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游大東

對張國榮、梅艷芳,你有甚麼印象嗎? 不管是老中青三代香港人,聽在耳裏說在口裏都是美談,豈有這麼神奇的事!今年是第一屆「香港流行文化節」,開幕節目是昨晚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的「趙增熹x李幸倪x《金枝玉葉 2》」,為《金枝玉葉》系列製作電影配樂的著名音樂監製趙增熹及新生代歌手李幸倪(Gin Lee),一起重新演繹張國榮和梅艷芳的傳奇作品,包括《當年情》、《胭脂扣》、《今生今世》及《女人心》。之後,再放映《金枝玉葉2》,讓香港人在二人離世20周年的時刻,聚首一堂重溫80年代流行文化,並看看世代交替的傳承,繼續欣賞過去、撐起當代! 文:Hoiyan|攝:Mak 樂壇溫暖血淚史 「哥哥和梅姐的生命走過很多崎嶇的路,他們堅毅不屈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曾與張國榮及梅艷芳合作的趙增熹憶述在華星唱片的過往,指二人照顧後輩如親弟妹:「我結婚全屋電器也是梅姐送,Leslie偶爾會把新衣或只穿過一次的衣服送給我。」不少歌手、演員也分享過他們的故事,趙增熹說:「兩個也是捱出來,所以對於身邊正在捱的人很照顧。」 過去現在 一傳一接 香港電視節目導賞員游大東分析80年代樂壇背景:「60、70年代是鋪墊,加上哥哥和梅姐的個人魅力,他們才可以紅遍亞洲。」他直接下了注解,正是過去造就了現在,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每個人也是托前人的福,也有義務為後人努力,這就是所謂的傳承。 從前的流行文化,並不代表過時,因為它的內涵和精神也是雋永的。「他們站得很前,會試很多新類型的音樂。」趙增熹說,張國榮曾挑戰不同種類的快歌,而梅艷芳更有「百變天后」美譽,從不為形象設限:「而且每個形象也能handle到。」或許,我們總是會害怕踏出舒適圈,但借鑒兩位傳奇,似乎不斷挑戰,才能找到更好的自己。 來到今天,不少大前輩也喜歡提攜後輩,一起夾歌玩音樂,游大東說:「Sam Hui(許冠傑)剛剛在紅館開演唱會,找了林家謙、Serrini做嘉賓,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傳承。」廣東歌誕生超過50年,香港樂壇正以自己的步伐和節奏,穩步前進。 留下的影響 電台DJ及綜藝節目主持人阿正是昨晚活動司儀,身為90後的她,只能趕上張國榮及梅艷芳輝煌時代的尾班車,阿正說:「他們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大膽、破格。」正如趙增熹所說,兩位的前衛和敢於嘗試,絕對是新生代演員及歌手最該參考的心態。阿正以張國榮和梅艷芳的造型為例,既能型格、斯文,也可冶艷,她說:「這是很大的提醒,不要在固有框架下固步自封。」 對於阿正而言,近年香港電影行業百花齊放,即使在疫情之下仍冒出很多新演員、新導演和不同類型的片種,她開玩笑道:「有電影找我去演,其實都係一個很大膽的挑戰。」的確,現在的市場有更大空間和更多機會,YouTuber、influencers或是不同界別的演藝人士,只要時刻準備好自己,總會等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劇本,正如阿正期許:「大家也有機會把電影發揚光大!」 關於傳承,樂迷這樣說…… 如果認為入場的都是較年長觀眾,那麼你便猜錯了!昨晚觀眾不乏相當年輕的90尾、00後,即使是稍有年紀的觀眾,他們也沒有新不如舊的心態,反而很是支持樂壇新人,來聽聽他們是怎麼說的? 選秀節目參賽者Carson表示,自己對音樂比較有興趣,對於樂壇前輩的音樂作品較為熟悉:「希望今次能了解他們在電影上的成就。」而與他結伴一起前來的電競主播賽評、實況主月巴女子HeiHei則對兩位巨星的實力感到敬佩:「當時科技沒現在先進,調音也是,所以唱現場對歌手的要求很高。」 「Gin Lee的唱功非常好,絕對有資格唱出兩位巨星的經典歌曲。」70後的小寶是李幸倪國際歌迷會成員,對於兩代音樂人的傳承,他認為兩代均對樂壇作出很多貢獻:「其實Gin Lee不是香港人,但她也代表香港做很多演出,所以很欣賞她。」Tiffany與小寶年齡相差數十年,出生於00後的她透過父母認識到張國榮及梅艷芳,在她眼中Gin Lee與兩位巨星一樣會照顧後輩:「他們對音樂一樣認真,Gin Lee好提攜GiGi(炎明熹),這是很好的傳承,能令香港樂壇變得更好。」

張國榮   李幸倪   梅艷芳   ...

講起粵劇,從來都是這麼近那麼遠。 意思是,「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相信很多人都自細聽到大,卻未必能夠說出上述兩句歌詞,其實來自唐滌生創作的《帝女花之香夭》(仙鳳鳴劇團於1957年6月在銅鑼灣利舞臺首演),更不用說,有多少人真正買票入場看過這齣「任白戲寶」,甚至了解歌詞意思 ── 畢竟「睇大戲」令人想起的,只有傳統、老土、沉悶,就算熱愛研究文化如我,也會因為演出時間太長(多數三小時)、與整體觀影氣氛格格不入(買票入場者多為年長觀眾)、不諳舞台術語和表演方式,而選擇不接觸、不理解、不發問,將好奇心降至最低,結果漸漸變成「無感」。 唯一一次「睇大戲」,是2016年8月的事,當時與父親一起到尖沙咀文化中心大劇院看陳寶珠和梅雪詩領銜主演的《牡丹亭驚夢》,近距離感受過「寶珠姐」的風釆,才明白原來她的fans好比今天的「鏡粉」,瘋狂得很!一散場,就會有「成棚人」立即撲向台前跟偶像影相,演出期間又學會一些粵劇用語,譬如「花下句」並非站在花下講對白,跟「龍舟」和「二王」一樣是曲式分類,當然還有唐滌生筆下的華麗詞藻,語文造詣之高令人驚歎。 轉眼來到2022年10月,這段時間對戲曲的理解沒有加深,卻經常見到一張「家英哥」羅家英的廣告海報,細看之下,才知道這是宣傳他負責編演的粵劇《修羅殿》,海報的左上角有幾粒細小的字,寫着「小劇場戲曲節」(Black Box Chinese Opera Festival),心諗:乜Black Box(即黑箱劇場,Black Box Theater)唔係舞台劇先有嘅咩,又關戲曲、粵劇事?好奇心因此而起。 10月初的某個晚上,我來到尖沙咀戲曲中心的排練室,訪問「小劇場戲曲節」中負責編劇、導演、編曲《文廣探谷》的粵劇演員黃寶萱:到底「戲曲小劇場」是怎麼一回事?跟傳統戲曲演出有何不同?粵劇知識大門從此打開,忍不住講一次:我今日真係學咗好多嘢啊!

戲曲中心   游大東   粵劇   

如果說,他是在「垃圾」堆中長大的孩子,一點都不為過,但他卻為這個身分感到自豪,還鼓勵一些同樣有「儲物癮」的人,要繼續儲下去,因為「垃圾」終有一天會變成黃金!一起聽聽他的故事。 #儲嘢成癮 #點廢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