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派保育之必要】新世界UNESCO研討會 透露皇都戲院新元素
達70年歷史的皇都戲院,承載着香港數代人的歡樂回憶,亦印證了本地娛樂和電影產業的盛世時代,但90年代後逐漸息微至結業,近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及取得業權的新世界發展宣佈保育後,才再受關注。
新世界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昨天合辦「保育與創新研討會 2023─創意前瞻 歷史建築的蛻變與重生」,UNESCO曼谷辦事處文化部門主任景峰指,不少古蹟屬私人物業,故一直推動私營機構保育,又提出隨著社會變遷,保育不能只保留建築物,應考慮加入可持續發展的新元素,令古蹟的保育,可持續對整個城市有裨益。
在研討會中,不同中外專家都分享其項目如何達致可持續發展,在古蹟保育及社會、商業效益達致平衡,如英國建築師Geoff Rich分享倫敦逾百年歷史的亞歷山大宮東庭的保育,如何把內裡的劇院演化成當紅歌手的演唱會熱點;清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張杰講述景德鎮彭家弄項目,如何把千年古鎮,打造成文化旅遊勝地。
皇都戲院亦為研討會主題之一,香港列入歷史建築的戲院只有三間,包括油麻地戲院、長洲戲院及皇都戲院,獲譽為大會堂前身的皇都更是規模最大。新世界負責皇都項目的團隊分享過去三年工作,坦言因多番改建,足足用三年時間勘察,找到不少塵封遺跡,包括現今罕有的手動載客電梯及舊座椅組件等。
同時團隊一直搜集皇都過去70年的歷史資料,包括當年開業早期曾舉辦的國際級文藝表演、位處「小上海」北角的營業歷程、曾到訪皇都的人士口述歷史等,旨在融古匯今,令復修保育後的皇都戲院,可以全新面貌回歸。而團隊將復修皇都的劇院部分,並將如當年皇都開業時,為香港注入表演新元素,屆時會引入破天荒的文藝表演,讓皇都戲院可重生為香港的國際文化地標,同時讓皇都亦可持續發展。
相關文章
【重新想像域多利監獄】沉浸式域多利監獄體驗展《數碼熒房》 5大AR擴增實境遊歷大館
很久以前,香港的監獄是男女同囚,而且沒有把重犯與一般犯人分囚,直至1841年英國政府參考了美國費城東州教養所的監獄設計,興建了亞洲首座以「放射式」設計的監獄–域多利監獄,即以中心點分別左右延伸南北兩座監倉,並開始按性別、國籍及犯罪嚴重程度來進行囚禁。後來,日本亦有派建築師來港勘察,可見這座監獄對亞洲後代監獄興建的深遠影響。今天,雖然這座放射式監獄已成歷史,只留下部分建築,為了讓大家以建築、設計和歷史角度去欣賞它對香港發展的影響,大館邀請了新媒體藝術家曲淵澈和吳子昆共同創作全長30分鐘的沉浸式影像體驗《數碼熒房》,觀眾可以不一樣的方式感受並打破對監獄的既定印象。 觀眾首先走進F倉展室,觀看全長30分鐘的沉浸式錄像作品 — 監獄被分拆成放射線條,帶領觀眾的視覺穿梭監獄每個角落,然後再進入囚房、廚房、操場等,再配合不同生活的聲音配樂,加強大家對監獄生活的想像。。而觀眾也可以一邊觀看,一邊與不同場景互動,趣味倍增。在嚴肅的監獄,藝術家為大家製造了小驚喜,螢幕上不時出現小貓咪,考考觀眾眼力。 《數碼熒房》第二部分就包括五個擴增實境(AR),分別在監獄操場、囚室、監獄邊界和派藥房。以前的囚犯需要排隊向獄卒領取精神科藥物,參觀者可以透過AR,感受囚犯們當時的生活。 大館希望藉著數碼科技,重新想像及演繹香港的歷史建築,把它們的演化過程呈現觀眾眼前,揭示這些建築背後的理念,從而令觀眾更深入認識大館的文化古蹟背後的價值。 大館「數碼熒房」展覽 日期:2月17日至3月16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7時,每30分鐘一場,最後一場為6時30分 地點:大館F倉展室
【城市出走】香港街道與建築 一次寫生與攝影之旅
香港雖然是一座小小的城市,不同角落也有獨特的風味,太子、深水埗可以看到香港的土根生活、港島一帶則看到英國殖民的影子,你有花時間好好細看嗎?今個週末,建築署舉辦了「城市寫生」工作坊,大家可以用不一樣的遊歷方式出走香港,利用手下的畫筆繪下自己心中獨一無二的香港。此外,這個工作坊還有專人指導,不論是大人小朋友也適合參加。 另外,喜歡攝影的朋友也不要錯過「疊影香港」城市留影活動,參加者可以領取一套9款印有不同年代的香港地標明信片,然後親身再到相片的地方一遊,再舉起明信片與實景合照,上載至社交媒體再標籤#公共建築25載、#PublicArchitecture25A,便可以讓更多人看到香港的不同面貌。 「城市寫生」工作坊(一) 日期:2月18日 時間:下午2時至4時45分 集合地點:港鐵中環站K出口 繪畫景點:展城館 「城市寫生」工作坊(二) 日期:2月19日 時間:下午2時至4時45分 集合地點:港鐵中環站K出口 繪畫景點:香港大會堂 明信片領取點:香港大會堂、展城館、元創方、綠在灣仔
【樂在.土瓜灣】漫遊.尋找土瓜灣文創地 創意市集、尋寶天堂、設計工作坊
香港十八區有不同的特色與面貌,隨着屯馬線開通,我們能更方便探索不同社區--土瓜灣。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舊式工廠,因為便宜的租金吸引創作者聚集,像是《正義迴廊》導演何爵天為董事成員之一的電影文化中心、曾經在土瓜灣留下汗毛的My Little Airport,更留下《土瓜灣情歌》一曲等,可見土瓜灣孕育了不少文創、音樂、電影和藝術的好作品和創作者。由今個月11月23日至12月10日,香港設計中心設計營商周城區活動與土瓜灣藝術工作者建立的「樂在製造」協辦青年旅社床位市集、設計工作坊至城市舊物展覽,一起最貼地的感受香港的創作土壤。做一日土瓜灣背包客 香港有不少背包客棧坐落於民生社區,其中一間是位於土瓜灣的「麻雀客棧」。客棧老闆娘在土瓜灣土生土長,十分熟悉區內生態,她發現,香港應有盡有,唯獨欠缺一個讓旅人聚集的休息點:「希望背包客可以在這裏遇上旅伴相約共遊,也希望他們能體驗到香港的人和事。」在城區活動裏,麻雀客棧亦會協辦「樂在(用手手)做_市集」,檔主會在床位擺攤和展示商品,參觀市集的人也可以體驗一天背包客,既能欣賞不同的文創小物,也能和檔主、遊人聊天交流,感受人與人之間久違的溫度交流。朝花「夕拾」土瓜灣 人總喜歡懷緬舊時,而土瓜灣舊物店「夕拾」則收藏了海量舊物,讓我們賭物思人,以物憶舊史。收集舊物,總需要一點緣份,店主在準備展覽的其中一個晚上,在土瓜灣街頭遇上一個正推着一車舊物的婆婆,在幫忙之際發現車上有毛筆練字紙,才得知十三街有一老店結業,便決定把婆婆手推車上的物件全數收購,成功留下一些記載着土瓜灣歷史的舊物。此外,老土瓜灣亦有很多獨立電影院,在「夕拾」亦可看到不同的舊戲飛、戲橋等,在支持今天的香港電影之時,也是重新認識舊有文化的好時機。有趣的是,原來土瓜灣現址工聯會辦公室的前身是明月戲院,電影院專門放映色情電影,你又知道這些地區小故事嗎? 懂得欣賞便是寶,我們又懂得欣賞土瓜灣,以至自己居住地區的獨特之處嗎?來「Re:trace 2.0 展覽」發掘吧!樂在做.工作坊 土瓜灣的地區文創團隊「樂在製造」很關注當區發展,亦深明要為設計和藝術帶出背後的經濟價值,才能讓文創產業得以自給自足,長久發展下去。在這次城區活動中,「樂在製造」除了協辦不同活動外,他們同時亦在工作室舉辦多場工作坊活動,如木機械摺臂和生活小誌,讓參與者在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和創作者的引導下,可以嘗試不同形式的探索和創作,同時和社會進行有機的互動。 樂在做_萬物復刻 日期:2022年11月23日 時間:7pm至9.30pm 地點:樂在製造 樂在(用手手)做_市集(麻雀客棧協辦) 日期:2022年11月26至27日 時間:12pm至7pm 地點:麻雀客棧(土瓜灣北帝街10-16號一樓) 器物共生工作坊 日期:2022年12月3日及12月10日 時間:2pm至4pm;4.30pm至6.30pm 地點:樂在製造(土瓜灣下鄉道95-97號安樂工廠大廈C座9樓) 生活小誌工作坊 日期:2022年12月4日 時間:2pm至4pm;4.30pm至6.30pm 地點:樂在製造(土瓜灣下鄉道95-97號安樂工廠大廈C座9樓) Re:trace 2.0 展覽 日期:2022年11月26日至12月10日(逢星期二休息) 時間:11pm至7pm 地點:夕拾(土瓜灣九龍城道88-90號安樂工廠大廈A座9樓) 所有活動詳情:http://bitly.ws/wVTp
【周圍貢】西貢有段故 導賞團從地區設計發掘歷史人與事
疫情數年,你有好好把握機會探索香港每一道風景嗎?西貢,這個土地面積是九龍約2.9倍的後花園,承載香港很多歷史與文化--西貢明初時期是外國來貢的船泊點以及抗日戰爭時東江游擊隊的活躍地。由香港設計文化協會及Bottoms Up Communication Limited主辦的設計營商周城區活動周圍「貢」,將會在11月26日至12月18日期間舉辦多項由「設計」出發的活動,帶大家深入淺出走訪西貢,享受不一樣的出走之旅! 天后與關公 在市中心大街,天后古廟和協天宮(又稱關帝古廟),雖然並非同時建成,但大小一樣,相鄰緊接,從民俗宗教來看其實並不常見,但因為西貢臨近海邊又有多條村落,所以既需要天后娘娘保佑出海安全,也祈求得到關公守護各村利益,才會出現兩座主廟。從天后廟看西貢城市設計 然而,因為城市發展的變遷,天后廟被搬離海邊,對於傳統漁民而言則是一個大忌。直至2003年沙士後,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期望發展本土經濟,便以西貢作為試點,由建築署前高級建築師馮永基教授負責。馮教授居於西貢多年,對該地區的文化和歷史的認識較深,認為西貢需要城市設計(Urban Design):「我們有城市規劃(Urban Planning),即按人口計算所需要的設施數量,但沒有設計一個地方去聚集市民。」 結合廟宇在西貢的傳統作用,以及廣場聚集市民的概念,馮教授將廟前的停車場,改建成前園;另外興建了5個銅鐘從天后廟成一直線至海邊,串連成視覺走廊(Visual Corridor)外,也寓意用鐘聲引領天后到海邊。這5個銅鐘雖然是仿古鐘,但馮教授相信,只要做得認真,便永遠有效:「代表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西貢人的紙船公園 西貢海濱公園(又稱紙船公園)的地標--水池中的紙船,也是出自馮教授之手。他解釋,七、八十年代成長的香港人童年時會放紙船,而西貢從古至今也是漁港,故結合兩者,將紙船船身變成歷史書,記錄西貢的歷史:「當時在圖書館找報紙,了解到日軍佔領香港期間,西貢是東江縱隊抗日的最主要基地的一段歷史。」 此外,大家有留意到水池是沒有圍欄的嗎?如果願意花一整天坐着放空,靜靜細看西貢的人與事,或許還可以遇上牛群到公園飲水呢! 假日周圍貢 這次「周圍貢」行程,主辦單位安排了「西貢社區歷史文化探索行」、「深灣養殖魚排導賞及延伸創作」、「關帝天后文化產品設計分享及植物守護神工作坊」、「香薰創作工作坊」及「醜食美饌工作坊」,參加者可以透過不同活動,一起想像、思考、展望及創造西貢的未來。 西貢社區歷史文化探索行(共四次導賞團) 第一次導賞團(由前建築署高級建築師馮永基教授及西貢地區組織「貢想」領團) 日期:2022年11月27日 時間:10.30am至12pm 地點:西貢關帝及天后廟集合 第二、三、四次導賞團(由西貢地區組織「貢想」領團) 日期:2022年12月4日、12月11日、12月18日 時間:2.30pm至4pm 地點:西貢關帝及天后廟集合 西貢深灣養殖魚排導賞及延伸創作(西貢深灣養殖魚排、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協辦) 日期:2022年11月26日 時間:10.30am至12.30pm;2.30至4.30pm 地點:西貢黃石碼頭集合 關帝天后文化產品設計分享及植物守護神工作坊 日期:2022年11月26日 時間:11am至12.30pm 地點:西貢公立學校(普通道30號) 香薰創作工作坊(BeCandle協辦) 日期:2022年11月27日 時間:2pm至3pm 地點:西貢萬年街102號地下 醜食美饌工作坊 日期:2022年11月27日 時間:3pm至5pm 地點:西貢「原井會」(大涌口55號) **備注:所有活動費用全免,但參加人士需提前報名,並繳交$200保證金,活動當天將以現金退還保證金。 詳情:http://bitly.ws/wMuz 銅鐘設計圖及西貢牛牛照片由馮教授提供。
【未去過都睇過!】海鮮舫終成回憶 華麗裝潢成電影熱門場景
已停業兩年、一直停靠在深灣的珍寶海鮮舫無人接手營運或活化,最終落得要離鄉別井的結局。臨別前,廚房船更入水傾倒,有人說是珍寶海鮮舫不忍離開,欲「生於斯,死於斯」。海鮮舫一直是香港其中一個獨特地標,但終局既定,我們無法再親臨氣勢磅礡的海上皇宮一睹風采,或許只能靠收錄了海鮮舫不同面貌的電影,懷緬它舊日的美好光景。 最經典的不得不提周星馳電影《食神》的「終局之戰」,由周星馳飾演的史提芬周於最後一刻,從接駁船一躍而上海鮮舫參加食神大賽,煮出「黯然銷魂飯」感動玉皇大帝,更領悟到「只要用心,人人皆能做食神」的真諦,最終勝出比賽。往日在海鮮舫上,只需五十元就可換上古裝,坐上當時由家燕媽媽飾演的味公主所坐的龍椅留倩影。 卧底港產片始祖《無間道II》亦能找到海鮮舫蹤跡,吳鎮宇飾演政協候選人的倪永孝到海鮮舫出席勞工體育會的回歸晚宴,因為配合情節,珍寶海鮮舫上掛上「慶祝回歸」以及洋紫荊的燈牌,當倪永孝心想終可一躍上流,卻在盛大的宴會上,在眾人面前被捕,這一幕正正是在海鮮舫上發生。 珍寶海鮮舫亦是不少動作片的常客!李小龍遺作、荷里活電影《龍爭虎鬥》中,一向金碧輝煌的海鮮舫,於電影中成為反派的宮殿!反派在宮殿中盡享奢華、並與李小龍於玻璃密室內打鬥的一幕,便發生在珍寶海鮮舫。該場精彩絕倫的打鬥戲,成為全片高潮,更是李小龍的經典電影場面之一! 其實採用珍寶海鮮舫作場景又豈止港產片?你可能不知道在蜘蛛俠系列電影中,有唯一一套電影是以香港作背景,那便是1981年上映的《蜘蛛俠:龍之挑戰》。《蜘蛛俠:龍之挑戰》講述蜘蛛俠在香港對戰「古惑仔」,電影中不單止出現了珍寶海鮮舫,更出現了各種香港名勝地標,如電車、渡輪、黃大仙廟、康樂大廈、啟德機場,將香港的旅遊景點一一收錄於一套英雄電影中。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哥斯拉系列電影中的《哥斯拉完結篇之世紀必殺陣哥斯拉vs戴斯特洛伊亞》 的開場中,片頭講述下落不明哥斯拉突然在香港出現,到處大肆破壞後離去。當中就出現了哥斯拉口吐紅色火光,破壞珍寶海鮮舫的鏡頭,相信只是在電影中才能看到這些特效。 看來不論是在香港人或外國人的眼中,在五十至八十年代,珍寶海鮮舫有著標誌性的地位。或許你未必上過去食海鮮(筆者自己也沒有試過呢!),但相信大家對以上電影片段不會陌生。未能趕及其結業前一嚐實在可惜,唯有多看幾遍電影,拼湊出我心中的珍寶海鮮舫。
【我覺得呢幢轉角洋樓相當有可疑】地下日軍食堂 天台情報基地 集抗日歷史與建築價值 彌敦道190號面臨清拆
香港經歷「三年零八個月」期間,這幢座落於彌敦道與柯士甸道交界的轉角洋樓,地下的餐室被日軍佔用作民政官員用膳的地方,但同一時間在天台,屋主兩名兒子卻冒著生命危險,觀察日軍船隻活動,向英軍服務團提供情報,更以居所作為基地,協助製造無線電發報器,犧牲性命保衛香港,換來最終勝利。記載着這段抗日事跡的彌敦道190號,是三級歷史建築,去年年中,拆卸圖則獲批的消息公開,令這座一直並未太受公眾關注的建築,瞬間成為保育議題。有保育人士組成研究團隊,翻查大量歷史文獻,並訪問了首任屋主劉松娣女士的後人陳燕萍女士及其女兒Amy,進行口述歷史,種種新的資料印證190號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促請古蹟辦將其評級改為一級歷史建築,予以保留。 彌敦道190 號除了充滿歷史價值,建築也充滿特色。它在1932 年至1937 年間建成,屬戰前洋樓,也是尖沙咀唯一擁有騎樓柱的戰前洋樓,以及全港僅存三座有多層長廊露台的直角轉角戰前樓宇之一,實屬罕有。它的外觀混合兩種建築風格,具香港建築特色,而內部空間使用上近似華南地區的店屋; 面向彌敦道的正立面,採用20 至30 年代歐美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設計。建築正立面頂的三角形山牆,以及兩端柱身堆疊的直紋飾,為裝飾藝術風格最為標誌性的特徵,是戰前香港民間建築緊貼國際建築潮流的憑證;至於面向柯士甸道的側立面,則以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元素修飾,包括長廊露台欄杆的通花圓紋、露台的頂與底及開往露台的門與窗框的花線裝飾。 研究團隊由活現香港與考城學社創辦人何尚衡、保育建築師龍文菁、二戰歷史學者蔡耀倫組成,他們發表的《彌敦道190號文物價值評估報告》就指出,彌敦道190 號見證了日佔時期日本軍政府於香港的戰略部署,其地理位置與日軍在九龍的勢力分佈和生活密不可分。而建築也是香港與九龍僅存二十多幢位處街角的戰前唐樓與洋樓之一,歷二次世界大戰戰禍和急速城市發展而保存狀況良好,彌足珍貴。業主大生地產回應傳媒查詢時就表示,正與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及古物古蹟辦事處,就彌敦道190號的寓保育於發展方案進行商討。 圖片來源 // @活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