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香港角落】你不知道的塔門:風月無邊亭、良記旅館、瓊林學校、呂字疊石、游水野豬仔

關於香港的小島,你認識多少個?因為數年前的疫情,大家都被困在香港無法旅行,讓不少人開始探索本地遊的地方,其中一個就是塔門了!

先簡單介紹這座小島,塔門的大小約1.69平方公里。若以長洲作比例的話,一個長洲則大概等於1.46個塔門。在50年代前的全盛時期,塔門住了數千居民,主要以漁業、捉鮑魚和海膽為生;後來,人口逐漸外移到城市生活,現在島上的常駐居民可能20個以內。

人去島空,又留下甚麼痕跡呢?

|字謎「䖝二」?
塔門的碼頭小小的、的骰可愛,與南丫島或長洲的完全截然不同。走在兩旁是海的石路,低頭看看岸邊的海水,才驚覺原來香港水域有如此清晰,猶如玻璃般的水質。彎腰腑身,看到多群小小的魚在游,就像在有名的熱帶島國。

正要開始入島,便出現人生交叉點——向左走?還是該向右走呢?就在猶疑之際,便被左邊的一座小涼亭吸住目光,這個亭叫「䖝二」,怪有趣的。聽過介紹後,才知道此亭的正名藏在對聯「風月無邊增雅緻」之中,試想像把「風月」二字的外框去掉,就會變成䖝二了,一個恍然大悟後立即感到詩意無限。

|昔日的繁華與荒廢的良記旅館
走在平日的塔門大街,早已失去往昔的熱鬧繁華。根據環保協進會的導賞員所指,當年這條大街有3間酒樓,但只營業早市,「漁民早出海,朝早4、5點已經打完魚返嚟,所以6點係飲早茶嘅時間。」吃飽肚子,漁民在沒有網絡的時代,又會怎樣打發時間?「佢哋會聚集喺呢度賭錢,主要都係賭牌九。」直至中午12時,烈日褪去賭意,他們才會回家午睡。

在大街的中段,有一座已荒廢的建築物,正門上的油漆早已脫落,但細心定睛一看,才找到「良記」的字印。繞着房子的外圍走一圈,發現窗花設計是一整排直式鐵枝,導賞員解說:「當時嘅窗唔係用嚟睇風景,佢哋早期係用嚟防海盜,同埋觀察。你諗下仲有海盜嘅年代,就已經有呢座建築物。」而建屋的石材,也是取自島上或附近地方。

|起樓不能高過天后廟!
在香港的民間宗教信仰裏,近海、靠海糊口的人通通都會拜天后娘娘,塔門也絕不例外。塔門的天后廟就在大街中,不過入廟則先要爬上一條長長的樓梯,第四代原居民何先生說:「天后娘娘要坐得高,望到海。」而且,原來島民還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建房子的高度是不能高於天后廟,尤其是廟前建築更需嚴格遵守。同時,進廟時要走擋中的左右兩邊,因為中間是天后娘娘出巡的通道。

此外,有趣的是這座天后廟的屋簷裝飾是茶壺。一位在廟內服務多年的婆婆分享,她從小已覺得很特別,年輕時曾到訪其他天后廟,也未見相同的茶壺,又問過其他長輩,一直未找到解答。直至一天,她說答案從腦海中蹦出:「水能制火,而且都代表入廟就飲過一杯茶,天后娘娘歡迎大家。」不過,婆婆笑言一切都是自己的想法,沒有任何考據。

其二,塔門的天后廟有兩位天后娘娘坐陣,分別是塔門天后和鹽田天后,「當年文化大革命,很多廟被破壞,鹽田天后輾轉之下跌咗落海,被塔門漁民救起。相傳本身大風大浪,但救起天后娘娘之後就變返風平浪靜。」自此,鹽田天后娘娘也被供奉於廟內。另外,參觀時也可以特別留意放置祭拜物品的木枱,下方有一幅以完整木頭雕成的畫作。

至今,塔門天后廟估計有近290年歷史,現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島上學校:從村公所到瓊林學校
在1913年以前,塔門是沒有學校的,所以島民全都聚集在村公所學習。直至政府在島上興建了正規小學——瓊林學校,而學校名則是源於一本詩集《瓊林謠》。雖然學校現已荒廢,不過仍可在門外一窺校園內的風光,地下還有一本當年的習作簿。

「有3間標準課室,一個籃球場,全盛時期每級有33個小朋友讀書。」所以,當時的一、三和二年級生會是上午校,而二、四和六年級生則是下午校,那時候全校約有200多個學生。有趣的是,除了塔門本島的小朋友,附近小島和漁民的小孩也是學生之一,每月學費$3。不過,亦因為漁民並非每天都在岸上,偶爾一出海便是一頭半個月,所以學生們也會跟着「走堂」:「雖然唔使再讀過,但都係要考試。」然而,在近乎人數屈指可數的小島學校,成績是公開的秘密,導賞員指着第四代原居民何先生說:「呢位都曾經考過第一,但係你班有幾多個同學?」何先生笑着無奈回答:「有6個。」

從前的校長大多來自市區。學校的最後一任的朱校長,原在市區英中任教,後被調任至此。導賞員解釋,因為塔門早期既沒有水也沒有電,直至1978年才成功通電,那時候嘉道理爵士還送來很多電器給村民使用,「校長話最早期,喺塔門生活係好慘嘅一件苦工,以前又熱、又悶。」雖然學校有提供住宿,但朱校長回憶生活環境盡是蚊蟲:「一打開床就有蜘蛛,又有蟲喺隔離爬嚟爬去,夜晚又有嘢咬你。」但漁村純樸,村民都是自來熟,日子過着過着就這樣和村民打成一片,晚飯時間更會備好飯菜送給朱校長。

直至2003年,學校迎來最後一屆畢業禮,那張舊照片中有5人:一位校長、三位老師、一位校工和一個學生。

|漁民眼中的塔門地標:呂字疊石
走着走着,不知不覺便到達大草地。正正因為這片風景,讓塔門另有「草洲」之名,放眼遼闊無邊際的大海,一旁還有牛群在吃草。何先生分享一隻在海中游泳的野豬照片,「佢哋有時會游去第度搵嘢食㗎!」

繼續向前,不知不覺走到近海的地方,只要是春夏交至的季節,便有機會看到季候鳥燕鷗。牠們為了避開天敵和人類,通常會在渺無人煙的島上,選擇在峭壁或岸邊石頭上直接產和進行孵化。偶爾,燕鷗會飛到塔門附近海域覓食,幸運的遊人或可一窺牠們的身影。導賞員停下來,遙指着遠方的兩塊相疊的巨石,高約6米,且歷經多場颱風也不曾被吹倒「塔門個塔正正就係呢個呂字疊石,以前啲漁民唔識識方位、位置,見到個地標就幫佢安個名。」因為疊石也看似一座塔,故從前又名為「佛塔」。

|大自然,請繼續多多指教
其實,塔門從前還有一條客家村落,但已經荒廢多年,也被花草樹木重新佔據。原來,也曾有人嘗試重新找出村落,但茂密的叢林就像圍上「裝修中」的圍板,阻止遊人打擾大自然的修復工作,現在更成為紅樹林,孕育更多不同的生態。

在城市待耐了,擠迫的環境加上生活壓力,真的需要偶爾逃出充電。或許,塔門就是一個好選擇,逛逛大街吃點東西,再花半天坐在草地上看海、牛、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溫柔,好好呼吸。

**愛它就不要傷害它:到訪小島時,記得帶走自己的垃圾,不要胡亂餵飼野生動物,並尊重當地的居民和文化。祝大家能快樂、安全出遊!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