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沉浸式

很久以前,香港的監獄是男女同囚,而且沒有把重犯與一般犯人分囚,直至1841年英國政府參考了美國費城東州教養所的監獄設計,興建了亞洲首座以「放射式」設計的監獄–域多利監獄,即以中心點分別左右延伸南北兩座監倉,並開始按性別、國籍及犯罪嚴重程度來進行囚禁。後來,日本亦有派建築師來港勘察,可見這座監獄對亞洲後代監獄興建的深遠影響。今天,雖然這座放射式監獄已成歷史,只留下部分建築,為了讓大家以建築、設計和歷史角度去欣賞它對香港發展的影響,大館邀請了新媒體藝術家曲淵澈和吳子昆共同創作全長30分鐘的沉浸式影像體驗《數碼熒房》,觀眾可以不一樣的方式感受並打破對監獄的既定印象。 觀眾首先走進F倉展室,觀看全長30分鐘的沉浸式錄像作品 — 監獄被分拆成放射線條,帶領觀眾的視覺穿梭監獄每個角落,然後再進入囚房、廚房、操場等,再配合不同生活的聲音配樂,加強大家對監獄生活的想像。。而觀眾也可以一邊觀看,一邊與不同場景互動,趣味倍增。在嚴肅的監獄,藝術家為大家製造了小驚喜,螢幕上不時出現小貓咪,考考觀眾眼力。 《數碼熒房》第二部分就包括五個擴增實境(AR),分別在監獄操場、囚室、監獄邊界和派藥房。以前的囚犯需要排隊向獄卒領取精神科藥物,參觀者可以透過AR,感受囚犯們當時的生活。 大館希望藉著數碼科技,重新想像及演繹香港的歷史建築,把它們的演化過程呈現觀眾眼前,揭示這些建築背後的理念,從而令觀眾更深入認識大館的文化古蹟背後的價值。 大館「數碼熒房」展覽 日期:2月17日至3月16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7時,每30分鐘一場,最後一場為6時30分 地點:大館F倉展室

近年科技的發展帶給藝術創作不少新衝擊,像是結合動畫、音樂來復刻大師級作品的沉浸式展覽、數位修復版本經典電影或是人工智能AI創作等,讓創作方式、工具和題材也出現層出不窮的變化,令藝術也出現新生態。在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 Gallery舉行的「萬物有靈:藝術與科技共生展」中,兩位香港藝術家鮑藹倫和林欣傑,以及四個國際藝術單位包括日本音樂傳奇大師坂本龍一、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意大利藝術團隊fuse*及生活建築團隊/菲力浦‧畢斯雷,他們的作品融合了科技和藝術概念來回應當下和未來、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虛擬與現實的關係,如果喜歡從藝術作品中引發思考,或許你很適合走一趟與藝術家的作品進行意識討論。此外,若無法到場,亦可以選擇在網上看虛擬展出,體驗另一種方式來欣賞展覽。 香港藝術家鮑藹倫的作品《靈基因》以香港發現第一株洋紫荊作為故事主題,整個作品裝置把洋紫荊的基因轉化成聲音,讓觀眾進入沉浸式體驗之中,嘗試從DNA的聲音感受生物更深層次的訊息,聽聽它的說話? 另一位香港藝術家林欣傑的作品《天屏地園》,藝術家把常見於室內的垂直農法技術LED光譜植物種植法應用於作品之中。人類作為群體和社會性動物,天性便喜歡「八卦」身邊和社會的大小事;而植物則生來就需要光線來進行光合作用,來維持生命,藝術家以科技、人及自然的共生關係作出發點,用電腦學習和分析24小時新聞直播的動態和顏色的光譜,把數據傳送至《天屏地園》上的「天空」電視螢幕,讓它同時成為人們和自然的養分。 日本音樂傳奇大師坂本龍一和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共同創作了《感應流 2022.不可視.不可聽》,這是一個數據視效化裝置,把生活中不可見的各種電磁波數據化為聲音與頻率圖。在裝置中,除了可以觀察環境中的電磁波外,觀眾亦可以用控制器來改變波長頻率,以感受電磁波的變化,並與作品進行互動,感受虛擬與現實。 來自意大利藝術團隊fuse*的《人工植物學》是一個持續進行的作品,在攝影出現之前,人們只能單靠植物學插圖來記錄不同種類的植物,而在作品《人工植物學》,它從公共領域收集了不同流派中重量級藝術家繪畫的植物插圖,再通過機器學習系統GAN(生成對抗網路),創造出跟原本插畫極相像的新人工圖像。藝術團隊希望透過作品重新定義顏色、形狀、細節和紋理之間的關係,並期望能創立新物種、類別和形態的可能性。 最後介紹的作品《樹叢》由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教授菲力浦‧畢斯雷、生活建築系統團隊(Living Architecture Systems Group)及多個合作伙伴共同創作,作品曾於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出。在《樹叢》中,創作者們建構了一個改革世界的願景,希望在未來的建築路上尋找動植物及惰性物質的共生理念,整個裝置以影像、音效及整個環境連動,嘗試引領觀眾感受世界的變化,一起探索生活的可能性。 萬物有靈:藝術與科技共生展 日期:即日起至4月2日(逢星期二休館) 時間:10am至8pm 地點:將軍澳景嶺路3號– HKDI Gallery 詳情:http://bitly.ws/yCmI

fuse*   坂本龍一   林欣傑   ...

日前德國有環保組織向法國印象派創始畫家莫內(Oscar-Claude Monet)的名畫《乾草堆》潑薯蓉,幸好名畫被玻璃框保護,未有受損;在香港的我們則有幸變成薯蓉,在《尋找足印.莫內》展覽中飛撲進莫內的畫作內,在短短36分鐘,沉浸式欣賞大師近200幅經典作品,感受其筆觸和內心世界。 走進印象派大師莫內的世界 走進《尋找足印.莫內》5,000平方尺的場館,就聽到「莫內」為大家細訴自己的一生,引領觀眾跟隨他的畫筆走遍法國諾曼第和小鎮吉維尼,英國倫敦和意大利威尼斯。在偌大的屏幕上,某些畫中的細節如落葉、海浪變成動畫,令莫內的筆觸、色彩和光影更能細緻顯現;加上不同作品互相穿插,莫內在不同每個地方留居時的自然風光、季節更替和光影變化,交織着莫內的人生歷程。 不同於一般美術館名畫展覽,沉浸式體驗展是近年藝術的新突破 —— 音樂配合光影效果,再適當的把細節元素動畫化,作品就像重新活過來一般,徹底打破傳統畫框的界限。比利時創意工作室Dirty Monitor團隊的15位數碼藝術家,用了65,000多張底片,重新呈現莫內近200幅名畫,加上特別為展覽而創作的配樂,觀眾就如置身畫中,看着《打陽傘的女人-莫內夫人和她的兒子》時,彷彿感覺微風吹向臉龐。 VR直接走進畫中 展覽另一個看點是場館外的VR體驗,戴上眼鏡,瞬間成為畫中角色,除了細緻看到莫內利用短筆觸,將印象派對「光」與「色彩」迷醉淋漓盡致的發揮,也可以360度的轉換角度,跳至那個世紀的法國和英國。有趣的是,不同場景也會有不同的小驚喜,像在雪景中低頭,便會意外發現自己留下的腳步,或是蓮池下的生機。 《尋找足印.莫內》 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1月15日 時間:9:30am 至 10:30pm 地點:西九文化區文化廣場(戲曲中心旁)

印象派   戲曲中心   沉浸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