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背後有個暖心故事】冬至做節識食梗係食呢啲? 關於6道節慶食物背後的傳說故事

常言道:「冬大過年。」每年冬至的傍晚,車道總會出現或長或短的車龍,那都是趕着回家吃團年飯的人們,但為甚麼冬至的團年飯會比過年的更重要呢?在冬至當天,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讓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減少最年最短,但這天過後白晝又開始增長,讓古人認為冬至是陽氣旺盛之始,令它成為最重要的傳將節日之一。雖然時代巨輪轉了一圈又一圈,團年飯留下的意義重於形式,那一碗代表無限祝福和心意的湯圓,無論是對於能伴在身旁共享天倫的家庭,或是已經分隔兩地的親人,也是一份祝福和祈盼再相聚團圓的心意。

每一個家庭的團年飯味道也不一樣,因為飯餸之中有着父母不一樣的細心和愛意。冬至這天,除了湯圓外,也有着各式各樣的應節食物,你又知道它們的故事和由來嗎?雖然經過多年的流傳,真確性已無法考究,但在傳統節日還是適合古老的故事,就讓ACOO逐一為大家娓娓道來吧!

第一道|湯圓
古時候,有一年冬天特別寒冷,風吹起來也是刺骨凍人的,很多貧苦家庭也撐不下去,有一家三口便決定入城尋找施捨,希望能找到好心人幫助他們渡過嚴冬。可惜,進城後不久媽媽便油盡燈枯,只餘下女兒和父親。看見這情況,女兒便決定把自己賣到有錢人家中當僕人,換來的金錢便給母親安葬,又向有錢人要了一碗糯米丸子與父親分着吃,好讓父親不用抵受飢寒受迫。自此之後,因為父親並不知道有錢人的家在哪裏,所以女兒每年冬天都會在有錢人的家門外黏上糯米丸子,讓父親能找到自己。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父親找到女兒後,每年冬至他們都會一起吃湯圓。

 流傳至今天,通常家中在冬至夜也會煮雙數數量的湯圓,既是代表雙雙對對不落單,亦是象徵着團圓。

第二道|餛飩
關於餛飩,有兩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匈奴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大首領,二人也十分兇殘,讓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後來,有人把肉包在麵皮內煮熟來吃,並把這道菜命名為「渾屯」,寓意把二人早日剷除,換得大家的平安,而當天便是冬至。直至今天,仍有人在冬至夜吃餛飩,以祈求來年平平安安。

第二個傳說發生在春秋戰國時代,當時越國被吳國打敗,吳王也成為俘虜,也搶去大量財物,西施也是其一。越王自此便成為昏君,待慢國事,終日只顧擁着西施看歌舞表演和品嘗珍饈百味。冬至當天,越王突然「跳掣」,指菜餚了無新意不願進食,正當御廚十分苦惱之際,西施走入御膳廚房將麵團搓成麵皮,把剩餘食材包成內饀,加上鮮湯煮熟便端給越王。一嚐之後,越王便讚嘆不已,並問西施菜名,西施為了諷刺越王終日荒廢國事,便取混沌的諧音「餛飩」告之。後來,此食譜和故事流傳至民間,人們會在冬至當天煮「餛飩」吃,提醒自己和家人做人不能混混沌沌過日子。

第三道|狗肉、羊肉
「狗狗這麼可愛,怎麼可以吃狗狗?」當然,在文明的社會中,吃狗肉已被禁止。但在漢朝時,在冬至當天漢高祖劉邦吃了樊噲烹煮的狗肉,感覺味道一試難忘。在古代,狗肉既補身又滋味,是不少人進補食材,後來則慢慢演變成羊肉。天氣這麼冷,很想一鍋羊腩煲暖暖身吧!

第四道|甩耳仔/捏凍耳仔(餃子)
東漢末年時,有一醫學家張仲景任長沙太守,在他告老還鄉時剛巧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回鄉路上看到很多百姓被凍得耳朵也受傷,便命其弟子搭醫棚,用羊肉、辣椒等驅寒食材煮熟再剁碎,再裹在麵包中,並捏成「耳仔」模樣回鍋煮,當日稱之為「驅寒矯耳湯」。吃罷,大家都感到身體變暖,耳朵受傷情況亦有改善,便每年冬至也會煮這道菜來吃,更有話說「吃了冬至餃子不凍人」,或是冬至不吃餃子便會凍甩耳朵。

第五道|熱豆腐
「若要富,冬至吃塊熱豆腐。」在南方地區,有這麼一句說話。在明朝朱元璋在位時,劉伯溫任其監察史,掌管天下財政事任,其為人相當正直,故開罪不少貪官污吏,一直是他們的眼中釘,便找了機會向朱元璋指控劉伯溫貪污。劉伯溫很快便得知此事,便相約朱元璋在冬至當天到舍下用膳,而朱元璋亦想找機會了解內情,便答應了。當天,朱元璋到達劉家後,發現不如想像中富麗堂皇,準備的食物亦是簡單,劉伯溫呈上最後一道菜── 一盤豆腐和一盤蔥,朱元璋不明所以,劉便解說:「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第二天,朱元璋上朝時便把誣告劉伯溫的貪官處死,後來百姓為了紀念劉伯溫的清廉,便會在冬至時吃豆腐,祈求「逗富」與「長旺」。

第六道|赤豆糯米飯
在《荊楚歲時記》中,相傳共工氏的兒子不求上進且作惡多端,在冬至當天死去,之後更化為疫鬼,繼續殘害百姓。疫鬼生前最怕赤豆, 人們便在其死忌冬至當天煮赤豆糯米飯,以驅避疫鬼。

其實,不論是哪一個傳說,內容也是祈求自己與家人的平安、健康和團圓。在今天的香港,也祝願大家能與家人團圓共享天倫;即使分隔兩地,亦能早日團聚,吃一頓溫暖的冬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