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月老

無獨有偶,最近剛好就有幾部小說改編電影。許鞍華第三度改編張愛玲的名著《第一爐香》,濱口龍介改編村上春樹而且摘下康城影展最佳編劇的《Drive My Car》,鄭保瑞改編中國作家雷米懸疑小說的《智齒》。台灣著名作家兼導演九把刀的《月老》則特別一點,是他自己改編自己的原著小說。 寫而優則導的作家們,幾乎都會嘗試將自己的著作親自改編成電影,九把刀也不例外。但《月老》跟十年前一舉成名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很不同,電影於原著小說情節以外,添加了許多新內容,比例上接近半新半舊,改編幅度挺大,因此不妨視為一部跟原著小說相隔廿年的增訂版電影。 十年人事幾番新,九把刀從《那些年》成功轉型做了台灣當紅導演,卻又因為感情醜聞一落千丈,聲名掃地。他和《那些年》飾演「自己」的柯震東都在人生最春風得意的日子雙雙從高空墮下,陷入低潮。可能是這個原因,兩人像是成為一對命運共同體,到後來的《打噴嚏》和新作《月老》,柯震東都一直擔任著九把刀的御用男主角。 像我這些本已讀過原著,甚至算得上是童年回憶的觀眾,《月老》的電影版是一次讓人驚喜的改編。四十多歲的九把刀,慶幸沒打算將自己廿年前寫下的過期愛情故事原封不動搬上銀幕,電影一方面注入新元素,重構了原著並不完整的怪力亂神世界觀,將一部主打愛情奇幻的輕小說引導到因果輪迴的迷思,核心主題的轉移亦顯然對照了創作人本身的年齡與經歷際遇。而另一方面,電影似乎想盡量「忠於」原著,譬如那些「很九把刀」的搞怪、黃腔,各種無聊幼稚橋段都得以保留下來。九把刀有意在破舊創新的同時,留住年輕時自己的創作痕跡,但事實上是有點貪心,反而成為可圈可點的弊病。首先電影篇幅已稍為冗長,而且原著內容與新增的部份不搭調,前者輕鬆詼諧,後者則相對沉重,轉而探問生老病死、靈魂、善惡和救贖的宗教問題,明顯是兩段時期的創作,放在一起有點過量,亦過於跳躍混亂。除此以外,還有穿插其中的許多「老梗」,豐滿的視覺特效以至 MV 式的華麗過鏡,不是真的不好看,但整體氣氛卻因而變得飄忽,敘事焦點不清。有很多新的構思想放進去,但原有的部份又不捨得刪減。今天的我總是想著打敗昨天的我,但又下不了手將我殺死。自己改編自己原著的情況之下,難免會有這種弊端。 儘管在新舊之間顧此失彼,但九把刀藉著《月老》帶出的訊息並不含糊。十多年之後,他就把自己的作品改編成另外一個故事,紀念另外一些已經失去的人和事,以及愛犬。故事中,最後扮演了關鍵角色的愛犬阿魯,跟現實中陪伴著九把刀,直到幾年前因病過身的愛犬同名。關於那隻狗的戲份,無疑是真的太多了,甚至有些喧賓奪主,客觀上算是情節編排失當。但至少我能夠理解背後的用意。 《月老》確實有著許多顯而易見的毛病,是一部不夠圓滑,而且任性、無章法,充滿棱角的作品。跟九把刀本人的小說作品如出一轍,嚴格來說根本寫得不是特別好,時而文句不通,段落破碎,又總是不肯戒掉那些濫情裝酷的陋句,情節亂七八糟。看過九把刀的讀者都應該知道,他總是寫得很快,甚至快到經常寫了才算,衝動熱血,思慮不周,要說作為小說家/編劇的缺點應該可以一直數下去。 但想到有時心情低落,都會不顧身世狼吞虎嚥吃一堆杯麵炸雞,喝大杯裝奶昔,是沒什麼營養,也不特別美味,但它們是可以填補空虛的高熱量精神食糧。九把刀的小說便總是給我這種滿腹感,還記得《月老》是九把刀於網絡小說年代最早出版的實體小說,它就跟當時另一部姊妹作《紅線》仍然放在我的書櫃一角。過去幾年據說九把刀沉寂過後又再繼續寫小說,儘管我再沒有繼續成為他的長期讀者,但《月老》似乎告訴了像我這樣的老讀者,它還是缺點不少,不是 fine dining 那般精美絕倫的電影,都不是永遠沒營養。電影有話要說,畢竟九把刀仍然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 《月老》在香港上映前夕,獲得 11 項金馬獎提名,不遜於當年風頭一時無兩的《那些年》,成績甚至更好。但《月老》的景況跟曾經創下票房神話、眾望所歸的《那些年》不盡相同。行內行外都有人批評電影不夠好,不值得那麼多提名。如果你不至於那麼天真相信對人不對事,都可以想像這些負評不只對電影,也是對已經抹不掉人生污點的九把刀和柯震東本人。狠狠摔過一跤之後,世界對往下沉的你不再友善,甚至是你過去無法想像的苛刻,沙石會被挑出來,瑕疵會被放大,要比從前做得更好,你才可以繼續走下去,然而就算做得再好,都不會再得到從前輕易獲得的掌聲。世事就是那麼殘酷。 但可能就是因為往後的路變得很難行,在《月老》你會發現九把刀拍得特別認真,就像柯震東也演得特別用心。儘管九把刀的那些「老梗」仍然無聊沒營養,但細心一看,骨子裡已經不再兒戲。最風光的日子說不定離他們而去,但反而更令人期待他們往後的作品。

九把刀   月老   紅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