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香港話劇團
OASIS | 余拜仁:世界級廣東話音樂劇之育成
香港嘅文化界同演藝界近期有好多佳作出現,有啲喺戲院、有啲喺劇場,其中有一部本土原創音樂劇,歷經前後八年嘅醞釀同打磨,終於正正式式上到舞台同觀眾見面,不但有口皆碑,而且一票難求,加場之後仍然難以滿足異常熱烈嘅需求;一方面唔少睇過嘅觀眾都想二刷,甚至三刷四刷,另一方面口耳相傳之下,好多本身走漏眼、忙緊其他嘢,以至唔記得要買飛嘅觀眾都大嘆走寶,群起搶奪最後入場機會,最後只有十八場嘅幸運兒有得親身欣賞呢一套不論係編導演、曲詞唱、台燈聲等等台前幕後都交出100分成績嘅世界級香港劇場作品:《大狀王》。 音樂劇係全球流行嘅藝術及商業形式,兩大重鎮嘅美國紐約Broadway同英國倫敦West End,大小劇院林立,全都各具特色、全球觀眾著迷,日夜川流不息;仲記得喺倫敦留學期間,受惠於學生飛嘅恩澤,同埋偉大嘅「臨場散飛」票務系統,基本上每一套當時得令嘅音樂劇都有睇過,例如《歌聲魅影》、《孤星淚》、《Matilda》、《Wicked》等香港觀眾較為耳熟能詳作品,其國際巡演版本先後都嚟過香港,其他亦包括《Kinky Boots》、《Come From Away》同《Company》等等。剛巧其中一位當年都會穿梭West End劇院群嘅倫敦學友亦都係今次《大狀王》嘅座上客,大家完場後傾起都不約而同地讚嘆呢一個本土作品水準極高,絕對拍得上上述任何一套叱咤一時嘅世界級大作。 《大狀王》嘅好係全方位體現嘅:單單係第一幕<申冤>,喺大約20分鐘入面,不論係人物建立,抑或係情節鋪陳都相當紮實,主人翁方唐鏡以其驚世辯才橫行公堂,多行不義卻無人能阻,同時亦已佈下懸念,原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然而音樂劇不同於傳統話劇,單係人物立體、情節豐富都唔足夠,創作團隊明顯亦都深明此道,於是乎喺呢一場公堂戲之上,就用上唔同嘅舞台調度手法,呈現包括百姓受人擺佈、狀師愚弄眾生等場面,非常奪目;當然,不得不提嘅仲有曲詞部分,短短一幕開場戲,音樂一再變奏,曲風之間嘅過渡自然流暢,歌詞不但有效推進劇情,而且用字生鬼有趣,既讓人聽到關鍵嘅資訊,又不失清裝劇嘅時代氛圍,每一個環節都見深厚功力,難怪首幕既終,現場即時掌聲雷動,人人皆極期待往後發展,雀躍之情籠罩整個劇院。 《大狀王》由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委約,並由自由空間聯同香港旗艦劇團香港話劇團聯合主辦及製作,台前幕後均係香港本地文化界嘅頂尖人才:作曲、編曲兼音樂總監高世章、作詞岑偉宗、編劇張飛帆、導演方俊杰、編排導演及編舞林俊浩、主演劉守正及鄭君熾等等喺;喺長達八年嘅創作歷程,克服咗唔同方面嘅困難同挑戰,最終交出一份令人引以為傲嘅功課,實在可喜,然而一個咁優秀嘅作品只演十八場,同時又好可惜,據知有關方面都聽到坊間包括加場,以至長做嘅聲音,期望盡快會有消息,以饗廣大同好。
【余拜仁】:《往大馬士革之路》:在壓迫下的掙扎與對抗
你有無聽過「大馬士革」?前往「大馬士革」的路又是如何?上月底去到香港大會堂圖書館借書,見到外牆掛起大型海報,在泥黃色主色調中見到多個熟悉面孔:資深演員辛偉強、蘇玉華及胡美儀,前者專注舞台演出,後兩者橫跨影視媒界,細看之下發現這是香港話劇團新作宣傳品,劇名是《往大馬士革之路》(Road to Damascus);基於演員陣容的吸引力、出於作品名稱的距離感,在回家路上立即搜尋一下,發現很多令人更感興趣的東西:劇作由被譽為現代戲劇創始人之一的奧古斯特.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寫成,香港話劇團前藝術總監兼桂冠導演毛俊輝則擔任改編及導演,如此的編、導、演組合,著實令人期待。 《往大馬士革之路》聚焦於一名男子的人生,他似乎才情洋溢,卻對世界諸多不滿;他看來知情識趣,卻也無親無故,他毅然展開一場探索旅程,經歷與命運、親情、愛情、信仰,以至社會的掙扎、角力,最終尋找到面對自我的出路;傳統的戲劇作品,包括話劇團過去上演過的不少劇作,往往聚焦於人物關係、情節結構、因果連繫等等,《往大馬士革之路》卻一反傳統,主人翁沒有明確的身分來歷,甚至無名無姓,在大約兩小時的時間,觀眾不會見到由衝突帶動的劇情,相反,場景往往是以中心人物的主觀視點察看外在世界及內在自我,以至是呈現其心理上、精神上的發展及變化,這些都是《往大馬士革之路》的特色。 戲劇發展道路上有著不同的流派,各有各的信念想法、各有各的美學追求,其中表現主義著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及心路歷程,常見手法包括視覺及聽覺等外化演繹,於是觀眾有機會見到、聽到中心人物腦海中、心房內的世界,相反客觀事物的描述、邏輯井然的對話,則往往來自於自然主義。生於瑞典的史特林堡既是劇作家,又是詩人、畫家、攝影師,以至漢學家,創作早期寫過不少反映社會問題的作品,深刻揭露當地社會種種問題,在其創作旅程的前期,他都主要運用自然主義手法,至後期才轉向表現主義手法,《往大馬士革之路》則正正是他轉型後的首部作品。 香港觀眾對瑞典劇作不算太過熟悉,史特林堡在港亦不屬於知名度太高的戲劇大師,那麼製作《往大馬士革之路》的用意又是什麼呢?行內人尊稱為「毛Sir」的毛俊輝相信,傳統經典有其固有價值,同時重新創造則更有助彰顯其影響力,除此之外,毛Sir更看中此劇作深深挖掘人類內在自我價值的用心,期望以此回應眼下遭受物質力量大力操控的社會,並且進一步尋找更美好的世界,「應該是少一份哀傷,多一份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