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Author: Hoiyan

  /  Articles posted by Hoiyan (Page 2)
About The Author

由裝置藝術到環境劇場,今年第五屆「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2025」以四個打破常規的節目,讓觀眾以嶄新角度體驗這座百年古蹟。開幕作品《人類開箱》以紙箱裝置回應建築磚石;《ARIKA》融合當代舞與RAP,呈現前衛演出;《無限延展》邀三位青年編舞家探索身體與空間;壓軸作品《異步同曲》則透過環境劇場細味香港與澳門的歷史連結。 #裝置/#流動影像/#聲音 | 人類開箱 屢獲殊榮的媒體藝術家梁基爵(GayBird)領銜創作《人類開箱》,為「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2025」揭開序幕。作品巧妙運用大型紙箱裝置藝術呼應大館歷史建築的磚石元素,在賽馬會立方及洗衣場石階建構成一場全感式體驗。紙箱既象徵堆疊磚塊的穩定性,也代表著人體形態的流動性。觀眾將沉浸在裝置藝術、聲畫投影、虛擬遊戲與現場表演之中,展開對脆弱與穩定的深度探索。 日期:4月4日至6日;4月8日、10日 時間:晚上7時30分至8時40分 地點:大館賽馬會立方及洗衣場石階 票價:$280 #當代舞/#RAP |ARIKA 《ARIKA》有「之去向」、「起源」等的意思,是一場打破傳統藝術邊界的創新演出。前科西舞團舞者島地保武與RAPPER環ROY合作,透過現場即興表演,以流暢的舞姿與Hip Hop韻律交織,探討音樂、舞蹈與文字的根源及關係。 日期:4月4日至5日 時間:晚上6時至7時 地點:大館F倉展室 票價:$280 #當代舞/#探索 | 無限延展 來自香港及廣州的三位青年編舞家姜凱翎、黃寶娜、符彬靖,聯手打造體驗式當代舞蹈劇場。三人將大館F倉轉換成內在而私密的空間,通過現場表演、參與式展演及舞台裝置,探索身體與空間的關係。 作品包括三個短篇:《I Saw a Ping-Pong. I Crushed It. It Was an Egg.》探討個人與系統的關係、《Come closer, go deeper!》以伸展拉筋練習,探討女性身體經驗與被凝視的張力與感受,以及《無限快樂園》則探問「美」、「標準化」與「意義」的概念。 日期:4月11日 時間:晚上7時30分至9時 演後座談會:晚上9時至9時30分 日期:4月12日至13日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演後座談會:下午4時至4時30分 地點:大館F倉展室 票價:$280 #歷史/#環境劇場 |異步同曲 「歷歷在目」團隊歷時四年打造的歷史環境劇場三部曲迎來終章。繼《牆邊練習曲》(2021)探索香港礦石史及《未境進行曲》(2023)探討移民與離散議題後,《異步同曲》聚焦香港與澳門的深厚關係。四位行者將帶領觀眾穿梭大館時空,以燈光、聲效、投影與現場表演,追溯兩座城市從沉睡港口到繁榮都市的交織命運。 日期:4月25日至26日;4月28日;5月1日至3日;5月5日;5月8日至10日;5月15日至17日 時間:晚上8時至9時30分 日期:4月27日;5月4日、11日 時間:晚上7時至8時30分 地點:大館F倉展室及監獄操場 票價:$280 了解更多活動詳情:https://www.art-mate.net/buy_ticket/82071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這次「香港角落」加入了科技MSG,借Google Map回到當年的官塘,再使用AI把它變成影片,讓我們一起重現記憶中的那個社區。 記憶中的舊官塘,還是寫作「官塘」的時候。那時候,裕民坊近地鐵站的那邊,有一間郵局,旁邊還有幾棵木棉樹,每到初春就開始長出木棉花,在等待前往油塘的小巴時,便會看到空氣中飄散着輕盈的木棉。 然後,對於不少觀塘人來說,裕民坊的老地方絕對是那間樓上麥當勞。兩邊街道的舊唐樓,最低職的樓梯底有着各式各樣的店舖,像是賣電話的、電訊舖。而巷弄間,就有如小深水埗一樣,夾雜着電話卡店、家品、背包手袋、老一輩的傳統零食小舖,偶爾還有一個穿得一身全白廚師服的叔叔現場切香蕉糕。當年,現在的凱匯又是另一番光景,原來的巴士總站、食肆排檔,還有一間租書店,你又記得嗎? 社會的發展,伴隨着不少舊區重建,有人說這是進步,有人說這是可惜。但或許真正值得珍惜的,除了那些消失的建築物,更是那些埋藏在每個香港人心中的集體回憶。 圖像來源:Google Map截圖 設計、攝影:Kayan @yipy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一連五日的農曆連假完結,回歸office一星期,終於又到happy friday(´≖◞౪◟≖) 走過街頭,看見「見攰就唞」、「好好哭一場」的塗鴉,彷彿說出了每個打工仔的心聲。這一個星期的你,是否仍然掛念假期的快樂時光?早上的鬧鐘響起,還是想再睡睡。工作時,靈魂總會不自覺的神遊,想着下一個假期和旅行,但眼看工作可能已排山倒海的湧至。 但不要緊,樓梯的轉角還有一句提示:「攰唔攰都好,記得要抖下」,的確是慢慢來比較快。累了,就停下來唞唞,新一年就是要找到舒服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行。記得,日子總要過,不要忘了留一點力氣給人生,才可以走到更遠的未來。 新年快樂。 攝影:Hoiyan @seamouse_hoiyan、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處處有故事,讓我們透過展覽、電影和藝術,細味城市的每個角落。以下為你精選8個文化活動: #藝術/#對談/#放映/#表演 |M+「前衛正!感知時間」全日活動 以「時間」為題,探索當代流動影像創作。四位重量級藝術家:日本藝術家牧野貴、跨國藝術組織Raqs Media Collective、香港創作人黃榮法及台灣藝術家吳梓安,透過菲林、數碼放映及行為展演等多元媒介,探討時間既是創作主題又是表達媒介的特質。 全日活動設五場節目,包括藝術家分享及群眾討論,為即將於五月舉行的「亞洲前衛電影節」奠定創新基調。 日期:2月15日 時間:早上11時30分至晚上7時 地點:M+戲院1院 及 流動影像中心 #軍事/#歷史/#清代 |修明武備──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展覽凸顯滿族尚武精神,展出約190件珍貴文物,包括首期(即日至4月21日)限定展出的國寶「乾隆朝仿努爾哈赤御用盔」。展品涵蓋盔甲、弓箭、刀劍、馬具、繪畫等,全方位呈現清代軍事文化的輝煌成就。 日期:即日至2026年1月21日 (分四期)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4 時間:星期一、三、四、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五、六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8時;星期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更多:www.hkpm.org.hk #香港生態/#香港文化 |「靈蛇有靠山:人予自然和諧」展覽及導賞活動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以六大主題展區,帶你走進蛇的世界。展覽設有巨型蛇棋、爬行動物觀賞台的盲摸箱和「蛇影尋踪」等互動展品,透過遊戲消除大眾對蛇的誤解。園區設「靈蛇郵記」集章活動及「百家蛇布」藝術裝置。 此外,展覽期間推出三個深度體驗活動:「蛇語山林半天導賞團」探索園區蛇類棲息地、「深入探訪野生動物拯救中心」了解蛇類保育工作,以及「靈蛇有靠山|天然染布工作坊」。 日期:即日至3月3日(園區休息日除外)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4時 地點: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更多:bit.ly/41WP1Ow |鄉郊豐年節:谷埔聲色味之旅 走進90年歷史的客家古村落谷埔,探索三個別具特色的藝術展覽: 1/「谷埔藝術展覽––看見」:沿1.4公里行人路設置20組藝術裝置,日夜呈現不同風貌。 日期:即日至2月16日 2/「回––谷埔走一回」攝影展:呈現昔日及現代谷埔的面貌 日期:即日至2月16日 3/《谷埔係間學校:管偉邦團隊展覽》:透過藝術家視角詮釋客家文化。 日期:即日至3月1日(逢星期五至日) 除此之外,遊人更可探訪具90多年歷史的李氏大宅,感受客家建築之美,以及參觀已成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啟才學校,細味昔日鄉村教育的點滴。 地點:沙頭角谷埔村 更多:www.kukpofestival.hk #光雕投影表演 |綻放大館2025 年度盛事以兩大燈光藝術照亮中環夜空:《字觀.花園》由本地新媒體藝術家洪強創作,在檢閱廣場將中國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綻放大館:光雕繪本》則展示23位學生藝術家,在 The Electric Canvas 及本地多媒體藝術家吳子昆專業指導下,創作的九個作品投影在監獄操場的歷史建築上,展現新一代創作者的無限可能。 《字觀.花園》 日期:即日至2月14日 時間:晚上6時30分、7時、7時30分、8時、8時30分及9時 地點:大館檢閱廣場 《綻放大館:光雕繪本》 日期:即日至2月14日 時間:晚上6時45分至9時30分 地點:大館監獄操場 #香港電影/#香港紀錄片 |本地紀錄片《木送》 導演韓潔瑤歷時五年,深入記錄香港「最後的鎅木廠」志記的故事。從戰後復甦到環保轉型,見證香港工業發展的變遷。影片不僅記錄工廠面對清拆的掙扎,更探討城市發展中「人」與「物」的價值。 日期及時間:2月15日下午3時10分 及 2月18日晚上7時45分 (設導演映後分享,深入探討香港工業保育議題) 地點:高先電影院 #演唱會 |Billy Choi《成就解鎖演唱會2025》 「人定勝天,要有魄力就要放低壓力再放肆發癲」,本地 Hip-hop 歌手Billy Choi(蔡承恩)首個個人演唱會即將登場!從《天水圍GangGang》到《Sorry呢度係香港》,再到近作《海連茶樓》,Billy 以直率真摯的歌詞 Rap 出香港年輕人的故事。 是次演唱會將以全新舞台設計,重溫 Billy 多首人氣作品,更會首唱多首新歌,並邀請神秘嘉賓同台演出。天水之子即將解鎖人生新篇章,邀請樂迷「肩並肩」見證這場突破與成長的演出! 日期:2025年3月15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時 地點:旺角麥花臣場館 #了解自己 |《和自己的對話》筆記本 「自思」平台推出全新反思日記《和自己的對話》,為都市人提供一個靜心空間。筆記本透過特別設計的書寫框架,引導使用者思考個人目標和時間運用,培養自我分析能力。每頁都蘊含獨特的引導問題,幫助讀者在繁忙生活中找到方向。 了解更多:@selffish.mind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今年31歲的曾錦源,在18歲時確診脊髓小腦性失調症。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他曾經徘徊在生死邊緣,但在一番掙扎過後,他選擇了堅強活下去,更投身義工服務,身體力行證明自己的能力。 「我都認同自己有啲事一定需要其他人幫手,但都唔可以被限制想法,我們一定係需要幫助。就算我們坐輪椅都好,我哋都可以幫到人。」阿源曾參與不同義工服務,有真人圖書館、病人治療組織及殘疾人士倡議工作等,其中一項就是派飯。有一次,一位露宿者無預警下消失,幾個星期後突然出現,表示自己已被安排上樓,特地回來對阿源及其他義工說聲感謝。在這些微小而真摯的互動,也能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就在2024年底,阿源獲得「香港義工獎2024-傑出青年義工獎」。對他來說,獎項的意義不在於肯定個人成就,而是證明了一個信念:幫助他人,從來不分種族、性別,更不分傷健。 這天,就讓我們跟阿源體驗一次派飯,聽聽他的故事! 採訪:Hoiyan @seamouse_hoiyan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Owen @wai.ho.98 剪接:PL --------------------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香港是一個麻雀雖小,但寶藏滿滿的地方。這次香港角落的目的地,是位於新界北部皇后山已廢棄的印度廟和英軍軍營,就在這片時間已被靜止的空間,嘗試尋找那些年的故事。 |穿越時空的異世界 皇后山印度廟位於山麗苑內,與屋苑內的康樂設施只以一面鐵絲網所隔,甚至高層居民就能輕鬆飽覽整個遺址。不過,可能擔心打擾到附近居民的生活,所以屋苑內疑前往印度廟的舊通道已被封,只能在附近一處不起眼的草叢處入口出發。彎腰鑽進去後,一路扶着樹幹與鐵絲網前進,走起來還算輕鬆,也意外地有種千尋走在通往異世界隧道的既視感。 大概7、8分鐘的路程,就到達印度廟。於1960年時,軍隊為了駐守的尼泊爾啹喀兵,興建了這座廟。經過年月的洗禮,外型呈六角蓮花狀的印度廟,現已褪成淡淡的柔和綠色,在樹木的包圍中很是和諧。據悉,過往啹喀兵會在此舉辦印度教節慶活動。由於印度廟獨特的外型和建築風格,現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走進內部,放置了數張椅子,或許是某人的心思,椅子的材質與色調與這裏毫無達和感。根據香港印度教同修會的分享,從英軍紀錄片中發現印度廟主殿應是供奉三大女神,而非大部分簡介中的濕婆神。今天,祭壇位置有着簡單的佈置和裝置,包括畫像及祭品。抬頭一看,六角形的深藍天花有着幾扇三角柱狀的窗,而地板上也有相呼應的多角星形圖案。從窗外透進的陽光下,能看到空氣中的塵埃,讓這空間有一種莫名的平和感。 直線穿過主殿,後方有一間細小的雜物房。相較於主殿,這裏的內部明顯更破落,牆壁和天花滿是落漆和龜裂,而本來擺放物品的層板上,都堆積着肉眼可見的厚重灰塵,也有探訪者遺下的垃圾。 |從前的生活痕跡 繼續向前方深處走,數十級被落葉遮蓋的樓梯之上,就是軍營。這裏的營房都是綠色平房,由於每個單位的空間也頗大,且間隔也盡不相信,部份房間內更有一座約半米高、由漆成紅色磚頭所砌成的壁爐,相信應是屬於有軍階的軍人宿舍。 這次的城市探廢之旅,先在此寫上未完待續的省略號。但這個山頭之上,還有不少已荒廢的軍隊設施,像是辦公室、宿舍及康樂用房間等,還有一些被遺留下來的舊物,也跟着那年的時光一併被塵封起來,靜待分享自己的故事。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Hoiyan @seamouse_hoiyan 文字: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地鐵廣告、百貨公司LED大螢幕、巴士座位橫幅以及叮叮(電車)生日應援車,近年粉絲為自家偶像舉辦的宣傳支持活動,既是新奇又充滿創意,這種規模完全突破過去香港追星文化的想像。然而,香港樂迷的瘋狂,還能衝破時空限制——出生於90年代的舒詠晨,人生的三分之二也喜歡着梅艷芳,「我人生第一個、亦都係唯一一個偶像,就係得佢。」舒詠晨為梅經營的專頁近乎每日一篇,分享報章雜誌、影視節目及演出片段,留言區偶爾會釣出徒弟何韻詩,還有其他樂迷分享昔日往事,她說:「如果可以將我偶像帶畀大家嘅快樂,將佢multiply、amplify嘅時候,呢個都係我繼續做落去嘅快樂來源。」在這個小小的網絡空間,彷彿梅艷芳從未離去。 今天是梅艷芳展開宇宙巡迴演唱會的第21年,未來、永遠也是屬於她的芳華絕代。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照片:受訪者照片 @anita.mui_、資料照片來源詳見文末 設計:Owen @wai.ho.98 |呢個病我係可以打得低 說音樂,就用歌手來劃分年代,舒詠晨屬於陳奕迅、容祖兒和Twins的年代。千禧年互聯網沒現在發達,大部分人聽歌途徑也是信和買碟、電台,不然就是偷偷用Foxy下載音樂。那時候,舒詠晨的音樂口味是承襲父母,「所以細個已經知梅艷芳係邊個,但又冇特別鍾唔鍾意。」真正留意梅艷芳,則是先從張國榮離世後的報道開始,她笑言更曾誤會形影不離的二人是情人。之後,梅艷芳為SARS出心出力,先是籌款後又號召舉行《1:99音樂會》,還有後來梅公布患癌的記者會,當時其態度堅定且自信:「呢個病我係可以打得低,我深信喺好短時間之後,我會好返。」舒詠晨直言被梅的態度煞到:「好型喎!」娛樂新聞總是有梅的報道,舒詠晨把每篇也一一細看,並在不經意間累積着好感,「我應該嗰時開始鍾意佢,佢走嗰朝覺得好唔開心,如果呢個人對自己而言係唔重要嘅話,冇理由會咁唔開心。」 |梅艷芳所在之處就是舞台 自接觸、了解梅艷芳,舒詠晨就開始無以復加地喜歡上她,甚至謂梅是人生唯一偶像。相比起梅的歌曲、影視作品,舒詠晨最喜歡她的為人:「佢個人真係好inspiring,唔單止有才華,仲有好多嘢睇,呢種感覺係……我覺得暫時係得佢一個畀到我。」 舒詠晨分享,她曾看過一個許冠文的訪問,才知道演藝人協會的發起人之一是梅艷芳。私下,梅會相約甘草演員聚餐、舉辦生日派對,讓他們感覺被重視,「佢做唔係為咗咩回報、光環,呢啲係冇賣報紙㗎嘛。」又有一次,梅在紅館後台等待上台,而螢幕正在播放工作人員名單,她竟然發現少了兩位工作人員的名字。除了同業,梅艷芳也很珍惜每一個粉絲,舒詠晨分享了一些在訪問及粉絲圈中流傳,且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有一個fans追咗佢一段日子,要去美國讀書,佢就約個fans去屋企食飯。」又有一次,有粉絲在晚上到片場探班,梅又因為擔心他們獨自歸家,便把粉絲接回家睡一晚。 舞台上,梅艷芳因為工作滿檔,身體已超過負荷,令她總是抱病上台,下台就暈倒,但每場演出也絕不欺場,舒詠晨說:「佢呢種態度從頭到尾都冇變過,所以最後點解佢有病,都夠膽去做呢個演唱會。」那種意志力和對舞台的熱愛,可說是無人能及,「你想做,同你做唔做到係兩件事,但佢真係做到。我成日都覺得唔好話病、頭暈身㷫,剩係嚟M唔夠瞓已經好多嘢做唔到,何況重病?」讓梅艷芳閃亮的,不只是她用生命作養份的演出,還有真誠,「咁多次嘅呢啲故事,係最illustrate到佢係點樣嘅一個人。」 |與梅艷芳最接近的距離 「我識佢(梅)全部都係靠啲二三四五六七手嘅資料,純粹係呢啲碎片,寫返自己睇完一輪嘅理解。」從舒詠晨的分享,即使不是生在梅艷芳年代的人,也能知道梅艷芳會為了挑選衣服而遲到、因要捉弄朋友而不惜認真扮醜、敢言且玩得,看見梅有趣又充滿人味的另一面。舒詠晨也會整合梅的演出、造型、工作花絮故事和作品賞析,細看每一個帖文就像是梅艷芳的日記。而這,亦得到認證,包括梅的徒弟何韻詩,還有既是良知亦是益友的劉培基。 去年,香港文化博物館曾舉辦一個為期大半年的梅艷芳展覽,同時傳出殺館消息,舒詠晨便寫下文章表達感受,卻意外引來劉培基的關注。「佢打畀我,哇!我真係手都震,但我都故作鎮定。」重新憶述這通電話時,舒詠晨的聲音仍透露着緊張興奮的情緒:「劉培基同我講,從來都冇打過電話畀梅艷芳fans,有諗過我係咪識得佢。」那些剖析和講解的文字,就像舒詠晨完全明白梅當下的狀態和情緒,她直言聽到時感動得盈眶:「覺得有少少好似梅艷芳隔住時空,透過佢最close嘅摯友同我講呢番說話,又好似冥冥之中,佢將我哋呢班愛佢嘅人連繫埋一齊,好神奇。」 |遺憾與最純粹的快樂 喜歡梅艷芳,與喜歡其他歌手之間的差別,在於體驗上的落差,舒詠晨說:「遺憾地我係無辦法experience到追星嘅快樂。」早在數年前,電影節重新上映梅的電影,入場後舒詠晨才驚覺:「原來我喺正式一間戲院睇你嘅電影,not even真人喎,其實我都未試過。」她也曾問自己,為甚麼要對這個人投入這麼多情感,兜兜轉轉想了又想,喜歡一個人真的可以沒有原因。 那麼,如果人生沒有了梅艷芳呢?舒詠晨坦言應該沒有差別,「都係咁過,但我覺得會冇咗好多快樂。」對舒詠晨而言,雖然偶像不是楷模,但偶爾梅說過的話和行動,的確會讓她得到一點力量,「我好記得佢講過『只要有信心無難事』,係佢cancer開最後一次演唱會講嘅。有任何難嘅嘢,我個腦就會響起呢句說話,唔好怕,做咗先囉。」喜歡梅艷芳,沒有冠冕堂皇的說辭,只有最純粹的快樂,「活到咁上下年紀,發覺人生好多開心都有代價,難得有呢樣嘢可以好單純咁去enjoy。」 永遠不會再更新的歌單,沒有新上映的電影,這些讓粉絲一聽再聽、一看再看的作品,都是不能取代的存在。 |The Show Must Go On.Life Must Go On 梅艷芳的一生充滿崎嶇,兒時家中環境拮据,4歲便跟着姐姐梅愛芳到處唱歌幫補家計,導致她沒機會好好讀書,長大後亦曾為此感到自卑。成年後,梅在無綫電視與華星唱片合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中勝出,看似亮麗的活在聚光燈與掌聲之下,但其實埋藏在大姐大直率性格下的她,一直期盼着找到一個能長相廝守的伴侶,舒詠晨說:「我理解佢嘅人生觀可能係忠於自己,佢嘅掙扎、成功、遺憾、無論開唔開心,佢都可以好誠實咁面對,我覺得呢種誠實係最難,但係佢做得到。」所以,最後梅決定嫁給舞台,放下心中執着,「面對自己嘅出身唔好、得唔到嘅伴侶、遺憾,我覺得呢樣嘢係最難。」 但眼前的挑戰,從不是阻礙梅艷芳付出的藉口,她把家人、朋友及後輩,通通視為自己的責任,舒詠晨說:「佢成個人生裏面冇埋怨,冇自暴自棄,繼續用自己得到嘅名利、尊敬、愛戴去give back。」作為香港女兒,梅艷芳在香港每一個艱難時刻也身先士卒,像是六四和SARS時,她樂於幫助,甚至主動領導眾人,因為她覺得這是其份內事,種種事跡讓舒詠晨感受到她梅強大的溫柔:「佢embody咗一種好似好難喺公眾人物身上見到嘅愛,對呢個地方嘅愛、同埋對呢個地方啲人嘅愛。」所以這麼多年後,她仍是大家很寵愛、很寵溺的女兒。 若今天還在,梅艷芳會怎樣做?「我覺得佢係嗰種會繼續做好自己份內事嘅人。喺艱難嘅時候,佢可能會鼓勵大家繼續做好自己,做好你自己嘅份內事,做好你嘅責任。」 --------------------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翻拍圖片來源: 1/ 1983《白之花嫁》日本發行七吋黑膠封套、1987-88紅館演唱會票尾、1983《強吻之前》日本發行七吋黑膠封套 2/ 紅館演唱會外購買照片 3/ 《大眾電視 T.V. NEWS WEEKLY》第700期封面、紅館演唱會外購買照片 4/ 紅館演唱會外購買照片 5/ 紅館演唱會外購買照片 7/ 紅館演唱會外購買照片 8/ 1983《白之花嫁》日本發行七吋黑膠封套 9/ 《烈焰紅唇》黑膠唱片封套、報紙專欄 10/ 紅館演唱會外購買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