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火鍋

在北京,不少地方都掛著「羊羯子」的招牌,有朋友說馬上聯想到王府井的燒羯子,完全沒有興趣去探個究竟。羊羯子其實是涮羊肉以外一種北京一帶常見的火鍋,食材是羊的脊骨,外形似一節一節長長的羯子而得名。   羊羯子和約十多年前香港曾流行的豬骨煲原理相似,不過湯是炆燉羊骨熬成的醬湯,較濃郁的同時去膻味,經長時間炆煮羊骨的肉質鬆軟,吸收了湯汁後每一口都是湯汁的精華,骨中間的骨髓十分嫩滑就更不用多講。由於選用脊骨,結構尚算簡單,吃起來不算困難。   一般吃羊羯子的店也有其他部位的羊骨、內臟、甚至羊肉片供應,如果大家能克服心理關口的話,我會提議大家嚐嚐小羯子-羊尾。我也是吃羊羯子多年,一次在朋友家中作客,友人親自燉了一鍋有羊尾的羊羯子,盛情難卻才第一次品嚐到羊尾,吃過牛尾的話大家就會了解,尾部的質感是如何有別於其他部位,羊尾是細小版,肉雖然不多,但肉質嫩得來有彈性。   我吃羊羯子時有一個無聊發現,當夾起一件羊羯子,正要咬一口時,看到一張可愛的綿羊笑臉,而且幾乎每件羊骨都有類似圖案(詳見配圖)!羊羯子跟涮羊肉相比感覺較「下欄」,因為材料是除去精肉後的骨頭,相傳是清朝康熙年間,蒙古王爺發現廚師給下人做的一個菜,就是燉羊脊骨,意外發現十分好吃而廣傳,由技術層面來說,羊羯子的技術含量其實不低,而當中的材料良姜,有散寒止痛功效,凜冽寒風中來個羊羯子鍋,驅寒保暖一流。   好吃的羊羯子吃了不覺得口渴之餘,羊羯子的肉質軟得來不會太爛,湯濃得來不會油膩,間中來一片糖蒜(糖醃漬的獨蒜),令人感覺清新。羊羯子既可以單獨成一道菜,但較多人會當作火鍋,一般不會再配其他肉類,而是蔬菜和我認為必點的麵條,又寬又厚如刀削麵般,放在湯內吸收精華,表面滑溜,咬下去略帶彈性,如果太飽只能吃得下一條也好,這麵條能為羊羯子畫上完整句號。   北京吃到的羊主要來自河北和內蒙古,除了如內蒙古人般整隻羊吃外,京城也有不少是好好利用羊的不同部位做的菜式,由下人吃的菜至今成為佳餚,羊羯子是個成功的例子。  

火鍋當中「閉起雙眼你最掛念誰」,我會說是越南的Lẩu riêu cua,蟹羔蕃茄火鍋。   冬天到越南是個很好的選擇,下雨較少,較涼快,如香港秋天,不怕熱得吃不下。我來到街上一間火鍋店,這不是遊客區,路邊滿是桌椅的大排檔,一家大小、年輕學生、甚至衣著亮麗的白領,熱鬧非常。摺枱不高,膠椅也細小,如大人坐在小朋友玩「煮飯仔」的格局,這是越南特色。   當侍應在爐子上放上一個大鍋,你就知道這絕不兒戲﹗昏暗的光線中,看到滿是金黃色的豆卜和紅紅的蕃茄,伴著香茅和蔥,初時蟹羔不太覺眼,我以為是在湯裡融化掉﹐但用筷子一搞,發現一塊大過手掌心的蟹羔被豆卜蓋著,有如一塊肉餅般在正中央等候著我的發現。   蟹羔好吃得我光吃它也心滿意足,叫我怎捨得讓它在湯中融化?我一口一口地珍惜地吃著,蟹羔質感柔軟,味道豐厚,一開始湯的材料還未出味,它是鍋中的霸王,佔據著我對整個鍋的想像。之後我放了牛肉,新鮮手切的牛肉,感覺如潮汕牛肉火鍋般純粹簡樸,一上碟就知道它的新鮮,紋路看來並沒有太多脂肪,但郤很有牛味,一點不「鞋」。   慣常火鍋湯底要不越食越淡,要不越滾越咸,即使店家做到能唯持原湯,經過各食材的洗禮後,湯底也不會如最初般出色,但蟹羔火鍋打破這格局,蕃茄、香茅等開始出味,湯底味越食越濃,味道清新的氣息令人越食越起勁。   而鍋中豆卜意想不到的作用,首先本人是十分喜歡豆製品的,金黃的豆卜的皮略帶煙韌、不算油,內裡絕非敗絮其中,依然感到嫩滑和豆味,在一開始吃都已不會怯場,而豆卜作為以吸味見稱的食材,中途越吃越可以側面欣賞到湯底的鮮味,連著蟹羔一起吃更是新鮮的享受,在鍋中的表現可謂是由頭帶到尾。最欣賞的是它不需要照顧它,而它卻永遠都在,無論在一開始、中場、結尾吃,都不會令你失望。   越南如雲南一樣,新鮮蔬菜食材多得誇張,當吃碗粉都有一大碗九層塔、青菜、芽菜時,火鍋當然也是配搭了一大碟小山形狀的菜,新鮮至甚不用多講。沾的調味料是簡單的魚露、辣椒、青檸,輕輕一沾,清新得來帶出鮮味,令人吃得輕鬆無負擔。   而另一必配的米粉當然不會令人失望,有彈性、有米味,在湯底食材風味都燦爛地綻放的時刻,米粉有如漁翁的網,把所有美味一網打盡。美味飽足之餘,不覺口渴又油膩,不會懷著罪惡感入睡。   越南蟹羔火鍋有如一場表演,雖是在大排檔,但湯底和食材的變化,配合的起承轉合和層次感,相比分別精選湯底和食材再共冶一爐更顯優雅。   ——————-   不散之筵席 —— 喜歡由民間日常菜餚小吃去了解人和社會。小時候別人問我最愛吃甚麼,我都不太懂得回答,彷彿已知道自己在吃貨的生涯中,越吃得多,越覺得自己膚淺。      

不散之筵席   火鍋   越南   

潮汕牛肉火鍋近年在香港也流行起來,脖仁、吊龍、匙仁、匙柄、三花趾、五花趾、牛胸油……明細的牛肉部位配以沙茶醬、普寧豆醬,鮮味十足。潮汕牛肉火鍋的要求,既簡單直接又嚴苛,就是牛肉要新鮮,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在當地人眼中牛肉要新鮮這簡單是廢話,早些年在潮汕一帶不少火鍋店都是開在屠宰場附近,甚至專門在晚上去,因為屠場晚上劏牛早上發送到街市。這些排檔由簡單幾張至十張不等的摺枱組成,大家烏燈黑火地吃,不知道是地面不平,還是枱腳長短不一,於是用煙盒、撲克牌「攝」著枱腳;「唦」,間中利落的一聲,是有講究的人用茶洗碗筷,再把污水灑在枱邊,這些是真正大排檔的儀式感。   這些地方甚至店名也未必有,也無人關心這餐廳、甚至屠宰場合法與否?牌照齊不齊?吃牛肉火鍋就是吃牛肉,簡單直接,其他都不重要。相反,如果約朋友到裝修精美、服務殷勤的潮汕火鍋店,只會換來被認為矯柔做作的嘲笑,緊接就會覺得你不懂得吃,因為他們深信,這些地方不正宗。   香港中午吃火鍋是很誇張的事,即使在北京的小館涮個羊肉,也是個「大餐」,但對潮汕人來說,火鍋是生活日常,在潮汕有如快餐,二、三個人把牛肉一燙,加個河粉,半小時也可完事。   我在潮州朋友家作客,主人家說吃火鍋,看看錶,宰牛時間到了,就騎著電單車去買剛宰好的牛肉。他們還燉了牛小排,用牛湯作湯底,湯放了石橄欖清香回甘,不影響牛肉的鮮味之餘,清熱下火,放上切細的香芹單喝一口湯都十分滿足;再吃一塊牛小排,我咬了一口就被震撼到了,燉了一個下午的連骨小牛排,肉質滑溜酥軟得能脫骨,帶筋的部位略肥,越𡁻牛味越濃,口感十分豐富,令人回味無窮,頓時牛肉片也成了配角。醬料方面主人家自己調製的,配料除了沙茶醬、普寧豆醬外還有柑橘油等,稍稍兌一點牛湯,白蘿蔔沾上一點,有如清泉,讓味蕾不要完全被牛魔王俘虜。吃完大餐再喝茶,清清腸胃之餘,也讓自己由盛宴中冷靜過來。   潮州人愛喝茶,但在火鍋店通常會提供一大壺不熱不凍的「茶」,外地人喝來覺得怪怪的,那是以熟地為主要材料煲成的涼茶。其他配菜方面,除了生/熟牛丸,牛肉餃,炸枝竹,河粉(棵條)也是必點,而不少潮汕火鍋店都有濕炒牛河(粿條),也值得一嘗。   潮汕火鍋用的黃牛其實並非本地出品,大多來自在貴川、四川和廣西,活牛運到潮汕再屠宰。而潮汕牛肉火鍋也並沒有很長的歷史,甚至在十年前都只在廣東一帶流行,之所以發展成全國大城市都成行成市,和內地冷凍運輸發展有關,但要吃到潮汕風味,欣賞他們對火鍋的品味,就必須到當地體驗。   ——————-   不散之筵席 —— 喜歡由民間日常菜餚小吃去了解人和社會。小時候別人問我最愛吃甚麼,我都不太懂得回答,彷彿已知道自己在吃貨的生涯中,越吃得多,越覺得自己膚淺。  

不散之筵席   火鍋   食評   

火鍋吃的食材,隨時代變遷而進化,但核心精神是能經過時間考驗的,我會一連介紹內地不同形式的火鍋,以及當中的變與不變。   正所謂打邊爐最緊要是個爐,對爐的堅持非北京涮羊肉莫屬。銅鍋炭爐是基本標準,中間的煙囪是標誌性的,兩片活動的半圓銅片是可調節的蓋子,用來控制火候。吃著吃著覺得火太猛,水太沸騰便用筷子尾輕輕敲一敲,讓它閉上一點。   至於食材,香港人對火鍋的追求日新月異,由以前機切雪花肥牛都覺得好正,到現在快餐店火鍋也要用安格斯牛、斑片、稻庭烏冬。但涮羊肉可說是相對忠於傳統,羊肉加老三樣(豆腐、粉絲、白菜)始終是基本。   先講羊肉,跟香港人打邊爐吃牛的道理一樣,那些機切的卷狀羊肉絕非佳品。跟潮汕火鍋的概念相似,涮羊肉也是清湯才吃得出肉的真本領,把肉各部位分得很細,羊上腦(後頸)、大小三岔(後腿和前腿上方)、黃瓜條(近股骨的兩條肌肉)和磨襠(臀尖),而且必須是手切。   我最愛的北京涮羊肉小館,現在已不存在了,但經常讓我牽掛。步入破舊的小院是處理炭的地方,如「鍋爐爺爺」般的叔叔在打理著炭,放入銅鍋裡,不一會水就沸騰得滋滋作響。館子最多只能容納三十人,樸實的方木桌、木椅子,卻在飲食雜誌上和東來順、聚寶源等幾層高的店並駕齊驅。   老闆是個嚴謹的人,有新朋友到,他都會盡量抽空親自督導,肉是否好,未下鍋已略知一二,除了看色澤,靚肉是你把碟倒轉,肉也不會掉下來,沒有血水的。三種肉來自同一產地的羊腿,但口感味道完全都同,下鍋涮幾下,不准沾麻醬,各個部位中,磨襠是相對少見的,因為這位置肉質較瘦,處理不好就如煲湯瘦肉般口感粗糙,無法下嚥,但老闆不單把這放在菜單,還自豪地向顧客推介。   這裡的磨襠充分表現出廚師的刀功,一舊瘦肉完全不「鞋」,沒有渣,𡁻到尾散發出完全不油膩的清甜,甚至吞下去後仍在口腔揮之不去;黃瓜條口感比磨襠有彈性,小三岔相對脂肪多一點,羊味濃郁肥美得來有忌廉般的甜,光用舌頭就得分辨出不同部位的羊肉。   羊肉以外就是「老三樣」,這時候可以沾醬了,涮羊肉必備的蘸料主要是麻醬,但上面有一點紅、一點綠,分別是腐乳醬(近似香港的南乳)和韮菜花醬,大部分人二話不說就會攪拌混和,吃的時候只覺得有麻醬味。一次老闆聊得興起,拿了一樣珍藏的醬來給我品嚐,這罐不是麻醬,而是很多人以為可有可無的韮菜花醬。老闆打開罐用筷子沾了一點讓我嚐嚐,我喜出望外,這略帶點似蒜的辛辣,有點草青味的香氣很特別,老闆那罐是「私伙」,看到我品嚐後驚嘆的樣子就笑著捧著它回廚房了。麻醬較油膩、腐乳的發酵風味能加深醬的層次,韮菜花醬清新得來有殺菌功效,三者的份量比例相對固定,但從未見過先混和好上枱的,必須是在麻醬上以兩圓點出現,寧可只提供麻醬,是約定俗成的默契。   近年也見到涮羊肉菜單上多了其他非傳統選擇,但老北京人一望就會知道不正宗,堅持的餐廳,也需要欣賞堅持的食客。   ——————-   不散之筵席 —— 喜歡由民間日常菜餚小吃去了解人和社會。小時候別人問我最愛吃甚麼,我都不太懂得回答,彷彿已知道自己在吃貨的生涯中,越吃得多,越覺得自己膚淺。

不散之筵席   火鍋   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