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角落】一年一度維港暢泳 和煦陽光下的笑臉與歡樂
上周立冬剛至,天氣轉涼,但今日一早維港兩岸氣氛熾熱。
在1906年首辦「維港渡海泳」,是香港每年入秋的一項盛事,直至1978年的最後一屆賽事,每年都吸引大量市民在兩岸圍觀打氣。2011年,「新世界維港泳」復辦,延續了這項具歷史份量的活動。
游着這條全場1.8公里的路線,映入眼簾的是香港維港引人入勝的天際線。天公造美,今日天氣不錯,有首次參加維港泳的泳手說,入水前氣氛很好,兩旁的叔叔阿姨主動向她擊掌,又拍手歡呼大叫加油,讓她充滿力量。
渡過維港,一般市民會選擇搭天星小輪,每年卻只有這麼的一次機會,讓泳手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游過對岸。完成賽事,代表的是一顆不放棄的信念。
今年除了維港泳,主辦方更破天荒新增了一個「海上遊樂場」。在兩艘大躉船上,承載着無限的快樂——有小朋友結識新朋友,玩得忘形的笑、有慈父被女兒可愛的臉蛋逗樂了的笑、又有工作人員樂在其中的笑⋯⋯
這一張張笑臉,是大家久違了的嗎?
攝影: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相關文章
【香港角落】彩虹邨要拆了?! 重溫屋邨一幕幕屋邨曬衫掛被畫面
究竟香港有多少事物,正在一點一滴地消逝? 近日各大傳媒都引述消息指,政府將會清拆樓齡60年的彩虹邨。她的籃球場及七彩繽紛的外牆,讓彩虹邨成為了不少本地居民及外地遊客的打卡勝地。 在這個旅遊熱點,入面的居民依舊掛衫、依舊曬被、依舊平凡地生活着。不過,這些屋邨影像,或許隨着各大翻新計劃,又或者市民的生活習慣逐漸改變,而變得買少見少。 趁這些畫面仍在,不如讓我們跟着攝影師Jimmi的鏡頭,逐格重溫。 攝影師:@Groundhooo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 #風景 #曬被 #晾衫 #香港風景 #香港好去處 #本地遊 #discoverhongkong #explorehongkong #streetsnap #streetart
【香港角落】去新光戲院,瘋狂地尋一個未知答案
位於北角英皇道的新光戲院,從來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平日未必勾起大家的記憶或興趣,但有兩個日子,她便會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一是傳來新光要收樓/重建/清拆;二是李居明的獵奇劇目公演。 粵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老土」的東西。2019年首度公演的《粵劇特朗普》,彷如平地一聲雷。架空兼「穿越」的歷史情節,讓不少年輕人都抱着食明將的心態撲飛。睇大戲頓時變成熱話。 上星期,另一套李居明的話題作《小平你好》公演。未開場前,不少老人家已在大型海報前打卡留念。然而神奇地,入場後放看觀眾席,竟也有約一成都是年輕一輩。30多歲,從事廣告業的Ryan是首次看粵劇,說是被新穎的呈現手法吸引而購票入場:「屋企人有玩粵劇,佢哋都會話有飛呀,叫我去睇,但我都無乜理,因為覺得未必啱睇。但覺得呢套好似打破傳統,就算覺得悶,當舞台劇睇應該都OK。」 戰戰兢兢入場,本以為整件事非常胡鬧,怎料過程比想像中容易入口。除了因為李居明在劇本加了不少(中老年人口味的)幽默台詞、雖然衝突但不突兀的西洋音樂crossover外,也因情節內亦包含讓武師顯功架的「打鬥」場面,看得大家精神為之一振,尤其長者們更是掌聲連連。場刊又寫道,劇目根據真實加野史以「戲劇性方式」呈現,「時空略有扭轉,戲劇必有誇張」。李居明希望觀眾能藉由此劇對中國近代史加深認識,的確,不少人都在中場休息翻看場刊,包括筆者都十分好奇,忍不住Google翻查史實。 李居明宣布,業主告知他不會近期內拆卸新光戲院,他亦隨即要求續租,又希望繼續創作出一些「新啲」的粵劇讓大家欣賞,姑勿論李居明在藝術層面上,《小平你好》是否一齣好劇目,大家又是否只以「恥笑」心態入場,反正不變的事實是,這三晚的年輕觀眾,都因為這些創新的劇目,首度踏足新光,看完了一齣粵劇表演。 英皇道上的一個紅色的「新光戲院」霓虹燈牌,照亮了不少粵劇迷的心。粵劇究竟還能走多遠?想要傳承下去,單靠這些創新劇目真的就可以了?一位不願具名的婆婆對筆者說:「希望傳承俾後生仔啦,粵劇紅伶要有接班人,觀眾都要有接班人㗎嘛」。這些夜晚,不論台前幕後,還是觀眾,都經歷了一場場瘋狂的實驗。答案是甚麼?無人知曉,但只要大家保有一顆願意尋覓答案的心,便已經足矣。 今日,讓ACOO帶你遊走一趟新光戲院,感受這裏的故事。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攝影: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只要有心 每個地方都可以用來曬被晾衫?
香港地少人多,市民早早便很懂得活用各種空間,例如聞名中外的「公共空間掛衫」便是一例。只要有心,每個地方都可以用來曬被晾衫。 攝影師Jimmi捕捉我城的晾衫畫面,意外拼湊出一個個有特色而富有趣味的景象。在你眼中看來,這些或許只是師奶霸佔公共空間,但換個角度,或許也顯示出一個個民間智慧,甚至也是一處獨特的風景? 你居住之處又有否類似的曬被曬衫畫面?留言與我們分享吧!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街頭的草根戰車
論街頭風景,手推車仔應該也算是本地特色之一,老人們總會推着一大車紙皮、回收物,前往某個神秘的目的地。你們有否仔細留意過這些征戰街頭的車仔嗎?攝影師Eddie Chow捕捉了不同款式的車仔,有不經意的繩結藝術、添上香港特色的紅白藍袋,又有讓人產生錯視的海報。手推車搖身一變,從草根的代表躍成逗趣的畫面。的確,藝術可以高深莫測,也可以如此貼地。 香港曾被人形容為「文化沙漠」,但只要細心觀察社區,或許處處都是驚喜,只欠你的發現。 攝影:Eddie Chow @sharing.fotografie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在九龍三村的毛孩地膽
在一連三星期的風雨中,一起用眼睛探索了香港三條即將重建的古舊村落,今個星期就用可愛的村中毛孩來轉換心情,看看那可愛又無辜的眼神! |貓 在村落的貓咪,有些是放養的,有些則是關在家裏。茶果嶺村「德記棧士多」老闆娘馬太的貓咪則是需要成長才能出去蹓躂,小貓都需要被關在籠子裏,她解釋:「這裏有很多流浪狗,還太小會被咬死。」嗯,為了那軟綿綿脆弱生命的安全,你們還是乖乖留在籠裏吧! 被放養或流浪的村貓都十分神出鬼沒,好似有哪個目的地正在前往一樣。不過,並不是所有貓咪都很親人,有些始終與人保持距離,有些則是老神在在的半躺納涼,有些看到人便一縷煙夾着尾巴逃走。 |狗 村狗感覺已經很惡,因為他們的任務就是要保家衛村,只聞陌生人的腳步聲,已起勢的怒吠。在這之中,有一家人中門大開,裏頭的一隻法鬥發現外來者,彼此互相對望,然後牠緩緩的爬起來走到門前,好奇的側頭觀察着,好不可愛! 走着走着,有一個好心的伯伯提醒:「你們想拍全景的話,千萬不要走到山上,那邊的狗很惡呢!」沒有問題,外來者未經主人同意,當然不能擅闖別人的地盤,Respect🫡! 如果你們假日也想到九龍三村逛逛,記得對村內的居屋、動物和一草一木保持尊重、禮貌,不要因為自己的快樂而打擾到別人呢! 攝影師:Andrew (@andrew_bangcha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九龍三村——獅子山下 時空停頓竹園聯合村
從黃大仙地鐵站踏出,拐一個彎,在多幢高樓住宅中間,有一個遺世獨立的小寮屋村。這個村落被一棵又一棵盤根錯節的老樹包圍,彷彿是一處時光停頓了的地帶。這裏是九龍三村的最後一站——竹園聯合村。 竹園聯合村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村代表李先生憶述,其曾祖父早於1898年前在此地定居,直到他已經是第四代居民。村內有不少建築的外牆都以花崗岩建成,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廣隆安」染布廠舊址。李先生說:「小時候鄰里關係很好,會守望相助,外面有間大木屋,以前會一齊玩。一場大火後,很多朋友都上樓了」。李先生還保存起祖父的手繪地圖複印本,描繪著這片土地舊日的模樣。 在村入口旁一間已停業的士多鐵閘,投射出的微弱光線。此刻旁邊傳來了收音機的播出的粵曲音樂,隨著音樂聲走過去,80歲勞伯伯旁邊一所小斗室內在整理著堆放得滿滿的元寶蠟燭香。伯伯年輕時因工傷斷了一隻手,後一直在黃大仙廟以販售元寶蠟燭為生。為方便出入,他在竹園聯合村租了這個小房間,存放貨物,偶爾亦會在這裏留宿。這裏的村民都會特別經常光顧他,「我做咗50年啦。賣到就繼續賣,之後如果無畀返個地方我,我都唔做啦。」 再拐一個彎,在18號小巴站旁邊,陣陣牛雜香味撲鼻而來。每日新鮮烹調的牛雜、燒賣都是這檔「廣興車仔麵小食檔」的招牌菜。50多歲的員工何女士從20多歲開始便在這裏工作,見證著附近街坊成長;牛雜價錢也亦從兩元一串,演變到今日17元一串。原來一晃眼,便已是半輩子的時光。 村內環境談不上良好,放眼前望,不少鐵皮屋都被交雜錯亂的電線圍住,加上雜草叢生,道路狹窄,居民走路的時候都要小心翼翼的過。有村民說,時代要進步,收地上樓是必然的進程。 這條村歷史悠久,卻也如同香港大部分老事物一樣,敵不過時間的洗禮。上星期黃大仙暴雨水災為患,但願這片土地能在最後一段倒數時刻,一直安好。 攝影師:森林 撰文:@heidi.is.strong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