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向來對煙花沒有太大興趣,無論是去澳門返大陸一盒盒買來自己放的,還是去尖沙咀抬高頭望的,也沒有。尤其後者。曾幾何時,香港每年放幾次煙火,我連一次去維港兩岸現場直擊的經驗,也沒有。   可能,因為對人群恐懼,在香港現場睇煙花,跟行年宵市場,相差不遠。行年宵,還好一點,逼了入去,至少點都有些吹氣公仔與桃花給你看看;睇煙花,你可能要提早幾小時到達,辛辛苦苦半日,才享受到三十分鐘。童年時代,爺爺住在黃大仙彩雲邨,大時大節有煙火放的,走出電梯口,可以遠遠望到,還聽到聲,只差沒有傳來味道。對於我來說,香港的煙花,是這樣。   看得太多,自然不會珍惜。人大了,連刻意走出電梯口的動力,也失去。來到英國,反而勾起對煙花的興趣。十一月,Bonfire Night的時候,親眼見證過處處煙花的盛況,不是被限制在某一特定區域才可以發放,是你喜歡的話,在你家門前空地也可以盡情參與。規模不算很大,但勝在夠多夠密,發放時間又長,還是很震撼。尤其對我這種習慣從黃大仙遙望維港煙花的香港人來說。   初來甫到,很多事情沒有經驗。除夕晚上,阿媽問我:「今晚會唔會又放煙花?」我還以為不會:「有,倫敦有呀!」「我話門口嗰啲呀。」「不會吧。」一心打算開BBC看倫敦直播,感受一下氣氛,算數;門前轉頭不斷傳出爆破聲。   有得選擇的話,你情願隔住電視機看官方盛大煙花發放?還是走入元朗,比較瑣碎,但切身處地?我是後者,立即熄電視,打開門,跟太太走去後花園。感覺很奇怪:在香港,有太多事,不可以做,不敢做,政府告訴你,很危險,放煙花燒炮仗,會釀成火警。想睇煙花,只可以睇旅發局嗰個。然後,你很聽話,沒有放煙花沒有燒炮仗,不過,每一年,還是有人照放,光明正大,執法人員好像隻眼開隻眼閉,不會執法。最可憐是,你很清楚,輪到你本人去放的話,必定立即被捕。   這份恐懼,或者已深入骨髓。除夕的下午,太太給我看了一條網絡短片:在南美某地,有人亂放煙花,不慎射入對面屋,即時著火。我在後花園看頭頂煙花盛放時,本來一點恐懼也沒有,慢慢,煙花似乎越來越近,突然回想起之前看過的短片,受過的教育,立即衝回室內。煙花的光,是好像正正在眼前爆開一樣。咪又係無事?好多恐懼,是潛移默化,自己嚇自己。下一年,希望能夠免於恐懼,去超市買定幾盒,親身發放一下。親身參與,感受總深刻過冷眼旁觀。雖然,倫敦煙花的直播節目,主持人用不同語言說出歡迎,最後一句,中文,竟然用廣東話。有看的話,也肯定產生點點感動。      

Netflix 劇集《Emily in Paris》播出第二季,除了觀眾為 Emily 的複雜戀情感到鬰悶之外,劇情甚至驚動烏克蘭官員,讓他生氣得寫信投訴 Netflix。當地文化部長 Oleksandr Tkachenko 認為,劇集中來自首都基輔、努力學習法文融入當地生活的女性角色 Petra(烏克蘭女星 Daria Panchenko 飾)被描繪成小偷、品味差,而且經常擔心會被驅逐出境是「侮辱、冒犯」並「不能接受」。他指,烏克蘭人在 20 年前經常被描繪成幫派分子,但多年過去,這應已有所改變,反問「這就是外國對烏克蘭人的看法?」 同時,有居於巴黎的烏克蘭人也在 IG 批評,「劇集對待烏克蘭人形象的方式是低成本的把戲,絕對是醜聞和恥辱。」不過,他們的反應同受批評,當地電影製作人 Natalka Yakymovych 就認為,「難道在電視劇中,醜角就不能是烏克蘭人嗎?」 《Emily in Paris》早在第一季已陷入種族刻板印象的風波之中,劇中法國人無禮、愛亂搞男女關係,還總戴畫家帽。第二季除了烏克蘭人外,來自英國的角色 Alfie 也是「典型的」英國人,喜愛到酒吧喝酒、看足球比賽。在劇中,每個人都因種族而定型,主角 Emily 又何嘗不是過份自信、浮誇、男女關係混亂、社交媒體成癮的美國女孩?   Photo/ Emily in Paris 劇照 

傳統上,燒烤食材、調味手法也有地域之分,香港人以前很難想像,燒韮菜是什麼玩法,內地北方也很奇怪只燒雞翼的話雞的其他部分到哪裡去了?在南北的粗野分類以外,我心目中最誘惑的燒烤,是西南的雲南燒烤,而當中最愛的食材是豆腐。   雲南的農產資源豐富,飲食文化風格充滿少數民族的熱情和豐富的層次感。一次因工作關係到西雙版納,因路程有點轉折,到達已是晚上,約了當地朋友在一間燒烤店晚飯,暗黑的大排檔中,我們坐在矮矮的桌椅,中間圍著一個炭火爐子,大家邊聊天邊把食物放上去,偶爾用筷子翻動著。   那是我第一次遇上包漿豆腐,一開始時它是一粒粒小方塊,我是十分喜歡豆腐和豆製品的,但這麼晚才吃的豆腐,總怕不新鮮,我抱有懷疑地把小巧精緻的它們一粒粒放到燒烤網上,看著它們慢慢脹起來,中間烘烤成焦黃色,有如一個害羞的小孩鼓著臉,十分可愛,小心翼翼夾起一塊,它馬上塌下來了一點,我沾上蘸料把它放入口中,表皮略帶焦脆卻十分煙靭,內裡如其名嫩滑成漿狀,熱騰騰的,一口一塊,在口腔中温柔地爆發,皮的煙靭令我想起豆卜,但不經油炸的它更嫩一點,那驚喜令我疲倦盡消,起勁地吃。   至於蘸料,雲南菜無蘸料不歡,而種類繁多、千變萬化,也是約十年前在雲南以很難吃到地道雲南菜的原因。這店用了單山蘸料類型的乾蘸料,看上去是紅色、咖啡色等粉形狀混合物,不算很辣,但香味相比單純麻辣、孜然的味豐富得多,十分驚艷﹗成份除了鹽、五香粉、辣椒粉、孜然粉外,還有很多說不出的香味,比例剛剛好,說不出來這是什麼香味,無法複製,無法忘懷。   包漿豆腐沾上乾蘸料,口感味道都是完美配合,此時烤五花腩、牛肉都比不上這塊小豆腐﹗包漿豆腐源自石屏,而另一種雲南著名的燒豆腐就是建水豆腐。在建水或雲南其他地方,都會有燒豆腐的檔或小店,一個大炭爐,店主坐在爐邊「主持大局」,不停用筷子急速靈巧地翻動著小方塊般的豆腐,客人來了就坐在爐邊,店主會給客人小碟蘸料,客人自行夾爐上燒好的豆腐,每夾一塊,店主會在一個代表客人的空罐子投一粒生的栗米,客人吃飽了,店主就數一數粟米數目來算帳。   豆腐的靈魂在於水,雲南的好山好水出產了好豆腐,工序繁多但價廉物美,享用形式也很平民化,加上豆腐不易保存,令燒豆腐成為雲南的一道獨有風景。   ------------------- 不散之筵席 —— 喜歡由民間日常菜餚小吃去了解人和社會。小時候別人問我最愛吃甚麼,我都不太懂得回答,彷彿已知道自己在吃貨的生涯中,越吃得多,越覺得自己膚淺。  

有多少個 emo 的晚上,你聽着 #Coldplay 的《Fix You》、《Yellow》、《The Scientist》度過?又有多少個 hyper 的時候,是聽着他們的《Viva la vida》、《Hymn for the Weekend》、《Something Just Like This》狂歡?Coldplay 主唱 Chris Martin 日前宣布,樂隊將在來年推出最後 3 張專輯,最後 1 張會在 2025 年發布,之後就只進行巡演或與別人的合作,「但 Coldplay 的曲目會就此結束。」   英國樂隊 Coldplay 在 1996 年由當年只有 18、19 歲的 Chris Martin、Jonny Buckland、Will Champion 及

噢聖誕節托了棵聖誕樹歸家,但節日還貪它夠呀咋嗎?由即日起至星期三(5日),環保署推出「天然聖誕樹回收計劃」,在銅鑼灣、深水埗、沙田、元朗等全港九新界 16 個收集站回收棄置的天然聖誕樹,部分位於綠在區區;而工商機構亦可以在本月 6 日至 19 日期間把聖誕樹直接送到屯門Y·PARK [林·區],希望鼓勵社會各界回收及循環再造園林棄置物。    在回收前,市民必須拆走聖誕樹的燈飾、裝飾物及膠帶等物品,以免影響其回收再造的過程。環保署指,回收得來的聖誕樹「將​​會在 Y·PARK [林·區]與其他園林廢物一同被轉化成不同再生產品,方便重用、循環再造或被升級再造成裝飾、木傢具或藝術品等。」   「環境保護署 2021-22 天然聖誕樹回收計劃」 收集日期:即日至 1 月 5 日 收集地點:https://bit.ly/3FQT158  *地區收集站不會接收兩米以上及工商機構棄置的聖誕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