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八然

弘一法師的前半生,是享負盛名的藝術才子李叔同,在繪畫、音樂、戲劇、書法、詩詞等方面均造詣不凡,是首個把西洋繪畫、音樂及戲劇引入中國的人,被奉為藝壇奇才,一首《送別》廣為傳頌。後半生,他斷絕紅塵,循入空門,專修戒律嚴苛的律宗,過着苦行僧的生活,成為一代高僧。圓寂前數天,他寫下「悲欣交集見觀經」,其解釋眾說紛紜,但從他一生的經歷,或許我們可以參透一下他的感悟。 李叔同於清末民初生於官商之家,雖家境富裕,但因為母親是小妾,地位卑微,李叔同自幼目睹母親如何謹慎卑微地過活,他自己亦感受過各種不公平的待遇。他的出生是為了傳宗接代,母親生他時才20歲,當時父親已近68歲。父親在他5歲時離世,他與母親的處境更是困難。出身於當地數一數二的官商世家,他的功課被嚴格督導,在嚴厲環境中長大的他曾形容,自己過早失去小孩應有的天真活潑。一直在壓抑中長大的他,在書畫的世界中才得到自由,讓情感得以釋放。生性敏感的他,15歲時己創作出「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的詩句。年少的他,似乎過早地感受到世界的無常。 他在16歲時對戲曲產生興趣,並愛慕名伶楊翠喜,惜楊最後另嫁他人,令李叔同十分惆悵。李叔同後來按母親的意思,娶了茶商之女,不久後搬到上海,與志同道合的文友成立公會,出版書畫報紙,研究詩詞歌賦,過了五六年寫意的生活。但好景不長,後來公會解散,好友四散,他的長子夭折,加上與他關係親密的母親逝世,對他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據他的弟子豐子愷所述,李叔同曾說:「我從20歲至26歲之間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時候。此後就是不斷的悲哀與憂愁,一直到出家。」 母親逝世後,他遠赴日本留學攻讀藝術,並結識了日籍妻子。回國後曾做過報章主編,報章被封禁後,後來他在師範學校教藝術。長大後的李叔同已不再壓抑,常作出打破封建常規的舉動。他為母親辦了一個西式葬禮,不披麻戴孝,自彈自唱輓歌,新奇程度甚至被報章報導。在教授藝術期間,他亦引入裸體寫生等西洋美術,於當時而言相當大膽。他形容,那時是他在藝術領域最瀟灑自如的日子。 39歲那年,他在藝術界聲名顯赫之時,卻選擇急流勇退,放棄所有名利,循入空門。走過半生,他嚐過人生各種苦,亦見證過身邊人以至家國的苦,最渴望追求內心的平靜。一次嘗試斷食21日後,他覺得身心輕快,於是決定剃度出家。他專修需要嚴守戒律的律宗,直至圓寂前的二十多年間,都過着簡樸清苦的生活,過午不食,粗茶淡飯,草鞋破衣,潛心整理佛經,令荒廢已久的律宗重新復興,被奉為一代祖師。 人生的苦痛源於無常。前半生有藝術助他排解愁緒,最後發現在佛法裏才找到解脫。面對無常,他提出「八然」:「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取必然;忙時井然,順其自然;悟通八然,此生悠然。」所謂看破紅塵,其實就是看清人生無常的實相,放下執着,才得到解脫。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ACOOMinute   佛法   八然   ...