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出希望】 照片記錄現實殘酷也能改變世界 敘利亞傷殘父子獲意大利安排裝義肢
這個世界最真實的一面,往往最殘酷可怕嗎?西恩納國際攝影獎(Siena International Photo Awards;SIPA)由意大利非牟利組織 Art Photo Travel 籌辦,希望透過作品,讓人知道更多世界鮮為人知的角落的故事。2021 年年度大獎由土耳其攝影師 Mehmet Aslan 奪得,他的照片《Hardship of Life》記錄了斜利亞一對傷殘父子。父親 Munzir 在購物時,被戰火炸斷了一隻腳,兒子 Mustafa 則因母親懷孕時吸入神經毒氣,服用藥物後遺症,一出生就四肢全無。但儘管生活艱辛,他們仍然積極面對,在 Aslan 的鏡頭下,他們快樂地嬉戲。Aslan 獲獎後表示,希望利用這張照片,突顯 Mustafa 的需要,並提高國際對難民關注。
現實的殘酷,或許由人類造成,也可以由人類親自打破。Aslan 的照片贏得 SIPA 大獎後,得到世界各地的關注,他隨即發起籌款,希望可以向現實「邁進一步,帶來改變」,讓相中的父子可以得到治療、裝上義肢。短短數天,便收到意大利博洛尼亞一所治療中心的消息,計劃會為父子安裝義肢,各方也會相約於當地見面。
除了年度大獎,SIPA 還分有「街頭攝影」、「旅程與冒險」、「新聞攝影」等項目,野生大象與途人、被困的熊貓、玩耍的孩子…… 攝影師的鏡下,你又看到哪些故事?
Photo/ Siena International Photo Awards;https://sipacontest.com/gallery/2021
相關文章
【用鏡頭重組時空】攝影藝術家Pelle Cass首個亞洲個人相展 花逾40小時後製 用23,800張相縮時紀錄彩虹邨
彩虹邨是香港的打卡熱點,連遊客來港一遊也會慕名前往,可謂已經被「影到爛」,還能玩出新花臣?擅長靜態縮時攝影的藝術家Pelle Cass也被彩虹邨的豐富色彩深深吸引,在未能來港的情況下與香港策展團隊WAY by Way of Difference合作,以遙距的方式拍下23,800張彩虹邨的瞬間,整個畫面佈滿密密麻麻的籃球,長方形框框中把時空定格,留下了彩虹邨的日常和活力,一起走進他鏡頭下的神奇時空秩序。 Pelle Cass攝影作品的取景位置均很生活化,運動場、街頭、馬路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只要我們嘗試跳出框框,或許我們也可以拍攝出與別不同的趣味照片。看攝影大師的照片時,除了欣賞他的拍攝技巧,更應該好好學習他們的思考方式,心動不如馬上行動,一起去Pelle Cass的首個亞洲個人相展《PELLE CASS: PHOTOGRAPHS》看看他的其他作品吧! 是次相展中,一共展出了15張Pelle Cass的作品,共有三個系列作品,包括《Crowded Fields》、《Fashion》及《Selected People》,其中Williamsburg from High、Place Vendome、Boston College Spring Football和Cyclorama, Saturday Improvisation更是首次在展覽中展出的作品。 Pelle Cass展出的照片全都以「縮時攝影」(Time-lapse photography)拍攝,其影像創作的方法只存在於保留和省略,再花上至少40小時後製、經歷數萬張照片的取捨,才成就出一張作品。 《PELLE CASS: PHOTOGRAPHS》相展 日期:即日至3月26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10時 地點:尖沙咀海港城海洋中心二階207號舖
【解放口罩後】以敏銳洞察力、鬼馬鏡頭創作 街拍攝影師黃建榮Edas疫後重新適應香港 直視創作瓶頸:大部分創作最大勁敵係恐懼
除下口罩,香港人的笑容重現了嗎?在口罩令解除後的首個周末,街拍攝影師黃建榮(Edas)如常到銅鑼灣,一邊踱步,一邊四處觀察。口罩之下,Edas並無從街道上感受到大家重拾笑顏,「大家對望,眼神好似只係講,係呀,我選擇唔戴」。他最大的感受反而是,街上的人好像突然多了很多,密密麻麻,「多得令人有啲恐懼,好難注專去觀察『人與物』或『人與人』嘅關係」。 他定下心神,極力地觀察身邊事物,眼光落在路邊的一個廣告牌。廣告牌上有一個跳起的男人,旁邊是一個三角形路牌。就是這個了,按下攝影鍵,一幅男子跳過三角路牌的相片順利誕生。這種透過錯視而產生的諧趣感,正是Edas鏡頭下的一大特色。他在Instagram上post了這張相,有人留言道:「always there is surprise in ur photos」。 香港好不容易才從疫情熬過來,Edas也在第五波疫情中斷攝半年,重出江湖後好一段時間,感覺遇到了瓶頸,「覺得作品不是我想要的」。是喪失了觀察力?失去了敏銳度?還是沒有靈感了?最後,他發現問題的源頭是自己的恐懼,「你要點樣面對恐懼?就係直接面對恐懼」。 文:Heidi Wong| 圖:@edaswong、hct 訪問當天,Edas趁自己的午膳時間溜出來,本來擔心訪問會影響他吃飯,他說:「不用怕,我168,不用吃」。 他開始168斷食法,緣於打針後想身體更強壯一點,故持續運動兼斷食減肥。現在Edas下午2時至3時才會進食第一餐,晚上大約9時到10時吃過晚飯後就不再進食。「有時候貪心一點,原來20、4,甚至24、0都可以。」24小時不進食?「我自己一開始都不相信是可以的,斷食一日,再兩小時吃所有東西,然後再24(小時不進食)。這樣專注力反而更好,只是手腳會冷」。 筆者注意到,Edas在訪問期間常常提及「專注力」。在香港這個繁忙的都市,人群熙來攘往,站在彌敦道向前看,身邊全是急促行走着的身影,要精準地捕捉到精妙一刻,除了等候,便是專注。Edas擅長捕捉人與人或人與物間的「錯視」畫面。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相信是「調整領帶的西裝男」或者「孫悟空髮型的港鐵乘客」,總有一幅曾進入過你眼簾。 觀察藝術 Edas是工程師出身,現職處理無線網絡的Solution Manager,是「很理科的東西」。開始沉醉街拍,竟是因為「中年危機」,「記得嗰陣剛剛開始3G變4G,覺得好似好沉悶,想搵啲興趣
【城市出走】香港街道與建築 一次寫生與攝影之旅
香港雖然是一座小小的城市,不同角落也有獨特的風味,太子、深水埗可以看到香港的土根生活、港島一帶則看到英國殖民的影子,你有花時間好好細看嗎?今個週末,建築署舉辦了「城市寫生」工作坊,大家可以用不一樣的遊歷方式出走香港,利用手下的畫筆繪下自己心中獨一無二的香港。此外,這個工作坊還有專人指導,不論是大人小朋友也適合參加。 另外,喜歡攝影的朋友也不要錯過「疊影香港」城市留影活動,參加者可以領取一套9款印有不同年代的香港地標明信片,然後親身再到相片的地方一遊,再舉起明信片與實景合照,上載至社交媒體再標籤#公共建築25載、#PublicArchitecture25A,便可以讓更多人看到香港的不同面貌。 「城市寫生」工作坊(一) 日期:2月18日 時間:下午2時至4時45分 集合地點:港鐵中環站K出口 繪畫景點:展城館 「城市寫生」工作坊(二) 日期:2月19日 時間:下午2時至4時45分 集合地點:港鐵中環站K出口 繪畫景點:香港大會堂 明信片領取點:香港大會堂、展城館、元創方、綠在灣仔
【K11 MUSEA變身城市畫廊】打開隨意門回到1970年紐約地鐵站見證街頭藝術發展 「City As Studio」展半世紀大師塗鴉、攝影作品
誰說藝術一定要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對比起放在博物館和畫廊中的優雅作品,街頭藝術有着與別不同的感覺,從塗鴉的字句和圖案,便能源源不絕的感受到創作者的叛逆、青春和生命力。正因為街頭藝術冒起,社交媒體也因而出現不少專頁紀錄塗鴉、攝影等作品,如果有留意或正是本地創作者,那麼K11 MUSEA的街頭藝術運動史「City As Studio」展覽絕對能捉住你的眼球,一起跟隨知名現代及當代藝術策展人Jeffrey Deitch的視角,欣賞超過30多位藝術家的塗鴉或攝影作品,如Lady Pink、Fab 5 Freddy、Mister Cartoon、KAWS及AIKO等,透過100多件跨越年代、風格和地域來感受街頭藝術的出現和演變。 人不輕狂枉少年,用藝術的魔力重新感受年輕的衝擊吧! 你知道第一個「塗鴉」是甚麼時候出現嗎?其實,街頭藝術這種藝術形式在1970年美國紐約地鐵站和停車場出現,經過多年的文化傳播和影響,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現象,創作者會在大街小巷以噴漆繪出作品或字句,內容和題材均不設限,即使如此,往往能以小見大的看見新世代對社會的不滿、訴求,或是最新流行的想法和語言,所以塗鴉絕對是街頭藝術中的靈魂元素之一。 在展覽中,展出的館藏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藝術家Fab 5 Freddy、FUTURA和Jean-Michel Basquiat作品,從中觀眾仿如穿越回到那年的地鐵站,感受當代年輕藝術家的追求與聲音。 有趣的是,在展覽中除了能欣賞不同年代、國家的街頭藝術外,還可以看到跨越年代的藝術家對話,亦可以看到早期的藝術家如何為年輕藝術家帶來靈感衝擊,像是KAWS的個人收藏《El Diablo》(FUTURA;1985年),或許大家能以發掘的心態看展,嘗試從現代中尋找當代的端倪。 除此之外,街頭攝影也是街頭藝術的重要一環,是次展覽展出了Gusmano Cesaretti、Henry Chalfant及Martha Cooper等攝影師的作品,70年代至80年代的街頭藝術,連同附近的氛圍、人物全都靜止在他們的鏡頭內,讓觀眾更易進入作品的空間,更易於理解創作者的背景和目的。 「City As Studio」展覽 日期:3月20日至5月14日 時間:12pm至8pm 地點:K11 MUSEA 6樓Kunsthalle 票價:普通門票$100;特惠門票$50 詳情:https://www.k11artfoundation.org/tc/article/city-as-studio
【肉體與靈魂】快門之下超脫枷鎖 攝影師Issac Lam打破跨性別刻板印象
「最憎便是看錯菜單交錯食物,然後扣分!」在拍攝空檔,記者和香港時尚攝影師Issac Lam(林俊彥)的模特兒天風聊着遊戲《Overcooked》,想必大家也曾因為這款遊戲而對另一半大聲呼叫,因為分秒必爭真的很緊張!數句寒暄後,Issac繼續以iPhone 14 Pro進行拍攝。看着電腦展示着天風的黑白照片,思考着今日的拍攝主題「每個人都有一部份屬於小眾」,好奇地想,螢幕裏修着俐落短髮、眼神嫵媚的女生到底有甚麼「小眾」之處。 你看到《Us Beyond Flash and Bones》這輯照片後,又有甚麼想法嗎? 靈魂與肉體之間的距離 Issac去年的iPhone 13 Pro拍攝企劃《ODE TO ROUGE》啟發自《霸王別姬》,探討社會中性別認同的空間。或許是吸引力法則,他今年受邀替一位即將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的朋友拍攝一輯相,為了能把主人公的心理和當刻狀態好好記錄,他們做了7次訪問,也拍攝了3、4次,每一次的了解也讓Issac更感有趣:「因為有一半是異於平時的了解,發現自己stereotype(定型)了他們。」 一般大眾對於跨性別人士熱度最高的話題,或許會斟酌在「變性手術」,經過確實的相處和了解後,Issac認為他們最真實的掙扎其實是「未真正轉變」的時候:「可能是玩交友APP,該選擇生理性別抑或自我認同的性別?他們無法定義自己是否『欺騙』。」根據香港性別平權組織PrideLab對於跨性別的定義,人出生時的性別為被指定性別,個體對自己性別的理解和看法則為性別認同,跨性別人士非必須進行性別重置手術,他們可以透過換身份證、向家人坦白等不同儀式來完成跨性別的過程。 對於Issac而言,因為他的朋友表示完成手術也不會穿裙子留長髮,令他發現自己距離現實最遠的刻板印象是性別重置手術的目的:「有些人的確會為了外觀而選擇接受手術,但有些人是為了令自己回到『正常』狀態。」如果有一天意外毀容,可能你會選擇接受自己的外表,但相信心底裏總會萌生透過手術把自己回復原狀的想法吧? 我們之間有分別嗎? Issac以社會新聞偶有跨性別人士尋短為例,可見「香港人對性別好保守」,他希望能在企劃中延續去年的議題:「我不是想探索性別,而是想透過拍攝去了解、明白小眾。」他解釋,每個人都有一部份屬於小眾:「他們的小眾部份是『性』,但可能一樣聽林家謙、看《明日戰記》,這些都很大眾。」大部份人的性別認同可能很「大眾」,但或者內在亦有一個不為人所知的「小眾」。Issac不打算打着「跨性別」旗號來吸引注意,而是希望透過他們自身最人性化的故事帶出其掙扎,這便是他選擇的平權方法:「出現得越多,讓大家無限見到,這件事便會變得平常。」 拍攝的切入角度源於Issac朋友手術前的拍攝企劃,當時Issac詢問朋友甚麼物品可以代表你,她便帶來了一條母親編織的圍巾,Issac解釋:「那是她媽媽離世前織的,她從小到大上學也會戴那條圍巾,像媽媽在身邊陪伴她,即使在這個重要的時刻。」縱使人能斷捨離一切,也總有一些無法割捨的東西與感情,相信每個人生命中也有一個讓你願意耗上全力去思念和愛護的人。如何愛一個人,他們和我們真的有分別嗎? 關於人生中美好的事 在拍攝前,Issac讓四位模特兒回答數條問題,包括「活得快樂嗎」、「有甚麼已經釋懷的遺憾事」和「有甚麼美好的事讓你回味至今」,在看他們的答案前,大家不妨也思考一下自己的答案。 大部份人也知道,進行性別重置手術或打荷爾蒙針會令跨性別人士壽命縮短,但真實原因並非身體狀況,而是因為改變荷爾蒙會令到他們的心理情緒受影響,讓他們選擇結束生命。不過,Issac表示其中一位模特兒Kimi即使面對這情況,仍然無悔:「自從打荷爾蒙後,她的記性越來越差,但對於她最美好的事便是現在的生活。」如果能重新選擇,她依舊會打荷爾蒙針,甚至會更早打。 拍攝在iPhone的光影之間 在這次的拍攝企劃中,Issac選擇以iPhone 14 Pro代替鍾愛的菲林相機,因為菲林相機要求的準確度非常高,適合用於創作之上,但這次拍攝素人模特兒則需要捕捉瞬間的神韻,故他選擇以前者作為拍攝工具。「整輯照片都是黑白。」Issac解釋,因為人對於造型和顏色也有刻板印象:「黑白可以減走一層Filter(濾鏡)。」他認為,做小眾議題的難度並非在於內容,而是如何「掂」到大眾,好讓他們消化到訊息。 對於《Us Beyond Flash and Bones》的食用說明,Issac希望讀者能先細味照片,再閱讀訪問文字,便能發現四位模特兒其實也沒有甚麼不一樣,像是需要為三餐與租金煩心、股市重挫的受害者、感情上的煩惱等,或許在生活迫人的香港,在金錢的壓力下人人皆平等。對於這輯照片的名字,Issac的解說有點浪漫:「若能超越光速,就可以創造時光機;他們都擁有一縷有趣的靈魂,若能超脫身體,便能成為自己。」如果準備好,不如一起超越快門能捕捉的光和身體的牢籠,品味四個有故事的人生吧! 文:Hoiyan Credit to 《Us Beyond Flash and Bones》 Photographer: Issac Lam Stylist: Nieki Chan Hair and makeup: Jovy Chai Photography assistant: Ivan Chan, Jason Li On LINUS ⻄裝 COMMISSION BLACK WOOL
【時代記號】按下快門記錄最真實的現在 攝影師街拍路人時尚發掘香港多元文化
如果感覺與一座城市產生了距離,其實只需安靜的佇立於鬧市街頭,便可以從魚貫的人群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呼吸、脈搏。然而,最快速了解一個人的方法便是從其穿着打扮。在香港,大家的街頭語言又是甚麼呢?香港IG街拍攝影師 @streetsnap.portrait自去年起流浪在街頭,以時裝、潮流為紀錄方向:「希望在街拍中保持一份勇氣,給往後喜歡考古的人留下最真實的2021、2022年。」 The Secret Life of Streetsnap.portrait 做過7年記者,Streetsnap.portrait喜歡觀察街上的行人,即使近年大家的喜怒哀樂都隱藏於口罩下,但他仍能從人們的打扮感受散發出來的瀟灑、自信和個性:「就像日劇《校閱女王》的理念,打扮也是一個人積極生活的方式。」 Streetsnap.portrait喜歡看電影,常常被電影中的情節所啟發,只是一部《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發夢王大歷險)也重刷了多次。或許是受到主角的影響,Streetsnap.portrait嘗試跨越陌生人之間的安全距離,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買外賣的途中或晚飯後散步的每一個忙裏偷閒時刻,只要看到穿着有個人風格的行人,便會主動邀請他們成為快門下的主角:「不論母語、膚色和種族,我希望能盡量捕捉不同生活在香港的人,這些都可以反映香港的文化多元性。」 破冰的難度 香港人的性格比較內斂和害羞,面對鏡頭時總會顯得不自在,所以每次Streetsnap.portrait看到目標人物後,總要先鼓起勇氣才能上前提出邀請。只要細心留意,便會發現Streetsnap.portrait大部份OOTD帖文也有標記相中主角,其實在沒有肖像權的香港,即使隨便對行人按下快門,別人也是無可奈何,但這做法是他對於攝影師身份的堅持:「我常常思考街拍的道德責任,除了紀錄,也可以是一種互動和分享的方式。」 「保持勇氣是街拍中最大的困難,是自己該如何堅持。」Streetsnap.portrait坦言說出自己拍攝時最大的心理關口。筆者心想,這心情猶如小時候第一次坐小巴要大聲喊落車般緊張吧!但無論如何,為了下車,總要鼓起勇氣;為了避免在拍攝時引起誤會,Streetsnap.portrait也是要一頭熱向目標人物搭訕,道明來意。 偶然與巧合的約定 歌手以旋律唱出心意,作家以文字寫出想法,街拍攝影師則以光影說話。Streetsnap.portrait一直以來也堅持在拍照後與被拍者分享照片,更會為對方送上一張即影即有相片:「我喜歡真實、能拿在手中的照片。」他說,每次看到對方小心奕奕的收好照片,生怕弄皺邊角時,自己也會感到很窩心。 對於Streetsnap.portrait來說,每一次拍攝的機會也是緣份。有一次,他如常地拍下了照片,在照片沖曬出來後便發現相中主角已消失在人海之中,想不到能在另一天重初,最後也成功把照片交到他手上。這些美好和友善的經歷都成為他的養份,即使會被拒絕、自我懷疑,但Streetsnap.portrait深信如他的朋友所說:「When you focus on the good, the goods gets better。」凡是都有好壞,如果專注在美好的一面,保持樂觀與積極的心,好運自然會來到,事情總會變得順利。 留給城市與人們一份心意 在一年多的拍攝記錄裏,Streetsnap.portrait按下的快門遠遠多於帖文,有一些他決定先收藏個三、五、七年才釋出,為讀者先預留一個小驚喜;他也有拍下一起家庭的互動或有愛的照片,卻因為尊重當事人的意願和保護兒童,也不打算公開分享。 然而,正如他相信的「The goods gets better」,本來只是抱着記錄的心態留影,卻意外的找到拍攝的意義──保留時裝街拍文化:「初時只想保留一些關於當代香港路打扮的風格影像,卻找到更鼓勵自己做下去的理由。」 有人說,時裝總是不斷回帶,不知道數年後Streetsnap.portrait釋出今天的照片時,我們能發現嗎? 文:Hoiyan 圖片授權:IG@streetsnap.protr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