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結是另一個開始】港足亞運無緣獎牌 拭乾眼淚世盃外圍賽繼續出發
四年一度的亞運上周落幕,港足破紀錄打入四強,惜最後無緣獎牌。拼盡全力的戰將場上難掩失落,門將謝家榮受訪時落淚向球迷致歉的片段更令人心酸。比賽如人生,有勝有負。有時即使拼盡全力,結果亦未必盡如人意。
「對唔住,差一步就攞到個牌返嚟,但最後都係攞唔到⋯⋯」門將謝家榮在銅牌戰不敵烏茲別克後受訪,被問到有何想對香港球迷說時,忍不住落淚。眼見剛剛才拼了命在場上奮戰的人跟你道歉,其實最難過的人應該是他自己啊。只想跟所有戰將說:你們已經做得很好,謝謝你們把香港帶到四強。
與獎牌擦身而過,難受之處在於那種只差一步的飲恨。在過關斬將,甚至爆冷擊敗勁旅伊朗後,當刻港隊已打破歷屈紀錄,離獎牌亦只有一步之遙,肩上負載的期望更重,大家都好像在盼望港足能否更上一層樓,再創奇蹟。然而在終點面前才止步,相信對他們來說,更加飲恨。
不過,獎牌不等如一切。只要對得住自己,就已足夠。正如即使沒有獎牌加許,也無人可否認港足於亞運打了漂亮一仗。事實上,港隊在亞運已是表現超班。即使謝於訪問中說,能夠踢入四強,其實摻雜運氣和奇蹟成份,但觀眾都可看到,儘管面對強隊,球隊仍然保持鬥志,熱血奮戰。在有限資源內,能走得這麼遠,已是很了不起。
輸了比賽,難免失落。眼淚過後,拭乾臉龐重新出發。謝家榮說,不喜歡「雖敗猶榮」這詞。那麼試試這樣說:雖然落敗,但未來還有很多場戰鬥。一場比賽落幕之際,正是另一場賽事的開始。世界盃外圍賽揭幕,香港日前於亞洲區外圍賽首圈首回合賽事中以4:0大勝不丹,為另一個夢展開序幕──亞運獎牌夢碎,但仍有世盃夢可發。繼續前進吧!可以走多遠仍是未知之數,但讓我們一起為港隊打氣。
文:林三 @lam.three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 in #ACOOMinute.
相關文章
【香港角落】成為香港足球代表隊第12人——We Are Hong Kong
昨晚,承着杭州亞運四強的勢頭,昨晚有10259位球迷到香港大球場,支持香港足球代表隊於「#2026世界盃暨2027亞洲盃聯合外圍賽第一圈」的首場賽事。港隊最終亦不負眾望,以4:0大勝不丹,讓球迷不斷高唱「We are the Hong Kong Boys」及呼叫「We are Hong Kong」等口號,球員在賽事結束後立即走近球迷打氣區,一同比着打氣手勢回應球迷,見證着這裏所有人也是港隊一員,缺一不可。 入場支持港足,球迷有各自的原因。你又因為甚麼原因入場?香港足球對你而言,又有甚麼意義? |你和港足的關係 「今次係世界盃嘅qualifying match,好重要,一定要帶個仔入嚟睇!」球迷Julian說,他的兒子Jaden今次已是第3次入場看港隊比賽,Julian續言:「我哋係香港人,梗係要嚟撐港隊!」 「香港人入場支持香港隊係應有之義,希望有生之年見到香港隊打世界盃決賽週。」入場支持港隊對於球迷香先生是責任,也是義務,更有着心靈上的安慰。 「今次係第一次帶仔仔入場睇波,想一齊支持香港隊!」球迷Jerry也是帶着年幼的兒子入場,實行從小開始荼毒兒子。 「做得香港人梗係要撐返香港隊,呢個係我哋嘅使命!」球迷Matthew與朋友一起舉着寫上「香港」的旗幟。 「想將看台文化宣揚出去,畀更多人睇到我哋係支持港隊嘅聲音。」球迷組織「波台黐線佬」萌芽於2015年11月17日的港足大戰,在2017年正式成立組織。每場港隊比賽,他們總是不厭其煩的把大聲公、鼓帶進球場,為的只是讓氣氛更好,也更容易凝聚球迷一起打氣。走過8個年頭,他們的目標依然不變:「港隊代表住我哋地區,一定係義不容辭去支持,我哋用好多心血去希望更多人認識香港隊,入場支持香港隊。」 其中一位「波台黐線佬」成員Chester表示,港足、港隊代表着他對香港的歸屬感,「可能係港中大戰、56年第一次入咗亞洲盃決賽週,仲有最近新鮮滾熱辣亞運會入咗4強,全部都令到我哋引以為傲。」 |新手球迷區 對於新手球迷,「波台黐線佬」成員Chester說:「撐香港隊第一件事就係着件紅色衫,買唔到或者冇港隊波衫,都可以搵件紅色plain tee。」除此之外,也不用羞於對足球的認識,他直言:「打氣區好多女仔可能咩係『越位』都唔知,其實enjoy就okay。」最簡單的入門看法,打氣、球進了得分、打氣,最重要是能直接為港隊打氣。 「一隊波成功與否嘅指標,其實係取決於入場人數。」Chester解釋入場與留守電視機看直播的分別,如印尼、越南及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其水平與香港不相伯仲,唯入場率非常高,他說:「呢樣嘢可以畀到球員好大信心,令佢哋更投入,表現都會更加好。」 只要有心,甚麼時候加入港隊也不會太遲,來成為球隊的第12人吧!下一場比賽,Hong Kong Boys & Girls,球場見! 文、攝: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陳蕾寫《青年危機》】充滿迷惘、焦慮和自我懷疑的二、三十歲 放下比較心態走出困局
坐在擠滿下班人潮的車廂中,無靈魂的刷著社交媒體。手指滑過的帖文是某個舊同事宣布開店做老闆,下一則帖文是某個已成婚的老同學在曬家庭幸福。關掉手機屏幕,腦裡想著,怎麼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年紀,別人好像都過著光鮮亮麗的生活,自己卻一事無成,被困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想逃出又不知何去何從。 陳蕾的《青年危機》描寫的,就是Z世代青年的這種集體焦慮與危機感。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放心,你並不孤單。根據LinkedIn 2017年的調查,75%青年人曾經歷青年危機。青年危機(quarter-life crisis)普遍出現於25歲至30多歲的時期,形容青年人對其職業、人際關係、財務狀況等,感到迷惘、焦慮和自我懷疑的狀態。過去只聽過中年危機,怎麼本應充滿活力的黃金階段,竟也對人生感到焦慮? |結束青蔥之旅 卻找不到方向可追 人們說青春就是本錢。而危機的感覺,大概來自強烈的迷惘,加上本錢即將消彌殆盡的焦急。廿歲出頭時,剛步入社會,身邊一切都覺新鮮。工作了數年,嘗鮮過後,眼見身旁的人都選定路向,事業上略有成就,或開始成家立業,不禁反問,那自己的路向又是如何? 有人感到事業停滯不前,遇瓶頸又不知如何前進;有人想轉行,卻擔心重頭開始會否太晚;有人在擔憂,是否差不多時候要選定人生伴侶了。對現況不滿,渴望轉變卻又膽怯,最終只能卡在現有的生活裡,不上不下。 |同齡人這麼出眾你卻在虛耗 這種對現狀的不滿,也許來自覺得自己不達標。在這個年紀,你甚麼職銜、是否有車有樓、有否穩定伴侶,都有著無形的標準在衡量你。而隨著社交媒體的發達,人人都在展現自己美好生活的一面,加劇了這種比較心態。總覺得比起同齡人,自己好像一事無成,且落後於別人。 |如能耐心把這困局當做契機 危機可變轉機 不過,正所謂有危才有機。會感到迷惘,證明是有意識地檢視著自己在過甚麼生活,不希望渾噩過畢一生,這正正是思考人生路向的好機會。格林威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Oliver Robinson在其青年危機的研究中,提出青年危機的四個階段。能夠成功過渡,就是一次成長的契機。 第一階段:在事業或人際關係上感到「被困」,而這種感覺其實是幻覺——你以為被困,其實你隨時可以選擇離開。 第二階段:你意識到改變是可能的,開始探索各種新的可能性。 第三階段:嘗試逐步建立新的生活形態。 第四階段:成功轉危為機,建立新的興趣、追求或價值。 青年危機的課題,是學習放下與他人比較,找出屬於自己的步伐,明白人生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模樣。接納迷惘也許是必經過程,碰壁也是,在嘗試的過程中更了解自己。闖過迷霧,便可練就出更強大的你。 「最美麗節奏,是你控制自由。」
【愛丁堡藝穗節大獎】《A Funeral for My Friend Who is Still Alive》觀(看不到)後感
一齣45分鐘的黑色幽默獨白,一場沒有逝者的喪禮,一首追悼往日人事的挽歌。「我將為我的朋友舉行喪禮,但他跟我說他不來了。」獨自站在台上的表演者說。直至劇終之前,她都沒有提到,為何那位朋友不在。但我們都知道原因。 今年8月,由香港創作組合林倩嬌、徐嘉蒓創作的舞台劇作品:《A Funeral for My Friend Who is Still Alive》,奪得今年愛丁堡藝穗節大獎(Fringe First Award),亦是第一部香港劇作奪得此獎。歷史有近76年的愛丁堡藝穗節是全球最大規模的藝術節,此劇則於千多部作品中雀屏中選。 可惜,大多數香港人只能從影評和訪問一窺劇作內容,亦令人想起,即使現時航空科技發達,飛越半個地球的航線不需一日即可完成,有些距離仍是近在眼前,遠在天邊。 最遠的距離並非物理。據劇作者所說,她有一位朋友不只離開了香港,更將一切有關香港的資訊,上至新聞,下至友人,一一屏除。有說如何決定一人是生是死,在於他/她仍否存在於他人的記憶之中;那末,若是此人遠走後,自發將自己在他人記憶中消失呢?留下來的人,又應如何看待離開的人?隱藏在陰影的紅線切開了人與地,想說的話語亦因掙扎與無力而變得支離破碎;而葬禮恰好是一個人,以及認識他的人的一個句號。那就舉辦一場葬禮吧。這就是《A Funeral for My Friend Who is Still Alive》的源起。 看不到劇,仍啟發了很多。例如,離去的人是否代表就此別離?港人想成功,是否必需在外地成功,才可回流貢獻此地?這裡有沒有平台可供留下來的人發展?可怕的不是永眠的夢。而是一覺醒來,惡夢仍在,你醒了,也沒有醒來。 字:曹雨 圖:IG@stillalivetheplay
【香港樂壇】過去與未來的期待落差:Tone Music未來音樂祭告急
看到Tone Music未來音樂祭告急,可惜之餘,亦感嘆於香港推動所謂非主流之難。 第一次知道Tone Music,是在YouTube看創辦者和好青年荼毒室豬文的討論。其中一位創辦人,前樂隊觸執毛主音阿水在節目中說,Tone Music的源起是看到香港非主流和主流的界線開始模糊,所以想建立一個平台,討論什麼是香港音樂。 由於不同創辦人的音樂品味取態不一,他們最大的共識是:不以語言地域形式區分,只要是香港人做的音樂,就是香港音樂。亦因如此,Tone Music的頒獎禮和其他香港頒獎禮以歌手為主體不同,他們以音樂類型作區分,再由香港人一人一票決定得獎者。 毫無疑問,Tone Music的理念絕對值得支持。為便於推廣,香港(甚或外國)的唱片公司一直以歌手為主力作宣傳,令很多聽眾都忘記了,一首歌的構成,歌手並非全部。填詞人還好,作曲、編曲者經常被人忽略至難以忍受之地步;才產生出歌手獨大的扭曲。 理念是好,但積習多年,沒人明白也是枉然。記得節目中,豬文有問過類似問題:Tone Music是否不會進行建議或者教育觀眾的工作?當時創辦人的回答是,目前Tone Music的目標是一個中立的平台,教育建議的工作,則留待其他有能者去做。 但就是沒有呀。當然,坊間有不少出色樂評單位,但其影響力大多限於小眾。 誠然,是否買票入場聽音樂祭,和是否支持Tone Music的理念,可以是兩回事。看演唱會,希望看到受歡迎的單位亦是天公地道。但Tone Music一開始的信念,有如其未來音樂祭之名,是為未來著想。在告急post中,他們亦強調,找來其他相對冷門的音樂單位,正是不想與過去重覆。 去年正值疫情,在旅遊受限,加上大眾想為香港尋根尋文化的熱情仍有餘火,音樂祭自是無礙。但熱情只是一時的薪柴,又因利益與習慣,大眾的娛樂場域仍被某些團體壟斷,推動稍為另類的音樂業務自是難上加難。去年音樂祭稱得上成功,主辦者今年自然寄予厚望,或許亦高估了聽眾對香港音樂的看法。但天時不再,聽眾亦似乎又回到習慣「重覆」(同時亦出色)、著重歌手/表演團體、的模式。不論對錯,雙方的期望落差,方造成是次告急。 樂觀一點,香港在大變以後,反而有更多創作和音樂人冒起,足證詩窮後工,多難興邦。假以時日,未嘗沒有轉機;且看是次告急能否有所效果。 文:曹雨 圖:IG@tonemusictv
【短影片有毒】手甩美金 腳踏名車的The Youngest Flexer:Lil Tay的「死而復生」
看到Lil Tay的死訊時,想起上一次聽到她的名字,已經是5年前了。網絡上的一切過眼須臾,但一想起Lil Tay,一個9歲左右小女孩揮舞大疊鈔票,站在豪宅浴缸前大叫:I’m nine years old, but I’m flexing your Mama’s rent! 的身影,依然鮮明。 那時並非所謂「抖音一響,父母白養」的年代;然而,網紅、KOL等職業則早已出現在其他社交平台,例如Instagram。依稀記得,那年有一名17歲的白人金髮女孩,因為堅稱自己是黑人而跑出;還有一大票不斷重覆同一句歌詞、將69紋在臉上的Rapper,同時在那個時間蹦出來。 然而,說到Rapper,又有誰比得Lil Tay?她是發表過一首歌’ Money Way’,但令她爆紅的,並非她的音樂才華,而是她Rapper式的flexing、show off。穿著寬袍大袖的名牌,在豪宅拿著美金挑釁,「這個洗手盆比你的租金更貴,這個廁所都比你的租金更昂貴!看到這個海景嗎?你不會擁有這個海景!」對了,她還聲稱自己六歲時在亞特蘭大破產,靠「work hard」賺回財富。另外,她還從哈佛大學退學了。 她從來沒有出示過證據佐證任何她的話語,她亦不需要。沒有一個有正常智商的人會相信她,但懷疑、批評和爭執是網絡爆紅最好的薪柴。直到她被揭發,她的影片、台詞和拍攝計劃,其實是她哥哥操刀;她所炫耀的,不過是她媽媽老闆的房地產和跑車;都沒有令她身敗名裂。 2018年6月,Rapper XXXtentacion逝世,Lil Tay post了一張照片懷緬,說他是她所沒有過的father figure以後,她在網絡消聲匿跡。是她口中的father figure的離去令她大受打擊?還是和她的生父將她從母親和兄長的身邊接走有關?總之,自從2018年以後,她再沒有出現在大眾面前。 直至今年8月,一則訃報出現在Lil Tay的IG:本名Clarie的她和她的哥哥,離開了這個世上。突然懷緬是比批評更好的網絡助燃料,Lil Tay IG粉絲數暴漲至400多萬。默哀聲未落,Lil Tay旋即又有消息放出,她的IG被駭了,I ain’t dead, we all good bitch! 沒有人知道她的下一步是什麼。反正,只要夠荒誕,網絡自然會歡迎她。反正,看一個不滿18歲的女孩Flexing,實在有夠好笑;而越來越短的譁眾取寵影片、濾鏡氾濫的直播、弱智低能的實驗,甚至是自殺遊戲,其實都可以很好笑。比起在鏡頭前燃燒自己的人,更危險的是那些在背照旁觀起哄的眼睛。距離產生美,也產生錯覺,忘了一個女童被兄長和母親推上風頭可以是一件影響她一生的事,忘了在燃燒的是生命。 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短影片真的有毒。降低觀眾的注意力之餘,越加過激的題材是更直接的毒物。但沒有人能夠阻止。毒源不在表演者,殺君馬者道旁兒。多猛的火光,都照不到鍵盤上的戰士。 文:曹雨 圖:IG @liltay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 in
【神往的是人間喧囂】夜市的雞蛋仔和咖哩魚蛋從來不是人間美味 卻值得為之肚瀉一回
曾讀過一本討論香港夜市的書,當中提到去夜市,是為了重奪生活的感覺:「街道本來就是冷漠的,因為小販的出現,令舊城窄巷都能熱鬧起來。」言辭看着誇張,細味之下,卻又頗為切中重點。 各地夜市,不少都是民間地緣、商業、宗教碰撞之下的自然產物。以夜市十分出名的台灣為例,從貿易頻繁的大稻埕碼頭商圈輻射出去的寧夏夜市;以百年廟宇奠濟宮為中心擴展的基隆廟口,都是基於實際需要,自然誕生。 再說香港,也曾經有夜市,不過宗教意味少了一截,主要是因為回應周邊需求而出現。例如銅鑼灣最繁忙的羅素街,在七、八十年代滿是排檔小販、工餘飲酒吃飯的苦力和工人、和收陀地兼打躉的古惑仔,怕且未曾想像過,羅素街竟成了地價甚為高昂的街頭。 Facebook專頁「昔日香港」,正好有一張昔日銅鑼灣羅素街的照片。看著這張照片,你彷彿嗅到油煙、汗漬、污水乃至腐爛菜餚混雜的氣味。 這種街頭浪漫背後,是髒、亂、龍蛇混雜。狼藉與夜市,幾近是無法切割的共生。露天,嘈雜的煙火氣,隨爐火揮灑蒸發的汗珠,沒有劃位的水電,在左穿右插的帳篷,與將白背心拉上胸口,露出肚腩的大叔,以及腳邊飛速橫行的蟑螂與老鼠相遇。 這些畫面逐漸變得罕見,或多或少與生活水平提升有關。始終,在香港長期濕熱的天氣之下,與人群摩肩接踵,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夜間營業的耗電量,或許也是另一個環保議題。 然而想了又想,總感覺這樣的「好壞參半」,才是夜市特色。雞蛋仔和咖哩魚蛋從來不是人間美味,人群聚集於夜市,亦非追求什麼奢華享受。那種最熱鬧貼地的人間喧囂,卻值得為之間或肚瀉一回。 在萬物皆線上的年代,人情味更加難能可貴。陳司長最近提出要將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輿論是被「搞活」了,要如何搞活「人味」,可能還需要多花心思? 文:曹雨 圖:網絡圖片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 in #ACOOMin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