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俄羅斯

有人說,看比賽除了是賽事的本身,周邊的氣氛也是看點之一,例如在場狂熱的球迷,還有投入打氣的啦啦隊。一隊好的啦啦隊,能夠成為全場焦點,也能為球隊振奮士氣。不過,俄羅斯冰上曲棍球隊「喀山雪豹」(AK Bars)似乎並不認同,因為他們在聯賽賽季開始前,解散了啦啦隊。球迷紛紛猜測是什麼原因,有人認為是球隊經營困難因此要「開源節流」,只能將啦啦隊解散,將資源集中在球隊訓練上。最近,謎底終於解開,原來啦啦隊的罪名是——「美麗」。   「美麗有罪」原來真的會發生?球隊的解釋是,其實啦啦隊的隊長巴里耶娃 (Rigina Barieva) 離開導致團隊失去靈魂人物,因為失去領袖的緣故,也沒法找到新的隊長,於是只能解散。但前隊長則並不認同,說出另一個版本,她認為球隊之所以解散啦啦隊,是因為球員們的太太並不希望看見漂亮女生,尤其是這群漂亮的啦啦隊員會經常出現在丈夫身邊。巴里耶娃解釋,她離開莫斯科是因為種種原因,但她替啦啦隊找了新的成員代替自己,並且通知了球隊主管。誰不知,第二天主管致電說已經有新的想法,因為球隊很多球員都是帶同妻子和孩子前來比賽,因此據說其他人的妻子對啦啦隊的漂亮女孩「反應不是太好」,所以決定不再起用啦啦隊。   對於有人說,啦啦隊的成員衣著太性感,讓人感覺太開放。前隊長巴里耶娃接受訪問時說,隊員和球員的妻子相處一直都沒什麼大問題,甚至在上一季,球員們的太太會要求她們上台跳舞打氣,因為這樣會增加勝利的機會。另外,每次比賽,大家都會合照留念,氣氛相當良好,因此並不認為球會主管說的是事實。   事實上,Bars Angels啦啦隊自1998年已經開始存在,主要都是18~28歲喜歡跳舞的女孩會參與其中。喀山雪豹表示,他們絕對不是出於經濟原因才這樣做,每場比賽都會有八位啦啦隊成員在舞台上,她們每人的報酬是2,500盧布(約266港元),另外的12位女孩會作後勤工作,每場比賽薪水則是1,250盧布(約133港元),因此用於啦啦隊的支出大概只是球會預算十分之一,也證明球會所說,解散啦啦隊與「錢」無關。球迷當然不希望美麗的啦啦隊就這樣解散,因此在網上發起聯署,要求球隊恢復啦啦隊的職務。  

上次寫過俄羅斯一家比較西化的超級市場,因為廣告中的受訪家庭是同性戀者,不但超市的管理層飽受抨擊,廣告中的家庭更加收到死亡恐嚇,要出走西班牙。事隔不久,俄羅斯的廣告又再惹起爭議,這次是壽司連鎖店Yobidoyobi。 俄羅斯人非常喜歡吃壽司,因此俄國的日本料理餐廳非常多,他們也有具「俄羅斯特色」的壽司,老是在壽司裡加入酸忌廉。今次捲入漩渦的Yobidoyobi餐廳,廣告中有四位帶著微笑的年輕人,他們手上拿著巨大的壽司,當中三人是俄羅斯女孩,另一位則是黑人。廣告一出,保守派立即在社交媒體發起攻擊,指責這是在傳播「多元文化宣傳」。壽司店的營運者甚至收到一個極右組織「男性國家」的死亡恐嚇,他不但被「起底」﹑餐廳瘋狂收「負評」,還有人在餐廳下單後拒絕付款,務求讓餐廳蒙受損失。最終只好在社交媒體上道歉及撤下廣告。Yobidoyobi負責人說:「我無法想像在2021年的俄羅斯,會因為一個黑人而激起憤怒。」 極右組織「男性國家」一直活躍於「狙擊」一些宣傳多元文化的機構,就在這家餐廳下架廣告後,「男性國家」的首領就呼籲支持者去抵制另一間日本連鎖餐廳Tanuki,因為他們也有在廣告中起用黑人模特兒,還有使用象徵LGBTQ權益的彩虹旗。餐廳拒絕屈服,於是就收到各式各樣的恐嚇及手段對付,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在上月底,收到針對Tanuki在莫斯科多間分店的炸彈威脅報案,雖然後來證實只是「報假案」,但還是令員工和顧客非常擔心。 今年7月,一名尼日利亞學生在俄羅斯西部一個城市,因為拯救遇溺的俄羅斯妻子而身亡,他的妻子在社交平台上哀悼,也受到「男性國家」的恐嚇,他們的追蹤者甚至恐嚇要殺死她。「男性國家」這個組織一直宣傳「父權」﹑「民族主義」等思想,最初在俄羅斯社交平台上創建,資料顯示他們成立於2016年。用「臭名昭彰」來形容他們並不過分,因為他們喜歡在網上做各種欺凌的行為,包括多次恐嚇嫁給外國人的俄羅斯婦女。據指,他們的成員會定期舉行會議,也會學習徒手格鬥及射擊等等。組織負責人幾年前也曾因為煽動對女性的仇恨被判緩刑。

LGBTQ   俄羅斯   極右組織   

貝加爾湖的冰仿如有生命的,深藍色的冰面上,一條條縱橫交錯的裂縫,有人說這是白脈。 每年的三月,遊客會到貝加爾湖玩冰上滑板及跑步等等,今年因為疫情,俄國邊界仍然關閉,外國遊客欠奉,卻迎來俄羅斯本土旅客。本以為沒有外國旅遊業支撐,這顆藍眼睛會顯得黯然無光,但正好相反,這片美麗的冰上,最近舉辦了各式各樣的活動。 三月初,一場冰上曲棍球比賽在貝加爾湖上舉行,他們將比賽命名為「最後的一場比賽」,希望可以喚起人們對氣候變遷的關注。參與比賽的冰球明星當中,有人是俄羅斯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大使,有人更說這場比賽是他人生中最有意義的。類似的比賽近年來在美國及南極洲等地也出現過,畢竟氣候問題並非區域議題,已經是全世界需要共同解決的困局。 近日也有項有趣的科學研究,瞄準了這顆西伯利亞藍眼睛,一個玻璃球體沉入超過750公尺深度之下,那是微中子望遠鏡。望遠鏡由俄羅斯﹑捷克﹑德國﹑波蘭及斯洛伐克的科學家合作建造,用作觀測最小的粒子——「微中子」。由於微中子極難偵測,科學家決定用水作為檢測媒介,因此將微中子望遠鏡放入貝加爾湖中。 沉落湖底的,還有一個流傳許久的傳說,就是湖中藏有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家族的一批黃金。不過,傳說的版本又豈止一個,既有說黃金在喀山,也有說在別的河。到底湖中除了最近投入的望遠鏡,是否真的有黃金,不得而知。 倒是徐志摩在他的西伯利亞遊記中,為貝加爾湖感嘆過。長久以來,貝加爾湖的藍冰是許多人想親眼看一次的奇景,在陽光映照下,藍眼睛會發出的光芒,或者只能用眼睛才能真實地體會。     「我現在的地方是你們大多數不會到過的。你們知道西伯利亞有一個貝加爾湖;這半天,我們的車就饒著那湖的沿岸走。我現在靠窗震震的寫字,左手只是巉岩與絕壁,右面就是那大湖;什麼湖簡直就是一個雲海,上帝知道這地下冰結的多深,對岸是重巒疊嶂的山嶺,無數戴雪帽的高峰在晚霞中傲著他們的高潔。」--徐志摩

OASOS   俄羅斯   藍眼睛   ...

數天前,俄羅斯傳媒報導了一則死訊,使俄國社交網站上的人紛紛哀悼這位已逝之人。名導演弗拉基米爾∙緬紹夫,這個名字在俄羅斯人心目占有重要特別,特別是老一輩,經歷過蘇聯時期的人。緬紹夫因為新冠肺炎離世,終年81歲,獲獎無數的他,拍出多部經典作品,也曾獲得多個國家藝術獎。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是為人津津樂道的代表作。以下會有劇透,故事其實很平凡,講的是三個女孩一起住在工人宿舍,各人都有對未來的期望,有人想活得平凡,有人想走出平凡,電影寫的是她們三人的生活。主角卡捷琳娜本想考取功名,卻名落孫山;好友柳德米拉對於上流生活十分嚮往,總打扮得花枝招展到圖書館結識男人,後來因為一個謊言,卡捷琳娜和柳德米拉在前者的親戚家舉辦派對,與上流人士聊得愉快,卡捷琳娜最後未婚懷孕卻遭到拋棄。對方討厭她隱瞞自己的身份,其實她只是個基層工廠工人。多年過去,卡捷琳娜由「工廠妹」榮升廠長,有權有勢,最後還遇上真命天子。   電影大約於1979~1980年推出,出奇地受歡迎,因為當時的社會,所製作的主流電影幾乎都是關於「戰爭」,或是與間諜有關的題材。《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這種平淡的故事,主角竟然是一位普通不過的工人,用愛情作為主線,收獲了不少觀眾。有人說,當時的蘇聯人承受著各種社會壓力,其中是早於勃列日涅夫執政時,蘇聯的軍費開支增長飛快,長久以來的支出,早已令國家經濟壓力慢慢累積,加上社會經濟很一般,所以生活得有些壓抑。不得不說,電影的名字也很反映民情,記得早前寫過俄羅斯人不喜歡笑,從蘇聯時代就不喜歡。因為一個笑容可能隱藏了陰謀,或者是不懷好意的竊笑,甚至有人說「傻仔先會對住陌生人笑」。那麼莫斯科為什麼不相信眼淚呢?因為「哭泣聲絕無意義」,即是哭並不能改變生活,遇到困難時流眼淚也無濟於事,電影的含意,正是不要抱怨,要自己解決問題。   現代人也不時會重溫這個經典,因為它呈現的東西和情懷,都很「蘇式」,例如蘇聯社會中很常見的工人宿舍,社會主義國家的房屋及制度等等。因此至今仍有人會重溫經典,別人如我,對蘇聯歷史甚有興趣的,也視之為一睹鐵幕蘇聯舊面貌的一個窗口。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1981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令西方世界走進蘇聯電影。歷史上只有兩部蘇聯電影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其中一部是《戰爭與和平》。當年的美國總統列根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會面前,也曾經觀看《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說這樣可以了解神秘的俄羅斯靈魂,可見此作實屬經典。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套平凡的電影能獲得空前成功,當時就有些電影製作人認為,故事太簡單,欠缺吸引力。甚至連選角也遭遇滑鐵盧,導演曾經找過多位出色的蘇聯女演員出演女主角,但絕大部分人都因為不喜歡劇本而拒絕,最後他找來自己的妻子當女主角。到時電影是如何由眾人不看好,到變身經典之作,除了上面提到的社會因素,也有人認為是二字--「平淡」。有製作人認為故事太平凡,沒有過份的激情,也沒有聲嘶力竭的情節,是敗筆。但它也因為平淡,讓那個年代的蘇聯仿佛看到鏡中的自己,看到那種艱辛和努力,也就成就了這部經典。   本地女子組合Twins有一首歌叫《莫斯科沒有眼淚》(即《下一站天后》的國語版),當中提到「莫斯科沒有眼淚,大雪紛飛」,而有說歌名的靈感就是來自《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最後,我也想以《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主題曲《亞歷山德拉》作結尾,歌詞中有這麼幾句,「莫斯科不是一下子建成,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但相信愛情」。

OASIS   俄羅斯   愛情   ...

香港的茶餐廳或冰室,套餐通常附上「紅湯」或「白湯」,紅湯是羅宋湯,白湯則是忌廉湯。港式羅宋湯伴隨你我長大,但與烏克蘭﹑俄羅斯的正宗羅宋湯相距甚遠。 俄羅斯與香港,聽上去相距十萬八千里,但原來歷史淵源,全部藏在這碗羅宋湯裡。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布爾什維克黨使俄羅斯帝國倒台,沙皇從此成為歷史人物,而大量反對布爾什維克的俄羅斯人四處逃亡,很大部分逃入中國東北地區及上海。以哈爾濱為例,20年代有接近20萬俄羅斯人。 四散的人們,開起餐館來,他們逃難至上海,將俄國家鄉菜帶到繁華絢爛的不夜城。羅宋湯的本來以紅菜頭及薯仔作為主要材料,再加上酸忌廉攪和飲用。不過各處鄉村各處例,上海人又豈吃得慣紅菜頭這種帶有土腥味的食材,於是便出現了用蕃茄醬及椰菜作為材料的羅宋湯,這也比較貼近我們常見的港式羅宋湯。 俄國人及上海人到香港發展,也開設了俄國餐館,《阿飛正傳》取景之地--皇后飯店(Queen’s Cafe)的創辦人則是從上海來港,曾經跟隨俄羅斯人學廚,餐廳以羅宋湯﹑俄國牛柳絲及紅燴牛仔肉等聞名。香港的俄國菜,有幾間廣為人知,例如特卡琴科餐廳(Tkachenko Restaurant)﹑,還有有名的「車厘哥夫」餅店,其實前身是50年代開業的俄羅斯餐廳。但隨時代發展,俄國餐廳來又去,現存的並不多。 到過俄羅斯或烏克蘭旅行的香港人,無一不對當地的羅宋湯感到既親切又陌生。「羅宋湯」較貼切的名字,應為「紅菜頭湯」,沒有茄膏作為主軸,多了一些腥和酸味,再配上陌生的酸忌廉,這才是正宗羅宋湯的味道。香港的羅宋湯經過歷史洗禮,為了迎合不同飲食習慣的人改變了烹調材料,但羅宋的起源在哪?俄羅斯人說羅宋湯是他們的,烏克蘭人卻說他們才是羅宋湯的起源。 俄烏羅宋湯同樣必須有紅菜頭,每位母親都擁有自己的食譜,不過俄羅斯人喜歡用牛肉烹調,烏克蘭人則通常以豬肉煮湯。2019年,俄羅斯外交部在官方推特上發文指,羅宋湯是俄羅斯最著名和受歡迎的美食之一。這則帖文令烏克蘭人大怒,遠在古羅斯時代,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俄羅斯﹑烏克蘭及白羅斯都指自己是古羅斯的起源。古羅斯的中心正是現在的烏克蘭首都基輔。因此,烏克蘭人深信從歷史來看,羅宋湯是他們的產物。俄羅斯與烏克蘭,因為歷史因素本來就恩怨交織。2014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自此兩國新仇舊恨累積起來,更加不共戴天。一碗羅宋湯,隱藏的是民族自尊及捍衛國家飲食文化的重任。

OASIS   俄羅斯   忌廉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