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張叔平

一件衣服的意義其實遠大於其本身的用途,它可以承載了一個時代的文化,也可以象徵不同的社會地位,而每一個風格的誕生也背負了歷史的任務與意義。由香港著名美術指導、曾入圍第86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美學大師張叔平,他聯同業內六位國際級設計師、K11及英國倫敦Victoria and Albert博物館(V&A)打造了一個始於維多利亞時期,走過歐洲美好年代、二戰穿梭至今日的高級訂製服展覽「The Love of Couture: Artisanship in Fashion Beyond Time」,或許能為大家提供一個既浪漫又細緻不同的歷史導說之旅! 你知道婚紗的起源嗎?在1840年,維多利亞女皇在婚禮上穿上白色衣飾,讓一睹風采的民眾均被震攝於其純潔、美麗的氣質,便牽起了穿白紗結婚的風潮,而這亦成為傳統一直流傳至今。除此之外,那個年代的裙內會有裙撐,既是代表女性的社會地位,也能突顯細腰。同時,女生會在宴會或室內配戴手套,用以低調地展示她們的地位。 到愛德華時代,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流行踩單車,巨大的裙撐變得不合時宜,禮服的樣式改為直身幼腰線的設計,配上精緻的蕾絲衣料,以突顯女性「S形」身材和嫵媚婉約。當年,尚未有機器大量生產蕾絲前,因為蕾絲需要全人手縫製,所以只有上流社會和貴族才有能力使用相關衣飾;後來,有機器出現能大量製造蕾絲,才讓蕾絲的使用能稍稍往下流動,令中上階層亦能負擔。 在1910年至1920年間,時裝設計師Paul Poiret為懷孕太太設計禮服時,參考了阿拉伯和東方服飾設計,較寬闊的直筒形設計把腰線位置隱藏,為首位「解放女性腰線」的先驅。進入咆哮的二十年代,女性衣飾腰線越來越不明顯,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人們都想重新享受生活,故晚禮服的衣飾設計上亦會加上刺繡、珠片、流蘇,讓女性起舞時增加美感,令舞姿更加動人。 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男生要上戰場保家衛國,而女生留在國內亦要補位充當後勤。為了外出工作的需求,加上戰況物資短缺,衣飾的設計亦不能太奢華,主要以功能性和實用性為主,故興起了動靜皆宜且適合不同場合穿着的套裝。 來到戰爭後期,約1945年時,一群法國時裝設計師去到巴黎劇院舉辦時尚活動,用高20cm至70cm的人偶來走時裝展,藉此告訴世界法國時裝業不曾消失,希望重新振興時裝產業,後來時裝展還到其他歐洲國家及美國進行巡迴演出。 這一襲鵝黃色晚禮服由「高級訂製之父」Charles Frederick Worth旗下品牌設計師Owen Hyde-Clark設計,全套禮服以奢華絲鍛打造,加上人手綴上金屬線刺繡和人造寶石,是「訂製時裝黃金時代」的典型設計。此外,補充一些時裝冷知識,今天的衣服會縫上品牌Label的做法是源於Charles,而他亦是第一位使用真人模特兒走時裝展的設計師,而那位史上第一位模特兒使是其妻子Marie Vernet。 時光飛逝穿梭至2022年的今天,世界各地繼續有很多對時裝充滿熱誠和愛的設計師在業界內不斷努力,就像今次展覽中美指大師張叔平不斷強調的「Love After Love」,象徵設計師追求美的想法是綿延不斷的,且不會受時間限制。展覽內有六位來自亞洲各地的設計師展出其設計服飾,包括本地設計師Celine Kwan、中國設計師Sensen Lii和Yueqi Qi、日本設計師小泉智貴(Tomo Koizumi)和岡﨑龍之祐(Ryunosuke Okazaki)及韓國設計師Sohee…

K11 MUSEA   張叔平   時裝   ...

【獲提名最多次的人】 香港金像奬踏入第40屆,大會主題是「金像四十 不惑如初」,海報用上紅色作底色,襯托黑色的金像女神。女神手中捧着一顆迸發光芒的明珠,而海報上的文字則以電影菲林般的反白效果呈現。 再仔細看看海報上金像女神的瀏海,覺得眼熟嗎?沒錯,她的髮線勾勒了獅子山的輪廓。原來這張金像奬40歲生日海報,是出自本港著名美術指導張叔平之手。 張叔平在一個訪問中提到,這數十年來他一直跟着香港電影和金像奬一起成長,當收到邀要為今屆金像獎設計海報,感到榮幸又開心。他花了大約兩星期時間,便有設計定稿,想表達的是他對香港電影業的祝願: //香港電影現在處於低潮,但同時又有很多新導演湧現,我將金像奬女神手上的明珠放在心的中央位置,希望香港電影可以像昔日那樣迸發更多光芒。// 過去兩年疫情反覆,電影停拍、戲院關門,整個電影業陷入窘境。張叔平想到,這個時候業界最需要的,是正能量: //明珠的表面上藏了哈哈笑的笑容,這是一個很playful的設計。我寄望大家盡量拍多些電影,將香港電影帶到外面,再次發光發熱。// 提到張叔平,他是金像獎史上獲最多次提名的紀錄保持者,過去39屆金像奬中一共獲提名55次,獲獎18次,包括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及最佳剪接。而今屆他亦憑《手捲煙》獲提名角逐最佳剪接。 張叔平可謂是電影界的「通才」。70年代初投身電影界時,他曾出任電影《十三不搭》的副導演。後來他前往加拿大修讀電影,直到80年代,他在愛情驚悚片《愛殺》中首度擔任美術指導。1988年,他更在王家衛的《旺角卡門》中擔任剪接指導。 對王家衛粉絲而言,張叔平這名字一定不會陌生。他們兩人是黃金組合,王家衛負責劇本創作,張叔平則負責美術和服裝。可以說,王家衛獨有的電影風格,其實也藏着不少張叔平的靈魂。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定要數《花樣年華》。戲中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一共換了21套旗袍,只要你細心留意,原來每襲旗袍的顏色,都會隨着蘇麗珍的心情而轉變。例如蘇麗珍因丈夫長期在外而獨守空幃,是以暗淡、沉色的旗袍示人,塑造落寞之情;當丈夫歸來,蘇麗珍就穿上鮮豔華麗的旗袍款式去機場接機,突顯她的興奮和期待。 到近年張叔平為不少內地古裝劇擔任美術指導,對細節依然講究。例如《如懿傳》中皇后冊封大典一幕,周迅身穿的朝服歷史還原度極高。有網民做過比對,發現由朝冠到朝靴均與北京故宮博物館的畫作一致,難怪張叔平在影視界有如此殿堂級的地位。

張叔平   王家衛   金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