白浪費。當是娛樂一下生活單調的移民們,也是造福人群啊!
OASIS|余拜仁:神神聯手 《愛我別走》
防疫措施(接近)紛紛放寬,出入境安排(接近)全面打通,由個別市民到整個城市,一下子都活潑起嚟,講起活力,其中有兩個界別係絕對不能不提,電影同戲劇:一系列老中青導演接力推出叫好叫座作品,包括《正義迴廊》、《窄路微塵》同《十九歲的我》等等,令到戲院除咗荷里活大片同救世英雄電影之後,仲有更多多元選擇;劇場方面亦都一樣,一連串話劇都錄得滿堂紅嘅佳績,例如《最後禮物》、《我們最快樂》同《短暫的婚姻》,值得留意嘅係就連一啲平日唔太活躍於劇場嘅朋友,佢哋都會出力撲飛,非常熱鬧。 細心嘅觀眾或者都留意到,上述三套作品都係出自同一位劇作家莊梅岩嘅手筆,難怪最近有業界朋友笑言:「好似靠佢一個人撐起半個劇界咁」,三個作品各具特色,其中上個禮拜先啱啱圓滿落幕嘅《短暫的婚姻》,描繪嘅就係一段又一段由信任、脆弱同罪惡感交纏而成嘅親密關係,當中唔少人物性格嘅刻劃、故事情節嘅建立,以至係對白台詞嘅書寫,同台下觀眾嘅當下生活,都有或多或少嘅共鳴感通,難怪作品自一開始嘅劇本出版,後來發展成電視短劇,到2019年首次登上大舞台,每一個模樣都獲得外界相當不錯嘅回響,直至三年幾之後今次嘅重演,一連xx場都係一票難求,十分誇張。 不過,更加誇張嘅搶飛血戰可能都仲未發生,事關「撐起半邊天」嘅莊梅岩即將會有全新作品面世,更加更加誇張嘅係今次節目網羅咗兩大神級人馬擔綱演出,二人先後同莊梅岩合作結緣,分別係早前喺《最後禮物》飾演吊兒郎當大佬嘅「子華神」黃子華同啱啱喺《短暫的婚姻》扮演不忠渣男律師嘅「林狗」林海峰,當「子華神」遇上「林狗」,就算劇情大綱未有,甚至連劇名都未見,早前單係一張只有兩個男人背影嘅宣傳照片見街,已經觸動咗萬千劇迷嘅神經,紛紛開始求票,或者提早放負:「呢個陣容咪駛旨意會買到飛。」 個人口味嚟講,我都未必完全享受兩位男神嘅每一次「演出」,畢竟二人個人特色超級強勁,要喺本色演繹之下再搵其他看點,有時都唔係咁易。於是乎,不論係血腥三級片《正義迴廊》嘅重犯辯護大律師,抑或係愛情悲劇《短暫的婚姻》嘅名利雙收事務律師,林狗本人嘅聰慧靈巧總係處處可見;同樣地,《飯戲攻心》同《最後禮物》中嘅兩個大佬,一個顧家有愛、一個帶恨離家,角色設定截然不同,落到子華神手上,好一些過去喺其他演出存在過嘅質感,又好似總係隱隱地滲咗喺骨髓入面,當然,鍾意嘅就會好鍾意。 然而,不論口味係點,呢兩個人喺舞台上嘅魅力相信都係無庸置疑,難怪就算到目前為止所有宣傳仍然無講過套劇係講乜做乜,觀眾們都已經愁緊點樣撲飛;由此看來,今次嘅劇名應該都改得相當準確,觀眾有時都係非常盲目:《愛我別走》。
OASIS|紅眼:《伊尼舍林的女妖》:無聊,是所有戰爭與仇恨的開端
就在金球獎揭曉的同一天,也就是中港台馬華人圈子爭論著以《神奇女俠玩救宇宙》贏得影后殊榮的楊紫瓊到底算不算是「香港演員」的晚上,終於看了 Martin McDonagh 的得獎新作《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遠望戰火的愛爾蘭邊陲小島,日子不外乎是牧牛養驢喝喝酒,沒錯,電影獲八項金球獎提名,唯獨就是沒入圍最佳女主角,因為那是一隻名叫 Jenny 的小驢。故事圍繞兩個老男人 —— Colin Farrell 和 Brendan Gleeson,一隻狗,一間破爛的酒館,然後就沒有了,貧瘠的外島,就連愛爾蘭「內戰」看在他們眼裡都只是「外面」發生的事情。看似平淡枯燥重重複複,太陽底下再無新事,但故事突如其來就開始了,明明教人摸不著頭腦,但 Martin McDonagh 居然在最無聊沒趣的兩個老男人身上,寫出了許多浪漫的意義。 《伊尼舍林的女妖》整體風格跟 McDonagh 前幾年的作品像《廣告牌殺人事件》和《癲狗喪七》都非常不同,戲劇張力鬆馳,節奏冗長,幾乎每個角色都以極緩慢的速度在移動,卻又陰鬱懸疑,帶著晦暗不安的緊張感覺。翻查資料,這原來是 Martin McDonagh 廿年所執筆的舞台劇劇本「阿倫群島三部曲」(The Aran Islands Trilogy)裡從未發表的最後一部。關於愛爾蘭的冷知識:阿倫群島主要是由三個小島嶼組成,它們分別伊尼什曼(Inishmaan)、伊尼什莫(Inishmore)和伊尼舍林(Inisheer)。Martin McDonagh 便將三部曲取名為《伊尼什曼的瘸子》《伊尼什莫的上尉》和《伊尼舍林的女妖》,都隔著某種距離,描述著愛爾蘭內戰的動盪年代。無端端就起爭執了,本是同根生,你我各不相讓,誓要至死方休,在伊尼舍林的老男人是這樣,在愛爾蘭主島挑起戰爭的人也是。再枯燥無聊的地方,都會因為一件沒任何意義的事情而招惹仇恨,爭個魚死網破。你看,就連楊紫瓊算不算「香港演員」都可以招惹那麼多仇恨言論,人世間許多事情就是這麼無聊,卻又是那麼漫長而折磨。 《伊尼舍林的女妖》成為今屆金球獎的大贏家,橫掃最佳男主角、最佳劇本和最佳電影三項大獎,恭喜 Martin McDonagh 和 Colin Farrell。但很有趣,這個以一則非常沒趣的海邊故事淡淡觀照了戰爭毫無意義的冷笑話,卻屬於金球獎的「音樂或喜劇類」作品(擊敗了我心目的大熱門《神奇女俠玩救宇宙》和《上流落水狗》)。期待另外「阿倫群島三部曲」的兩部作品都會同樣改編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