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慾 愛得轟烈/細水長流 流浪月球最不捨得地球的是……
除了音樂,Juno 麥浚龍在生活、愛情、自身,又會有甚麼想法?讓我們用2分鐘,認識Juno更多!
場地提供:Coffeelin
薛凱琪 Fiona Sit、麥浚龍 JUNO – 月球上碰面 Platform On The Moon (Official Lyric Video)
https://Fiona-Juno.lnk.to/PlatformOnTheMoon_LyricVideoYC
相關文章
【天時、地利、人和】 情人節唔洗提子乾兩份搣? 菲律賓鎮長貼錢送假鼓勵單身員工出pool
今年情人節沒有堂食,但街上甜密愛侶還是一對對,叫沒有WFH的單身狗放工只想飛奔回家,裝作「時運高睇唔到」。菲律賓小鎮一名鎮長卻令下屬正視自己是「單身狗」的事實,推出「情人節津貼計劃」。 菲律賓南部小鎮Jose Abad Santos的鎮長Jason John Joyce為鼓勵單身的公務員早日「出Pool」,決定自行津貼員工約會。只要任何單身公務員在情人節當天提供對話截圖證明約會,便可以獲得一天假期,以及2,000披索(約300港元)津貼。不過開心過後還是要上班,參加者要在2月15日上載工作照,證明拍拖不會影響工作! 鎮長自掏腰包鼓勵員工追愛,全因為想分享幸福:「為了員工們的幸福著想,金錢只是小事情。」他更指暫時已有很多人查詢,不過因為未能提交證明而未獲批。
不追潮流 不複製成功創作 Juno 4大創作原則|從「扮型」到「藝術家」
「我少唱甜蜜情歌,卻很喜歡浪漫。」麥浚龍式的浪漫是怎樣?18 歲出道至今,形象從「作狀」到「藝術家」;作品由《耿耿於懷》到最新與薛凱琪合唱的《月球上碰面》,批評也好、讚賞也好,都不局限Juno做好每首廣東歌,他的一套 #盡做 音樂哲學是甚麼?一起來看看。 場地提供:Coffeelin 薛凱琪 Fiona Sit、麥浚龍 JUNO - 月球上碰面 Platform On The Moon (Official Lyric Video) https://Fiona-Juno.lnk.to/PlatformOnTheMoon_LyricVideoYC
【見字睇書】 香港人 閱讀中 「在這窒息的都市中尋得一片自由天空」
看現實世界多荒誕混亂,不如把自己沉醉到書海,隔絕現實騷擾。香港也有不少人把握一分一秒閱讀,等車、搭車、排隊,在餐廳、海旁、路邊、車站,其實不乏讀書人的身影。IG 「hongkongpeoplereading」便專門收集「街頭讀者」,分享他們的身影,無論你讀的是實體書,還是電子書,最重要的是「生活逼人,但總有些人能在這窒息的都市中尋得一片自由天空。」 讀書人,不分年紀。見字放下手機,想一想你幻想的天空在哪裏吧。 Photo/ IG @hongkongpeoplereading
【可愛的缺陷】 黏土小人類出沒注意! 藝術家手工製作 寓「與缺點和平相處」
「請與自己的小缺點和平相處。」(黏土人,2021)。這些來自藝術家 Aman Khanna 之手的「黏土人」,個個有着微妙表情,在圓滑的形態中,專注看書、唱歌、喝下午茶、開 party,或者靜靜地坐下,擁抱自己,享受 me time。Khanna 堅持人手製造每個黏土人,完美或不完美也好,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時又提醒大家,人生的少少瑕疵其實微不足道,自己的小缺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be like Claymen,take it easy! Khanna 來自印度,曾經在倫敦讀書和生活,現於新德里經營工作室。他把日常的觀察融入創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黏土人。在平靜、可愛的外觀背後,他們除了在你身旁靜靜的陪伴,也 是雕塑擺設、花樽、蠟燭、香薰座
【不再度日如年】 長洲終於有書店 – 渡日書店 店主:書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如柴米油鹽
長洲終於有書店!說的是在這小島新開張的渡日書店,不過這空間不止賣書,還出售繪本、糧油雜貨、生活選物、藝文活動的雜不甩空間。全因為店主的信念-書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如柴米油鹽。 開業數天以來見到不少街坊都很高興,指「終於唔洗出去買書啦!」店主則直言這些都是他在長洲開業的原因。在這慣用社交媒體溝通的年代,長洲居民則有自己生活的一套傳統及習慣。例如渡日書店開業之時收到不少螢光花牌致賀,手寫的祝福字句加上螢光色卡紙,令人感受到滿滿的人情味。 書店簡單、樸實的風格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書店希望有一個可以讓人舒適看書的地方,照顧不同年齡客人,也容許不同事情在這個小小的空間發生。不論是街坊還是遠道而來的遊人,也可以坐在地上、靠著書架打書釘。而門口旁的陳列櫃則是雜誌和店長們推介的書。 這小小的空間,有著無限大的想像。今個周末就到長洲一遊吧! 渡日書店 地址:長洲北社街68號地下
【羅素的紅】: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但相信愛情
數天前,俄羅斯傳媒報導了一則死訊,使俄國社交網站上的人紛紛哀悼這位已逝之人。名導演弗拉基米爾∙緬紹夫,這個名字在俄羅斯人心目占有重要特別,特別是老一輩,經歷過蘇聯時期的人。緬紹夫因為新冠肺炎離世,終年81歲,獲獎無數的他,拍出多部經典作品,也曾獲得多個國家藝術獎。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是為人津津樂道的代表作。以下會有劇透,故事其實很平凡,講的是三個女孩一起住在工人宿舍,各人都有對未來的期望,有人想活得平凡,有人想走出平凡,電影寫的是她們三人的生活。主角卡捷琳娜本想考取功名,卻名落孫山;好友柳德米拉對於上流生活十分嚮往,總打扮得花枝招展到圖書館結識男人,後來因為一個謊言,卡捷琳娜和柳德米拉在前者的親戚家舉辦派對,與上流人士聊得愉快,卡捷琳娜最後未婚懷孕卻遭到拋棄。對方討厭她隱瞞自己的身份,其實她只是個基層工廠工人。多年過去,卡捷琳娜由「工廠妹」榮升廠長,有權有勢,最後還遇上真命天子。 電影大約於1979~1980年推出,出奇地受歡迎,因為當時的社會,所製作的主流電影幾乎都是關於「戰爭」,或是與間諜有關的題材。《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這種平淡的故事,主角竟然是一位普通不過的工人,用愛情作為主線,收獲了不少觀眾。有人說,當時的蘇聯人承受著各種社會壓力,其中是早於勃列日涅夫執政時,蘇聯的軍費開支增長飛快,長久以來的支出,早已令國家經濟壓力慢慢累積,加上社會經濟很一般,所以生活得有些壓抑。不得不說,電影的名字也很反映民情,記得早前寫過俄羅斯人不喜歡笑,從蘇聯時代就不喜歡。因為一個笑容可能隱藏了陰謀,或者是不懷好意的竊笑,甚至有人說「傻仔先會對住陌生人笑」。那麼莫斯科為什麼不相信眼淚呢?因為「哭泣聲絕無意義」,即是哭並不能改變生活,遇到困難時流眼淚也無濟於事,電影的含意,正是不要抱怨,要自己解決問題。 現代人也不時會重溫這個經典,因為它呈現的東西和情懷,都很「蘇式」,例如蘇聯社會中很常見的工人宿舍,社會主義國家的房屋及制度等等。因此至今仍有人會重溫經典,別人如我,對蘇聯歷史甚有興趣的,也視之為一睹鐵幕蘇聯舊面貌的一個窗口。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1981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令西方世界走進蘇聯電影。歷史上只有兩部蘇聯電影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其中一部是《戰爭與和平》。當年的美國總統列根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會面前,也曾經觀看《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說這樣可以了解神秘的俄羅斯靈魂,可見此作實屬經典。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套平凡的電影能獲得空前成功,當時就有些電影製作人認為,故事太簡單,欠缺吸引力。甚至連選角也遭遇滑鐵盧,導演曾經找過多位出色的蘇聯女演員出演女主角,但絕大部分人都因為不喜歡劇本而拒絕,最後他找來自己的妻子當女主角。到時電影是如何由眾人不看好,到變身經典之作,除了上面提到的社會因素,也有人認為是二字--「平淡」。有製作人認為故事太平凡,沒有過份的激情,也沒有聲嘶力竭的情節,是敗筆。但它也因為平淡,讓那個年代的蘇聯仿佛看到鏡中的自己,看到那種艱辛和努力,也就成就了這部經典。 本地女子組合Twins有一首歌叫《莫斯科沒有眼淚》(即《下一站天后》的國語版),當中提到「莫斯科沒有眼淚,大雪紛飛」,而有說歌名的靈感就是來自《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最後,我也想以《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主題曲《亞歷山德拉》作結尾,歌詞中有這麼幾句,「莫斯科不是一下子建成,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但相信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