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余拜仁

千呼萬喚之下,香港終於勉強地開番(少少)關,大家都立即蠢蠢欲動準備好安心地出行,適值韓國首爾最近搞緊一個大型表演藝術市場Performing Arts Market in Seoul(PAMS),不但係亞洲局內,以至係全球各地嘅表演藝術製作人、創作團隊,以至係文化單位嘅行政同藝術總監都聚首一堂,睇下嚟緊有咩可以一齊合作,搵下下一個驚為天人嘅人才或者意念,為咗唔好錯過呢個盛會,都梗係要飛過去湊下熱鬧,同時香港目前正係籌備緊喺2024年舉辦香港首個演藝博覽會,此行都順便可以去取下經考察下。 PAMS喺亞洲區內係歷史好悠久嘅演藝界大事,短短幾日行程入面就要車輪戰式睇嘢、傾嘢,官方活動包括圓桌會議、小組討論、資源配對,以及演藝節目等等,除此之外,參加者仲有大量嘅Networking機會,活動與活動之間,大家喺走廊同茶水間都會交頭接耳密密酙,好多有趣嘅交流都係咁樣碰撞出嚟,仲記得當年去德國Düsseldorf 嘅tanzmesse、英國Edinburgh嘅Fringe,同埋意大利Venice嘅Biennale等等,好多行家同業最珍惜嘅,其實都係呢啲非官式嘅自由時間。 喺防疫至上嘅精神下,香港對外嘅文化交流其實都少咗好多,今年嘅PAMS係以舞蹈為重點,有賴本地一眾有心有力有視野同業嘅努力,香港先不至於完全缺席喺亞洲,以至世界地圖之上,其中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一如傳統給合日本同南韓兩地嘅伙伴,合力引介東亞地區新晉舞蹈藝術家,來自香港嘅陳偉洛同毛維都有個人作品上演,另一方面,不加鎖舞踊館(Unlock)嘅新任行政總監李漢廷同藝術總監李偉能亦都獲邀出席當中嘅討論同分享環節,加深舞團同其他區內區外同業嘅聯繫,聽聞交流成果都頗為豐碩,不少行家都好關心同好奇佢哋未來嘅發展。 話說香港最快喺2024年就會有自己板本嘅香港演藝博覽會,計劃邀請大約1,000名本地、內地,以及海外藝術家同策展人出席,根據官方嘅口徑,目的就係向世界展示香港嘅文化實力,當然同特區政府依家所有工作一樣,亦都一定要做到「說好香港故事」呢個核心任務,工作團隊目前正就包括運作形式同規模大細等等細節進行研究,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今次亦有派員嚟到首爾考察取經,除咗現身支持香港嘅代表同團隊,仲拜訪咗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同韓國國際文化交流振興院等,至於博覽會最終會搞成一個點樣嘅模樣,就真係要留待時間去見證。  

PAMS   余拜仁   表演藝術   

香港嘅文化界同演藝界近期有好多佳作出現,有啲喺戲院、有啲喺劇場,其中有一部本土原創音樂劇,歷經前後八年嘅醞釀同打磨,終於正正式式上到舞台同觀眾見面,不但有口皆碑,而且一票難求,加場之後仍然難以滿足異常熱烈嘅需求;一方面唔少睇過嘅觀眾都想二刷,甚至三刷四刷,另一方面口耳相傳之下,好多本身走漏眼、忙緊其他嘢,以至唔記得要買飛嘅觀眾都大嘆走寶,群起搶奪最後入場機會,最後只有十八場嘅幸運兒有得親身欣賞呢一套不論係編導演、曲詞唱、台燈聲等等台前幕後都交出100分成績嘅世界級香港劇場作品:《大狀王》。 音樂劇係全球流行嘅藝術及商業形式,兩大重鎮嘅美國紐約Broadway同英國倫敦West End,大小劇院林立,全都各具特色、全球觀眾著迷,日夜川流不息;仲記得喺倫敦留學期間,受惠於學生飛嘅恩澤,同埋偉大嘅「臨場散飛」票務系統,基本上每一套當時得令嘅音樂劇都有睇過,例如《歌聲魅影》、《孤星淚》、《Matilda》、《Wicked》等香港觀眾較為耳熟能詳作品,其國際巡演版本先後都嚟過香港,其他亦包括《Kinky Boots》、《Come From Away》同《Company》等等。剛巧其中一位當年都會穿梭West End劇院群嘅倫敦學友亦都係今次《大狀王》嘅座上客,大家完場後傾起都不約而同地讚嘆呢一個本土作品水準極高,絕對拍得上上述任何一套叱咤一時嘅世界級大作。 《大狀王》嘅好係全方位體現嘅:單單係第一幕<申冤>,喺大約20分鐘入面,不論係人物建立,抑或係情節鋪陳都相當紮實,主人翁方唐鏡以其驚世辯才橫行公堂,多行不義卻無人能阻,同時亦已佈下懸念,原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然而音樂劇不同於傳統話劇,單係人物立體、情節豐富都唔足夠,創作團隊明顯亦都深明此道,於是乎喺呢一場公堂戲之上,就用上唔同嘅舞台調度手法,呈現包括百姓受人擺佈、狀師愚弄眾生等場面,非常奪目;當然,不得不提嘅仲有曲詞部分,短短一幕開場戲,音樂一再變奏,曲風之間嘅過渡自然流暢,歌詞不但有效推進劇情,而且用字生鬼有趣,既讓人聽到關鍵嘅資訊,又不失清裝劇嘅時代氛圍,每一個環節都見深厚功力,難怪首幕既終,現場即時掌聲雷動,人人皆極期待往後發展,雀躍之情籠罩整個劇院。 《大狀王》由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委約,並由自由空間聯同香港旗艦劇團香港話劇團聯合主辦及製作,台前幕後均係香港本地文化界嘅頂尖人才:作曲、編曲兼音樂總監高世章、作詞岑偉宗、編劇張飛帆、導演方俊杰、編排導演及編舞林俊浩、主演劉守正及鄭君熾等等喺;喺長達八年嘅創作歷程,克服咗唔同方面嘅困難同挑戰,最終交出一份令人引以為傲嘅功課,實在可喜,然而一個咁優秀嘅作品只演十八場,同時又好可惜,據知有關方面都聽到坊間包括加場,以至長做嘅聲音,期望盡快會有消息,以饗廣大同好。

余拜仁   大狀王   戲曲中心   ...

香港同世界嘅距離好似愈嚟愈遠,人流、物流、資金流,以至情感上嘅交流都一樣,孤島上嘅我哋都由焦慮變成麻木;疫症令人開始反思人類同大自然嘅共生關係,其實我哋有無辦法可以聆聽更多宇宙嘅聲音呢?透過火箭穿梭機、天文望遠鏡,同埋全球科學家嘅幫忙,當然可以,同時原來藝術家喺當中都有角色、都可參與:嚟自墨西哥嘅音樂家Nahum首先利用人造衛星收集數據,結合人工智能系統,繼而透過演算法產生專屬「語言」,喺富有詩意嘅獨特語系中,觀眾可以細心聽聽大自然對人類所講嘅說話,沿路聽著海風,除咗可以將沉重化做輕鬆,當中仲有無其他意思?投入熾熱之中,腦部一邊清空,燃燒著嘅森林其實又有乜嘢想講? 呢個結合科學同藝術於一體嘅項目名為《Stories From Home》,旨在引起全球觀眾對生態議題嘅關注,當地球最近數十年經歷住史無前例嘅變遷,點樣嘅書寫同敘述先可以跟得上其急速節奏同步伐呢?《Stories From Home》近日正式嚟到香港,並且分為多個部分,包括一連三場嘅網上工作坊,Nahum連同創意程式員及作家詩人帶領參加者深入探索外在世界,學習以詩意嘅敘事方式去將觀察所得寫成故事;另一場重頭戲則係名為〈Act 1〉嘅視聽演出,結合錄像、人工智能、視覺幻象同埋現場音樂,Nahum回顧同分享佢一路以嚟同星際有關嘅創作,而香港樂隊石山街都會參與其中,成員對此都表示榮幸,其中楊彤透露:「是次音樂會從太空同世界各地收集咗不同數據及聲音,並透過AI演算法將死物擬人化,化成充滿感情嘅詩句,而我們再喺呢個基礎上去理解,從而創作不同聲效及音樂去回應,十分有趣……整體感覺十分空靈,有別於我們以往嘅創作。」一連三場嘅〈Act 1〉本月底到下月初就會喺香港藝術中心上演,不論你係藝術愛好者抑或科學狂熱,相信都能從中搵到自己嘅切入點,聆聽宇宙,觀照自身。 《Stories From Home》係「文化按摩師藝術節2022」嘅其中一個節目,藝術節嘅宗旨係藉住藝術貫通我城嘅人同事,以藝術去回應生活,體會生活中嘅文化,藝術節以「按摩」為題,寓意文化藝術「可以舒筋活絡、打通經脈」,其實除咗肢體之外,思想都同樣需要按摩;整個計劃主要為青少年、成年人同埋退而未休嘅朋友而設,活動種類廣泛,包括但不限於導賞團、講座、工作坊、實習、學徒計劃及藝術創作,一方面擴闊參加者嘅藝文視野,另一方面鼓勵佢哋分享喺藝壇嘅所知所感,以至落手落腳化身成為新一代嘅「文化按摩師」,進而影響更多生命。  

香港人依家嘅生活困難有好多,想出去行下玩下又要計得掂「3+4」呢條數,出唔到去留番喺度要搵啲娛樂都唔係咁易,好似想買張正價飛入紅館睇騷都係難過登天,呢大半年嚟幾乎每一個流行音樂會都係一票難求,如果你無特別人脈幫到手,又唔識用軟件攻陷票務系統,基本上每一個門票開售日子都係受難日一樣,輕則「321、321、321」等足大半日,重則就連網站都入唔到,唔好以為就咁玩完,其實都只係無間地獄旅程嘅正式開始;廣大樂迷開始終日流連各大討論區同TG Group,瘋狂出Post求飛:「真歌迷自用」之聲此起彼落,同時又要Mon住有無善心人「原價加手續費轉讓」,過程中仲要避開諸如自己先落訂對方後潛水同假飛等等陷阱,一般嚟講好多人都係時間浪費咗、精神消磨咗,最終仍然係一無所得。 所以,能夠成功獲得一票在手,本身已經贏咗,如果撞到一個精彩豐富嘅演出製作,就更加係六合彩頭獎級嘅收穫;最近,唔少人都享有到呢種福氣:合共7場嘅《Summer Blues林家謙演唱會》上周日順利完成,為紅館騷帶嚟唔同突破,坊間反應普遍相當正面,唔少人睇完一場又想睇多一場,只係睇到一場嘅就難免覺得失落同唔夠喉。主人翁林家謙2019年正式以獨立唱作人身分出道,慢慢走入大眾嘅視線,短短三年時間就成功登頂走進香港流行樂壇神殿紅館,唱足七場四面台,到底有咩過人之處呢? 唱作人嘅強項係可以一手包辦唱歌作樂,寫歌畀自己唱、畀人哋唱,以至自己再拎番別人的歌嚟唱,所以當開騷嘅時候,作品嘅選擇同維度可以好多好闊,變化亦大,今次《Summer Blues》都盡見呢個好處,既有林家謙自己嘅首本名曲、亦有佢為香港樂壇其他歌手創作嘅作品,所以就算如佢本人所講,出道三年累積嘅個人單曲唔係好多都好,整個製作喺歌曲嘅豐富同多元程度上,實在不成問題,佢同時將自己為其他同行創作嘅作品巧妙地擺放喺演唱會嘅不同部分,並且誠邀當中嘅知音同路人一齊分享呢個重要時空,於是乎佢嘅嘉賓環節並唔係純粹搵個Friend唱兩句間下場,畀主人翁抖抖氣換件衫咁簡單。 林家謙同團隊嘅心思遠遠唔只放喺嘉賓環節之上,而係見於成個《Summer Blues》嘅唔同方面,包括點樣用唔同嘅作品去闡述演唱會嘅主題「Summer Blues」,同時為咗貫徹主題「美麗回憶,記得就好」,佢唱完歌單上嘅最後一首歌之後,就算係終極尾場,亦都無再好似好多其他歌手咁遵從紅館傳統,換套便服出嚟唱多幾首先走,忠於自己想法,圓滿執行細節。

有日聽開收音機,有一個關於「香港機遇」嘅節目宣傳,一名科研機構巨頭話「矽谷其實係演化出嚟,唔係打造出嚟⋯⋯你仲要跟住人哋個模式嚟做,只會愈行愈慢」;當時一聽已經覺呢位學者言簡意賅,同時諗諗文化藝術發展,何嘗唔係一樣?下下大大聲由上而下話要「打造」呢樣果樣,結果有幾多嘢係成功過?反而靜靜地由得民間自然地去生長、演變同轉化,隨時仲多驚喜(唔代表官方,以至商界從此咩都唔做,做人嘅嘢,過猶不及唔好,斷章取義都唔好)。睇番疫下呢幾年嘅藝文界,面對嘅困難當然好多,同時可喜嘅發展都有唔少,當中包括一啲獨立藝文空間嘅成立同營運,閱讀界有七份一書店、留下書店同獵人書店等等,表演藝術界則有小田工作室同牛吉地等等,漸漸成為咗一道又一道嘅全新風景,其中牛吉地最近順利搬遷,新階段嘅發展都令人相當好奇。 牛吉地係由幾位志同道合嘅表演藝術同業成立同營運,用番佢哋喺Social Media嘅用語,使命之一係「We share a space」,期望成為到同業之間嘅共享工作室;紮根新蒲崗剛剛好有兩年多嘅時間,喺踏入三歲嘅日子,牛吉地搬咗去區內另一個位置,地主之一嘅本地編舞及舞者陳偉洛(阿洛)睇番過去兩年嘅發展,坦承中間都有一段迷迷糊糊,唔係好知點樣行落去嘅日子,「第一年剛剛開始,係有多啲活動發生,我哋幾個(創辦人)都好想『搞啲嘢』,包括創作上、交流上,之後疫情係打亂咗大家嘅步伐,唔只我哋,成個行業都係,就連租用情況都會好受影響;然後去到第二年,我哋幾個本身都各有各忙,就連會都少開咗,真係純粹做多咗租場嘅嘢。」的而且確,單係阿洛本人,過去一年就有四個創作,如果觀眾夠活躍同勤力嘅話,基本上平均每隔幾個月就會睇到佢嘅演出,加上往往佢都係連編帶跳,耗費嘅心力、時間同精神絕對係想像得到。 剛巧喺牛吉地喬遷之際,阿洛自己都同時交出咗全新力作—《愛若有如果》,「力作」係有好多個層面,首先係觀眾反應相當不俗,已經唔易;然後,今次係佢創作生涯入面首次擔任編舞而自己係無一齊落場去跳嘅,即係作品嘅最終呈現係完完全全交晒俾其他表演者;同時,喺佢同四位各具表演特色同個人性格嘅表演者合作期間,過程同結果都係同樣快樂、滿足同稱心,如果扣連番作品嘅命題,就係「好有愛」,「我自己都同好多編舞合作過,同時亦會聽過同見過表演者佢哋其他嘅合作,所以知道呢樣嘢係一啲都唔易」。呢個作品嘅維度好闊,既講唔同範疇、唔同領域嘅愛,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等等,又以舞蹈創作呢個形式去對現時舞蹈創作環境提出自身嘅批判,阿洛形容今次創作歷程係幸運嘅,「首先大家都好信任大家,呢樣嘢係錢都買唔到,然後大家對一啲課題嘅睇法就算唔會完全一樣,但都係非常接近嘅,於是乎就好能夠理解、好容易明白大家做緊咩,一齊行緊去邊。」 目前阿洛又已經埋首喺下一個創作入面,係同《愛若有如果》截然不同嘅另一個製作,除咗個人作品之外,同時都好期待牛吉地喺佢同其他同業嘅主理下,又會為獨立藝文空間生態構成一幅點樣嘅全新畫面。

大半個社會過去一個星期都係一片愁雲慘霧,為著近年,以至近十年以嚟這宗非常罕見嘅嚴重舞台意外傷心、擔心同掛心;正所謂:「最緊要人無事」,身體受傷嘅,我哋都習氣祝福佢哋盡快康復、吉人天相,心靈受創嘅,我哋都互相支撐、手牽手肩並肩共度難關。事故發生之後,除咗嚴正問責,期望盡快搵出今次肇因之外,演唱會嘅製作流程、成本控制、風險管理,以至最關鍵嘅:對人嘅管理同安排,全部都成為咗大眾聚焦嘅地方,其中舞蹈員嘅待遇就尤其受到關注。 喺香港流行樂壇入面,「紅館」係極之特別嘅符號,不論新人或者舊人、出道或者告別都好,「開紅館」都係非常重要嘅儀式,絕對係個人成績表上十分關鍵嘅一筆;同時,「開紅館」亦有其特別嘅模式,其中勁歌熱舞,或者起碼載歌載舞都係不可或缺嘅(分別只係環節嘅長與短),就算平日真係習慣就咁企喺度或者坐喺度唱歌嘅歌手,一旦有機會登上呢個殿堂,普遍都難免「從俗」跳番或者至少搖番幾首歌,似乎咁樣先至符合到唔少樂迷對「演唱會」嘅預期。 既然舞蹈係咁重要,咁舞蹈員嘅待遇應該好好啦係咪?咁又似乎係無必然關係。部分資深舞蹈員慨嘆,近年演唱會嘅規模愈搞愈大,預算愈加愈多,但係真係花喺舞蹈員身上嘅錢,咁多年嚟嘅升幅係完全唔合比例,當中嘅分配更係落後於台前嘅樂手同幕後嘅Crew member;錢多錢少係一回事,保護得足唔足夠又係另一回事,眾所周知,舞蹈員係靠身體搵食嘅,佢哋平時自己當然會勤力練功、好好養護,然而踩台演出會有好多突發事件,唔係話你個人夠小心就可以,一旦不幸出事嘅話,唔只影響到果一場、果一次演出,仲有機會影響埋其後嘅工作機會,影響深遠。 主辦單位依家普遍都應該有買保險,問題係買得足唔足夠呢?保障範圍包啲咩?賠償嘅錢有幾多?Claim錢易唔易同快唔快?甚至會唔會「有後果」?有行內人透露,個別主辦單位會視Claim保險嘅人係麻煩友,除咗唔願意幫手,甚至會將對方放入黑名單,減低日後錄用機會,於是乎,舞蹈員就會面臨兩難,明明有需要Claim又唔夠膽,真係唔Claim嘅話最終又係自己蝕底。 以上嘅行業問題相信只係冰山一角,更多唔同崗位肯定會有更多其他問題,歸根究底,呢啲全部都係關乎對人嘅尊重,大家有無將唔同嘅單位都視作平等嘅伙伴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嘅黃金律雖然老土,但係有用,只有重新重視番人嘅價值,各種問題先有機會慢慢改善。

Mirror   余拜仁   舞蹈員   

傳說中第六波疫情好快又有機會出現,就喺坐五望六嘅小小空間,呢個城市總算係恢復番少少嘅元氣同生氣,幾乎每一個流行樂演唱會都係全票售罄,求票聲音此起彼落,就算係過去被認為門檻稍高嘅劇場節目,成績一樣亮麗,好似香港話劇團搬演法國創作人Pascal Rambert嘅《姊妹》都因為觀眾反應熱烈而臨時加場,加完又再旋即爆滿,唔少尾場觀眾都慶幸:「好彩入到場」;《姊妹》係話劇團全新劇季第一個同觀眾見面嘅作品,而呢個喺備受疫情來回折騰嘅新劇季就以「同『戲』連枝」(Together in Theatre)為題,一眾同話劇團,以至本地話劇界關係極深,同時影響極大嘅代表人物將會陸續登場,都叫唔少劇界粉絲甚為期待。 香港話劇團屬於本地旗幟藝團,喺迎來成立45周年嘅大日子,劇團決定邀請番某種老朋友返嚟一齊玩,台前幕後主演主創,個個崗位都有,其中金馬獎影帝謝君豪重回熟悉嘅舞台,主演以兩代人因家族生意而爭權奪利為題嘅《天下第一樓》,除咗有謝君豪呢位話劇團前首席演員之外,劇本本身屬於話劇團前駐團編劇何冀平嘅成名之作,先後應邀到過歐美日韓台等地巡迴演出,以至被改編成電視劇,水準絕對有保證;除咗話劇團有周年誌慶,位於中環嘅香港大會堂同樣慶祝緊落成啟用60周年,話劇團將會重演金牌編劇杜國威嘅《愛情觀自在》,作品上一次演出係喺1998年,以幽默筆觸寫出咗愛情同無常嘅真諦,事隔24年,我城方方面面都變遷巨大,物非人非,又且看呢套經典作品有否變形走樣,做到歷年不變。 講起人物變遷,話劇團嚟緊都有重大變化,擔任藝術總監一職長達14年嘅陳敢權(Anthony)將會卸任交棒,佢由80年代開始就同劇團結緣,從事過唔同崗位,直言「劇團已是我的家」;疫情過去幾年反反覆覆,Anthony直指對創作人嘅心靈都造成嚴重打擊,「可謂劇團營運最艱難嘅時期」,期望疫情早日受控,讓同業重回舞台,並祝願劇團繼續秉承傳統,製作卓越作品,發揮到「以戲劇提升思考、撫慰心靈」嘅重要作用。 尋晚落筆之際驚聞噩耗,中英劇團前藝術總監古天農與世長辭,享年69歲;由於消息嚟得突然,業界都相當震驚,古天農係本地資深劇場工作者,曾任中英劇團藝術總監一職長達26年,帶領團隊創作出大量經典劇作,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嘅劇場精英,滋養咗本地文化藝術場域,貢獻良多,希望在此致以最深切嘅悼念。

余拜仁   古天農   姊妹   

文化藝術愛好者近嚟應該相當唔得閒,表演場地同博物館全部復常,各大文化機構同藝術團體都蓄勢待發推出一系列精彩節目同活動,嚟緊又有另一項旗艦項目將會同觀眾正式見面: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位於西九文化區嘅香港故宮宣布咗會喺下月2號,即係回歸紀念大日子嘅翌日開放俾公眾參觀,去開香港博物館嘅觀眾,或者係過去一年都享用過西九另一大型博物館M+免費入場優惠嘅大家,可能都想當然香港故宮「(至少開幕初期)都唔會收錢嘅」,呢個期望恐怕都要幻滅喇,事關館方決定,就算係開幕頭一年,都只有星期三會容許訪客免費參觀七個專題展廳,另外兩個特別展覽係唔包括在內嘅。 開幕要收錢嘅呢個安排,已經引起坊間一啲討論,收幾多錢又係另一令人相當關注嘅點,如果只睇七個專題展廳,入場費係$50港元,想睇埋另外兩個特別展覽呢,全費就係$120港幣,兩者都有半價特惠安排;消息一出,立即有人翻出世界各地嘅博物館收費去比較,例如舉世聞名嘅英國Tate、法國Pompidou,以及美國MOMA等等,睇下人哋嘅個展同特展點樣收錢,甚至連北京同台灣兩地故宮都會拎埋嚟並列參考。個人嚟講唔會同意一刀切指明文化機構「要/唔要收錢」,畢竟入面涉及好多考量,微觀嘅有館方財政情況、展覽營運成本,宏觀嘅有當地經濟水平、觀眾參觀文化,每一樣都要考慮清楚,同時呢個都只係「價錢」問題,另一更加關鍵嘅就係「價值」,到底館方有咩展品、策展人眼界同功力去到邊,以至係到底個館同當地人嘅關連係點,無價值嘅話,價錢再低其實都係徒然。 到底香港故宮係點,就要日後再見真章,反而佢嘅近鄰M+似乎都穩步成長中,有日閒日時段經過,都有唔少人排隊入內,先唔講入去本身係為咗打卡、買嘢、食嘢,定係睇展,一個文化場地「有人」真係最基本嘅元素,否則其他嘢都係空談;當日其中一個人頭湧湧嘅位就係佢全新開放嘅戲院,作為M+嘅成員之一,呢間戲院當然不同於坊間一般商業營運嘅院線,除咗同M+大樓一樣係由世界知名建築師操刀設計,佢嘅放映內容係更加令人期待,一方面回應到M+相關展覽,另一方面亦會去拉闊觀眾對「視覺文化」嘅想像同詮釋,以開幕季為例,七十部嚟自香港同世界各地嘅作品輪流登場,當中不乏香港人比較熟悉嘅電影,例如《阿飛正傳》(4K修復版嘅香港首映),除咗M+館藏,策展人又會特別邀請著名創作人揀選對佢哋創作生涯影響深遠嘅作品去同觀眾分享,維度廣闊,豐富精彩,詳情就交番俾影迷們自己好好探索。

M+   余拜仁   香港故宮   

戲院、Gym房、卡拉OK等等嘅設施一一復常,全部都人頭湧湧,劇場、劇院都係一樣,自421以嚟,多個本地藝團同藝術家都帶嚟重磅節目,例如不加鎖舞踊館喺牛棚藝術村呈現嘅年度製作《品品》、城市當代舞蹈團同台灣衛武營共同製作嘅《再生瑪莉亞》、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喺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搬演嘅《鐵行里》,以及浪人劇場以《1984》同《動物農莊》作者、英國知名作家George Orwell第一部小說《緬甸歲月》為靈感來源創作嘅同名劇作等等, 各有各嘅捧場客,各有各嘅特色值得被關注同持續討論。   喺香港嘅表演藝術生態入面,星期五六日就係黃金時間,或者殺戮戰場,海量嘅節目同活動都喺呢個兵家必爭之地排住隊發生,好似上面提及嘅《再生瑪莉亞》、《鐵行里》同《緬甸歲月》就正正係喺同一個周末同觀眾見面,觀眾隨時都要走幾場,否則就有機會錯過咗心儀嘅創作人同節目;同時可能大家都餓騷已久,各個演出嘅票房成績都係相當唔錯,不但錄得全場爆滿,而且 《緬甸歲月》就連額外加場都係一票難求:單睇牌面都唔難理解,一方面《緬甸歲月》儘管唔算係文壇大熱作品,但係George Orwell位居享譽世界嘅大文豪行列,始終都有一定叫座力,另一方面浪人劇場藝術方向鮮明,一直專注於改編香港文學成為劇場演出,喺過去十五六年嘅歲月都累積咗一班固定觀眾,團隊今次更喺核心框架下引入嘗試:首次改編外國長篇小說,或者都有加分。   多得社交媒體嘅提醒,正正就喺2014年,同樣係5月中旬,當時喺上環文娛中心看睇過浪人劇場改編自香港文學家韓麗珠長篇代表作《縫身》嘅同名劇作,講述人係點樣透過同另一個身體嘅接合或切割,希望換嚟徹底嘅圓滿或燦爛,當年為咗有一個更完整嘅觀劇體驗,更加刻意趕喺入場之前速讀咗原著,結果呢?完場後嘅一個Status  update或者都言簡意賅咁交代咗:「相逢/相縫?由文學到劇場,沒有少,也沒有多;氣息相近,卻無足夠賦予」;的確,改編文學成為劇作係好有挑戰性,原汁原味將情節「做一次」、把文字「讀出嚟」,隨時引發「不如返去睇書」嘅疑竇,相反,大刀闊斧嘅改寫改編改動,則容易惹嚟「走樣」同「離譜」等批評,兩面不是人。   8年後嘅今日,喺初夏時份再睇浪人劇場嘅作品,《緬甸歲月》似乎喺上述兩端中拎到唔錯嘅平衡,忠於原著故事同情節嘅同時,導演/文本/舞台設計譚孔文自身對小說以至作者嘅闡釋同演繹,亦係顯而易見嘅,於是乎觀眾睇緊嘅《緬甸歲月》,既係George Orwell筆下原本嘅,同時間更重要亦係經譚孔文提煉過嘅。有咗構思同諗法之後,點樣呈現喺舞台就係另一個學問,浪人劇場固然有其既定嘅美學追求,今次創作中佢哋亦都特別邀請咗年輕舞蹈藝術家李偉能擔任編舞,嘗試喺表演風格中做更多嘅探索,儘管單睇成品未必能夠一眼看出二人嘅分工,然而今次創作喺場面上、畫面上係豐富嘅,同時有關嘅肢體動作同設計實實在在協助到精神嘅傳達、場景嘅建構,以至立意嘅深化,有別於一啲其他戲劇x舞蹈嘅劇場合作,僅僅流於「搵啲嘢做下、搵啲位郁下」嘅層次;誠然,喺藝術風格碰撞同匯流嘅過程中,難免會有混沌同消耗,然而喺整體效果令人驚喜之下,還是繼續期待呢一個組合會有更多交流。  

余拜仁   劇場   緬甸歲月   

421復常以嚟,過去一個星期成個社會即刻多番好多活力同生氣,戲院、Gym房、球場⋯⋯四圍都人頭湧湧,嚟緊仲有大量嘅劇場同音樂廳演出陸陸續續上演,云云節目之中,有個名為《品品》嘅創作聽落都幾特別:首先佢同傳統嘅藝術表演唔同,觀眾唔駛喺同一個指定時間去到場地,一齊留喺自己個位由頭坐定定睇到落尾,相反,3小時嘅演期,觀眾可以自由進出唔同演區範圍,「睇啲咩」、「點樣睇」完全係視乎個人喜好;其次,今次節目仲結集咗嚟自戲劇界嘅編劇、導演、演員,同埋舞蹈界嘅編舞、舞者等多位唔同背景嘅創作人,一個時空可以睇到唔同嘅創作方法同風格,都係一次相當難得嘅機緣;最後,有啲朋友都會反映,劇場作品有時較為艱澀難明,唔係太有信心入場,今次都可能唔駛過慮擔憂,事關《品品》嘅創作起源,係一樣全人類都共通嘅經歷—「食」。 《品品》呢個名本身都有幾層含義,首先係視覺上,兩個「品」字合共就係六個「口」,象徵住今次演出係由六個房間組成,六個創作人各自創造咗屬於自己嘅空間,去同觀眾分享佢哋嘅創作,人人自成一格,所以睇一個騷,其實都係睇緊六個騷,同時每時每刻觀眾都只可以睇到六份一個騷;喺長達3小時嘅演出中,隨住時間流動,以及觀眾嘅進進出出、人去人來,六位房間主人亦都會適時調整同回應,於是觀眾唔再係純粹置身於觀眾席嘅旁觀者,房客嘅一舉一動都會留痕,都會成為形塑當下空間嘅一種參與。 另一方面,睇到「品」字,讀者可能都會聯想到「品味」同「品嘗」等等同食有關嘅詞彙,而「食」亦正正係團隊創作嘅起源,由對「食」嘅聯想開始,六人各有不同嘅呈現同闡釋,並且更進一步地轉化,同時「食」又只係一個起點,事關佢同好多日常生活片段同細節都有關連,最直接嘅當然就係我哋身體狀況,以至生活節奏等等,於是觀眾喺當下品味緊嘅,唔只純粹只係一樣食物、一種味覺,仲可以進而擴闊去到生存、生活同生命。疫情之下,觀眾當然無得喺劇場進食(其實無論有無疫情都好,劇場本身一般都係不准進食嘅,唔似得戲院咁),但係據了解六位創作人都搵到各自唔同嘅方法,同觀眾用視覺、聽覺,以至嗅覺去品味人生,都令人有啲期待。 《品品》呢個節目下個星期五六日一就會喺牛棚藝術村上演,單係呢個場地又有大把故事可講:藝術村嘅前身係一個牲畜檢疫站同牛隻屠宰中心,本身同「食」都係大有關係,及後改建成為多個本地藝術家工作室,一幢幢紅磚平房建築背後都承載住唔同嘅創作點滴,頗有歷史同文化意義,由於想俾觀眾有個更佳嘅觀賞、留駐,以至走訪體驗,今次每場演出可以容納嘅觀眾人數都唔係太多,聽講啲飛已經賣咗七成以上,讀者呢排可能睇緊鄧不利多同蝙蝠俠,如果都想轉轉口味,睇下甚至走入一個都可能幾瘋狂嘅多元宇宙,自己就要盡快把握機會。

余拜仁   品品   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