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OASIS|紅眼:《蟻俠與黃蜂女:量子狂熱》:在多元宇宙冷掉之後

或許,對每個曾經喜歡、曾經無時無刻都盼待著下一部 Marvel 超級英雄電影的人,熱情冷掉的時間點都不同。在我對《奇異博士 2》的無聊穿越感到不耐煩,無法看完一整季的《月光騎士》,連打開《變形女俠》的意欲都沒有,甚至認為 Natalie Portman 並不值得強勢回歸接拍《雷神奇俠 4》之前,如今想來,對 Marvel 逐漸失去熱戀情懷的時機,可能是《蜘蛛俠:不戰無歸》裡 Peter Parker 跨版權三代同堂的那顆彩蛋。當時確實覺得驚喜,但細心再想,它賴以吸引觀眾的關鍵,再不是精準的劇情鋪排,不是故事人物的深刻描寫,而是彩蛋——用片商的財力和多元宇宙這個設定堆砌而來。

多元宇宙本身是 Marvel 在《終局之戰》後第四階段的核心主題,從幾年前電視劇《溫黛與幻視》、《洛基》已開始佈局,世界觀拓展得很大,結果只是一再拼湊跨系列彩蛋,沒交出真正叫人大開眼界的科幻橋段。被玩爛的多元宇宙概念,更成為了整個超級英雄系列勢頭往下的敗筆。但可能過去幾部 Marvel 作品都不太成功,告別大而無當的第四階段後,反而覺得《蟻俠與黃蜂女:量子狂熱》感覺不錯。

觀乎蟻俠系列過去兩部作品,確實拍得很差,角色劇情可有可無,就好像是為了銜接《無限之戰》和《終局之戰》一些關鍵位置而「補飛」的作品,於全系列三十多部電影之中實屬包尾。其實《量子狂熱》都有著差不多的用途,畢竟花了近乎半部電影的篇幅介紹 Marvel 新一階段的終極反派,而另一半篇幅則打開了導演 Peyton Reed 內心對《星戰》的薛丁格盒子。走馬觀花的「量子星戰」世界觀,足以嚇死達爾文的螻蟻進化史,以及無限自我分裂的大魔王,這些雖然都很有趣,但囫圇吞棗塞進一部兩小時的電影裡,難免顯得太粗糙,其粗糙程度完全反映在此作差強人意的電腦特技部份裡。

反而整部電影最出色、最搶眼之處,是驚艷三十年的 Michelle Pfeiffer 個人演出。實不相瞞,比起蟻俠與黃蜂女,她可能才是此片的真正女主角(按設定她也是真正的初代黃蜂女)。由於綠幕拍攝部分都很弱,弱到完全不像一部 2023 年的 Marvel 商業大片,更突顯出全片沒穿過「戰鬥服」亮相的 Michelle Pfeiffer 如何憑著豐富多變的眼神和迷人的肢體語言,於戲裡戲外成為整個量子世界的焦點。雖有不少觀眾盛讚新加盟的 Kathryn Newton 青春漂亮,但在 Michelle Pfeiffer 旁邊,頃刻可見演員魅力的差異。沒想到作為第五階段的首部作品,《量子狂熱》居然依靠 Michelle Pfeiffer 單天保至尊,或者特技電影發展到某個飽和階段,當觀眾已感視覺疲勞,彩蛋再無驚喜,一些最簡單的電影元素反而最好看、亦最耐看。

至於此作取名「量子狂熱」但幾乎跟多元宇宙扯不上關係的科幻設定,就跟正印蟻俠 Paul Rudd 惹人可憐的演出一樣,有了比沒有好,但不重要。既然玩爛了就別再玩下去,舊事莫追,但願會是 Marvel 系列的新開始。

關於作者 / 紅眼

紅眼 —— 專欄作家,影評人。藝文青總編輯。寫電影、電視劇、流行文化。寫小說。散見明報、立場新聞、商台903、端傳媒、虛詞、週刊編集、天下獨評、Madame Figaro 等。曾獲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