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食文青】本地美食品牌進駐市集「The Little Big Lane」 咖啡、貝果、曲奇餅、手工果醬嘆港式生活
大部份的市集都以文創為主題,叫一眾嘴饞的文青只能滿足心靈,但無法安慰五臟廟。不過,這次有驚喜了!「The Little Big Lane」特色市集以咖啡、果茶、有機健康食品和飲品為主題,攤檔主要為本地品牌,像曲奇店《WA! COOKIES HK》、具果店《Monsoon》、手工果醬品牌《Nicole’s Kitchen》等,市集由即日起舉辦至2023年2月5日,每兩個星期也會轉換不同攤檔,除了保持各位文青的新鮮感外,亦可在搜攞美食之餘顧及生活態度!除了美食,市集還有不同的本地品牌,像是由四位香港年輕人創立的香水品牌《THE SCENTIST HK》、硬幣手工飾物品牌《Dee Gogh》等,揀選節日禮物的同時也可以支持本地文創產業。
「The Little Big Lane」
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2月5日(逢星期四至日)
地點:K11 ATELIER英皇道728號辦公大樓地下大堂及K11 HACC
相關文章
【第三度空間】 致敬文藝復興大師 四大象徵人類存在證明 《記憶的微光:齊亞德.達盧勒作品展》
這幾年間,人們多了機會走近自然,感受天地萬物。走在山石之上,徜徉在海洋水流之時,你有突然感嘆人、自然、宇宙的神奇與奧秘嗎?法籍敘利亞藝術家齊亞德.達盧勒(Ziad Dalloul),喜歡以畫作來探索人與自然間的微妙關係,以其常用的象徵物 — 床、椅子、桌子和窗簾,代表着連繫。 「我的繪畫是第三度空間,它是一座島嶼或橋樑,連接兩種光線、兩種色彩、兩種觀念和兩種文化。」 在Ziad Dalloul的畫作中,常以日常物品留下人類生活的痕跡,表示存在。床是生與死之處;椅子是承載人休息和工作之物,冥想、知識和神聖的孕育地;桌子是共享和歡慶的空間;窗簾則是私密與公共之間,內與外、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窗戶與通道。有些畫作,一些靜物的形態會被改變形態,與自然之物融合,便是藝術家希望以畫作來探索人與自然間的微妙關係。 《最後的晚餐之二》(The Last Supper II) 自16世紀開始,宗教畫作已出現三聯作作品,即三張畫組成一張大畫,兩側的畫可以對摺收起,而Ziad Dalloul的《最後的晚餐之二》便是採用了這種體裁而繪成。作品之中,藝術家把物品畫至與實物近乎1:1大小,希望能提供一個沉浸式體驗於觀眾,進入畫作成為座上客,感受當中的世界。 作品的名字或會讓人聯想起達文西,而Ziad Dalloul畫中同樣有13隻碗,像是耶穌與12門徒。雖然如此,但畫中只有生活的痕跡,卻未見半點人煙。細看之下,還可能感到有點奇怪。餐桌與椅子都屬於室內物件,卻置於戶外,感覺物件與場景有點紊亂,其實都是藝術家的巧思。左上方有一扇窗,而窗門正正是內部與外在世界的聯繫,Ziad Dalloul希望能打破隔膜,呈現一個兩個空間共存的第三世界。 他認為,人在宇宙之中就如微塵,而宇宙的時間是永恆的,食物與窗也只是人類曾活着的證明。 《窗前的檸檬》(Lemon in front of a Window) 與其他作品不同,這是展覽中唯二的紙本畫作。在畫作的右上方,能看到銀白色反光的顏料,是藝術家用以突出和表達光的形態。對於光影變化,Ziad Dalloul對莫內(Monet)的畫作亦甚有研究,故其作品之中也可找到一點他的影子。 此外,由於Ziad Dalloul擅長版畫創作,其畫作中也能略見一二。藝術家的不少作品中,會用顏料繪出仿如版畫印刷的效果。 《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同是三聯作的作品,Ziad Dalloul參考了北部文藝復興的中心藝術家揚·范艾克 (Van Eyck)的創作體裁,中間的畫較兩側的高、闊。此外,這張作品的前景顏色較為強烈,後景顏色則相對淺色,這種透視法的用色,亦是參考了同是文藝復興時間的畫家提香(提齊安諾·維伽略;Tiziano Vecelli)的技法。 《檯面景緻—粉紅色的檯布》(Tablescape – Pink Tablecloth) 這張作品與另一張《晨曦》,是展覽中用色較為清新的兩張畫作。藝術家使用了大量的粉紅色、紅色,並出現了Ziad Dalloul的四大象徵物 — 桌子。值得留意的是,桌布流動的感覺仿如與自然融為一體,靜態物件變成動態物件,從中能窺探藝術家對於人類與宇宙觀之間關係。 《沼澤風光》(Swampland) 在Ziad Dalloul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大量的參考文藝復藝畫家的技巧,而這張畫也不例外。不過,細心看畫的話,能看到樹林中出現了一道曙光,這是巴洛克時期的常見風格。此外,亦能看到藝術家擅長的仿版畫風格,畫布上的筆跡看起來比起畫上,更似印刷而成。 在《記憶的微光》展覽中,展出多幅Ziad Dalloul的近代作品,是次展覽亦是其首次在港個展。看畫,思考存在,從中取得一點啟發。 《記憶的微光:齊亞德.達盧勒作品展》 日期:即日至7月29日 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地點:中環荷里活道10號大館總部大樓地下01-G04-G05
【香港角落】跟着5部港產片懷舊遊
8、90年代,港產片風靡全球,以殭屍、古惑仔、當時生活文化為題材,拍成警匪片、周星馳喜劇或港式浪漫愛情等,角色、價值觀、對白、歌曲至今仍繼續影響着亞洲各國的影視。 時間來到2023年,香港的風景雖未必如同昔日,但依舊動人。如果你忘了這些畫面,不如跟着我們,找一個周末時光重遊舊地。 攝:Mak (IG @iunyi_)
【K11 MUSEA變身城市畫廊】打開隨意門回到1970年紐約地鐵站見證街頭藝術發展 「City As Studio」展半世紀大師塗鴉、攝影作品
誰說藝術一定要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對比起放在博物館和畫廊中的優雅作品,街頭藝術有着與別不同的感覺,從塗鴉的字句和圖案,便能源源不絕的感受到創作者的叛逆、青春和生命力。正因為街頭藝術冒起,社交媒體也因而出現不少專頁紀錄塗鴉、攝影等作品,如果有留意或正是本地創作者,那麼K11 MUSEA的街頭藝術運動史「City As Studio」展覽絕對能捉住你的眼球,一起跟隨知名現代及當代藝術策展人Jeffrey Deitch的視角,欣賞超過30多位藝術家的塗鴉或攝影作品,如Lady Pink、Fab 5 Freddy、Mister Cartoon、KAWS及AIKO等,透過100多件跨越年代、風格和地域來感受街頭藝術的出現和演變。 人不輕狂枉少年,用藝術的魔力重新感受年輕的衝擊吧! 你知道第一個「塗鴉」是甚麼時候出現嗎?其實,街頭藝術這種藝術形式在1970年美國紐約地鐵站和停車場出現,經過多年的文化傳播和影響,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現象,創作者會在大街小巷以噴漆繪出作品或字句,內容和題材均不設限,即使如此,往往能以小見大的看見新世代對社會的不滿、訴求,或是最新流行的想法和語言,所以塗鴉絕對是街頭藝術中的靈魂元素之一。 在展覽中,展出的館藏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藝術家Fab 5 Freddy、FUTURA和Jean-Michel Basquiat作品,從中觀眾仿如穿越回到那年的地鐵站,感受當代年輕藝術家的追求與聲音。 有趣的是,在展覽中除了能欣賞不同年代、國家的街頭藝術外,還可以看到跨越年代的藝術家對話,亦可以看到早期的藝術家如何為年輕藝術家帶來靈感衝擊,像是KAWS的個人收藏《El Diablo》(FUTURA;1985年),或許大家能以發掘的心態看展,嘗試從現代中尋找當代的端倪。 除此之外,街頭攝影也是街頭藝術的重要一環,是次展覽展出了Gusmano Cesaretti、Henry Chalfant及Martha Cooper等攝影師的作品,70年代至80年代的街頭藝術,連同附近的氛圍、人物全都靜止在他們的鏡頭內,讓觀眾更易進入作品的空間,更易於理解創作者的背景和目的。 「City As Studio」展覽 日期:3月20日至5月14日 時間:12pm至8pm 地點:K11 MUSEA 6樓Kunsthalle 票價:普通門票$100;特惠門票$50 詳情:https://www.k11artfoundation.org/tc/article/city-as-studio
【新年清糕大行動】年糕新食法大公開 BBQ蘿白糕有驚喜 用盡一切方法清糕!
今年嘅農曆新年就快完結,相信大家屋企囤積咗好多賀年糕點,所以今次盡做團隊會挑戰用最盡不同方式「清糕」!有無諗過除咗賭錢仲可以賭糕?原來BBQ蘿白糕都好好食?賀年年糕新食法大公開,超新奇!超好味! \\ 盡做 · HAPPY星期二 · 約定你 // 生活需要盡一點,一齊以最盡方式發掘香港另一面,挑戰極限、直視恐懼,重拾青春熱血!
【🧧癸卯兔年🐰】黃大仙求籤攻略 求到下下籤點化解? 籤條散滿一地有咩玄機?
【兔年行大運🧧】 🧨新正頭大家都想去黃大仙祠行個大運,尋求大仙指點?✨💫🎋 今集 #盡行式 就等Kayan @yipyn 為大家探路,睇下可以點樣求籤咩注意事項,仲搵嚟喺黃大仙擺檔嘅相士四喜哥,大測兔年運程!🐰
【2023兔年運程】豬鼠牛虎運程 點改善財運姻緣運?睇晒李居明、蘇民峰、麥玲玲同七師傅分析!
新一年大家應該都好有興趣知道自己生肖嘅運程! 我哋盡做一隊一次過睇咗七本運程書,揀咗四名名氣較高嘅堪輿學家- 李居明、蘇民峰、麥玲玲同七師傅七仙羽嘅運程書,向大家讀出佢哋分析各生肖免年嘅運程,究竟各人分析有無分別? 最後一集講豬鼠牛虎嘅運程! 一連三集,千祈唔好錯過喇! 兔龍蛇馬運程:https://youtu.be/hQ0ODgp4hoU 羊猴雞狗運程:https://youtu.be/-Epm1vazJ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