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異國香港魂】「德國腸」Yannick拍片玩轉香港 深度遊古洞、老舖 「I’m a 香港仔 at heart!」

香港人習慣謹慎、三思而後行。但有這麼一位自稱「香港仔」的「德國腸」Yannick,他總是隨心而行,想到就去做:明明實習時對香港沒好印象,疫情期間卻又直覺「心思思」要再回來認識這片土地;在港與心愛的女子相戀,個多月後便一口氣求了十個月的婚,認定非卿不娶。

有人會覺得他「痴線」,但這也不是甚麼德國特有的文化,他只是跟隨心之所向勇往直前。結果,Yannick和愛人Katherine共諧連理,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家,又開了個IG @fragrantsausage 分享在港生活、文化衝突、甚至關注本地社會議題。

無論在鏡頭前後,他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我真的很喜歡這裏的生活。」這場冒險或許告訴我們,只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有足夠熱愛,一切困惑最終都可找到答案。

文字:Yanto @yanto_924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Owen @wai.ho.98

|一個改變人生的念頭

倘若時間倒帶到五年前,Yannick和Katherine大概都未曾想過,自己會步上這樣的人生軌跡。

「第一次嚟香港時,我係唔鍾意嘅。」19歲時,Yannick便因工作實習來港,在此生活了兩個月。當時惡劣的居所環境和孤單生活,令他無法對香港留下好印象。但回鄉一年後,直覺卻將他重新牽引,「I can’t stop thinking about Hong Kong(我無法停止想念香港)。」那種「burning inside(內心劇烈燃燒)」無法解釋,而他決定跟隨——2021年,22歲的他因工作關係再次來港,亦從此改變兩個人的人生。

當年正值疫情,Yannick到港後須留在酒店檢疫,百無聊賴,便試著下載交友軟體,也剛好認識一下本地朋友——而第一個和他配對成功的女生,便是Katherine。越是聊下去,二人便越覺投契:Yannick是德法混血兒,在德國讀書時學過英文、法文,Katherine又曾到法國留學,會說流利法文,也熟悉外國文化,「Honestly, after talking to Katherine, all the other conversations were just boring.(老實說,和Katherine聊天後,與其他人的對話令我感到很無聊)」。

|我想與你安定

檢疫結束後,二人便迫不及待有了第一次約會,在添馬公園徹夜長談。第二次見面,他們已確認對方就是心之所屬,不久後亦開始同居。雖一切進展順利,但Katherine始料不及,Yannick會在認識一個多月後向她求婚。「嗰日我哋返到屋企,瞓喺張床度,佢就同我講:『不如我哋結婚啦。』我就話『你都黐線㗎。點解啊?』」Katherine比Yannick年長五年,自然認為當時的他年紀尚小,在定下來前應多去探索、認識其他人,而她亦過了為情衝動的「戀愛腦」階段;但Yannick卻一次又一次提起,反問她「點解要等?」

Yannick認為,倘若把感情當作走馬看花的旅行,四處莽撞,「it only confuses you(這只會令你更困惑)」。相反,在朝夕相處中越發了解對方,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對彼此靈魂的不斷探索?善良、真誠、對四周事物的熱情……種種特質把他們不斷拉近,提起對方的優點,二人皆如數家珍。十個月相處過後,Katherine也終被Yannick的堅定打動,相信他不是一時戲言,答應與他結婚。「因為我知道,自己心底最深處都係想搵一個人生伴侶嘅,咁不如大家試下,努力經營呢段婚姻啦。」

婚後,二人本想移居德國,回到Yannick的家鄉,卻發現在那邊生活遠不如想像中美好。那是一個只有約四萬人口的小城市本斯海姆(Bensheim),居民鮮少接觸異族人,思想亦相對封閉。即使他們只是普通出門購物,看到Katherine這副陌生亞洲面孔,「啲阿叔都會由頭望到落腳,再望返上去,好似我係怪獸咁。」長久下來,二人心裏並不好受。後來他們碰巧要回香港處理旅遊證件,才頓覺「香港真係不得了!」這裏的飲食、文化、三餐、四季……一切都舒適得讓他們不願再離開,尤其是Yannick更深深愛上此地。

|I’m a 香港仔 at heart

「做兩三個月intern時,我係tourist;但2021年開始住喺香港後,Katherine會同我introduce佢啲朋友,又說服我join yoga studio,喺呢度嗰度,我都識到好多新朋友。」基於香港人多少都會點英語,Yannick跟本地人溝通基本是沒有障礙的。但他還是想要學講廣東話,純粹出於對這個語言、對香港的熱愛。

「BB你聽下!嘟嘟嘟嘟……請勿靠近車門。」
「左邊嘅車門將會打開。」
「多謝乘搭港鐵。」

半年前的某天,Yannick突然於鏡頭前模仿起港鐵廣播,逗得Katherine哈哈大笑。原來是Kathrerine知道丈夫決心學好廣東話,便鼓勵他開個IG帳號,以「每日一片」作目標鞭策自己。他們貫穿港式幽默貼地風格,同時保留德國特色,將其命名為語帶相關的「德國腸」(沒錯,正是我們想的那個意思)。沒想到上傳模仿港鐵的短片後,帳號名氣從此急速攀升,越來越多觀眾想看到「德國腸」,看這對異國戀夫妻的生活,也看Yannick努力學習廣東話,鬼馬地活用諺語(粗口)的日常。

帳號的爆紅讓二人備受鼓舞,亦決意投放更多心力經營。由於Yannick另有全職工作,幕後工作大多落在了Katherine肩上。她兼顧影片剪輯、上字幕、為丈夫翻譯觀眾留言、對外接洽等工作,有時更做至「一日十幾個鐘無停過」。但眼見帳號愈有起色,Yannick的廣東話亦在半年間突飛猛進,Katherine依然樂此不疲。

慢慢地,「德國腸」開始創作更多元內容,Yannick就像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孩,看一切都感到新鮮、都想去發掘更多,也不時帶給Katherine驚喜。「佢會同我講啲好意想不到嘅嘢,我話大澳咁鬼悶,但佢會(話)原來大澳有檔雞蛋仔用炭火燒喎,咁得意!」同時,Katherine也會從本地人視角出發,發掘香港受眾特別關注的題材。例如德國政府會每月發放育兒津貼,Katherine知道港人一向關心育兒議題,便提議Yannick拍片介紹。「可能佢喺德國社會長大覺得好平常,但喺香港講出嚟,啲人就會覺得『嘩!原來德國有咁嘅福利!』」

在兩人的視角互補下,他們總能從生活的每個角落找到樂趣、找到值得紀錄的故事。他們從最近的社區出發,不論是茶餐廳老闆,還是鐘錶師傅,Yannick都與他們聊得不亦樂乎。Katherine解釋,透過這種互動,「慢慢就會同老闆建立咗一種關係,都會返去幫襯佢哋,或者探佢哋傾偈,變咗同我哋附近社區有再深入啲嘅連繫。」不僅是他們居住的中西區,就連在八仙嶺行山、甚至遠在日本,都有粉絲開始認得他們、跟他們打招呼。

|我們的「德國腸」

得到更多關注,Yannick與Katherine當然開心,更想善用「德國腸」的獨特身分,引起觀眾興趣,也引起他們對本地更多議題的關心。Yannick説,「We try to document through my eyes what we find interesting about Hong Kong.(我們嘗試透過我的眼睛,紀錄香港有趣的地方。)」近年古洞一帶被納入新市鎮發展,他們便與紀錄片導演合作,與當地居民、醬園老闆等人聊天,了解過往歷史。一系列影片收獲不少正面評價,二人經常與留言觀眾互動,Katherine更指「有好多香港人都話『好慚愧啊!我土生土長香港人,從來都唔知道有咁樣嘅地方。」當一個普遍大眾眼中的「外國人」都如此關注香港大小事,影片傳達的訊息自然更有力量。古洞只是其中一例,Katherine指,長久下去「我哋希望build up一個community,係會對一啲事物去反思嘅。」

同時,夫妻倆也一直在反思彼此關係。結婚以後,二人一度為各種生活大小事頻起衝突:在香港長大的Katherine,習慣所有事情都要快、狠、準,當她受不了Yannick的歐陸式慢節奏,二人便會起矛盾。在德國習慣說話直接的Yannick與習慣港式工作節奏的Katherine,總是吵得不可開交。有時候她「只係想佢step back一步,可能攬下我就無事,但唔係,佢就會好堅持、好硬頸。咁我又好硬頸,就變咗硬碰硬。」但無論是面對工作大事,還是家中的柴米油鹽,他們總不能每次都硬碰硬,雙方總要找到解決方法。於是,Yannick開始嘗試妻子的高效率工作模式,Katherine又學會放鬆一點,「個天都唔會冧落嚟」。

Katherine總結,經營帳號「令我哋學識點樣去optimize對方嘅長處,同時都可以理解對方立場」。有些夫妻結婚生子後,孩子會成為他們溝通的橋樑,促進雙方關係;而「德國腸」亦是Yannick和Katherine的心血結晶,見證著他們的蛻變。就如「德國腸」這個他們一點一滴建立的社群一樣:「We are better now.(我們現在更好了。)」

——————————————————————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