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余拜仁】:有心無力的《梅艷芳》

近日的戲院都是人頭湧湧的,除了因為關仍在封的宏觀環境因素,多齣大片輪流上映都是關鍵之一,先有全球英雄片工廠Marvel的「開創性新作」《永恆族》及緊貼國家主旋律的民族大作《長津湖》等等,再有本地薑代表—訴說香港一代歌后傳奇一生的《梅艷芳》;後暫在上映前已經引起廣泛討論,例如擔當女主角的新人是否勝任等等,上映後的討論亦同樣熱烈,焦點包括個別人物的或缺席或美化、連串歷史事件的取捨及處理,以至不同演員有否演活真實人物的神態神緒等等。截至一周之前,電影的本地票房已經衝破2千萬元,不少即日場次更是紅色一片,同時坊間似乎又著實有著不少爭議,到底《梅艷芳》是一怎樣的電影,是否值得花錢入場觀賞呢?

 

安樂影片聯同一眾本地電影界的精英,花了前後7年時間製作《梅艷芳》一片,由梅艷芳4歲以小歌手姿態登上荔園舞台開始,以兩個多小時述說了梅艷芳40年短暫而精彩的一生:她與其家人、朋友、愛人、工作伙伴,以至歌迷影迷之間的生活,而其中一個對於該作品的嚴厲批評亦正正出於這個方面:有人好奇為什麼梅艷芳的媽媽及哥哥一直缺席,整個家庭關係的敘事中就只有其姐姐梅愛芳?有人不滿梅艷芳積極支持八九民運的一言一行全遭抹去,甚至連其唯一女徒弟何韻詩都從未登場,質疑背後涉及複雜審查,犧牲了創作自由。《梅艷芳》是一套人物傳記電影,相對於紀錄片要盡最大可能去記錄,甚至還原種種人和事的最真實一面,本片一方面以梅艷芳本人作為創作重心,說出一個個關於香港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由於創作素材極多,主創人物(編劇、導演,以至監製等等)擔起了作出判斷及取捨的重要責任,這些美學上的選擇/不選擇完全可以,並且值得被關注及探討:哪些素材必定要保留?哪些人物無奈被放棄?哪些人和事需要補充,以至再造?而非僅僅因為個別題材的有或無,以至多或少,就去斷定作品的好與壞、真或假。

 

除了題材選取惹起爭議,《梅艷芳》另一個更突出的問題則是刻畫力度不足;人物傳記電影往往至少會為觀眾帶來兩層閱讀,一是當事人的生平回顧,例如梅艷芳如何由荔園舞台的小歌手,一步一步踏上歌后之路,過程經歷了在歌唱比賽中以大熱姿態奪冠等等,這些觀眾本身都已經知道,或是透過報章雜誌,以至互聯網也可輕易掌握的,電影作品就是一次溫故知新;二是當中涉及多少鮮為人知的背後故事,透過創作團隊仔細的資料搜集,以及巧妙的佈局安排,觀眾可以更更廣闊也更深入地走進梅艷芳的一生,立體地、全面地加深認識眼前這個活生生的人物,而非只是閱讀到諸如「香港女兒」及「傳奇歌后」等符號,否則歌迷影迷只需花上數小時去到YouTube及Wikipedia便可,根本毋須走入戲院,可是觀影過後都不難發現,《梅艷芳》在這個層面交出來的表現,只能輕哼一句「 是無力,或有心」,叫人惋惜。

 

關於作者 / 余拜仁

由文化藝術到金融財務,涉足不同江湖| 志奮領學人(由英國外交、聯邦及發展事務部頒授及認證)| 倫敦國王學院數碼文化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 嫻熟的文化藝術文字人/專業的金融財務策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