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夢想誰也奪不走】 港版男兒當入樽! 以修頓為目標 成就熱血、友情的快樂
「教練!我想打籃球。」這是「男兒當入樽」三井壽浪子回頭時,對安西老師痛哭流涕說的話。籃球,就是有一種魅力讓人想拼盡全力運球、傳球、入樽,和隊友一起熱血的扭轉逆境,在哨子聲吹響後,腎上腺素讓你忘掉滿身臭汗奔向那些同樣興奮的嘴臉,勾肩搭背的分享着勝利的快樂。這是漫畫中的籃球,現實的籃球又是否這麼青春呢?分別參加了三屆和兩屆《邨JUMP!》的黃炯鴻和吳欣怡,一個「嘴招招」,一個文靜非常,南轅北轍的二人卻意外地同樣被籃球吸引,享受在場上揮灑汗水的專注。在這場比賽中,你願意坐在觀眾席好好欣賞他們或快或慢的進攻,為每一位球員打氣嗎? 黃炯鴻(18歲),「青衣戰狼」0號小前鋒。 吳欣怡(17歲),「明德天使」36號控球後衛或得分後衛。 文:Hoiyan|攝:Mak 開始打籃球吧! 「細個阿哥鍾意打籃球,有時也會帶我去看別人打球,看到他們的樣子很熱血、好好玩。」小時候的吳欣怡,因為哥哥而入坑籃球,卻因為性格安靜,有時候到屋邨球場也只是靜靜的待在場邊,她回憶說:「有人問我要不要一起打,我才加入。」吳欣怡五年級開始在街場衝鋒陷陣,直至訪問前才完成一場比賽,小小的身影努力的把手張開擋在敵隊球員前,用盡全身的力氣在防守,讓人不禁猜想這1.5米的身高之內埋藏了多少力量和勇氣,她的話依舊不帶語調:「中一、中二的時候,曾思考過自己的身高還要不要繼續打籃球,還有想過不如放棄。」後來,朋友們給予最實際的支持,相約吳欣怡到球場一起打球,讓她找到了繼續馳聘球場最簡單的原因:「和他們打波都幾開心。」 畫面一轉,這是一個身高約1.8米的男生。相見之前,已在《邨JUMP!》工作人員的形容下對他有基本印象,聽說是一個很會說話的男生——黃炯鴻。從小便喜歡運動的他,田徑、足球和籃球樣樣也有涉獵。升讀中學時,因發現學校沒有田徑隊,便報名加入籃球隊,意外地在選拔中被教練賞識邀請加入校隊,他笑說:「多得我小時候田徑隊的天賦,跑得快好世界!」從前想自己會成為田徑運動員,誰知道現在變成籃球運動員,沒有在田徑路上走下去,黃炯鴻表示或多或少也有遺憾,不過現在更喜歡籃球帶給他的感覺:「可以識到friend,大人又有、差不多年紀也有,定時定候會聚在一起打波,像是回到家的感覺。」 疫情讓我們失去的三年 疫情來襲,世界的活動彷如停罷了一般。校園生活、學界比賽,都被迫一一取消,黃烔鴻還記得當時的情況道:「每個人都要戴口罩,學校不能練球,體育館都變成疫苗中心。」就在此時,他發現了《邨JUMP!》的活動,便相約波友一起參與,想着能在球場上打「兄弟波」,一齊打入修頓球場奪得金盃賽冠軍,然而《邨JUMP!》卻是按居住地分隊,最後只能在比賽場上再與朋友交手。不過,對於他而言,《邨JUMP!》的實戰經驗是非常難得,他記得第一場球賽時:「一開始好『騰雞』,拍波去半場也會甩手甩腳,面青口唇白。」他解釋從前的球賽不會有這麼多觀眾,回憶最初加入《邨JUMP!》的比賽:「真係驚到爆,表現不好一定會被說,聽到也會不開心、介意。」 對於吳欣怡而言,參加《邨JUMP!》可能是一個意外,為甚麼?一位朋友看到活動後,便提議讓她參加,那時候她心想:「也可以試試打全場,提升自己球技。」誰知道,到場少發現很多人,而且沒一個人認識,讓本身內向的她更是緊張。第一年參賽時,她坦言自己非常被動和害怕,甚至幾乎不曾主動和隊友說話,吳欣怡解釋:「怕有失誤、犯錯,很怕上場,教練望向我時,有少少不想她看到我的感覺。」 球場上的對手是自己 「粒波在我手中,我掌握住,想做便會去做。」黃炯鴻自稱過去的自己是戰術破壞者,沒有一個教練能讓他乖乖聽指令,但是經歷了兩屆的勝負,一些苦果似乎讓他願意聽聽別人,終於學懂不要橫衝直撞,他說:「教練都說了這麼多次,所以就試試看,打波也要改變的。」之後,就是這一個轉念,贏波了,嚐到甜頭的他說:「可能是教練以前做過,不想我們重蹈覆轍,才會花這麼多心機說教。」現在的他,應該要去的時候會去盡,應該要停的時候也會停下來。 而吳欣怡,她可也不是省油的燈。一年的經驗,讓她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善與人溝通是其中一個於籃球場上的致命傷,所以這一年她找來了朋友一起參賽:「有朋友陪我會快點適應,她是比較主動的人。」朋友成為了吳欣怡與隊友的連繫,不知不覺,她們就玩在一起。這樣,熟悉的隊友也是安全感的來源之一,現在跑在場上,吳欣怡甚至會高聲呼喊:「有時進攻,隊友不一定看到有位置空了,所以要主動大叫讓她傳球,機會就會更多。」加上教練也給予她更多落場的機會,着她只要有空位就要出手,她嘴角微微勾起,聲音也聽起來也有着不明顯的笑意道:「上年打了這麼久,一球也沒有進,今年差不多一場可以入到一球,也算是進步。」對了,為甚麼上年完全無法融入球隊,還要再參加下一屆呢?「我想突破一下自己,想打比賽,卻因為膽子小導致很難打好一場波。」 籃球不是疊馬 不是英雄主義 與街場籃球或校隊不一樣,《邨JUMP!》的隊員都是來自不同家庭、不同年齡,沒有感情基礎的情況下,他們必須要學習與其他人磨合和相處,才能培養信任和默契,畢竟籃球不是個人主義的運動。然而,在這方面,男生與女生的戰場上,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況。 今年是黃炯鴻參加《邨JUMP!》的第三年,因為年齡上限的關係,今年也將會是他最後一年參賽。三年走過來,他從失敗中吸收到不少經驗,不論是球技或是與隊友相處,他反思過往輸球的原因:「其實很多時人腳也不差,只是欠缺了一點默契和溝通。」有時候,他會覺得隊友太獨食,打自私波,但因為他已是參加了三屆《邨JUMP!》的前輩,不論在戰術或團隊上也肩負更重的責任,他嘗試以自己的方法影響隊友:「盡量會多點傳球,分享多些球權,做多一點苦力事。」像是攞籃板、孭位等,他相信如果自己主動處理較吃力的事,就能感染其他人。此外,因為責任重大,很多球員也會害怕出手射籃,正如當初的黃炯鴻和吳欣怡,而人必須成長,他們也沒有再逃避的藉口。「教練的部署是,把球傳給我之後,便把責任交給我,炒了也不會罵我,這是一個任務。」黃炯鴻嘗試以實力、經驗去改變隊友,今屆比賽青衣戰狼先六連勝,再兩連敗,弄得整個球隊也士氣低落,對黃炯鴻而言卻是好事:「現在發現問題還不太遲,看看能不能解決。」他坦言,改變別人是很困難的,其實輸波並不代表甚麼,最重要是能調整自己的狀態。短短三年的時間,他不只是球技,整個人的想法也成熟了不少。 女生球隊方面,她們的感情則比較和諧,也不太會互相比較,卻少了一點野心,吳欣怡說,除了在一星期一次的練習時間外,隊友們也會在週末或比賽後相約打球,即使因失誤導致全隊被罰也不會被責怪:「有時炒罰球,教練會罰來回跑,但她們會說不要緊,一起跑。」而現在,根據目前比賽數據來說,她們明德天使應該很大機會能進入金盃賽。 人生的一二三 —— 黃炯鴻 對於他們而言,籃球到底在生命中有多重要? 「第一是家人,第二是女朋友,第三是籃球。」黃炯鴻笑着解釋,沒有家人便沒有自己,所以他們是最重要的。下一位是女朋友,他說:「她會陪伴我、支持我,贏波會讚你,輸波會安慰你。」更說有女朋友坐在場邊當觀眾時,他的表現可能會更好,不過偶爾也會有意料之外的小插曲:「有一場打祖堯夢想家,敵隊一名球員是圈內有點名氣的球星,真的幾快、幾準和幾大隻。」那一場球賽輸了,黃炯鴻還記得女朋友稱讚其假想敵有點帥氣:「她說是技術的型,讓我有點傷心。」不過,幾天後查看《邨JUMP!》網站的數據,發現彼此分數只相距2、3分,他說:「也不是相差很遠!」 而籃球,不論在場內或場外也對黃炯鴻影響深遠,同一句說話,父母、老師或教練說不聽的,籃球場上朋友的話卻能讓他乖乖聽話,有些哥哥、叔叔會對他說:「要讀書呀,打波不能打一輩子的。」在球技以外,這些在球場上萍水相逢的前輩,還會與他分享很多人生課題,而讓黃炯鴻能聽進心坎的原因是這樣:「起碼他們了解我,連結更大。」 人生的一二三 —— 吳欣怡 不意外,吳欣怡的排名與黃炯鴻相去不遠,家人、朋友、籃球。對於她而言,有家人在場觀看比賽,可以令她的表現更好。可能是提及到家人,這是她在整個訪問中唯一一次輕笑出聲,她說:「希望他們看到我在場上很厲害的樣子,入波會望向家人,因為我覺得這樣很帥氣。」而朋友,也是她在籃球路上不可或缺的因素,有多個重要時刻,沒有她們或許吳欣怡就要放棄籃球了。和初衷一樣,讓她仍堅持拍打着籃球走下去的原因,從來也很單純:「打籃球時很開心,和朋友玩、贏波時、被支持時都好開心,開心很重要。」 因為黃炯鴻和吳欣怡對籃球的熱愛,所以籃球也對他們的人生作出了回應。在這三年來的《邨JUMP!》中,黃炯鴻憑着自己的努力,多次爭取了原來已不屬於自己的機會,包括今年的參賽資格,《邨JUMP!》的工作人員解釋:「因為年齡18歲是上限,他的情況有一點壓線。」最後,因為過往練習和比賽也有良好的紀律,讓主辦方看到他的誠意,故讓他參賽一圓打入修頓賽的夢。之後,他希望自己也能在球場上教小朋友,因為自己曾遇上那些好人:「籃球的好處是,總有幾個人想推你一把,他們都在身邊。」 而吳欣怡,從前那個膽小害怕、被動的小女生也消失不見了,不只在籃球場上,連在學校或人際生活中也沒有蹤影。為了籃球,平日無事喜歡摺在家裏,現在的她會出門和隊友練球;從前不喜歡與人溝通,現在會在球場上大聲對隊友叫:「防守呀!」連平日不會主動爭取喜歡的事,現在即使離開球場,也會對人說出自己的感受:「班會要選康樂和體育幹事,想做就要爭取,所以現在這都是我負責的。」 二人為了籃球的努力,排除萬難付出的時間和努力、改變自己只為了做得更好和每一次突破自己的不足,正正是《邨JUMP!》中「拼盡24」的精神。一場籃球比賽40分鐘,但人生這場比賽,卻是不知時限。但,與其細想,不如好好留意眼下有沒有空位,看準出手機會,投籃。
【㊙️企劃】葵涌祖堯邨中學生籃球隊大改造🏀甲一李旭川變魔鬼教練大斥「不知所謂!」☠️唔甘心做「魚腩」球隊發奮圖強實錄🔥《邨JUMP!》ft.李旭川@HoopesFactory
【教練我想打籃球🏀】 落得場打波邊個唔想贏🏆?但呢隊嚟自葵涌嘅中學生球隊「祖堯夢想家」,就打唔出應有水準,喺今屆屋邨聯賽《邨JUMP!》成績榜嘅中下游徘徊📉! 有見及此,佢哋嘅教練、嚟自甲一建龍飛馬嘅李旭川,決定從嚴治軍,化身魔鬼教練☠️,用一連串地獄式特訓改造球隊⚡! 猜板、快攻、四角傳球,唔達標即刻罰跑⛹️♂️!究竟呢班葵涌籃兒頂唔頂得順!?又可否激發佢地嘅拼盡精神,重燃爭勝決心呢🔥!? @HoopesFactory @InspiringhkOrg —--------------------------- 《邨JUMP!》於2019年首辦,是本港首個屋邨籃球聯賽及訓練計劃。 今屆大會主題是《拼盡24》 24 - 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是24小時。 24 - 在我的籃球世界中,是一次進攻時間,是每星期的訓練時數,更是奉為圭臬的24號曼巴精神! 我相信人生的24秒是由背後無數個24交織而成。 為了每一個24秒,我願意付出更多的24。 呼吸,節奏,人生!由我掌握吧!
【與UFO之父談廣東歌】夏韶聲自己影片自己剪 以電腦喻傳承 勉勵年輕音樂人打開耳朵衝出去
Danny Summer、夏韶聲,提起這位香港樂壇前輩,聯想起「空櫈」、「結他」、甚至「外星人」都不足為奇。但如果說,更合適的關鍵字可能是「樂隊」、「日本」、「電腦」,你又能否想到其中的關聯?一切,應該從他的名字說起。 UFO和香港搖滾之父 在成為「UFO之父」前,Danny早有「香港搖滾之父」的稱號。而Danny Summer這個名字,是80年代日本著名吉他手竹田和夫為他改。夏韶聲受竹田邀請加入樂隊「Creation」到日本演出,為了讓歌迷更易記得,他便成了Danny Summer。 這位首名獲邀到日本表演的香港音樂人,在訪問正式開始前提到,近年沒有脫離音樂,但更多時間是沉浸在不同的興趣當中 —— 包括剪片和畫漫畫。是的,年輕一輩對他的印象,相信離不開「外星人」,皆因他擁有自己的YouTube Channel,經常分享對宇宙生物的看法。Danny認真地說:「啲片真係我自己剪!」言談間更拋出幾個頗技術向的專有名詞,顯示自己對電腦的知識是「真材實料」,絕非吹水。 以電腦喻傳承 輕鬆過後,回到較為認真的題目。這次見面,是因為即將舉行的首屆「香港流行文化節」,主題是傳承,但甚麼是「傳承」?他以電腦作喻:「你買一部新機,基本嘢喺度,你要輸入programme去做你應該做嘅嘢,想做嘅嘢。」太玄?他補充:「即係我入咗啲programme入去,我學咗啲新嘅嘢,喺呢度創造自己嘅嘢。」 乍聽好像有點難明,加上實際例子,就會發現好到point。Danny表示,張國榮和梅艷芳在80年代極有代表性,堪稱經典,而在他們之前,亦有其他人為廣東歌奠下根基,例如帶起廣東歌熱潮的許冠傑。再向前追溯,有顧耶魯改編The Beatles的《Can't Buy Me Love》及《I Saw Her Standing There》成《行快啲啦》和《一心想玉人》,「呢個仁兄可以話係開廣東歌先河。」 香港流行文化曾影響東南亞 承傳就是一個文化,有人開始,「傳落來就有人跟住咁樣做,就做靚啲,去到張國榮梅艷芳嘅時候就再做靚啲,嗰陣時整個氣氛都係咁樣。」Danny憶述,那些年的香港流行文化,不只在香港流行,更影響東南亞不同地方,可謂舉足輕重。 他亦分享了70、80年代歌星走埠情況:「嗰陣佢哋唔係收鈔票,係收金條,地位崇高。」以音樂賺取收入,之後實現自己的夢想,「唔只出唱片,仲會搞舞台劇啦,你會感受到香港音樂文化幾咁發達幾咁好!」 打開耳朵衝出去 所以,活於2023年,要如何裝備自己?Danny語重深長:「今時今日嘅我哋,唔好閂咗耳仔,只係做自己嘢,吸收唔到外面嘅嘢,係衝唔到出去!」他希望年輕音樂人能夠對未來抱持想像:「音樂係個海,要知有幾深幾闊,加自己嘅料,有口碑,時間一路咁過,有人將來會承傳番你,做好你而家嘅嘢。」 Danny 4月底將出任戶外《聲‧影馬拉松》音樂會的表演嘉賓,不同歌手將會重新演繹經典廣東歌。Danny表示,很少在音樂會中翻唱別人的歌曲,這次為了貼合主題,將揀選為普羅大眾開創先河的粵語流行曲,見證香港的音樂旅程。 說到改編意念和技巧,先後推出五輯《諳》系列發燒天碟、以爵士樂重編廣東歌、五輯均有口皆碑的他表示:「要有呢個年代嘅氣息,同埋最緊要你本人去interpret,點樣將歌詞嘅意思,帶到另一番故事畀人聽。」耳熟能詳的故事在他口中如何能夠耳目一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聽廣東歌長大】 吳林峰從聽收音樂抄歌詞、街頭表演到歌手 「這座城市很多情感,值得記載在心中寫在歌裏。」
你是聽廣東歌長大的嗎?很多80、90後的重要人生階段也有一首非它莫屬的主題曲,畢業時一定與好友們唱着《Forever Friends》、與初戀感到彼此是《天下無雙》的一對、為未來感到迷茫時則要來一首《我的快樂時代》,記得那些已塵封的稚嫩過去嗎?90後歌手吳林峰也是被廣東歌餵養長大,聽到陳奕迅充滿撫慰的嗓音,便以成為能唱出故事的歌手為目標、又因為感到有趣而在初中的校內歌唱比賽唱了林峯的《如果時間來到》,後來他走到街頭Busking並開始寫歌,街頭表演了六年快要放棄之際,又誤打誤撞成為2019年的樂壇新人。 從守在收音機旁默寫歌詞的小樂迷,吳林峰憑住一點堅持一點愛面子的心態成為台上的歌手。可能你沒有聽過他唱的歌,也未必聽過他寫的曲,但不論觀眾有多少人,他都篤信做每首歌也有責任:「一定會影響到某啲人,可能3、4個也唔緊要,但要對得住自己嘅作品。」 文:Hoiyan|攝:Mak 守在收音機旁抄歌詞的男孩 小學時,吳林峰剛與父母來到香港,三人住在空間狹小的小房間裏。在同齡小朋友放學後看着電視兒童節目「放學ICU」時,吳林峰則是伏在收音機旁,一知半解地開始接觸流行曲的花花世界。不過,那時候他沒有MD機,聽到喜歡的歌如何「重播」?「我會抄歌詞,記得信和樓下有好多唱片舖,聽完歌會去嗰度唱畀姐姐聽,問佢哋歌名。」吳林峰笑道,因為小時候的自己性格比較「摺」,又不太喜歡與別人溝通,當時讓他珍視為娛樂的音樂,意外地變成一顆種子,不斷被音符、旋律和歌詞灌溉,開始長出嫩綠的芽。 升讀中學後,吳林峰的媽媽從社區中心搬回來一台二手電腦,他說:「搵歌就方便咗啲。」除了電台DJ的播放清單外,吳林峰也開始主動出擊,在SoundCloud或Foxy中尋寶,他舉例:「喺茄子蛋仲未紅嘅時候,我已經聽過佢哋啲歌。」聽到了喜歡的歌,買回來CD後會細聽每一首歌,翻看歌詞本中甚少人留意的幕後製作名單,他解釋:「心入面有個底,如果有呢啲人出現,首歌一定會好聽。」性格方面,他也從小毒男變成擁有自己朋友圈子的大男生,先後因為被說聲音像許廷鏗而在比賽唱了《螞蟻》,又在朋友起哄下以林峯的《如果時間來到》參賽。 然而,這小小的舞台如何能困住年少的熱血和夢呢?在中四的下學期,吳林峰便走上街頭,開始其長達6年的Busking之路。 不想後悔?現在就去追夢吧! 在人生哪一個時刻,我們開始將轟轟烈烈的夢想拋諸腦後,從初生之犢變成營營役役遵守遊戲規則的齒輪?這是日本樂隊Mr. Children的一首歌曲《くるみ》(Kurumi)所說的故事,讓當時已開始以玩票性質創作歌曲的吳林峰深受觸動,為了不讓自己老了才後悔沒追夢,他開始認真的用一粒又一粒的小豆豉譜寫出自己的心情。 從那時候開始,成為一個唱作歌手是吳林峰的目標,而他希望用歌去記錄生活中有情感和溫度的事。對於他的創作或風格,盧廣仲和陳奕迅影響最深,他說:「盧廣仲啲歌好似冇咩意思,好無厘頭,但其實係一本日記寫低佢人生每天發生嘅事。」前者讓他發現原來創作可以很自由;後者的嗓音讓他感覺到很被了解,每一個時刻也總有一首適合你的陳奕迅,他語氣堅定說:「我好確定自己要唱得似佢,唔想係唱歌,我想講歌。」 不過,把鏡頭拉闊一點,看看當時整個香港樂壇的大環境,充斥着開心情歌、失戀K歌,甚至有人說樂壇已死,不少樂迷也轉會到日韓台的音樂世界。「香港每個人都趕住返工,聽歌都變成咗一個尋覓安全感嘅方法。」吳林峰嘗試以「上帝視角」回看當初,有些人會覺得唱片公司複製成功例子打造新人,倒模的歌手形象、相似的歌調,全都一式一樣,但他仍認為那時候的廣東歌有很多優點:「廣東歌嘅曲是特別melodic(有旋律),其中一個原因係廣東話有9個音。」而且,早期不少廣東歌是翻唱旋律多樣化的日文歌,又或者簡單悅耳的英文歌,集百家大成,最可惜的是,市場沒有足夠勇氣走出舒適圈。 香港製造的一浸「除」 當初因為追夢走到街頭演唱,卻因為多年沉寂尋不到伯樂而感到沒有未來,於是想做一隻屬於自己的歌圓夢,他笑說自己是愛面子的獅子座:「同時都想搵一個型啲嘅方法退場。」當時的他心想,完成這首歌後,從此不再異想天地把音樂當作工作,只看成興趣或許也很好。有了這一個目標,吳林峰的生活便是Busking、寫歌、工作不斷循環,把人情卡「碌爆」找朋友幫忙錄歌製作,更曾試過因沒有錢而被迫中斷錄音,他說:「唔夠錢就停一停,返幾份工,夠錢之後繼續再錄音。」能做到這地步,不是真心熱愛,應該也難以捱過。既然音樂彷如你生命的一部分,又為何要放棄呢? 「做Show $200、$300、$500或者$1000都唱,我覺得自己好似做雞。」吳林峰坦言,雖然可能某些人聽起來不舒服,但這確實是他在表演時的感受,是一路走來的血與淚。在一些表演中,他曾問主辦單位能否唱自己的歌,只換來對方一句冷言:「我哋有提供歌單。」或是賣力唱歌時,在場的人沒一個在意,有如一個「人形Amp」播放着背景音樂,不禁讓他質疑自己到底是音樂人還是廉價表演工具?他不解道:「我好憎呢種感覺,搞唔清楚自己身分。」這樣沒有前路的6年,讓他不敢再去夢。 而這也正正是很多音樂人面對的苦況,在香港做音樂難以支撐生活,他們甚至需要一份正職來供養音樂,然而諷刺的是有一句老話「音樂是來自生活」,吳林峰說:「已經無法生活,仲講咩音樂?」但他很清楚這是一個考驗:「通常越難捱、越痛苦就越有藝術感。」以Jazz和Blues為例,就是當時在黑人生活被壓迫下所誕生,所以堅持堅持幾多錢一茶匙?他說:「香港其實有好多好勁嘅痴線佬,都是被迫出來嘅獨有藝術文化,所以我們嘅音樂、影像或者文字,一定有一浸除。」對,這熟悉的感覺,就是香港。 放棄的轉角是希望 上面提到的「退場歌」,就是《你是萊特》。這首歌歷經重重難關終於面世,吳林峰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並投放了$20賣廣告,讓他終於等到伯樂。有一天他收到一位商台DJ的電話:「你好,我係商台嘅梁文禮。」吳林峰笑言自己滿頭問號,還心想是否電訊公司的續約電話。對方接着說:「你首新歌有冇派台?」說音樂,他絕對能侃侃而談,但關於市場上的操作,他還只是個孩子呀!於是,吳林峰便禮貌問道:「要點樣派台?我把隻碟寄畀你哋定點?」電話那頭解釋:「因為聽到你首歌之後我都幾鍾意,想陣間喺節目度播。」掛線後,吳林峰便把歌曲的音檔傳送給梁文禮,《你是萊特》首次在電台上播放,沒有留意後續的吳林峰,當然不知道後來歌曲在兩星期上了歌榜20位,這是一個大驚喜。 「年中嘅時候,我突然收到叱咤頒獎典禮嘅邀請信,因為我係嗰年嘅新人。」後知後覺的他才發現,原來自己無意之中已踏進了樂壇,便對朋友說:「我哋係咪要繼續做歌?」既然上到榜,便繼續做下去吧!有時候看着前路,好像只有滿滿失望,誰知道轉角便重新找到希望,吳林峰就是這樣,重新找到堅持繼續玩音樂的理由。 每一首也是一個責任 吳林峰出道於2019年,有人說這一年出道的歌手都是悲劇,他卻滿足道:「同年有林家謙、姜濤等人,依家自己嘅存在仲有一份價值,我已經覺得算係咁。」此外,那一年接連出現社運和疫情,他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他思考自己:「自己可以為社會做啲咩?或者你嘅音樂有咩意義?」而且,在歲月靜好的日子裏,或許成為一個歌手已足夠讓你成為特別的存在,但疫情是香港人以至全世界的共同經歷,這些都把「特別」沖淡,反而讓他認真檢視自己的想法:「我應該要做一個點樣嘅公眾人物?」他想,即使自己不是大紅大紫的歌手,但至少每首作品也要對得住自己:「唔多人還唔多人聽,但一定會影響到某啲人,每一首歌都有一個責任。」 從低谷走到現在,吳林峰有感現在樂壇狀態很好,他說從前會和朋友戲言:「譚詠麟唱咩歌都好聽,因為佢係譚詠麟。」過往可能只有極少數的樂迷會留意歌曲背後,但現在卻因為Mirror帶起風潮,讓樂迷也慢慢開始把目光留在幕後製作,他說:「可能有人好憎他們,但我好感謝佢哋帶起討論,因為冇人討論嘅都係shit。」對音樂人而言,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曝光機會,即使你可能只願意花15秒時間聆聽,或是閱讀他們的數個帖文。 安全感作祟 有人說,近年香港樂壇的音樂種類變多了,吳林峰則說:「我會話Supper Moment時期已經有好多。」那時候的地下表演場地已有很多幕後製作人的演唱會或分享,他續言:「Metal有RAP也有,只係走上台就要迎合市場。」他補充,從前香港與台灣音樂市場的最大差別,後者流行到live house鑑賞音樂,以音樂去認識歌手,張懸、蘇打綠、陳綺貞等歌手便是從「女巫店」走出來的,而這些正是香港樂迷正在學習當中的,而吳林峰亦感受到實在的變化:「觀眾開始認真去聽歌。」無論是哪個頒獎典禮,總有樂迷會不忿結果,吳林峰坦言雖然聽在歌手心中會有不快,但轉念去看便是樂迷開始擁有辨別好壞、清楚自己喜好的能力。 說回音樂類型,既然從前香港音樂已百花齊放,為何留待現在才被發現?「因為大家都離唔開香港。」吳林峰說娛樂是必需品,疫情期間能外出娛樂的機會減少,他說:「大家開始關注呢個地方發生嘅事,喺呢度尋覓娛樂,擁有娛樂之後就開始探索更多。」 同樣地,也是安全感作崇的關係,部分人會覺得歌還是聽老的好,吳林峰分享:「每日都有好多新事物出現,要接觸新事物好難,同樣要令自己鍾意都好難,所以要不斷用時間去聽同感受。」為此,他自己每天也會花上大把時間讓自己沉浸當中,或是寫歌,或是發掘新的樂趣。 讓廣東歌飄洋過海找到你 樂壇其實不如想像中黑暗,入行4年的吳林峰說行內前輩很願意分享:「好似Carl叔叔、Edward Chan,佢哋唔會覺得自己蝕底。」而且更多的情況下,大家也不會計較輩分,每一個崗位的人也有自己的話語權,只希望做出彼此也滿意、好玩的作品。 這些年來,對於吳林峰而言都是幸運的:「呢座城市有好多情感,有好多事物都能記載喺心中,然後寫出來。」他相信,廣東話作為歷史悠久的語言,加上廣東歌曾經風靡多個亞洲國家,未來也定能再次輸出:「唔好覺得自己嘅音樂比不上人。」他也期許自己的歌能讓大家聽100年,能飄浮到別國,找到懂得欣賞的知音。 音樂路上,吳林峰還有無數個目標希望做到,不過最終他還是不想讓自己回想過去時悔恨:「終極目標係墓誌銘可以寫成100頁嘅書,唔係嘅話,人生好似冇咩意義。」現在,樂壇正是他們的時代,火炬就在他們的手中,或許數年、數十年後,現在聽着廣東歌長大的孩子會成為歌手,繼續唱着沒有完結的歌,其中一首就是《你是萊特》。
【電影看世界】當音樂成為禁忌 《戰地孤聲》奏出希望與自由 香港Busker眼中的音樂又會是甚麼?
有些人出門忘了帶耳機,就會一整天不自在。的確,戴上耳機,聽着精心排列的歌單,無論身在何處也能馬上進入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讓情緒和旋律互相渲染。聽歌、唱歌、創作音樂,看在我們眼裏很是理所當然的事,卻是地球上某片土地的禁忌。最近上映的《戰地孤聲》(Broken Keys)說的就是敘利亞人民被伊斯蘭極端組織佔領,禁止所有音樂、文化創意及娛樂,違反者會遭處極刑。 劇中男主角卡林從小受母親熏陶,學習彈奏鋼琴,夢想成為一位鋼琴家,而這一切都被無情的槍械和戰火剝奪,每一次彈奏樂曲也需要賭上性命作代價。卡林為了離開敘利亞得到實現夢想的機會和自由,打算把母親的遺物鋼琴賣掉,卻不幸被極端組織破壞鋼琴,他必須深入戰區尋找維修鋼琴的零件。路途上,他遇見不同在斷壁殘垣的隙縫中努力生存的人,讓他深刻感受到「自由是要付出代價」,同時亦意識到音樂正是他最擅長和僅有的武器。 在地球的那端,音樂既是禁忌,也是自由和希望。那麼在香港,音樂又是甚麼呢?我們想到了一個個仍在努力追夢的busker,在剛過去的星期五晚上,走到了旺角街頭,希望問問他們音樂的意義。流連了兩個多小時,卻一個身影也沒有,據說是不久之前那邊的街頭表演被投訴發出噪音滋擾,警方接報後到場發出傳票的結果。 後來,我們走到尖沙咀星光大道,終於看到兩隊Busker正在表演…… 文:Hoiyan|攝:Mak
【法國藝文遊】法國五月30周年藝文界盛典!林嘉欣聲音導航單車遊凡爾賽宮
在法國尚有國王的時代,凡爾賽宮是權力的代表,甚至成為實際意義上的首都。宮殿內,有藝術品的收藏庫、劇場、辯論場、花園等場所,以巴洛克建築風格配上風格甜美的洛哥哥裝飾,在皇室被廢除後便改建為博物館。假如不用飛越一萬公里便可感受這股法國獨有的文藝氣息,更全程有林嘉欣甜美聲音導航,你說有多好呢!由法國五月藝術節主辦,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虛擬凡爾賽宮之旅》,不單能夠滿足上述願望,還能讓你坐上單車遊走凡爾賽宮的花園,這可是親身到法國也無法體驗的旅行方式。今年的French May,還有不少幾具吸引力項目,讓我們立即搶先看吧!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隊友。」相信你一定有聽過這句話吧?但這名句其實並不是甚麼新潮語,而是已經歷數百年的名句,它是由17世紀法國詩人拉封丹所編作、被譽為世界三大寓言之一的《拉封丹寓言》中所節錄的句子。拉封丹十分擅長用動物比喻作人,把深奧的道理變成簡單顯淺又具文學性的小故事,藉此抨擊社會的不公義和人性醜惡,可說是經典的法國文學,以至影響世界深遠的作品。 然而,在今年5月寓言故事中的動物衝出書本,把大館的檢閱廣場變成寓言狂想世界,令大家能以更平易近人 的方式入口經典文學作品,同時認識有趣的法國文化。 或是,若果你會留意世界發生的事,那麼必然知道近年各地爆發的戰亂,不少建築、藝術文化也在炮火中化成塵土,而人們又應該從何入手進行保育呢?而流行時尚文化方面,很多高級訂製服裝或時尚品牌也誕生於法國,其中agnès b.的創辦人設計師Agnès Troublé便是生於凡爾賽,你又會想了解更多關於法國時裝和攝影文化嗎?再不然,如果你是一個純純正正的文藝人,喜歡欣賞樂器演奏會、畫作及裝置藝術,法國五月也總有一個節目是你的茶,滿足你的藝術品味! 今年是法國五月藝術節30周年,大會以「藝術聯動」作為主題,將呈獻不同類型的活動和節目,除了以上提及的活動外,還有舞蹈節目《群眾》、《通道》、《蠶蟲》等;古典及多元化音樂則有鋼琴二重奏音樂會牛牛及提奧.夫先納黑的《雙鋼琴的和諧》、由香港管弘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及世界各地知名音樂人的演出;此外,亦有不同的藝術座談會,像港法劇場交流計劃《讓鏡子說》、《大館對談 — 烽煙下的文化遺產》及《與agnès b.歌頌法國時裝與攝影》等,讓藝術更能普及於生活之中,讓觀眾能以輕鬆的心態接近和欣賞法國的藝文,在繁忙擁擠的香港學習享受和品味生活。 虛擬凡爾賽宮之旅 日期:4月19日至7月9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專題展覽館3-5 門票:標準票$10;團體票$7;優惠票$5 (博物館通行證持有人可於有效期內免費參觀此專題展覽) 拉封丹寓言 日期:5月6日至14日 地點:大館檢閱廣場 門票:免費入場 大館對談 — 烽煙下的文化遺產 日期:5月8日 時間:晚上7時 地點:大館賽馬會立方 門票:登記後免費入場 與agnès b歌頌法國時裝與攝影 日期:5月 地點:The Garage @ D2 Place TWO 牛牛及提奧.夫先納黑《雙鋼琴的和諧》 日期:5月12日 時間:晚上8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門票:$420/$320/$220/$150 更多活動詳情:https://www.frenchmay.com/
【與AI的距離】拒絕後製 探索建築空間幾何 在城市尋找靈魂的意大利籍攝影師:藝術是了解真相的途徑
生活在香港這個五光十色的都市,你我的眼睛都看慣千變萬化的事物。彈指之間,透過AI、midjourney,甚麼畫面都能「造」出來。但,倘若我們回歸基本,影像在快門按下的一瞬間即被凝住,不作改動,你又會否不適應?居港19年,意大利出生的藝術攝影師Roberto Davolio堅持只用實體濾鏡,拍攝後不用Photoshop,攝下一幀幀疑幻似真的相片,「Boundary between what is real and not real is so close, we cannot tell the difference anymore(真假的界線很近很模糊,我們根本不能再分辨真偽)」。真真假假,你又懂得分辨真實與虛幻嗎? 文:Heidi Wong @heidi.is.strong | 圖: @roberto_davolio、Heidi Wong Roberto已經從事建築行業超過20年,他的創作靈感亦與他的建築學背景有關,希望利用攝影探索「心靈」與「空間」的共生關係,並挑戰大家對周遭建築物的觀察視野互動。在Roberto眼中,攝影是一種藝術,而藝術於他而言,是了解真相的途徑,「the closer you are, physically and emotionally, the better chance to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 reality. (你與那環境越接近,不論是物理上還是情感上,你就有更大機會體驗及理解現實)」。 真實濾鏡 造就色彩變幻 正因為Roberto的作品於肉眼能見的真實景色差距甚大,曾有人質疑他並非沒有經過Photoshop「執相」。Roberto強調自己一按下快門按鈕後,所有相片都不會再後製,又形容攝影時候放置濾鏡是一個「intellectual
【有聽沒有懂】插畫家水水畫展《你永遠無法知道我在想甚麼》 溝通難題不只源自別人 更大原因是自己的「以為」?
「唔係咁呀!你都唔明我!」溝通是一件極其麻煩的事,好好的表達清楚想法已經是一門高深學問。然而,理解別人也不是想像中簡單,「將心比心」四個大字只能盡力而為,試問沒有真實經歷過,又如何感受別人的感受呢?本地插畫家水水以《你永遠無法知道我在想甚麼》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6件作品,包括5張畫作及1個石塑黏土裝置,每一件作品也有一個無法溝通的故事。 若果你也徘徊在溝通困難之中,感到社交疲勞,想找一個地方靜下來歇息一下,那不妨去Whatever. Coffee看一看這個畫展,從中尋找一點理解和安慰。 《你永遠無法知道我在想甚麼》是水水第一幅創作的畫,躺在小水池中的是她自己,坐在池邊的是她朋友,而池中的水則是家中出現的變故。整個人沉浸在事件中的水水非常難受,朋友嘗試努力安慰,卻無從入手,身處的位置不同讓關心的話與水水表達的內容完全無法重疊。 「其實可以嘗試躺下去,或讓身體更多部分浸進池中,拉近彼此的世界。」水水說,或許對於身在其中的她,其他人的盡力諒解比虛無縹緲的安慰更重要吧。 《I can't hear you》說的是人們總在努力表達自己,把聲音放大、長篇大論的說個不停,卻沒有想到對方把話聽進心裏,水水舉例:「有些人喜歡寫萬言訊息,但收到的人可能覺得很沉重,不想看。」就如畫中一樣,一方拿着大聲公想要把自己的話清楚告訴另一方,卻沒有留意到大聲公的嘈吵音質,也沒有留意到自己的位置站得太前,直接把大聲公堵在另一方的肚子,片言隻字也無法聽到。 偶爾我們總想一個人躲起來,好好的享受獨處的時光,在《Isolation》這幅畫中,每一間小屋也是一個人的小天地,視乎自己的狀態可能是沒有窗、關上門、偷看着外面的世界等。不過,身在資訊如此發達的年代,實在難以完全斷掉與別人的聯繫,最低限度也會傳傳訊息,這就是地上的路,正在看畫的你又是哪一種狀態呢?有趣的是,若你是親身前往看畫,會發現畫作被封在框框之中,那是因為你也是躲在自己的小屋偷看外面的世界。 《Inside》是整個系列的作品中,水水投放了最多感情創作,也是她最喜歡的一張畫。畫中的她把自己收在一副骸骨之中,她解釋:「那是男人的的肋骨。」水水爸爸的辭世並沒有留下遺書給她,讓她完全無法釋懷,也想不通父親此舉的原因,但生死相隔已成事實,她說:「即使我鑽入骨,也無法聽到他的話。」這是無法再溝通的痛。 水水在創作的《對峙》有兩個版本,分別是影片及光柵版畫,原因是她想更動感的表現人們在爭吵時的自我意識膨脹,水水解釋:「靈感來源是我和我媽,她有自己的價值觀、主張,不會聽我的話。」所以,在不同角度看畫作時,便可以看到雙方來勢洶洶的向對方衝襲,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強硬的套在對方身上。大多時候,雙方各持己見時,其實也不見得非得要得到一個共識,互相尊重也很重要。 最後一件作品《以為》是黏土雕塑,兩隻「水水」一隻藍色,另一隻黃色,看起來大致上是相同的。水水說:「藍色那隻是我的本體,拿起來是比較重的,而且它的背後有一印記,黃色是沒有的。」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一個模樣,卻總會看漏了一些自己的特質或缺點。 可能我們常以為的溝通問題常來自於別人,但其實很多人也忘記要好好與自己對話,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想法,才能真正的放鬆和治癒心靈。 插畫家水水從小已很喜歡創作,雖然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情緒問題已無法提起畫筆,不過正因為如此,也為她留下一粒種子,在日後創作「動力神社」及投射自己的角色「水水」,她指:「水水的身型會隨着自己的心情狀態有變化,傷心時它會扁瘦一點,開心的話則會胖胖的。」最初,有創作這個品牌和角色是有一個故事的:水水在外太空時,因為衣服失去動力,所以只能飄浮於宇宙,它突然看到一座神社,連接後便得到動力,最後更成功降落在一個星球,她相信:「動力可以無中生有,現在沒有動力不要緊,休息過後的某一刻可能便會找到讓你充滿動力的事物,重新出發。」 文:Hoiyan|攝:Vincent Wong 《你永遠無法知道我在想甚麼》 日期:即日至3月31日 時間:上午11時至傍晚6時(逢星期一休息) 地點:Whatever. Coffee(深水埗大南街172號B地舖)
【當我們存活於楊紫瓊成為奧斯卡影后的宇宙】勇敢追夢!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成為第95屆奧斯卡的大贏家,楊紫瓊成為首位奪得最佳女主角的華裔女星。她得獎的時候,鼓勵大家勇敢追夢,並把獎項獻給世上所有母親,形容她們是超級英雄,同時亦向香港的家人致謝。 劇中的不同宇宙別出心裁,哪個令你印象最深刻?
【用鏡頭重組時空】攝影藝術家Pelle Cass首個亞洲個人相展 花逾40小時後製 用23,800張相縮時紀錄彩虹邨
彩虹邨是香港的打卡熱點,連遊客來港一遊也會慕名前往,可謂已經被「影到爛」,還能玩出新花臣?擅長靜態縮時攝影的藝術家Pelle Cass也被彩虹邨的豐富色彩深深吸引,在未能來港的情況下與香港策展團隊WAY by Way of Difference合作,以遙距的方式拍下23,800張彩虹邨的瞬間,整個畫面佈滿密密麻麻的籃球,長方形框框中把時空定格,留下了彩虹邨的日常和活力,一起走進他鏡頭下的神奇時空秩序。 Pelle Cass攝影作品的取景位置均很生活化,運動場、街頭、馬路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只要我們嘗試跳出框框,或許我們也可以拍攝出與別不同的趣味照片。看攝影大師的照片時,除了欣賞他的拍攝技巧,更應該好好學習他們的思考方式,心動不如馬上行動,一起去Pelle Cass的首個亞洲個人相展《PELLE CASS: PHOTOGRAPHS》看看他的其他作品吧! 是次相展中,一共展出了15張Pelle Cass的作品,共有三個系列作品,包括《Crowded Fields》、《Fashion》及《Selected People》,其中Williamsburg from High、Place Vendome、Boston College Spring Football和Cyclorama, Saturday Improvisation更是首次在展覽中展出的作品。 Pelle Cass展出的照片全都以「縮時攝影」(Time-lapse photography)拍攝,其影像創作的方法只存在於保留和省略,再花上至少40小時後製、經歷數萬張照片的取捨,才成就出一張作品。 《PELLE CASS: PHOTOGRAPHS》相展 日期:即日至3月26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10時 地點:尖沙咀海港城海洋中心二階207號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