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余拜仁】:未完成作品的觀賞價值

《全民造星》一躍成為全社會無人不識、無人不知的娛樂節目,除了12位愈戰愈勇的「鏡仔」令人留下深刻印象,這個發掘並培育新晉的平台同樣值得大家留意:由當天選秀開始,一眾新人獲得大量機會作出不同嘗試,包括參與不同競賽項目,從中慢慢找到自己的強項長處,並在往後日子根據個人特色加以發展,唱歌、跳舞、棟篤笑、做戲、主持等等,人人都能夠各展有長,個個都可以獨當一面;不難看出,過程中的尋找、沉澱、醞釀、實驗,以至失敗,都對往後的成功及成就有所貢獻。

 

上周周末剛巧看了兩個各有特色的舞蹈演出,說是「演出」或者都不夠精準,事關兩組節目都未完成,也不完整,甚至仍有很多需要完善地方。閱讀至此,讀者可能好奇,觀眾為何要看如此這樣的節目呢?如果告訴你,兩個都是付費演出,會否讓你更加不解?其實,這種「未完成」、「不完整」,以至「要完善」,正正就是相關節目的特色,事關它們本身是屬於藝術家的嘗試及試驗,並在當中一些關鍵階段邀請觀眾參與其中,一邊向創作人發問,一邊回饋他們對作品的意見,陪伴創作團隊繼續前行,行內一般會將這種節目稱為「階段性展演」。

 

參與「階段性展演」的心路歷程,其實有點像追看《全民造星》:觀眾看到的並非舞台王者或大師名作,反而是一眾努力尋找自身演藝或創作方向的新晉。在平台上,藝術家、創作人及其團隊會有充足的時間、空間去成長,如以前述其中一個節目為例,不加鎖舞踊館舉行的Unlock Body Lab: dance-to-be 2021第二階段展演及分享—— 「I am only my body?」,呈現了兩位新晉編舞張利雄及黃寶娜分別名為《張利雄》及《Kerry & Frieda》的作品,前者聚焦個體與整體的建構及連繫,後者則關注女性身體是如何被觀看、被期待、被定義。

 

有別於完整「演出」通常追求完成程度及藝術水平等,「階段性展演」強調的則是發展及交流,如是者張利雄及黃寶娜早於今年2月、3月開始創作,並分別於5月及上周末進行第一及第二階段展演及分享,節目完成後,觀眾都會獲邀留下開展討論,有別於一般的演後座談會,藝術家及創作人不會去仔細解釋有關創作的種種,更多時間是開放給觀眾去回饋意見,收集意見後,創作團隊就會汲取當中養份,並繼續深化作品的不同面向及維度。當晚現場所見,雖然屬於「階段性展演」,但是兩個作品都不乏甚為細緻及成熟的部份,相信都是較長時間沉澱及醞釀的成果。

 

經過長約半年的創作期,期間經歷兩次公開呈現及觀眾回饋,《張利雄》及《Kerry & Frieda》將於8月正式登上葵青劇院黑盒劇場,令人好奇並期待的,不僅僅是作品本身,更是這種培育新晉平台的發展可能,或者就如《全民造星》般平地一聲雷,也未可知。

關於作者 / 余拜仁

由文化藝術到金融財務,涉足不同江湖| 志奮領學人(由英國外交、聯邦及發展事務部頒授及認證)| 倫敦國王學院數碼文化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 嫻熟的文化藝術文字人/專業的金融財務策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