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趟帶「香港製造」回家的旅程】從一件襯衫開始 拼湊出香港製衣業的集體記憶
一切源於2017、18年的一場異鄉的相遇。
那年Christy剛到英國求學,人生路不熟,屢屢碰壁,偶爾一次踏進二手衣物店,一件標籤寫著「Made in Hong Kong」的襯衫赫然在目。那刻她心頭一震,一種難以言喻的激動油然而生:「我從來無試過,攞起一件死物,會有呢個感情。所以我好想將呢份感動帶返香港。」
這件襯衫,在數十年前或許跨越9000多公里從香港被帶到英國,最後竟然又橫跨大半個地球,跟Christy回到它出生之地。學成回港後,Christy開了古著店「南泱記」,繼續在世界各地尋覓、記錄「香港製造」衣物,又著手研究香港製衣業歷史。從一塊布料到一間小店,一步一步拼湊那段香港的舊畫面。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Owen @wai.ho.98
|與「香港製造」初相遇
拐進位於火炭的工業大廈,乘電梯抵達「南泱記」,溫暖的黃色燈光映照著衣架,整齊排列起一件件古著。細看衣服領口的牌子,發現為人熟悉的GAP、FILA、Patagonia等牌子,原來都曾在香港設廠,讓人嘖嘖稱奇。
1997年生的Christy,大學念的是時裝設計。在就學時期,已常與衣服為伴,又喜歡到美之等不同的二手衣服店尋覓靈感。到英國求學後,思鄉的感覺加上課業的壓力讓她喘不過氣。有次外出散心,在一間二手店發現了一件燈芯絨襯衫,標籤竟然寫著「Made in Hong Kong」。那一剎那,她竟然有點鼻酸:「自己讀書以嚟,一直覺得『香港製造』嘅嘢係好耐好耐之前嘅事情,甚至可能已經唔存在。嗰一下,覺得好神奇。」
雖然那件衫殘殘舊舊的,但Christy還是決定把它買走,及後又陸陸續續再到不同店舖尋找「香港製造」衣物。學成回港後,她想:「會唔會真係有機會,我可以將呢啲衣服全部帶返香港?我好記得自己搵到第一件『香港製造』嘅感情,所以我好想將呢份感動帶返香港。」2022年,「南泱記」正式開業。「南」字代表香港;「泱」取自Christy中文名字「映」的其中一部分,加上「水」,便合成了「南泱」。
|「香港製造」背後
8年裏,Christy收集了約800件香港製作衣服,帶它們回港,再為他們尋覓珍惜它們的主人。時裝設計背景的她,特別對刺繡類,或剪裁特別的衣裳情有獨鍾。「我好鍾意佢哋點收口,睇啲拉鍊、鈕扣。雖然佢哋都係成衣,但剪裁咁特別,我會諗,究竟佢哋點樣控制成本?」在這段買賣的過程中,Christy也對「香港製造」四個字有了理解:「香港製造嘅特色,我諗咗好耐,最後答案應該係『快靚正』。」
「我自己覺得香港製造嘅衫係好靚,不過老一輩會覺得香港製作好『yarp(劣質)』,唔似法國、歐洲品牌刺繡咁精緻。但香港製造嘅衫可以喺最短時間之內,用最平嘅價錢做到最好嘅效果。而且香港女工好有創意,佢會用盡所有方法解決問題。」Christy隨手拿起了一間白色針織衫,驟眼一看,襯衫上以不同顏色的小珠,勾織成盛開鮮花的圖案,但仔細一看,才發現小珠根本全部都是半透明,顏色不同的,原來是珠子下面的棉線。「咁樣做可以增加立體感,同時又唔會好高成本,體現到香港人嘅『走精面』。」
Christy在「入貨」時,偏向選擇看上去較年輕,一般後生仔都能穿的款式,不過她後來發現,南泱記的顧客群比Christy想像中的更要闊,「甚至試過有婆婆同家人過嚟睇,原來婆婆以前有份做呢啲衫。佢無諗過香港仲可以搵到、見到咁多以前佢做過、見過嘅款式,勾起佢好多回憶。聽到呢啲故事,我都好開心。」
|舊事物的歷史課
透過這間小店,她希望亦能勾起客人們的好奇,從而更了解今時今日的香港製造。
經營「南泱記」的這段時間,Christy形容自己最大的改變是,開始不能自拔地看書、上網查找、尋覓有關香港製造業的歷史。「不論製衣定係製造業,各行各業嘅過去我都好好奇。最後我發現,以前香港做嘅嘢真係好多好多,短短二三十年孕育咗好多事情。我覺得係好神奇嘅一件事,點解會咁少人知,或者咁少人提呢?」
|不完美的完美
Christy逐漸對香港製造多了認識,發現香港以前不少製衣廠的客人都是美國品牌,例如「Christopher and Banks」、「Susan Bristol」等。不少美國家庭都會把二手衣物拿上拍賣網放售,這也成了Christy入貨的途徑。
她解釋,香港製造的舊衣物不難找,不過每次都需要花不少時間挑選。「畢竟大多都已經被保存了4、50年,呢啲衫,尤其刺繡、穿珠類,好容易甩線。而羊毛衫,對於某啲蟲嚟講又『好好味』。香港5、60年代又多做呢類型嘅衫,所以係最難保存。」
起初,Christy每次收衫後,都很擔心衣服有破損,特別是羊毛衫很容易穿窿,她也會小心翼翼地修補。「以前啱啱開業嘅時候,我會好擔心,死啦穿咗個窿,或者布料好大撻污跡,客人會唔會好介意?但有一次有個客人揀中一件未修補好嘅背心,畀錢嘅時候我話,唔好意思,膊頭位其實穿咗個窿。但佢話,唔緊要呀,舊衫係咁㗎啦!」這就如當頭棒喝一樣,Christy發現,對呀,這是舊衣服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其實好多人唔會介意件衫爛咗,反而會視為穿著嘅痕跡。」也許這也是古著的意義。
———————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相關文章
【讓石頭說話】〈石之耳語〉:在越後妻有的香港部屋 譜出跨地域對話
「魏榆言石」典故,源自春秋時期的晉國。大臣師曠巧妙地把百姓的想法寄託在「會說話的石頭」,向君王傳達他們的聲音。 時間來到2000多年後的今日,藝術家張瀚謙與沈君怡憑藉昔日典故,並受日本越後妻有信濃川河邊形狀各異的水石觸動,在新潟縣「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香港部屋」內,以《石之耳語》為題創作。二人借用摩斯密碼的原理,將越後妻有的民謠與香港的傳統南音,轉化為一套獨特的視覺與聽覺語言。於是,信濃川畔的石塊化身為樂譜,承載著故事的水滴奏響了記憶,古老的器皿與和紙上的光影,共同在寧靜的津南町,譜寫出一場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對話。 在萬物歸於寂靜的日本越後妻有,石頭,正在浪漫地悄然說話。 採訪:Heidi 攝影:hct 設計:Owen 張瀚謙的創作風格融會其對東西方哲學的詮釋,糅合成新媒體藝術裝置和前衛電子視聽聞名;沈君怡則鑽研水墨畫,作品多探討傳統山水畫在當代的意義。兩人初次認識於一個由張瀚謙策劃的展覽,當時他邀請沈君怡展出畫作,並在空間佈置中運用了石頭元素,從而結緣。直到前年,張瀚謙再次邀請沈君怡一齊參與藝術推廣辦事處舉辦的「香港部屋」藝術作品提案徵集,促成這次合作。 沈君怡對越後妻有這片土地並不陌生,早在2018年,她便以義工身份踏入越後妻有,親身體驗藝術祭如何與社區共生。而對於張瀚謙來說,這雖是他首次踏足津南町,但他對大地藝術節的「駐村」模式早已深感興趣,並在過往的創作中,不斷探索著自然與人的關係。 |在津南町田野間發生的感動 二人從2024年開始,到訪過津南町四次。張瀚謙仍記得,他們第一次到當地進行考察,附近的村民帶他們去看螢火蟲。「好Amazing,屋主取出一支電筒,盞燈眨下眨下,慢慢我們見到一點好像綠色的燈,閃閃地飄過來。起初得一兩隻,但三、四分鐘之後已經有二、三十隻,最後有百幾隻圍繞著我們。」 這次在夜裡與上百隻螢火蟲相遇的感動,以及常見於當地神社中作為守護象徵的「御神石」,構成在香港部屋門口的作品《螢愿》的靈感起源。作品將注連繩(神聖的繩)繫於石上,發光水引繩結(象徵祝福)綁著浮木以閃爍的燈光模仿螢火蟲的頻率,紙垂(紙飄帶)繪畫上雙生松樹。沈君怡解釋意念取自《再見螢火蟲》中,母子本約定在雙生松樹下再聚,可惜事與願違。沈君怡希望藉此寄託對和平與重聚的祝願,為整個空間帶來一份溫柔的祝福。 |石頭講出「禁語」 步入香港部屋,是三件互相呼應、解構「石之耳語」核心的作品。二人以越後妻有的民謠《鳥追歌》、《烏鴉舞》及香港南音《客途秋恨》的旋律,透過摩斯密碼進行「翻譯」。沈解釋,這三首歌的共同點,都是代表著一些「禁忌」:兩首日本民謠皆是在明治維新時期被禁唱的歌,而《客途秋恨》則談及妓女和當時難以言表的愛意。 這套密碼化為三種形態:掛在牆上的《石誦》,以水墨畫形式畫出如摩斯密碼般,長短不一的石頭,並鋪成三首歌的視覺樂譜。每幅掛軸底部均擺放著一大一小,分別來自新潟信濃川與香港西貢海域的石頭。而懸掛的燈光裝置《影石窟》,則在和紙上鏤刻出密碼,投射出旋轉的光影。最後,聲音裝置《言石窟》,則將密碼轉化為水滴的節奏,滴在從當地居民家中收集而來,九個大小不一的器皿上,讓承載著村民回憶的容器,共同奏出土地的低語。 |以藝術創造兩地城鄉交流 這次在越後妻有的駐村經歷,遠不止於藝術創作,更是一場深刻的人文交流。沈君怡說:「都會感覺到當地的居民是很friendly的,他們很樂意一起合作做一件事,或者很樂意去幫忙,我覺得這個connection是由始至終都沒有變的。」 為了製作《言石窟》,張瀚謙與沈君怡從津南地區居民處收集器皿,並傾聽村民們的故事。二人憶述,起初居民們也不太了解他們在做什麼。尤其是他們在信濃川河邊撿拾石頭時候,村民會擔心和緊張環境被傷害,當得悉石頭於展覽完結後最終會回歸大自然才得以放心。其後,居民更借出自己家中的醬油缸、釀酒甕罈,協助藝術家豐富展覽創作。 最令沈君怡印象深刻的,是村民製作的一個甜品,「是一個蘿蔔的啫喱,上面有一層yogurt泡沫,象徵雪下的蘿蔔。我感覺到他們真的對自己這片土地好熟悉,好喜歡,很欣賞自己的作品(農作物),才會做這樣的一個甜品。」 |不需言明 傾聽最純粹的聲音 張瀚謙發現,這個項目最有趣之處,在於它純粹:「我想藝術作品有一個好處,就是不需要很了解文本是什麼,透過體驗已經可以感受。」 「日本人其實會收藏自己多一點」,他觀察到。「他們有自己的故事,不過我想他們未必會很直接地,講完所有的東西給你聽。」在這樣含蓄的文化背景下,香港部屋反而成為了彼此溝通的橋樑:「這個 project 的好處是,可以透過藝術呈現和傳達訊息,用沒有那麼直接的方式去將一些故事分享出來。」 他們這次交流,正是藝術推廣辦事處策劃「香港部屋」計劃的目標。藝術推廣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交流與拓展)梁儀花分享道,「香港部屋」的「特定場域藝術」創作模式,要求藝術家深入當地,從雪季考察、春季創作到夏季開展,這種跨越季節的持續性體驗,讓作品能真正與當地風土、氣候及社群結構產生深刻聯繫,並思考其熟悉的城市中的人文風貌,有助兩地藝術及文化互動交流。 梁儀花補充,此計劃的長遠目標,是為香港藝術家拓展國際視野,同時也讓世界看見香港的創意。歷屆參展的藝術家如林東鵬、又一山人等,都曾透過這個平台,將香港的藝術實踐帶入全球語境。她期望,「香港部屋」能逐漸累積經驗,成為國際藝壇上一個獨特的香港品牌,促進更多深度的跨文化交流。 《石之耳語》的真正意義,便是在這無聲勝有聲的互動中,讓石頭的低語真正被聽見。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25 — 香港部屋《石之耳語》 藝術家:張瀚謙及沈君怡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11月9日 地點:香港部屋 地址:日本新潟縣中魚沼郡津南町大字上鄉宮野原 29 — 4(香港ハウス) 更多「香港部屋」資訊,請追蹤: 《石之耳語》展覽網頁:https://www.apo.hk/tc/web/apo/there_hkh2025_the_whispers_of_stone.html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po.hkhouse https://www.facebook.com/apo.there Instagram: @hongkonghouse @apo.there ——————————————————————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異國香港魂】「德國腸」Yannick拍片玩轉香港 深度遊古洞、老舖 「I’m a 香港仔 at heart!」
香港人習慣謹慎、三思而後行。但有這麼一位自稱「香港仔」的「德國腸」Yannick,他總是隨心而行,想到就去做:明明實習時對香港沒好印象,疫情期間卻又直覺「心思思」要再回來認識這片土地;在港與心愛的女子相戀,個多月後便一口氣求了十個月的婚,認定非卿不娶。 有人會覺得他「痴線」,但這也不是甚麼德國特有的文化,他只是跟隨心之所向勇往直前。結果,Yannick和愛人Katherine共諧連理,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家,又開了個IG @fragrantsausage 分享在港生活、文化衝突、甚至關注本地社會議題。 無論在鏡頭前後,他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我真的很喜歡這裏的生活。」這場冒險或許告訴我們,只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有足夠熱愛,一切困惑最終都可找到答案。 文字:Yanto @yanto_924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Owen @wai.ho.98 |一個改變人生的念頭 倘若時間倒帶到五年前,Yannick和Katherine大概都未曾想過,自己會步上這樣的人生軌跡。 「第一次嚟香港時,我係唔鍾意嘅。」19歲時,Yannick便因工作實習來港,在此生活了兩個月。當時惡劣的居所環境和孤單生活,令他無法對香港留下好印象。但回鄉一年後,直覺卻將他重新牽引,「I can’t stop thinking about Hong Kong(我無法停止想念香港)。」那種「burning inside(內心劇烈燃燒)」無法解釋,而他決定跟隨——2021年,22歲的他因工作關係再次來港,亦從此改變兩個人的人生。 當年正值疫情,Yannick到港後須留在酒店檢疫,百無聊賴,便試著下載交友軟體,也剛好認識一下本地朋友——而第一個和他配對成功的女生,便是Katherine。越是聊下去,二人便越覺投契:Yannick是德法混血兒,在德國讀書時學過英文、法文,Katherine又曾到法國留學,會說流利法文,也熟悉外國文化,「Honestly, after talking to Katherine, all the other conversations were just boring.(老實說,和Katherine聊天後,與其他人的對話令我感到很無聊)」。 |我想與你安定 檢疫結束後,二人便迫不及待有了第一次約會,在添馬公園徹夜長談。第二次見面,他們已確認對方就是心之所屬,不久後亦開始同居。雖一切進展順利,但Katherine始料不及,Yannick會在認識一個多月後向她求婚。「嗰日我哋返到屋企,瞓喺張床度,佢就同我講:『不如我哋結婚啦。』我就話『你都黐線㗎。點解啊?』」Katherine比Yannick年長五年,自然認為當時的他年紀尚小,在定下來前應多去探索、認識其他人,而她亦過了為情衝動的「戀愛腦」階段;但Yannick卻一次又一次提起,反問她「點解要等?」 Yannick認為,倘若把感情當作走馬看花的旅行,四處莽撞,「it only confuses you(這只會令你更困惑)」。相反,在朝夕相處中越發了解對方,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對彼此靈魂的不斷探索?善良、真誠、對四周事物的熱情
【讓傷疤綻放生命】心臟停頓63分鐘後奇蹟甦醒 離開ICU後 一場關於活下去的修煉
入深切治療部,死唔去,重獲新生,是一場怎樣的經歷? 10年前,20歲的張樂雯因暴發性心肌炎,心臟一度停止跳動超過60分鐘。朦朦朧朧之間,她感覺到自己動彈不得,但耳朵仍有意識,知道醫生為她急救,也知道家人在自己身邊跪在地上哭了。那一刻,她竟然沒有怕死,只是心想:「個器官捐贈,應該可以用到?」 再睜開眼之際,樂雯已發現自己被插了喉、裝了人工心肺機(ECMO)、胸口很痛、身處ICU,才驚覺自己已從鬼門關走過一趟。帶她在生與死之間徘徊的,便是時任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醫護,包括港大醫學院深切治療學部總監兼臨床實務副教授冼維正。十年過去,樂雯撐過了復康期,勇敢面對後遺症,並在冼醫生新書《讓傷疤綻放生命——後ICU的人生馬拉松》再次分享自己經歷。人生就如一場未知終點的長跑,無論你選擇行還是跑、骨骼精奇還是傷痕累累,我們都有權利,走出屬於自己節奏的人生。 撰文:Heidi @heidi.is.strong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Kayan @yipyn |我是不是快要死了? 樂雯還依稀記得,那是一個日常的星期日。她感到有點不適,後來痛楚蔓延到心臟,爸爸遂立刻開車送她到屋企附近的新界某醫院。直到晚上,有醫生走過來為她檢查,那時或許已經心律極不正常,醫生遂對她進行電擊,「電完覺得好痛好痛,我大嗌一下,然後就失去知覺了。」原來,她因暴發性心肌炎而陷入休克。 對於冼醫生而言,那天也是一個如常的假日。醫院在晚上8時多收到電話,說某醫院有年輕病人心臟快將停止,想請他們協助為病人置入人工心肺。他連忙趕回瑪麗醫院預備,並和團隊一同跳上的士,會合住在新界的同僚。「喺山道天橋我哋接到電話,話病人已經開始『搓』緊啦,你哋再決定係咪要嚟啦。」冼醫生解釋,一旦開始施行心肺復甦法,隨着時間過去,再置入人工心肺並救活的機會率也會降低。「但既然去到呢個位,就搏一搏啦!」 到達醫院後,冼醫生和團隊為樂雯安裝人工心肺,與此同時樂雯也感受到醫生「搞緊我隻腳」,又張開她的眼睛,聽到有人大叫「佢(瞳孔)放大曬啦!唔得啦!」。「佢哋話我就嚟死,聽到佢哋話,我啲屋企人喊曬,又跪曬喺地下!我諗,有咩可能呀?我只係感個冒。我明明聽到大家做緊乜,無理由就快死呀。之後屋企人嚟到,我都知道邊個企喺邊個位,但我睇唔到,亦都郁唔到。」樂雯形容,之後「碌吓碌吓」自己再次被轉送到病房,她已經感到筋疲力盡,再一次入睡了。 原來,樂雯那時心臟已停頓了足足63分鐘,但她最後靠着人工心肺機,奇蹟地被救活過來了。冼醫生說,也許亦印證了,人接近臨終時,最後失去的感官是聽覺。 |再次睜開眼之後 就能happily ever after? 醒過來後,樂雯在ICU休養了好一陣子,再轉送到心臟科病房,前後住院一個月才能出院。殊不知真正的難關在此時才展開。 在樂雯被置入人工心肺時,其左右大腿的動脈、靜脈都被插喉,過程中樂雯的大腿神經受損,以致術後左腳麻痹,走路是會「少少好似畀火辣」,要重新學習走路。然而正常人看起來她根本與常人無異,「例如搭地鐵,如果想坐低,啲婆婆會企喺你前面,可能想逼走你。但我好怕畀人放上網,所以都要讓。」當時她在大專院校唸設計,但由於請假太多,被學校建議退學。種種經歷,都讓她感到不受體諒和幫助。冼醫生補充:「呢啲故事喺ICU唔少,好多時病人佢哋癒後嘅生活都好唔容易。」 更甚的是,在前年10月,她突然發現自己一早起來,舌頭「損曬」,床上濕了一片。起初還以為是小狗調皮,後來發現是自己有半夜腦癇發作(即發羊吊)。以為人生逐漸變得順遂,但突如其來的打擊叫她措手不及。樂雯形容自己不是樂觀的人,只不過太在意身旁的人的感受,所以不願透露太多自己內心的想法,「唔開心一定有。自己消化咗一段時間後,就會覺得,呢個病畀你嘅嘢,唔好嘅嘢係後遺症,但好嘅嘢係,我好返曬喎!條命都仲喺度!」 既然未死,那麼我們還是要繼續走。至於如何走,則是自己的選擇。樂雯選擇隨遇而安,而好消息是,她將會在今年結婚,迎接生命的另一階段。冼醫生知道後,形容感覺「唔係好興奮,而係好舒服,佢終於邁向人生另一個階段。我好期待見到佢20年後會點呢?家人又會點呢?」 |讓傷疤綻放生命 冼醫生2001年從港大醫學院畢業,2004年選擇深切治療專科,至今已經踏入第21個年頭。「我經過3個階段:年輕嘅時候覺得好似會攞住好多重型儀器救急扶危,好似好有型,好似飛虎隊一樣衝出去;第二個歷程就係,我發現原來好多人相信我,自己好似踢中場咁,運籌帷幄;依家年紀再大啲,我有一個感悟,就係想睇吓病人究竟生活過得好唔好。」 他有感大眾對於ICU的認知不多,ICU病人的癒後支援也可補強。冼醫生團隊除著手就「Post-ICU syndrome(加護病房後症候群)」研究,更盼望透過公眾教育,一方面希望破除大眾對於ICU「九死一生」的誤解,更希望大家看到ICU「其實係有血有肉」。這次出書,找來康復病患,也有面對至親離世的親屬,分享彼此在ICU這個地方的經歷:「我喺書入面講,『讓生命孕育生命』,生命可長可短,希望大家會珍惜每一個人生嘅旅程」。 ——————————————————————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難道手機冇電才去愛?!】手機沒電,愛還在嗎?楊詩敏蝦頭以獨腳戲解構現代人情感焦慮
當你再也不能監視仰慕之人的last seen、再也不能在story上給他/她一個心心、不能打卡報備、不能在演唱會亮起手機燈海、不能在來不及的時候打一通電話道別⋯⋯當這世界的手機都沒電了,我們會否更懂得把握當下去愛? 這個也是楊詩敏(蝦頭, @yeunghatou ) 所詰問的。繼《難道停經才去愛》,今年她將為大家延續「獨腳絲打噏」,獻上《難道手機冇電才去愛?!》。這個年代的愛情故事快得讓我們捉不住,唯有「手機冇電」的靜默中,我們方可重新連結自己。 採訪:Heidi @heidi.is.strong、Hoiyan @seamouse_hoiyan 攝影:Eddie @eddielok814 設計:Kayan @yipyn |難道⋯⋯你才會⋯⋯? 「我是一個很喜歡自省的人,但有時也太自省,對自己有很多judgement。」這樣的性格讓蝦頭往往陷於裹足不前的境地。蝦頭與這次的監製蘇子晴(Gabby)在上法國戲劇大師Philippe Gaulier的課堂認識。這次收到Gabby的合作邀請,「我想挑戰一下這個階段的自己,如果有一個獨腳戲的機會,我希望探索甚麼呢?」 這次蝦頭再次挑戰獨腳戲 X stand-up comedy的形式,一人分飾多角,呈現現今時代的戀愛。被問到為何再以「難道⋯⋯才去愛」作為劇名,她解釋:「大家都不到真的失去了的地步,才明白珍惜的重要。所以我想沿用這個『難道你要等到這樣,你才這樣嗎?』去作提問。」蝦頭說,自己都是「未被逼到牆角都不肯面對」的人,所以這次也是一場對自己的提醒。 |失去手機,你還剩下甚麼? 蝦頭的初戀,未有WhatsApp、IG、甚至未有SMS,她朗聲大笑:「我的初戀還是固網電話的年代,你們那時還是卵子嗎?哈哈哈!」 中學時期的蝦頭很喜歡「傳紙仔」,又喜歡煲電話粥:「那時的溝通,是讓我們很珍惜的。放學我等你電話,或你等我電話。我記得有一單嘢叫『分機』。如果屋企有另一個電話,對方就可以偷聽你所有對話。你講得耐,家人又會鬧。所以那時候難度很高才能跟對方連結。」 而到了現在,社交媒體的快速、方便讓人上癮。在網絡世界彷彿做甚麼都可以,再遠的人都伸手可及。蝦頭也曾經成為電子上癮的人,「手機沒電好大件事,就是整天都很panic,即是,它好像比自己還重要。當所有事情都是在網上見,而那個世界是快到,我自己生活的節奏也追不到,那我要繼續追嗎?但我又做這行,其實也要追。但不是呀,我又真的不想,那怎麼辦?我經歷過很多這些過程。」 近期開始學習禪修的蝦頭,便曾試過在內觀期間收起手機數天,「斷了一個世界,再全程投入另一個世界」。「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不要有一種無意識的習慣。不知不覺便成為了你的習慣,又不自知的話,便有點恐怖。」 |愛別人前先愛自己 講到底,一個人要具備甚麼條件才算懂得去愛?蝦頭的答案是:「我想是懂得好好與自己相處,當自己是最好的朋友。畢竟在你斷氣的時候,肯定在你身旁的就只有你自己。」 有段時間蝦頭會形容自己是「戀愛腦」,「小時候討好式人格,會做『你』喜歡的事情。例如可能以前有個拍拖對象好喜歡砌模型,我就會無緣無故去了砌模型,但我根本不喜歡。然後分手後,只剩下我自己,為甚麼會突然有種感覺——我是誰?為何好像很不掌握自己?」 而最終,「難道⋯⋯才去愛」的「愛」,並不單單指愛情,「這次會著重一個角色,他怎樣去走成長的路。在一個這麼資訊爆棚、AI科技、一個好像永遠都無底的世界⋯⋯他怎樣由迷失到否定自己,或者不停向外尋,到你願意去明白或者覺察到真正的連結,是從自己開始。」學戲之人常講「Give and Take」,在蝦頭眼中,「Take」也是「Give」的一種,「你要給一個空間,容許自己理解和連結。」 「你分了這麼多時間給手機,可否也分少許給自己?」 Hair:Kenith_w_classy Clothes Credits:BERTH @ berth_hk 場地:@untilcoffee ——————————————————————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送畀想認識非洲王子嘅你】跨文化情侶Kunbi與Zoe用IG分享日常 打破種族刻板印象 「想話畀香港人知,其實都有一班唔同種族嘅人喺度生活。」
「送畀仲碌緊IG嘅你~」 「送畀突然間唔開心嘅你~」 「送畀覺得非洲乜都無嘅你~」 你正在無聊地刷着IG reels,突然就看到這麼一條影片:片中人以高亢的廣東話男聲旁白,他的幽默、正能量成功把你逗笑了,卻又是句句說到心坎。但看到最後,片主竟是一名「外國黑人」?!再點進他的主頁,你發現對方自稱「非洲王子」,擁有典型非裔的外表,卻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原來,這是「非洲王子」本人Kunbi @kunbifusion 與女友Zoe @zoesungwm 創立的IG帳號。Zoe在香港土生土長,Kunbi則是尼日利亞裔移民。他們於年半前創立IG,分享日常點滴,至今擁有超過13萬追蹤者。 可惜在現實中,王子與公主的故事並不如童話般美好。來港12年,Kunbi曾因其身分受過不少誤解、歧視。「污糟」、「臭」、「黑奴」
江𤒹生AK@MIRROR專訪|《心死了幾百次》背後的故事:成長、遺憾與自我救贖
人生在世,我們難免傾向避開痛苦,擁抱快樂。但江𤒹生(AK)卻這樣說:「成世人流流長,可以的話,有空間、有機會的話,有時其實真的不怕吃一下屎。」 當最在意的問題變得無所謂,或許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成長和學習過程。在新歌《心死了幾百次》裡,AK道出了人們不願承認,卻又無可避免的人生課題。 採訪:Heidi @heidi.is.strong、Hoiyan @seamouse_hoiyan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Owen @wai.ho.98 |這次為甚麼會推出《心死了幾百次》? AK:繼上次《Love Is On The Way》之後,這次跟Gareth和阿謙說不如試試180度大反轉,做一首慘情歌。其實我自己是想做一首慢的Ballad歌。阿謙和Gareth就說,既然做Ballad,不如我們去盡一點,做一首慘情歌,因為這幾年我比較少這類型的作品。 |在你眼中,什麼是真正的「心死」? AK:我覺得最心死的一刻就是,你已經不需要知道為甚麼了,那個答案已經不再重要。最初一定是有些怒氣,有些生氣,對方為甚麼會這樣,到最後你釋懷了一件事就是,無論對方最後給你一個什麼答案,其實已經算了,無所謂了。 |《心死了幾百次》中,最讓你深刻印象的歌詞是什麼? AK:Chorus的第一句其實是很重要,也是大家最想發生的事情,就是「如果可以的話/從頭開始」。每當有問題的時候,大家這句話是最常擺出來:「不如我們重新來過、重新開始過。|但前面一定是「如果可以」。不過,其實是沒有的。就是有些事情是你mess up了就是mess up了。如果重新再來過就可以這麼簡單的話,其實很多人都會解決到這個問題,但是就是不行。 |這首歌的創作靈感來自甚麼生活經驗? AK:曾經,我很用心去對一個朋友或者一個人的時候,你到頭來發現原來那個人完全不是用同一樣的心去對待你。我是很雙向的人,你對我很好,我也會對你很好,但原來最後發現是,那個人都不是你這樣想的。而我創作這個故事的時候,一定會有一些自己的情感或者經驗,但我都會拿了很多幻想空間,或者一些朋友的經驗,然後再加加減減一些不同的味精,變成一些自己可以幻想到、表達到自己情感的事情。 |這些年以來,你對待人事物的態度有何改變? AK:以前的我是對人際關係、對所有的面對的事也好,甚麼也好,我很熱情,所以我就會100%投入下去。但是,有些東西不是說100%投入就是好,你也要學會有些東西是要抽身,是要給自己有個緩衝區。你有時候你太100%的熱情,其實你是會嚇到人的。 |你覺得讓別人心死的狀態較難受,還是被人傷害到心死較難受? AK:我覺得如果我讓其他人心死的話,我自己內心是會更難受。因為當我很實質地令到一個人真的不開心,我的罪疚感會更大。如果是人家令到我心死,那我最多都是會自己一個emo一下。 |你覺得經歷過心死,對一個人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AK:因為每一件事重複地發生之後,假如你只是執迷於自己某部分錯,或者對方某部分錯,但沒有去了解到整件事的局面,其實只會重複帶同一個問題到下一個人身上。我覺得最重要是,要專注在自己多一點,認清楚自己的需要是什麼,而不要麻木。 |你覺得「心死」是能夠,或有需要避免的嗎? AK:每個人都有權選擇他怎樣去生活。我覺得,一生流流長,可以的話,有空間、有機會的,有時其實真的不怕吃一下屎。人無可能永遠都是一帆風順、永遠考試都是100分。無敵,都一定是會最寂寞的。 |這次希望透過《心死了幾百次》傳達甚麼訊息? AK:有些東西是很容易會錯過了一個最佳的時機去處理或者去溝通。如果在過了一個時機,或者沒有做任何東西去補救的話,其實問題只會像雪球一樣,越積越大,最後這個計時炸彈一定會爆的。不要等到後悔的時候,才去懊惱自己為甚麼當時不早點做好一點吧! Make Up : Annie G. Chan 服飾 : ITHK / Ami Paris / N Hoolywood 眼鏡 : Rayban 首飾 : Maple Sliver 鞋履 : Clarks 場地提供:BLACKROOM @blackroomhk ———————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心死了幾百次 #AnsonKong #MIRRORweare @_kisang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