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北極

長年累月生活在雪窖冰天中,因紐特人有至少 60 個單詞描述冰的生命週期,其精確度不言而喻。因紐特語「Ilujuq」是冰的第一個階段:冰晶凝結在空氣中所形成的霧氣;「tuvaruaq」指新形成而可以安全穿越的海冰;「sinaa」是連接海洋開始的浮冰邊緣。 北極地區變暖的速度是其他地區的至少兩倍,其環境變化與因紐特人的生活習性息息相關。因紐特獵人一般在海冰邊緣與開闊水域的交界打獵,因為那是營養物上湧、北極動物聚集的地方。全球暖化下浮冰邊緣移動得更遠,會導致打獵的成本上升。當海水結冰較遲時,整個社區都會變得焦躁不安,擔心獵人能否帶回海豹或獨角鯨養家糊口、擔心獵人的安危。冰川融化噴出如沙礫的岩石威脅因紐特人駕駛雪地摩托和木製雪橇出行及運送物質。眾所周知永久凍土(permafrost)是氣候變化計時炸彈,因為當中埋藏著大量溫室氣體。永久凍土塌陷原來也會為因紐特人帶來危險,會導致水域更加崎嶇。 幾千年來,因紐特人以傳統方式觀察冰層和陸地的變化,說他們是最初的北極科學家不為過。北極的科學界一向由南來研究員主導,他們會聘請因紐特人作嚮導,幫忙引路、採集樣本等,甚少讓因紐特人參與正式的研究工作。作為北極地區的土著民族,因紐特人活在氣候變化前沿,但這個群體在傳統科研卻長久以來被忽視。外來研究員的數據對當地人來說往往不是最準確,對社區的意義不大。 隨著科學界日漸認可原住民知識的獨特價值,尤其是氣候變化和土地管理方面,坊間的原住民支援網絡興起。其中一個關鍵網絡是SmartICE ,將因紐特人的海冰知識結合先進監測技術的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 WISE)。SmartICE透過當地的傳統知識提供氣候變化適應工具和服務,改善舾装、漁業等傳統海冰使用方式,支持社區經濟發展。 37歲的Arreak是SmartICE其中一名因紐特科學家,他認為因紐特長老的知識和經驗可大大提高北極研究的準確度,並應由當地人決定以科學優先處理什麼問題。在SmartICE,傳統知識得以結合衛星和地面測量數據,處理因紐特人面對的關鍵問題,例如提升氣候變化適應和復原力,而不是單純的冰面溶化預測。 因紐特人一直以循環經濟的方式在北極生活,適量地透過動物和礦物資源創造食物、衣服、工具和藝術,構建生生不息的經濟和文化。這種土著社區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可應用至全球,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深刻啟示。 按:因紐特人其實是「愛斯基摩人」,但其實愛斯基摩是取笑他們的名字,意思是愛吃生肉。因紐特意思是「真正的人」,以後記得改口了!

北極   因紐特人   鍾芯豫   

面對土地問題的何止是香港人,就連北極熊也一樣難以覓得安樂窩。不過俄羅斯一名攝影師Dmitry Kokh就意外在北極圈的廢棄小島發現了北極熊以屋為家,而且似乎對居所相當滿意。   約20隻北極熊的新家位於俄羅斯和阿拉斯加之間的科柳欽島,這座滿布了垃圾及燃料的廢墟,曾經是俄羅斯氣象站,荒廢多年。被世界遺棄的小島有北極熊進駐,這事連攝影師Kokh也意想不到。「我們因避風雨前往科柳欽島時,看到廢棄的窗戶竟有動靜……當我們靠近時,才發覺原來是熊!」於是他以航拍機拍下北極熊自然生活的一面,其中一張照片捕捉了一隻北極熊從破窗探出頭,十分可愛,更令Kokh在國家地理頻道舉辦的2021 年俄羅斯野生動物攝影比賽中獲獎。   由於北極熊甚少在小島聚居,遑論同住屋簷下。Kokh請教了在俄羅斯首屈一指的北極熊專家Anatoly Kochnev,他認為北極熊天性好奇,因此希望爆門入屋探索新環境。另外,住在屋內可以避開人類,更加安全。而更實際的原因,也可能是在海中心「定居」,牠們向南面或北面走去尋找浮冰的距離,可以大大縮短。不過有約20隻北極熊出現在小島上,仍然是十分罕見的。   大自然及世界總是在你沒有準備時給你驚喜,這批北極熊十分「幸運」地找到護蔭,不過隨著北極圈冰塊愈來愈少,牠們的同伴又何去何從呢?

北極   安全屋   氣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