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討論已久的哲學問題:「你會選擇做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滿足於飲飽吃醉容易極的快樂,還是愛思索便會福薄,兩種生活中,蘇格拉底選了後者。但於他而言,人生必須經審視,才能從夢遊狀態中醒過來,有意識地過生活。可能我們都需要蘇格拉底,來提醒我們,要懷疑人生。 蘇格拉底被視為西方哲學主要思想根源之一。他愛在街頭與人對話,發明出一套「蘇格拉底辨證法」,透過問一些簡單問題,並依對方的回答不斷追問,讓對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迫令對方察覺自己的無知。他之所以到處找人辨證,是因為朋友查詢神諭,神諭說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覺得奇怪的蘇格拉底便到處找那些比他聰明的人提問,發現他們只是自以為知道很多,實則根本一無所知,才悟出原來「唯一真正的智慧,是知道自己無知。」於是他就以此神諭為使命,透過這種看似「撩交嗌」的方式,喚醒人們認識自己的無知,才能追求真正的智慧。 在蘇格拉底辨證法中,簡單如勇氣、正義等概念,都沒有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蘇格拉底著重的是思考的過程,形容自己是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他人產生自己的思想。這些對話通常涉及價值觀或美德,有些年輕人在與他對話後,會開始質疑傳統的觀念,改變思考方式。不過更大部分人當然是感到被挑戰冒犯,蘇格拉底於是得罪了不少人,加上當時雅典經歷完戰爭和政治動盪,這種挑戰傳統的態度,更是刺痛了權威的神經。於是蘇格拉底被控告受審,罪名是荼毒青年和對神不敬,最終被判處飲毒酒賜死。 「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為能讓更多人思考甚麼是美好的人生,即使帶來殺身之禍,蘇格拉底審視後仍然認為是該做的。如果連自己相信的價值是甚麼也沒有弄清楚,那又怎麼知道自己追求著怎樣的人生?那就像夢遊般,無意識地生活著的人。蘇格拉底其實在告訴年輕人,切勿不假思索地過生活。社會上人人信服的價值觀,也不是一定就是對的;要怎樣過生活,也從沒有標準答案。要保持思考,才能避免自己混沌迷糊過完一生,過上更值得活的人生。 蘇格拉底之所以是痛苦的代表,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人會對既有的觀念產生困惑,陷入像分娩前的陣痛,但這也正代表新的知識即將誕生。如果你對生活感到迷惘,可能正因為你對人生有思考,處於誕生新思想的陣痛之中。一旦成為痛苦的蘇格拉底,可能人生會出現不斷又不斷的陣痛。那要選擇成為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人,還是你自己的選擇。(但當你思考這個問題時,是否也正在審視自己人生?)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辨證法 #哲學 #懷疑人生

不少遊客對香港的第一印象,除了是擁有絕美天際線的維多利亞港,想必也有在港灣上揚起紅色帆的老木船的影子。作為香港人,你可能見過這艘船、上過船,但你未必這艘船的故事——原來它已有70年歷史,更曾一度沉沒,近年經過修復後才得以「重見天日」。 今天,讓我們帶你登上這艘香港現存最古老、仍恆常航行的古董中式帆船 #鴨靈號,乘風破浪,從船的視覺看香港。 |沉沒再重生 香港曾是著名的漁港,不少人以捕魚維生。鴨靈號在1955年建成,本身是一艘用作捕蝦的中式三帆漁船。它重50噸、長18公尺,因船身形似水鴨,所以命名「鴨靈號」,寓意「有靈性的鴨子」。由於每次出海工作日子長達兩三日,船艙設有睡房及廁所,也有用於放冰、水以及漁獲的大木箱。 1982年,一位法國商人在赤柱看到此船,深深愛上,及後到1986年,當時船主離開香港生活,遂把船賣給此商人。其後,此船亦曾被租予香港旅遊發展局,變成了觀光船,更成為了香港旅遊的標誌。在1993年的電影《李小龍傳(Dragon: The Bruce Lee Story)》中,便曾出現過鴨靈號的身影。 直到2005年,該法國商人亦離開香港,鴨靈號再被一間英資公司購入。2014年,該公司撤資香港,鴨靈號自此被擱在香港仔避風塘。由於日久失修,在一次颱風天沉沒。輾轉間,這艘船被從事遊艇買賣的人撈起,及後由旅行社老闆鄧添穩以8位數字購入,並在2015年再度啟航,直到今日。據說,當船隻被打撈起時,船身已經鏽跡斑斑、佈滿了厚重的蠔殼和藤壺的痕跡,花了不少力氣,才得以重現昔日的模樣。 |情懷不朽 現在鴨靈號除星期三外,每日下午至黃昏時間共提供4節維港遊。船上的叔叔員工,大多都有多年海上工作甚至生活的經驗。每次出海,員工們下午3時左右便會從銅鑼灣避風塘預備,檢查船上機械組件及清潔。其後離開避風塘到尖沙咀載客,期間觀察當日風力是否適合開帆。載客後,鴨靈號會先經過K11、尖沙咀天星碼頭,再駛到中環,一直往東面行駛至銅鑼灣,再折返至尖沙咀。 目前的鴨靈號仍保留原本逾85%的船身,包括支撐主帆的8米高木柱。遊客一踏進船內,便可看到船內陳設也盡量還原漁民生活的陳設,包括在船內掛起了捕魚、捕蝦及捕蟹的3種漁網、魚簍,也放了船隻沉沒後的部分組件讓參觀者細看。船上亦有天后娘娘,以祈求出海平安。 鴨靈號職員分享,說香港現在會維修木船的船廠已開始式微:「例如我哋剛剛大修,負責木工嘅師傅,最後生嘅都已經60幾歲。遲啲如果再有大維修,佢哋都70歲。」故員工們都只想「做得幾耐得幾耐」,「可能喺外國人眼中,香港嘅標誌喺帆船。好多外國人都識,但反而香港人唔識,所以好想香港人會認識呢一隻可能就快會消失嘅船。」 隨著船啟航,穿上的旗幟奮力飄揚。陽光灑進船身,與對岸天際線相映成趣,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究竟在這個紙醉金迷的香港,舊事物除了被逐漸淘汰之外,還能有別的結局嗎? 撰文:Heidi @heidi.is.strong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Po @p12_o2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每一個音符,都能觸動人心;每一次救援,都希望能拯救生命。在全球各地,仍有很多人面對戰亂、疫症和天災的威脅。作為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一直堅守崗位,目前正在為70多個國家的傷病者提供緊急醫療援助。今個夏天,無國界醫生成為《PURDORI呈獻 拉闊音樂會 惑星•夏 林峯x鄧麗欣x張繼聰》的受惠慈善機構,音樂會邀請到歌手林峯、鄧麗欣和張繼聰獻唱,以音樂為橋,一起支持人道救援工作。 捐款支持無國界醫生工作,即有機會得到拉闊音樂會門票兩張 拉闊音樂會特別預留500張門票,每捐款$200支持無國界醫生的前線救援工作,便有機會獲得2張拉闊音樂會門票(部分門票或為不相連座位)。此外,參加者可透過多次捐款增加中籤機會,每位參加者最多可獲贈兩張門票。 活動日期:即日起至8月10日晚上11時59分 名額:250個(若參與人數超額,將於8月14日以電腦隨機抽籤) 結果公佈:8月15日於活動網站公佈,得獎者將獲電郵通知 立即參加:https://bit.ly/3TMlySc 《PURDORI呈獻:拉闊音樂會 惑星.夏 林峯x鄧麗欣x張繼聰》 日期:8月30日 時間:晚上7時 地點:亞洲國際博覽館AsiaWorld Arena ▪️是次活動所有捐款將全數用於支持無國界醫生的緊急醫療救援工作。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科技日新月異,無人機送外賣、全自動駕駛,甚至機械人技術,全都正以飛快的速度發展。可能某天生活變得如科幻電影一樣,超出我們的想像。回到今天,科技和環保設計亦已慢慢應用到現代都市規劃中,從低碳社區到AI能源管理平台,重塑人們的生活空間。 「人城共生:宜居空間的創與造」展覽以10個精心設計的互動展區,包括體驗展區、遊戲展區和藝術展區,邀請參觀者親身體驗宜居空間的設計。從270度沉浸式投影到AR街市模型,從限時拼圖挑戰到未來城市創作區,每個部分都能展示建造宜居空間的學問,以及如何翻新設施以回應不斷變化的社區需求。如果你對未來充滿期待和想像,絕不能錯過這次展覽!全方位互動展覽,細味科技與設計如何在我們共同的城市記憶中,編織出更宜居、更智能的生活藍圖,讓社區的美好持續延伸。 #體驗展區 1/ 沉浸宜居小確幸 ▪︎ 在 270 度沉浸體驗區中,訪客彷彿置身於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場景,感受可能被你忽略了的生活小確幸,這會是你的宜居生活嗎? 2/ 鮮活街市 ▪︎「街市大變身」打卡區 模擬街市檔口「靚仔海鮮」及「企理蔬果」場景,打卡之餘,亦可近距離探索街市變美的竅妙。觀眾亦可與AI檔主對話,了解街市現代化的故事。 ▪︎「街市解構 睇通睇透」 透過觀察街市微縮模型及AR濾鏡,看看街市革新的10大巧思,包括乾濕分離、防滑地磚及排水系統、完善空調通風系統、多元電子支付方案,以及環保節能新概念等,體現了把傳統街市打造成社區核心,重新凝聚街坊情誼,吸引新一代參與傳統市集文化。 3/ 節能科技體驗區 ▪︎ 利用智能科技建設低碳社區,設有四大互動場景:「人車智」體驗動態照明及智慧泊車系統;「冬暖夏涼」比較隔熱玻璃的節能效果;「智能睇水」模擬防洪監測系統;而「節能IoT」了解AI如何應用於物業能源管理。 4/ 活化社區尋寶圖 ▪︎ 以3D立體城市模型及AR技術呈現具代表性的資產提升項目,展現如何透過「生活美學」、「社群互動」及「以人為本」三大原則,建設因應當區特色和社群需要而度身構建的社區聚腳地,包括天水圍T Town、啟田商場、T.O.P以及黃大仙中心等,讓觀眾可深入了解不同商場的發展故事。 5/ 社區愛匯聚 ▪︎ 領展「愛・匯聚計劃」是領展的旗艦慈善及社區參與項目,自2013年起,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心聲之窗」以3D動畫分享受惠人士的真實故事;「生態跳島觀測站」則展示了動態藝術裝置,裝置內的蝴蝶由環保協進會鳳園蝴蝶保育區義工以廢棄鋁罐製成,讓公眾學習蝴蝶冷知識,並介紹10個領展商場蝴蝶園如何建構生態跳島網絡。 #互動遊戲展區 1/ 拼圖挑戰:新舊大比拼 ▪︎ 限時60秒內完成拼圖挑戰,以舊照片對照,由挑戰者重組出該地方翻新後的模樣,親身體驗這些地方的轉變歷程。 2/ 投籃挑戰:誰是神射手 ▪︎ 以動態感應器模擬投籃體驗,背景設計為領展翻新後的籃球場,讓玩家挑戰虛擬籃球機,完成後便知道自己到底是「籃球初哥」抑或是「王牌神射手」。 #藝術展區 1/ 畫廊 — 重構城市想像 ▪︎ 由三位藝術家透過不同形式詮釋「未來城市」,如英國藝術家Emily Allchurch以數位拼貼展現城市活力,本地藝術家馮捲雪和陸海敏則以版畫及剪紙,呈現她們心目中理想社區的面貌。 2/ 畫好未來:共創社區藍圖 ▪︎ 創造宜居空間,需要匯聚眾人的智慧與力量。觀眾可發揮創意,在畫紙上繪畫心目中的理想社區,再將作品掃描至投影牆,與其他觀眾分享你的構想。在這裏,人人都是社區設計師。透過繪畫,共同勾劃未來的藍圖。 領展可持續未來館「人城共生:宜居空間的創與造」展覽 日期:由即日起每天開放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6時30分 最後入場時間:晚上6時 地點:樂富廣場A區3樓 詳情:https://bit.ly/4nVD7wI

被譽為一代鬼才的黃霑,填過《滄海一聲笑》、《獅子山下》、《上海灘》等名曲,詞風瀟灑豪邁,氣勢磅礡。在黃霑離世廿多年後,我們也在歲月中成長,如今再細味他的歌詞,才讀懂他那份豁達灑脫,懂得欣賞他那「我自求我道」的人生態度。 黃霑是香港流行文化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與金庸、倪匡、蔡瀾並列為香港四大才子,是作曲家、填詞人、廣告人、作家、主持人、演員,影響力橫跨多個領域。他出生於廣州,8歲時隨家人逃難來港,自小喜愛文學與音樂。港大中文系畢業後,他曾短暫做教師,後來轉投廣告界,創作過不少耳熟能詳的廣告詞,如家計會的「兩個就夠晒數」等。他涉足詞壇之時,香港樂壇仍以國語及英文歌為主流。他突破傳統,以粵語創作具現代感的廣東歌,歌詞既貼近日常,又富詩意,推動粵語歌走向主流。他的創作能雅能俗,既能寫出豪氣的「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也能創作出被周星馳借用的啜核對聯「冚家剷泥齊種樹,汝家池塘多膠魚」,反映其深厚文字功力。 黃霑性格豪爽直接,大情大性。在節目《今夜不設防》中,他與好友食煙飲酒講粗口,暢談風花雪月與人生,尺度開放;亦曾出版《不文集》寫色情笑話,挑戰當時保守社會的禁忌,引起頗大爭議,但他卻說其文集是「為真小人爭取社會地位,不肯讓偽君子們霸佔了整個世界」,毫無文人包袱,坦坦蕩蕩。他曾說,創作只需有赤子之心,把心中的真實感受傾瀉出來,那作品就一定會好。崇尚自由,不虛偽造作,這樣的性情,令他的歌詞自帶一種江湖俠氣的氣韻。 這樣一個豪邁不羈的人,也有過低谷時候。他試過生意失敗,欠下千萬巨債,加上感情失意,一度萌生輕生念頭,幸而最後想通,拼命工作還債翻身。他的女兒黃宇詩曾分享父親的人生哲學:「盡做,但放開。」盡力而為,但不必執著於最終的成敗得失。就如面對生死,他也看得淡然。他晚年患癌,積極治療的同時,也接受生死有命,活著就感恩,繼續他的追求。在患癌幾年間,他堅持完成博士論文,臨終前數個月亦替張敬軒填最後一首詞,享受他所熱愛的事,直至最後一刻。 人生匆匆數十載,得失有幾多不必清楚,只願一生去到終結,無論歷盡幾許風波,仍然能夠講一聲,我係我。黃霑始終灑脫,笑看風雲:「人生事,能一笑置之,最好。但笑不出,怎麼辦?秘訣是:笑不出也笑!漸漸,笑就會變成習慣了。」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香港人習慣謹慎、三思而後行。但有這麼一位自稱「香港仔」的「德國腸」Yannick,他總是隨心而行,想到就去做:明明實習時對香港沒好印象,疫情期間卻又直覺「心思思」要再回來認識這片土地;在港與心愛的女子相戀,個多月後便一口氣求了十個月的婚,認定非卿不娶。 有人會覺得他「痴線」,但這也不是甚麼德國特有的文化,他只是跟隨心之所向勇往直前。結果,Yannick和愛人Katherine共諧連理,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家,又開了個IG @fragrantsausage 分享在港生活、文化衝突、甚至關注本地社會議題。 無論在鏡頭前後,他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我真的很喜歡這裏的生活。」這場冒險或許告訴我們,只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有足夠熱愛,一切困惑最終都可找到答案。 文字:Yanto @yanto_924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Owen @wai.ho.98 |一個改變人生的念頭 倘若時間倒帶到五年前,Yannick和Katherine大概都未曾想過,自己會步上這樣的人生軌跡。 「第一次嚟香港時,我係唔鍾意嘅。」19歲時,Yannick便因工作實習來港,在此生活了兩個月。當時惡劣的居所環境和孤單生活,令他無法對香港留下好印象。但回鄉一年後,直覺卻將他重新牽引,「I can’t stop thinking about Hong Kong(我無法停止想念香港)。」那種「burning inside(內心劇烈燃燒)」無法解釋,而他決定跟隨——2021年,22歲的他因工作關係再次來港,亦從此改變兩個人的人生。 當年正值疫情,Yannick到港後須留在酒店檢疫,百無聊賴,便試著下載交友軟體,也剛好認識一下本地朋友——而第一個和他配對成功的女生,便是Katherine。越是聊下去,二人便越覺投契:Yannick是德法混血兒,在德國讀書時學過英文、法文,Katherine又曾到法國留學,會說流利法文,也熟悉外國文化,「Honestly, after talking to Katherine, all the other conversations were just boring.(老實說,和Katherine聊天後,與其他人的對話令我感到很無聊)」。 |我想與你安定 檢疫結束後,二人便迫不及待有了第一次約會,在添馬公園徹夜長談。第二次見面,他們已確認對方就是心之所屬,不久後亦開始同居。雖一切進展順利,但Katherine始料不及,Yannick會在認識一個多月後向她求婚。「嗰日我哋返到屋企,瞓喺張床度,佢就同我講:『不如我哋結婚啦。』我就話『你都黐線㗎。點解啊?』」Katherine比Yannick年長五年,自然認為當時的他年紀尚小,在定下來前應多去探索、認識其他人,而她亦過了為情衝動的「戀愛腦」階段;但Yannick卻一次又一次提起,反問她「點解要等?」 Yannick認為,倘若把感情當作走馬看花的旅行,四處莽撞,「it only confuses you(這只會令你更困惑)」。相反,在朝夕相處中越發了解對方,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對彼此靈魂的不斷探索?善良、真誠、對四周事物的熱情

Banksy是現今最神秘的藝術家,全球知名,但無人知曉他的身份。他最著名的創舉,是2018年的拍賣會碎畫事件。當他的代表作《Girl with Balloon》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以約千萬港元成交的一刻,畫作在眾目睽睽之下,滑入暗藏在畫框底部的碎紙機,下半部分被碎掉紙條,轟動全球。事後Banksy承認自己策劃這場惡作劇,並將作品命名為《Love is in the Bin》,諷刺拍賣將藝術商品化。Banksy一直以來的作品都蘊含強烈的批判性,顛覆性的手法令他被傳媒稱為「藝術恐怖份子」。他曾引用名言:「藝術應該安撫不安的人,同時讓安逸的人感到不安。」對他來說,挑戰常規,衝擊體制,就是藝術的意義。 Banksy曾獲時代雜誌評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但數十年來他的真實身份仍然成謎,坊間對他的身份有許多猜測,均未獲證實。他由90年代開始在英國活躍,起初以手繪方式創作,後期轉用模板塗鴉。他的作品充滿黑色幽默,諷刺與批判各種社會議題,展現其反戰、反資本主義的鮮明立場。充滿個人風格的作品,令他很快獲得關注,後來亦開始在不同城市留下作品,在全球走紅。 「當你走進美術館時,你不過是個遊客,遊覽幾位富豪的獎盃櫃。」於他而言,藝術並不是存在於美術館中,而應屬於大眾,因此他堅持將作品展示於街頭。他希望用藝術為世界帶來一點美好,「塗鴉是你一無所有時仍可擁有的工具。即使你無法繪出解決全球貧困的畫作,至少令某人如廁時微笑。」塗鴉也是他表達意見的方式,例如《Shop Till you drop》,就是諷刺消費文化的荒誕。他甚至曾於2005年以巴衝突之時,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隔離牆上創作塗鴉,批評以色列修建隔離牆帶來的隔離與壓迫。 他大膽叛逆而不失幽默的舉動,總能掀起話題。他質疑權威對藝術的界定權,曾將惡搞的蒙羅麗莎畫作偷偷掛在羅浮宮的展牆上,亦試過將自己製作的偽洞穴壁畫偷渡至大英博物館,數天後才被發現。他亦曾打造「暗黑迪士尼樂園」,在英國一個廢棄的海濱公園舉辦了大型展覽《Dismaland》,展示圍繞社會議題的裝置作品,告訴大家真實世界並不如迪士尼描寫的夢幻。 Banksy是國王的新衣中的小孩,撕下社會的遮醜布,提醒大家面對真實。成人世界充滿規則和限制,對於現況習慣妥協;Banksy卻說「跳出框框,拆毀框架,再以利刃將其剖開。」因為拒絕被馴服,他的創作才能保留頑童般的叛逆,提醒大家還可以對世界多點想像,任意在天空建造城堡。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Po @p12_o2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週末想要放空腦袋,有時候在香港街頭走一圈,亦能為自己上一課。 上班日遇到的那些不愉快,記住Don't look back in anger,因為生命中的每個片刻都會隨即消逝,何必執著。有空的時候,記得讓思緒自由奔跑,奔向嚮往的地方。 願我們都能學會溫柔處世,在鋼筋水泥的縫隙間,保持柔軟的心;也不必太乖,偶爾任性一下也無妨。相信自己的選擇,走自己的路,在擁擠的城市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步調。 做回真我不容易但重要,願大家都能以最自在的方式綻放。 攝影: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很多香港人出國旅行後,尤其飛過一趟歐洲、英國,其中一個他們最常慨嘆和羨慕的就是空間規劃——廣闊的草地、池塘,還有各種小動物和自然生命,以及人性化的設施,不論是甚麼年齡層的人也能享受於其中。但先不用羨慕,原來香港有不少空間也在悄悄轉變,為大家熟悉的社區帶來驚喜!這個星期的「香港角落」就帶大家暢遊本地不同社區角落,surprise you! |叢林歷險與水上世界 現在的社區空間已褪去沉悶又一式一樣的味道,躍入眼簾的就是色彩繽紛、飽和度濃烈的遊樂設施,例如秀茂坪商場的遊樂場,竟然有一隻由繩網、爬架組成的天藍色巨型「大笨象」!大人和小孩都化身成《木偶奇遇記》中的小木偶,闖進大象的身體裏探險,抬頭一看,大象的「背脊」採用仿彩繪玻璃窗的設計,而藏在這裏的寶藏,相信就是大家在玩樂時不自覺上揚的嘴角。 水花濺起,腳下隨之而來冰涼感。現在我們正身處於慈雲山中心的「歷奇樂園」,到訪這裡要有濕身的心理準備!樂園結合了公園和嬉水池,進內的遊玩者全都要脫去鞋子,一束束水柱掠過眼前,緊接着是孩子們失控的歡笑聲,原來小朋友們正在玩水槍。另一邊廂,水池區的噴水裝置恰巧啟動,他們雀躍地張開雙臂接過水花,繼而潑向身邊的玩伴。 雖然正值炎夏,但遊樂場位於商場的五樓和六樓,減低了城市常見的街谷效應,微風陣陣吹撫,在開揚的景觀下跑跳追逐,自由舒暢。 再上一層設有更多的休憩位置。一對可愛姊妹花在蘑菇傘下自得其樂,正在玩韓版「狐狸先生幾多點」。二人口齒不清的唸着「무궁화꽃이피었습니다」(無窮花開了),後方女孩不小心犯規後,坐着的女孩立即舉起手作開槍狀,並配上「Biu Biu」的音效,可愛極了。另一旁,退休老人悠閒地享受日光浴,剛放學的中學女生在搖搖板上笑鬧着聊天,愜意非常。 |籃球場上的青春 玩得開心嗎?那麼,再來點刺激又有競技感的活動,轉場! 我們先去了慈雲山中心樂園另一邊的籃球場,場內以橙色及藍色為主色調,場邊不單有籃球裝置藝術,也有各種與籃球相關的燈光裝置。原以為現在的小朋友只愛打機,放眼場內,一半球場由小學生們佔據,幾組人在籃板下輪流投籃,若有人的籃球不小心卡在籃框邊,其他人逐一伸出援「球」幫忙擊下;而另外一半的球場則成了青年人切磋球技的空間,胯下運球、假動作、傳球、走籃,形成截然不同的兩種氛圍。 另一個球場位於將軍澳商場「TKO Spot」天台,佔地空間更大,有四個主籃框及數個鑲在牆上用以練習射籃的籃框。有人戴着耳機獨自練習射籃,也有數個小男生一起練習進攻和防守。在籃球的彈跳之間,交織了不少香港人的成長故事。 |是公園也是植物園 在香港如此密集的城市中,別以為生物多樣性不如外國豐富,細心留意,在城市角落同樣能找到驚喜!在秀茂坪商場外,設有一座小小的蝴蝶園,栽種了朱槿、連生桂子花及翠蘆莉等開花植物和樹,吸引蝴蝶採食,蜜蜂和不同雀鳥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與人們一起共存。 |宜居城市.宜居社區 在急促的城市節奏中,這些社區角落讓我們找到片刻的寧靜與歸屬感。漫步其中,它們自然相連,形成了一個和諧流動的日常空間,不同年齡層的居民都能在此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 地方造就人,人也成就了地方。要設計及營造社區不同角落,既要深入的洞察,也要實踐的巧思。若想了解當中的故事與心思,可以由即日起到「領展可持續未來館」欣賞「人城共生:宜居空間的創與造」展覽,從設計及規劃中,了解日常背後的匠心與理念。 「領展可持續未來館」展覽 日期:由即日起每天開放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6時30分 最後入場時間:晚上6時 地點:樂富廣場A區3樓 詳情:https://bit.ly/4dhSBW2 攝影:Eddie @eddielok814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入深切治療部,死唔去,重獲新生,是一場怎樣的經歷? 10年前,20歲的張樂雯因暴發性心肌炎,心臟一度停止跳動超過60分鐘。朦朦朧朧之間,她感覺到自己動彈不得,但耳朵仍有意識,知道醫生為她急救,也知道家人在自己身邊跪在地上哭了。那一刻,她竟然沒有怕死,只是心想:「個器官捐贈,應該可以用到?」 再睜開眼之際,樂雯已發現自己被插了喉、裝了人工心肺機(ECMO)、胸口很痛、身處ICU,才驚覺自己已從鬼門關走過一趟。帶她在生與死之間徘徊的,便是時任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醫護,包括港大醫學院深切治療學部總監兼臨床實務副教授冼維正。十年過去,樂雯撐過了復康期,勇敢面對後遺症,並在冼醫生新書《讓傷疤綻放生命——後ICU的人生馬拉松》再次分享自己經歷。人生就如一場未知終點的長跑,無論你選擇行還是跑、骨骼精奇還是傷痕累累,我們都有權利,走出屬於自己節奏的人生。 撰文:Heidi @heidi.is.strong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Kayan @yipyn  |我是不是快要死了? 樂雯還依稀記得,那是一個日常的星期日。她感到有點不適,後來痛楚蔓延到心臟,爸爸遂立刻開車送她到屋企附近的新界某醫院。直到晚上,有醫生走過來為她檢查,那時或許已經心律極不正常,醫生遂對她進行電擊,「電完覺得好痛好痛,我大嗌一下,然後就失去知覺了。」原來,她因暴發性心肌炎而陷入休克。 對於冼醫生而言,那天也是一個如常的假日。醫院在晚上8時多收到電話,說某醫院有年輕病人心臟快將停止,想請他們協助為病人置入人工心肺。他連忙趕回瑪麗醫院預備,並和團隊一同跳上的士,會合住在新界的同僚。「喺山道天橋我哋接到電話,話病人已經開始『搓』緊啦,你哋再決定係咪要嚟啦。」冼醫生解釋,一旦開始施行心肺復甦法,隨着時間過去,再置入人工心肺並救活的機會率也會降低。「但既然去到呢個位,就搏一搏啦!」 到達醫院後,冼醫生和團隊為樂雯安裝人工心肺,與此同時樂雯也感受到醫生「搞緊我隻腳」,又張開她的眼睛,聽到有人大叫「佢(瞳孔)放大曬啦!唔得啦!」。「佢哋話我就嚟死,聽到佢哋話,我啲屋企人喊曬,又跪曬喺地下!我諗,有咩可能呀?我只係感個冒。我明明聽到大家做緊乜,無理由就快死呀。之後屋企人嚟到,我都知道邊個企喺邊個位,但我睇唔到,亦都郁唔到。」樂雯形容,之後「碌吓碌吓」自己再次被轉送到病房,她已經感到筋疲力盡,再一次入睡了。 原來,樂雯那時心臟已停頓了足足63分鐘,但她最後靠着人工心肺機,奇蹟地被救活過來了。冼醫生說,也許亦印證了,人接近臨終時,最後失去的感官是聽覺。 |再次睜開眼之後 就能happily ever after? 醒過來後,樂雯在ICU休養了好一陣子,再轉送到心臟科病房,前後住院一個月才能出院。殊不知真正的難關在此時才展開。 在樂雯被置入人工心肺時,其左右大腿的動脈、靜脈都被插喉,過程中樂雯的大腿神經受損,以致術後左腳麻痹,走路是會「少少好似畀火辣」,要重新學習走路。然而正常人看起來她根本與常人無異,「例如搭地鐵,如果想坐低,啲婆婆會企喺你前面,可能想逼走你。但我好怕畀人放上網,所以都要讓。」當時她在大專院校唸設計,但由於請假太多,被學校建議退學。種種經歷,都讓她感到不受體諒和幫助。冼醫生補充:「呢啲故事喺ICU唔少,好多時病人佢哋癒後嘅生活都好唔容易。」 更甚的是,在前年10月,她突然發現自己一早起來,舌頭「損曬」,床上濕了一片。起初還以為是小狗調皮,後來發現是自己有半夜腦癇發作(即發羊吊)。以為人生逐漸變得順遂,但突如其來的打擊叫她措手不及。樂雯形容自己不是樂觀的人,只不過太在意身旁的人的感受,所以不願透露太多自己內心的想法,「唔開心一定有。自己消化咗一段時間後,就會覺得,呢個病畀你嘅嘢,唔好嘅嘢係後遺症,但好嘅嘢係,我好返曬喎!條命都仲喺度!」 既然未死,那麼我們還是要繼續走。至於如何走,則是自己的選擇。樂雯選擇隨遇而安,而好消息是,她將會在今年結婚,迎接生命的另一階段。冼醫生知道後,形容感覺「唔係好興奮,而係好舒服,佢終於邁向人生另一個階段。我好期待見到佢20年後會點呢?家人又會點呢?」 |讓傷疤綻放生命 冼醫生2001年從港大醫學院畢業,2004年選擇深切治療專科,至今已經踏入第21個年頭。「我經過3個階段:年輕嘅時候覺得好似會攞住好多重型儀器救急扶危,好似好有型,好似飛虎隊一樣衝出去;第二個歷程就係,我發現原來好多人相信我,自己好似踢中場咁,運籌帷幄;依家年紀再大啲,我有一個感悟,就係想睇吓病人究竟生活過得好唔好。」 他有感大眾對於ICU的認知不多,ICU病人的癒後支援也可補強。冼醫生團隊除著手就「Post-ICU syndrome(加護病房後症候群)」研究,更盼望透過公眾教育,一方面希望破除大眾對於ICU「九死一生」的誤解,更希望大家看到ICU「其實係有血有肉」。這次出書,找來康復病患,也有面對至親離世的親屬,分享彼此在ICU這個地方的經歷:「我喺書入面講,『讓生命孕育生命』,生命可長可短,希望大家會珍惜每一個人生嘅旅程」。 ——————————————————————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