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香港角落

說到香港奇幻色彩最濃厚的屋邨,華富邨絕對能上榜。不論是歷史故事,或是都市傳說,加上邨民信誓旦旦的說明,真的讓人不禁開始想——是真的嗎? |外星人出沒請注意? 在80年代,一隻不明飛行物體(UFO)突然出現於邨內半空,同時被多名邨民目擊,他們稱該飛行物體大得把該範圍的日光都摭擋,及飛行物底部會發出亮光。自此,華富邨有UFO和外星人出沒一說,便成為人們樂此不疲談論的故事。 |日治時期亂葬崗 在興建成屋邨前,華富邨的前身是雞籠灣,據說因為該處小路縱橫交錯,尤如雞籠上的竹枝,因而得名。之前,雞籠灣已是公共墳場,在日治時期則成為亂葬崗,後期再遷至粉嶺和合石墳場。 有着這樣的背景,還有邨民口耳相傳的靈異經歷,鬼怪之事更是甚囂塵上。筆者兒時,暑假便會到住在華富邨的外婆家住。一天晚上,人有三急半夜醒來,看到客廳電視機前坐着一個人形物體,再三確認後祂仍未消失,唯畫面看起來就像「爆ISO」的雜訊過高,無法清晰看到衪的輪廓。後來與家人細聊,才發現她們都有經歷,可能沒有遇過祂們才是值得拿出來說嘴的事吧! |好山好水 現在的華富邨,也說得上是一條老人邨,而政府也正規劃進行重建。舊日風景,變了許多,舊日的辦館變成車仔麵檔,那些年的餐館也結業了。不過,仍有些事物還未變改,就如屋邨鄰里間的人情味,還有老舖的故事與溫度。 在她最後的時光,找時間來散散步,嘗試找回心靈的平靜。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2024年暫時過了5日,然而上天似乎並沒在新的一年厚待我們。你們,還好嗎? Rubberband的《不如散步》提及,迷失時,切勿忘記我們都有彼此的節奏,跟著自己的節奏,在風急浪高的日子,輕鬆散步,或許能拐進新道路,找到從未見過的風景。 在今年的第一個周末,讓攝影師Wilson攝下的golden hour為你打氣——在迷霧中,總有那道溫柔的光等著你。 累了嗎?不用急著找答案。深呼吸一下,緩緩地再出發。 攝影:Wilson Lee @leemaishu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discoverhongkong #explorehongkong #hongkongstreetsnap  

ACOOHKCorner   山頂      ...

屋邨是不少香港人的成長環境,但隨着我們長大,屋邨也慢慢的老去。在城市發展下,一個又一個老屋邨即將拆去,其中一個就位於牛角頭的花園大廈。然而,回憶就在一磚一瓦的消失中逝去,就如一期花園大廈共7座,全都以花卉名字來命名,在90年代完成原址重建成玉蓮臺後,現在即使在維基百科或房協的網頁,也沒有詳盡記載所有名字,需要東拼西找才能集齊,分別為「玫瑰樓」、「百合樓」、「牡丹樓」、「茉莉樓」、「水仙樓」、「玉蘭樓」和「紫蘭樓」。 現在,二期共5座的雀鳥樓快將進入拆卸工程,我們與它的回憶,又會否化成碎片,從此丟失? |觀塘首個廉租屋邨 50、60年代,人們在山邊和路邊空地搭建木屋或寮屋居住,由於沒有規管,衛生和安全問題也極惡劣。在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寮屋區更發生大火,數萬人無家可歸,及後政府開始興建公共房屋。花園大廈是觀塘區首個廉租屋邨,第二期5座大廈一直使用至今,大廈以雀鳥種類命名,包括「畫眉樓」、「孔雀樓」、「百靈樓」、「喜鵲樓」和「燕子樓」。 從牛頭角地鐵站出來,只要鑽進地下隧道,便可以到達花園大廈。還未進入屋邨範圍,便已看見不少舊式商店,例如報紙檔、家庭式麵包舖和茶記等,老舊的裝修反而別有一番味道。向前走時,找到一個疑似屋邨入口,走進去看到小朋友們在玩耍,才發現不知是學校或某機構的範圍;再繼續走,終於是其中一個入口了。 |半世紀累積的人情味 牛頭角地鐵站一帶車水馬龍,花園大廈一隅則自成一角,感覺好不平靜。有趣的是,花園大廈依山而建,想要走到燕子樓則要爬上長長的斜路,方可到達。每幢大樓微微褪色的外牆,配上黃昏的夕陽,在單位內轉出的煮菜聲,還有隨風飄至的「阿媽牌飯餸香」,都是難以言喻的溫暖感覺。 這裏與一街之隔的牛頭角,不論是氣氛或生活節奏也完全截然不同,一切也慢得很有味道——有人在凹字型的平台曬果皮、有人在走廊盡頭架起木桿曬臘味、也有人帶寵物龜出來曬太陽,還有三三兩兩的婆婆相約一起散步。對於我們而言,家是代表一個單位內的空間;然而,對於在這裏已待了半輩子的他們而言,家就是整個花園大廈。 這條落成半世紀的屋邨,也快將走入歷史。若想把握機會同時感受鬧市與舊日屋邨風味,不妨來牛頭角地鐵站,吃一份奶茶菠蘿油下午茶,再好好逛逛。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Kayan @yipyn

ACOOHKCorner   屋邨   廉租屋   ...

如果說起香港的一道風景,想必屋邨一定榜上有名。在60年代建成的彩虹邨,因為每幢大廈的外牆都漆上紅橙黃綠藍靛紫的彩虹色,就如大型拍照裝置,只要走上邨內的天台籃球場,配上藍天白雲,一張充滿港味特色的青春照片就誕生了。不過,除了這堵彩虹外牆外,你有好好留意過這條逾60年經歷的老屋邨嗎?一些人、一些事和一些老舖,就這樣便組成了屋邨日常的確幸。 |屬於彩虹人的籃球場 平日,天台籃球場還會成為邨內一間小學的操場。體育課時,可愛的骰的身影一個又一個的跟着老師的步伐,聊着天打打鬧鬧的列隊走到球場,聽着童言童語,這青春的感覺真讓人不自覺地勾起嘴角。 球場的另一角落,又有數個老人坐着晾曬被子和臘味,除了平日常見的臘肉外,還有臘味形態的雞全翼,十分盞鬼!曬着太陽,聊着街市價格行情,就是屋邨的日常。 |告別彩虹 隨着城市發展,彩虹邨將分期重置清拆,除了居民外,還有不少老舖需要離開,像是現在已經買少見少的雜貨店,既有食物,也有玩具,還記得有像天拿水味的吹波膠、戒指糖和雪糕綿花糖嗎?那些甜味都承載着童年的笑聲呢! 若想捉緊那道快將消失的彩虹,假日就來走走吧!不要只顧拍照,何不到雜貨店買點零食,在籃球場坐坐,感受太陽的溫度和微風的吹拂?外面的日子大風大浪的,想要過些簡單的小日子,看看天、吹吹風,這裏永遠高掛一道彩虹靜候你,與你分享幸福的片刻。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香港以漁港起家,自然有不少人靠海食飯,甚至住在海上。衣食住行都在陸地的我們,真的無法想像漁民的生活,聽說每次出海捕漁動輒一頭半個月,而且無法計算航海情況,也不能保證漁獲,所以需要出動師傅手工製的三角旗,掛在船上增加魔力值和生命值。 限定出航,跟我們一起出海,上至漁民生活、旗幟師傅,下至已沉沒的珍寶海鮮舫,都一一帶大家去尋寶探險。還會額外放送一個關於「香港」命名的故事,想不到吧!連這個也與漁民相關,想知道?拉馬達,轟出海! |屬於蜑家人的避風港 香港仔的弧形地型,形成了天然避風塘,因而成為漁民和傳統水上人蜑家人的家。那時候,沿海或海上有廟宇、船塢、港燈發電站等,像是一個海上社區。 後來,隨着城市轉型和社會進步,漁民也慢慢上水居住,政府便展開都更,建築師許允恆說:「當時是規劃原區安置的,田灣人搬去華貴邨。」而且,今天的香港仔有不少填海土地,包括香港仔中心,「當年天后廟、舊香港仔警署便是海岸線。」 |水上人概嘆生活的漁歌 很多漁民都住在艇上,稱為「住家艇」,船隻會固定停泊在避風塘,像是一間海上屋,漁民會組成一個社區組織。有趣的是,漁民也有階級之分,較貧困的住家艇沒有水電供應,煮食要使用「火水燈」,煮食需燒柴,食水則需要向「水艇」購買;而較富裕的住家艇則使用發電機發電,或向電燈公司申請電箱從岸上拉電,亦會使用罐裝石油氣來煮食。 漁民出海捕漁,收獲全都聽天由命。在等待時,他們會唸唱着漁歌,這種歌曲沒有曲譜、伴奏和歌式,屬於非傳統音樂,大多歌曲內容都是概嘆生活,或是魚類名字等。 |海上最美的風景-飄揚的旗幟 「船上的三角旗(又稱大單旗)通常寫上吉祥字句,像『魚蝦大信』、『網網千斤』或『風調雨順』等,如果是賀誕期間的旗,則會寫『神明庇佑』或『神光普照』等。」鴻運繡莊的黃國興師傅今年62歲,從少年時期17歲跟父親入行工作,不經不覺已做了40多年的旗,他說:「漁民出海捕魚,每次出海的時間以月計,大海風雲萬變非常危險,掛旗除了希望漁獲大勝,也是祈求神明保佑平安。」 回想起年輕時,黃師傅坦言一年至少做一千幾百枝旗,而且傳統做旗是甚少使用全機器打印,他解釋:「人手一針一線做出來的旗,特別能感覺到對神明的誠心誠意,更能得到神明的庇佑。」 |失落的太白海鮮舫 去年,隨着水上餐廳珍寶王國停業,停泊在深灣的兩艘畫舫,即珍寶海鮮舫和太白海鮮舫,命運各不相同。珍寶海鮮舫在去年拖離香港時,在南海一帶遇上風浪,被海水灌進船內並開始傾側,最終沉落海底;至於後者,太白海鮮舫目前仍停泊在港,並有新經營者接手,將在明年秋季重新開業。 |香港,之所以叫香港 根據專攻香港古代史的歷史學家蕭國健著作《香港歷史與社會》,在明清時期,現今香港仔及附近地區盛產莞香,會經石排灣運送至廣州,由此為該地區的名字起源。後來,英軍經水路來到香港,途經「香港村」時問及漁民地名,混合了水上人的口音、再轉為英文拼音,便留下了「HONG KONG」的名字。當時由於語言不通,造就了一個誤會,讓英軍以為整座島的名字也是「香港」,亦是後來「香港島」及「香港」名字的源起故事。 城市風景瞬息萬變,想留住這刻的樣子,最好的方法並不是按下快門,而是親身到那裏走一趟,建立屬於你們的回憶。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Kayan @yipyn 鳴謝活動:《舫港》、 香港水上人文化協會、Bottom Up Communication、城區活動2023

究竟香港有多少事物,正在一點一滴地消逝? 近日各大傳媒都引述消息指,政府將會清拆樓齡60年的彩虹邨。她的籃球場及七彩繽紛的外牆,讓彩虹邨成為了不少本地居民及外地遊客的打卡勝地。 在這個旅遊熱點,入面的居民依舊掛衫、依舊曬被、依舊平凡地生活着。不過,這些屋邨影像,或許隨着各大翻新計劃,又或者市民的生活習慣逐漸改變,而變得買少見少。 趁這些畫面仍在,不如讓我們跟着攝影師Jimmi的鏡頭,逐格重溫。 攝影師:@Groundhooo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 #風景 #曬被 #晾衫 #香港風景 #香港好去處 #本地遊 #discoverhongkong #explorehongkong #streetsnap #streetart

位於北角英皇道的新光戲院,從來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平日未必勾起大家的記憶或興趣,但有兩個日子,她便會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一是傳來新光要收樓/重建/清拆;二是李居明的獵奇劇目公演。 粵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老土」的東西。2019年首度公演的《粵劇特朗普》,彷如平地一聲雷。架空兼「穿越」的歷史情節,讓不少年輕人都抱着食明將的心態撲飛。睇大戲頓時變成熱話。 上星期,另一套李居明的話題作《小平你好》公演。未開場前,不少老人家已在大型海報前打卡留念。然而神奇地,入場後放看觀眾席,竟也有約一成都是年輕一輩。30多歲,從事廣告業的Ryan是首次看粵劇,說是被新穎的呈現手法吸引而購票入場:「屋企人有玩粵劇,佢哋都會話有飛呀,叫我去睇,但我都無乜理,因為覺得未必啱睇。但覺得呢套好似打破傳統,就算覺得悶,當舞台劇睇應該都OK。」 戰戰兢兢入場,本以為整件事非常胡鬧,怎料過程比想像中容易入口。除了因為李居明在劇本加了不少(中老年人口味的)幽默台詞、雖然衝突但不突兀的西洋音樂crossover外,也因情節內亦包含讓武師顯功架的「打鬥」場面,看得大家精神為之一振,尤其長者們更是掌聲連連。場刊又寫道,劇目根據真實加野史以「戲劇性方式」呈現,「時空略有扭轉,戲劇必有誇張」。李居明希望觀眾能藉由此劇對中國近代史加深認識,的確,不少人都在中場休息翻看場刊,包括筆者都十分好奇,忍不住Google翻查史實。 李居明宣布,業主告知他不會近期內拆卸新光戲院,他亦隨即要求續租,又希望繼續創作出一些「新啲」的粵劇讓大家欣賞,姑勿論李居明在藝術層面上,《小平你好》是否一齣好劇目,大家又是否只以「恥笑」心態入場,反正不變的事實是,這三晚的年輕觀眾,都因為這些創新的劇目,首度踏足新光,看完了一齣粵劇表演。 英皇道上的一個紅色的「新光戲院」霓虹燈牌,照亮了不少粵劇迷的心。粵劇究竟還能走多遠?想要傳承下去,單靠這些創新劇目真的就可以了?一位不願具名的婆婆對筆者說:「希望傳承俾後生仔啦,粵劇紅伶要有接班人,觀眾都要有接班人㗎嘛」。這些夜晚,不論台前幕後,還是觀眾,都經歷了一場場瘋狂的實驗。答案是甚麼?無人知曉,但只要大家保有一顆願意尋覓答案的心,便已經足矣。 今日,讓ACOO帶你遊走一趟新光戲院,感受這裏的故事。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攝影: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地少人多,市民早早便很懂得活用各種空間,例如聞名中外的「公共空間掛衫」便是一例。只要有心,每個地方都可以用來曬被晾衫。 攝影師Jimmi捕捉我城的晾衫畫面,意外拼湊出一個個有特色而富有趣味的景象。在你眼中看來,這些或許只是師奶霸佔公共空間,但換個角度,或許也顯示出一個個民間智慧,甚至也是一處獨特的風景? 你居住之處又有否類似的曬被曬衫畫面?留言與我們分享吧!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杜拜王子Hamdan的家尤如萬尺之上,他曾在IG分享自己靠在家中露台欄杆、嘆着咖啡欣賞雲海的照片,叫人驚嘆:「原來這就是王子的生活!」在香港,想看到雲海也非易事,不論是攀上某座高山,抑或砸重金訂高級酒店,最後還是要看老天爺是否願意配合才行。 不過,攝影師Wilson Lee的這一輯「霧中香港」要滿足各位伸手黨了,讓大家一機在手,便能變身成為杜拜王子(*´∀`)~♥ 攝:Wilson Lee @leemaishun

攝影   本地遊      ...

昨晚,承着杭州亞運四強的勢頭,昨晚有10259位球迷到香港大球場,支持香港足球代表隊於「#2026世界盃暨2027亞洲盃聯合外圍賽第一圈」的首場賽事。港隊最終亦不負眾望,以4:0大勝不丹,讓球迷不斷高唱「We are the Hong Kong Boys」及呼叫「We are Hong Kong」等口號,球員在賽事結束後立即走近球迷打氣區,一同比着打氣手勢回應球迷,見證着這裏所有人也是港隊一員,缺一不可。 入場支持港足,球迷有各自的原因。你又因為甚麼原因入場?香港足球對你而言,又有甚麼意義? |你和港足的關係 「今次係世界盃嘅qualifying match,好重要,一定要帶個仔入嚟睇!」球迷Julian說,他的兒子Jaden今次已是第3次入場看港隊比賽,Julian續言:「我哋係香港人,梗係要嚟撐港隊!」 「香港人入場支持香港隊係應有之義,希望有生之年見到香港隊打世界盃決賽週。」入場支持港隊對於球迷香先生是責任,也是義務,更有着心靈上的安慰。 「今次係第一次帶仔仔入場睇波,想一齊支持香港隊!」球迷Jerry也是帶着年幼的兒子入場,實行從小開始荼毒兒子。 「做得香港人梗係要撐返香港隊,呢個係我哋嘅使命!」球迷Matthew與朋友一起舉着寫上「香港」的旗幟。 「想將看台文化宣揚出去,畀更多人睇到我哋係支持港隊嘅聲音。」球迷組織「波台黐線佬」萌芽於2015年11月17日的港足大戰,在2017年正式成立組織。每場港隊比賽,他們總是不厭其煩的把大聲公、鼓帶進球場,為的只是讓氣氛更好,也更容易凝聚球迷一起打氣。走過8個年頭,他們的目標依然不變:「港隊代表住我哋地區,一定係義不容辭去支持,我哋用好多心血去希望更多人認識香港隊,入場支持香港隊。」 其中一位「波台黐線佬」成員Chester表示,港足、港隊代表着他對香港的歸屬感,「可能係港中大戰、56年第一次入咗亞洲盃決賽週,仲有最近新鮮滾熱辣亞運會入咗4強,全部都令到我哋引以為傲。」 |新手球迷區 對於新手球迷,「波台黐線佬」成員Chester說:「撐香港隊第一件事就係着件紅色衫,買唔到或者冇港隊波衫,都可以搵件紅色plain tee。」除此之外,也不用羞於對足球的認識,他直言:「打氣區好多女仔可能咩係『越位』都唔知,其實enjoy就okay。」最簡單的入門看法,打氣、球進了得分、打氣,最重要是能直接為港隊打氣。 「一隊波成功與否嘅指標,其實係取決於入場人數。」Chester解釋入場與留守電視機看直播的分別,如印尼、越南及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其水平與香港不相伯仲,唯入場率非常高,他說:「呢樣嘢可以畀到球員好大信心,令佢哋更投入,表現都會更加好。」 只要有心,甚麼時候加入港隊也不會太遲,來成為球隊的第12人吧!下一場比賽,Hong Kong Boys & Girls,球場見! 文、攝: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打氣   港足   球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